19-24歲做什麼事才能少走冤枉路

本文可轉發但請保留以上信息

人生重要的三個階段

一直有個想法就是總結10幾年以來自己走過的路,深度反思和總結得失,如果時間可以倒流這10幾年的時光我要怎麼度過?

今天終於成行,在今後的3篇文章將重點向大家彙報我反思的成果。我覺得一個人19-35歲這17年時光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它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決定著我們未來的模樣和幸福。雖然說19-35歲是人生的重要階段但並不是說錯過了這個階段人生就game over了,而是在19-35歲是人發展的最佳時期,像西瓜一樣,當季口感才更好,含糖量會更高。我把這17年時光再分成3個階段,19-24歲,25-30歲,31-35歲,每個階段都有各自遵循的原則和主要事項,依照這些原則和事項做事人生會順暢些,如果不遵循,浪費的將是大好時光和人生遺憾,最後可能發出這樣的感慨:「當初我為什麼不這樣?當初我這麼做就好了?」。

人生重要的3個階段,19-24歲要做的是塑心,25-30歲要做的是尋路,31-35歲要做的是向前。塑心就是要在19-24歲建立強大而健全的內心,我們將來的路,能走多遠取決於我們的內心,心在哪兒事就在哪兒,有什麼樣的因就有什麼樣的果。尋路就是要在25-30歲找到自己的信仰、使命,這一輩子追求的事業,通過什麼路徑到達彼岸。向前就是31-35歲堅定自己的信仰、使命,一步一步向目標靠近。

我是怎麼成為現在的自己的?

我是一個可以把學校念沒的人,什麼意思呢?多年過後我畢業了,學校沒了。我出生在農村,至今對那片土地愛的深沉(真酸),6歲時在村裡上小學,上學第一天就出醜,我穿著開襠褲走進學校,周圍的小孩都笑話我,剛開始還納悶他們笑什麼呢,沒見過帥哥啊,真是的,後來才發現是穿開襠褲,然後就急忙忙的跑回家讓老娘給縫上,其實穿開襠褲挺好的,方便,呵呵。上班以後同事、領導都說我聰明,其實我很笨。小學畢業考鄉里最好的初中,沒考上,父母說我平時也不貪玩,學習也挺踏實,就是成績上不去,那就只有一個原因笨。N年以後回老家,小學沒了,因為條件越來越好人都把孩子送到鄉里、縣裡上學了。我上學時有個最大的毛病就是考不上不要緊但還是想上學,上小學時老爸就開始在市裡做生意了,羨慕那些在城裡上學的孩子,我說:「爸爸,能不能把我弄到市裡上初中,我一定好好學習。」,後來如願了進入市裡一所初中就讀,但中考沒考好,任何一所公立高中都上不了,可我還想上學啊,我爸說:「自己想辦法」,後來發現我們班裡另外一個笨蛋被一所私立高中錄取了,我就自己找學校校長,然後也進了這所高中。N年過後發現初中也沒了,被另一所學校兼并了。再過N年高中也沒了,也被其他高中兼并了,不過還好大學還在,大學考的是河北省唯一一所211工程大學,別人問怎麼考上的,我說蒙的,一個能把學校念沒的笨蛋只能靠蒙啦。現在想想我是怎麼大學畢業的,別人考不上就不上了,可我屢敗屢戰還想上,感謝我當初那種笨勁和執著,沒這種傻勁就沒現在的自己了。

比起執著的傻勁對我影響很大外,大學的幾年時光直接決定了現在的我。

2000年報考志願時我想選環保工程專業,因為當時污染已經很厲害了,想做點什麼,但父母不同意,說學環保工程畢業後做什麼啊,我就選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起初我是想學好專業的,頭半年花了很大力氣學編程,就此還特意到省圖書館辦個借閱證,也看了不少JAVA、C++方面的編程書,後來發現學了半天還不如一個不怎麼上心的同學強,然後就越學越沒動力了,最後連計算機專業也不感興趣了,還經常逃課到學校圖書館或者省圖書館看「閑書」,什麼企業管理、經濟學、市場營銷、哲學、傳記都看但不看小說,我現在不看虛擬類的小說是那個時候養成的,讀書習慣也是那個時候養成的。

  • 我現在的脾氣性格,愛讀書,好折騰的勁都是源於19-24歲的大學時期,在大學我看到了自己未來模糊的樣子,為了成為這個樣子開始不斷的折騰。

  • 要說人生的初心和出發點在什麼時期,我覺得就是19-24歲這個年齡段,這個階段直接影響到自己未來的生活和幸福。

  • 為什麼說19-24歲是關鍵時期?

    心裡一直隱約覺得19-24這個年齡段很關鍵,直到我看到了一個TED視頻更加強和佐證了我的觀點。

    30歲不是新的20歲

    心理學家Meg Jay認為「20歲時對於你來說是你能對你感情、幸福,甚至這個世界能做的最簡單,但最有影響力的事之一,人生80%的決定性時刻發生在35歲。20多歲腦部發育成熟,性格正處於改變期,是成年發展的關鍵時期。」。

    所以她覺得在20歲應該做3件事:

    1、獲得身份資本,做增加自身價值的事,對你以後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投資;

    2、注重弱連接的建立,你的工作、伴侶可能來源於朋友的朋友的朋友;

    3、你不能選擇你的家人,但能選擇你的朋友。

    18歲以前人與人之間除了學習成績沒有大的差別,但到了19-24歲會出現些差異。這種差異既表現在外在也體現在內在,有一些人會在19-24歲做出驕人的成績,比方說比爾·蓋茨、喬布斯、扎克伯格、大導演斯皮爾伯格,他們都在25歲以前成就斐然了。但人的成就也是按照正態分布的,一小部分人19-24歲就可以功成名就,一小部分人19-24歲頹廢、墮落,大部分人在19-24歲在蓄積能量,積攢實力。

    正態分布圖

    為什麼說19-24歲是關鍵時期呢?

  • 自我管理的開始;

  • 價值重建;

  • 初次有了未來的概念;

  • 性格改變期;

  • 1、自我管理的開始

    在上大學以前,在學校老師管著,回家裡父母盯的很死,時間都被學業占的滿滿的可供自己支配的時間很少,但到了大學就不同了,一人置身外地來到他鄉,遠離父母,脫離了父母的「控制」,在學校老師也不會像高中那樣對你嚴加管教,課程也不多,這時候有大把大把的時間,這些時間怎麼支配全由自己。有人會覺得無聊、空虛,所以天天去網吧玩遊戲,到了周末一玩就是一個通宵。也有些人開始尋思著女生,時間成熟時開始下手,我有一個錯誤觀念是在大學談戀愛時因為空虛,其實也有些是因為愛情,對上眼了。有些白天不上課在宿舍打牌。也有些上大學時積极參与社團活動,泡圖書館看有思想價值的書籍,利用周末做兼職鍛煉自己。大學時期是自我管理的開始,這個時期的自我管理奠定以後的基礎。

    2、價值重建

    高中時期對每個學生來說學習就是最有價值的事,但到了大學學習僅是可以做的有價值的事情之一,建立什麼樣的價值觀全靠自己,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做什麼事,時間投入到哪裡直接決定著未來的產出。

    3、初次有了未來的概念

    大學是步入社會的緩衝期,這個時候有了工作的概念,就業的概念,一些人會想我的未來在哪兒,我想要的是什麼,會給未來的自己定義角色內涵,心中會有模糊的未來的自己的樣子,而這個樣子決定畢業數年後自己何去何從。

    4、性格改變期

    我學生時代性格很內向,很少和女生說話,大學也是一樣,很少主動和女生接觸,社交活動也比較少,在大學時喜歡看書,愛琢磨,雖然不太喜歡講話,但內心是不甘心平庸的。高中畢業很多年後,同學說你還是那個樣子,有活力,有激情,想法多愛折騰,意思是說他們工作多年已經激情褪去了,而我還是剛畢業時的愣頭青。

    關鍵時期的不良習慣

    在19-24歲很多人都覺得我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可以玩,沒有緊迫感,想那麼遠那麼多幹啥啊,累不累啊,殊不知30歲不是新的20歲,某段關鍵時光抓不住,過去了就再也回不來了。

    大把的時間不知做什麼,在消耗中虛度,天天泡在網吧熬夜通宵打遊戲,虛度了時光還透支了身體。

    白天不上課在宿舍瘋狂補覺,上課也只是在教室和女朋友膩膩歪歪,不但專業課沒好好學,也很少去圖書館,讀過的書屈指可數。

    每天無所事事,跟「朋友」吃喝玩樂,覺得這樣就是享受生活,這才是自在,講起約炮的「光榮事迹」還洋洋得意。

    什麼工作都不好好做,頻繁跳槽,過得如行屍走肉沒有半點活力。

    人在江湖漂哪能不挨刀,出來混早晚是要還的。

    關鍵時期塑心大法

    決定我們未來的不是在關鍵期選了什麼熱門專業,考了幾個證,英語過了幾級,是不是追上了校花、校草,而是我們塑造了怎樣的內心,決定我們未來的不是外在的東西而是我們的內心,任何改變都是由內而外的,內心不改變外在的態度和行為也很難改變。在19-24歲內心是一片空白,沒有成型的價值觀,沒有定型的性格,不知道自己的未來是什麼樣子,這個時候我們就像泥巴捏成什麼樣子就是什麼樣子,捏成藝術品它會價值連城,扔到河邊它會隨波逐流,這個過程很難逆轉,浪子回頭金不換可見轉變的難度。

    李小龍在一段視頻中講述過他的功夫哲學,把水放到什麼容器里它就是什麼形狀,「像水一樣吧,朋友」。李小龍創辦的截拳道不像傳統武術,沒有套路,沒有任何招式,有的只是根據實戰編排的技擊法。

    為什麼說內在的東西更重要呢?

    看不見的決定看的見的。什麼使日月星辰,世界萬物和諧運行,生生不息,是宇宙的內在規律、原則給萬物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動力,讓世間井井有條。我們看了那麼多的名人傳記,聽了那麼多名人故事,學了不少方法,但我們始終相去甚遠,為什麼呢?我們學的都是外在的東西,對方的個性、精氣神、內涵、氣魄是很難學到的。有個「根道果」的說法,根就是我們的內心、價值觀、使命,要去的地方,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道就是實現的方法,果就是得到的結果,有什麼樣的根就有什麼樣的果。世界是我們內心的鏡像,有什麼樣的內心才會去創造什麼樣的個人世界。金庸筆下的功夫高手也都是從練內功開始的。

    那怎麼構建自己的內心世界呢?

  • 作為人,何謂正確?

  • 積極主動

  • 成為什麼樣的人

  • 價值原則

  • 理性看待自己的缺點

  • 選擇誰做朋友

  • 1、作為人,何謂正確?

    稻盛和夫的《活法》我前前後後看了不下3遍,稻盛和夫是日本再世的三大經營之聖之一,另外兩位是松下的松下幸之助和索尼的盛田昭夫,稻盛是企業家中的哲學家,稻盛哲學的核心是「作為人,何謂正確?」。稻盛創辦了2家世界500強企業,並臨危受命拯救了瀕臨破產的日航,有人問稻盛您的經營秘訣是什麼啊?稻盛說是不說謊,不給人添亂,要正直,不貪心,不能只顧自己等作為人的基本原則。

    稻盛提出個人生方程式,人生·工作的結果=思維方式×熱情×能力,這個方程式也可以這麼去理解,思維方式就是價值觀,人的品德,價值觀和品德有正向的有負向的,當價值觀和品德是負向時後兩項值再大也沒意義,所以價值觀、品德是第一位的。熱情就是做事的態度,鬥志,精氣神,精神萎靡,能力再大也做不出成績來。人生,工作要想有豐碩的成果,重中之重是首先建立正確的做人準則,正確的使命、價值觀,然後再以飽滿的熱情去工作,最後用自己的雙手開天闢地。對有些人來說幸運是從天而降,但對另一些人來說幸運可以接二連三獲得,越努力越幸運。如果我們運用正面的思維方式,發揮自身的潛能,使用極大的熱情好運自然而然也會不斷降臨到我們頭上。

    在我們判斷一件事做還是不做時可以依據「作為人,何謂正確?」來權衡。

    2、積極主動

    在史蒂芬·柯維所著的《高效人士的七個習慣》中第一個習慣就是「積極主動」,他說「人性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環境選擇回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的環境。」,我們無法決定環境、外界、條件、背景,但我們可以選擇回應方式,阻礙我們腳步的不是各種妨礙條件,而是我們針對這些妨礙條件的回應方式。

    張靈泉是央視原主持人,現在是投資合伙人,在和青年學生交流時,有人問她:「其實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自己喜歡的職業呢?有多少人會把自己喜歡的事情變成自己終身的事業呢?你是很幸運的。我通常的反駁是這樣的:如果,你考大學時選的專業不是你喜歡的,而是你父母喜歡的;你的選修課不是你喜歡的,而是拿證多、學分好得的;你求職不是挑你喜歡的,而是待遇好的,請問,你選擇時從未拿喜歡當事,憑什麼你會從事喜歡的職業呢,並且成為終生的事業呢?憑什麼呢?」。

    積極主動就是自己不給自己設限,讓自己的潛能充分的發揮;積極主動就是不活在別人的世界裡,追求的是活出自我價值;積極主動就是不被紛繁的世界所擾,不和別人攀比,堅持做自己。

    3、成為什麼樣的人

    上大學時以及畢業之後的若干年,我一看成龍的電影就熱淚盈眶。我也特別喜歡央視的《對話》,一看到柳傳志講話我也會熱淚盈眶。也很喜歡邁克爾·傑克遜,喜歡他的歌,喜歡他的機械舞,看到他舞蹈我也會熱淚盈眶。知道為什麼嗎?因為我內心有個志向就是我要在我從事的領域取得他們所在領域一樣的成就,也許我這輩子都達不到那樣的高度,但不要緊,我會不斷努力的。

    我為什麼一把年紀了還喜歡折騰(說的我多老似得)?那是我的偶像們給我的力量,是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給我的原動力。

    在我上大學時我已經在考慮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我要成為什麼樣的人,雖然有些模糊但提供的力量、動力卻是實實在在的。

    4、價值原則

    知道了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就要遵循價值原則,為成為未來的自己投資、蓄能,能為未來的自己加分的事情多做,不能為未來的自己加分的就少做或不做。帕雷托原則說20%的活動創造80%的成果,把時間、精力放到要事上才能獲得最高的產出。

    我們還有個畸形思想就是希望馬兒跑的快而不願給馬餵食吃,我們不願學習仍想像別人一樣思想深刻,我們不肯努力仍想獲得他人一樣的成就,我們管不住自己的嘴卻仍然希望身材苗條,產出/產能(P/PC Balance)原則告訴我們要想馬兒跑的快需要投入、付出讓馬兒吃飽,照顧好馬兒,不讓馬兒吃飽馬兒會越跑越慢,最後直至能量衰竭。所以,上大學時別人都玩網路遊戲,我從不玩,現在我也不玩,我也從來不看虛構類小說,尤其是言情小說,我也不會讓自己長期處於低迷狀態,我的底線是一周,遇到任何事一周內狀態得調整過來。

    5、理性看待自己的缺點

    大學是進入社會前的第一個放大器,之前的孩子之間的比較主要集中在學習成績和聽不聽話,但在19-24歲,人的自我意識增強,內心更敏感,更能深刻理解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對自己的影響,人也會對自己的缺點越來越在乎。

    有些人會因為自己的相貌感到自卑,有些人會因為自己的某個缺點而鬱鬱寡歡,也有些人會因為自己家庭貧困總覺得在別人面前抬不起頭,一些人還沒畢業就被自己打敗了,被自己的缺點壓垮了,失去了自信。俞敏洪在大學時期就覺得自己出身農村,又得了肺結核倍感自卑,牛人之所以牛一方面是由於他們有良好的心態和調整能力。人理性的看待自己的是很重要的能力,即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優點也能容納自己的缺點,人終究是要靠長處和優點吃飯的,死盯自己的缺點只會讓自己越來越焦慮,越來越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能接受不完美的別人更應該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6、建立良好的習慣

    優秀是種習慣,建立優秀的習慣有助於脫穎而出。

    養成閱讀習慣。專業知識需要學,其他類思想價值的書、文學作品也要看,閱讀力求系統性,建立系統性的知識結構。通過閱讀可以擴展思維邊界,縮減能力盲區,讀書可以培養自信,遇見更優秀的自己。提高閱讀效率可以瀏覽我之前寫的如何提高閱讀效率的系列文章。

    深度思考習慣。想問題習慣了一知半解,放棄了對某個問題的死磕,深度思考會離我們越來越遠,我們也變得懶得動腦。在《深度思考決定人生》(點擊閱讀)一文中對深度思考以及深度思考的方法有較為詳細的解釋,大家可以閱讀這篇文章,在此不再贅述。

    鍛煉的習慣。身體是革命的本錢,沒好身體啥都做不了。所幸自小跟老爸習武,練武警擒拿,大學時學了周傑棍的雙節輪,還練習了李小龍的截拳道,打架本事如何且不說健身的效果還是有的。

    7、選擇誰做朋友

    跟吃喝玩樂的朋友在一起每天都會醉醺醺,跟遊手好閒的人待久了自己也會日漸頹廢,跟積極主動的人在一起自己也會積極主動。高考後班裡有些同學成績不好選擇到市裡一中複習,一年足足長了100多分,環境和身邊的人對自己的影響很大。三度影響力理論認為人與人之間關係是種連接,友情是連接,愛也是連接,三度連接可以影響我們的行為,也就是說我們會受到朋友的朋友的朋友的影響,朋友的朋友的朋友是個胖子我們變胖的概率也會增大,所以,擇友要慎,跟誰在一起決定你是誰,能否成為想成為的人。

    關鍵時期做什麼事,看什麼書?

  • 自省;

  • 讀書;

  • 擇友;

  • 寫作;

  • 鍛煉;

  • 技術;

  • 英語;

  • 1、自省

    認識到問題才能解決問題。我們可以通過經常反思自己的觀念、態度、行為來對自己進行調整,防止跑偏。

    今天我做事是不是積極主動,是不是抱著得過且過不求精進的念頭在學習、工作?我是不是還在和別人攀比,活在別人的世界裡用別人的標準來衡量自己,沒有一點自我?我是不是因為雞毛蒜皮的事情煩惱半天,放著能成為未來自己的要事不做而讓時光匆匆流去?我是不是做了損人利己,不利己還損人的事情,是不是用「作為人,何謂正確」來衡量自己做的事情?反思了問題還需要自律、自控力把事情「脈動」回來,優秀沒有捷徑只能一點一點精進。

    2、讀書

    在這個階段不需要看太多的技巧性的書,心智不成熟學再多的術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在這個階段我建議看稻盛和夫的《活法》系列知道作為人何謂正確,看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掌握高效做事的內在原則,看東尼·博贊 (Buzan T.)的《思維導圖》習得邏輯記憶的方法,看芭芭拉·明托的《金字塔原理》獲得寫作、演講、演示的方法論,看清崎,(美)萊希特的《窮爸爸富爸爸》學習基礎理財知識,看李笑來的《把時間當作朋友》使自己的心智走向成熟,看文森特·賴安·拉吉羅的《思考的藝術》學習思考的技巧,看羅納德·B·阿德勒的《溝通的藝術》學習溝通的技巧等等。

    3、擇友

    遠離那些消極、抱怨、遊手好閒、不思進取的人,多跟能讓自己更變得優秀、更積極,能從他身上學到東西的人接觸。

    4、寫作

    寫作是提高深度思考的良好工具,是未來職場的重要能力,習得寫作能力可以看之前寫的文章《五步寫出深度好文》(點擊閱讀)。

    5、鍛煉

    成功不能以犧牲身體為代價,有的時候不是我們沒有時間去鍛煉而是懶的去鍛煉,願意依偎在沙發上也不願去鍛煉。每周最好有2-3次鍛煉,每次1小時,可以跑跑步、打打羽毛球、蹬蹬自行車。我現在基本每天蹬1小時自行車,期間可以做做俯卧撐、仰卧起坐,輔以其他健身器材。

    6、技術

    我現在有些後悔上大學的時候沒學好編程,我的發展方向是互聯網,不會編程較為嚴重的阻礙了自己的發展,有很多想法都無法嘗試、實驗。建議學好專業,掌握一門過硬的技術再加上思維能力、學習能力、寫作能力、溝通能力、管理能力、領導能力會發展的更好。

    7、英語

    英語也是很重要的技能,很多資料都是英文的,等翻譯成中文中間會有較長的時間差,有些內容早看到和晚看到會有很大差別,況且翻譯過來會出現失准,能讀原版還是看原版。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住在大河那邊事奉別神的,都是什麼人?
    「明天吃什麼」剁椒杏鮑菇
    劉亦菲又上熱搜:你長得這麼好看,一定沒什麼本事吧
    黑色長裙搭配什麼鞋子好看? 顯瘦又顯高!
    KKRC推出以舊換新服務 想用CA10換一台CA30的小夥伴還在等什麼呢!?

    TAG:才能 | 24歲 | 什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