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粹取錄(十四)五味子

五味子 陳喜剛五味子 《神農本草經》味酸,溫。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御覽》引雲∶一名會及。《大觀本》作黑字)。生山谷。 葉天士:五味子氣溫。稟天春升之木氣。入足少陽膽經。味酸無毒。得地東方之木味。入足厥陰肝經。氣升味降。陰也。膽者擔也。生氣之原也。肝者敢也。以生血氣之臟也。五味氣溫益膽。  味酸益肝。所以益氣。肝血虛則木枯火炎。乘所不勝。病咳逆上氣矣。五味酸以收之。  溫以行之。味過於酸。則肝氣以津而火不炎矣。肝氣不足。則不勝作勞。勞則傷其真氣。而肝病乘脾。脾主肌肉。故肌肉瘦削。五味酸以滋肝。氣溫治勞。所以主勞傷羸瘦也。肝膽者。東方生生之臟腑。萬物榮發之經也。肝膽生髮。則余臟從之宣化。五味益膽氣而滋肝血。所以補不足也。陰者宗筋也。肝主筋。味酸益肝。肝旺故陰強也。酸溫之品。收斂元陽。斂則陰生。精者陰氣之英華也。所以益男子精也。 陳修園:氣味酸,溫,無毒。主益氣,咳逆上氣,勞傷羸瘦,補不足,強陰,益男子精陳修園曰∶五味子氣溫味酸,得東方生長之氣而主風。人在風中而不見風,猶魚在水中而不見水。人之鼻息出入,頃刻離風則死,可知人之所以生者,風也。風氣通於肝,即人身之木氣。莊子雲∶「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息以相吹也。」「息」字有二義∶一曰「生息」,二曰「休息」。五味子溫以遂木氣之發榮,酸以斂木氣之歸根。生息休息,皆所以益其生生不窮之氣。倘其氣不治,(治,安也。)咳逆上氣者,風木挾火氣而乘金也。為勞傷、為羸瘦、為陰痿、為精虛者,則《金匱》所謂虛勞諸不足,風氣百疾是也。風氣通於肝,先聖提出虛勞大眼目,惜後人不能申明其義。五味子益氣中,大具開闔升降之妙,所以概主之唐、宋以也。下,諸家有謂其具五味而兼治五臟者;有謂其酸以斂肺,色黑入腎,核似腎而補腎者。想當然之說,究非定論也。然肝治五臟,得其生氣而安,為《本經》言外之正旨。仲景佐以乾薑,助其溫氣,俾氣與味相得而益彰是,補天手段。  黃元御:咳嗽沖逆者,辛金之不斂也,泄利滑溏者,庚金之不斂也。五味酸收澀固,善斂金氣,降辛金之上沖而止咳逆,升庚金之下脫而止滑泄,一物而三善備焉。金收則水藏,水藏則陽秘,陽秘則上清而下溫,精固而神寧,是亦虛勞之要葯也。 張錫純:性溫,五味俱備,酸、咸居多。其酸也能斂肺,故《神農本草經》謂主咳逆上氣;其咸也能滋腎,故《神農本草經》謂其強陰益男子精。其酸收之力,又能固攝下焦氣化,治五更泄瀉、夢遺失精,及消渴小便頻數,或飲一溲一,或飲一溲二。其至酸之味,又善入肝,肝開竅於目,故五味子能斂瞳子散大。然其酸收之力甚大,若咳逆上氣挾有外感者,須與辛散之葯同用(若干姜、生薑、麻黃、細辛諸葯),方能服後不至留邪。凡入煎劑宜搗碎,以其仁之味辛與皮之酸味相濟,自不至酸斂過甚,服之作脹滿也。 鄒潤安曰∶「《傷寒論》中,凡遇咳者,總加五味子、乾薑,義甚深奧,經雲『脾氣散精,上歸於肺,』是故咳雖肺病,而其源實主於脾,惟脾家所散上歸之精不清,則肺家通調水道之令不肅,後人治咳但知潤肺消痰,不知潤肺則肺愈不清,消痰則轉能傷脾,而痰之留於肺者究莫消也。乾薑溫脾肺,是治咳之來路,來路清則咳之源絕矣;五味使肺氣下歸於腎,是治咳之去路,去路清則氣肅降矣。合兩葯而言,則為一開一闔,當開而闔是為關門逐盜;當闔而開則恐津液消亡,故小青龍湯及小柴胡湯、真武湯、四逆散之兼咳者皆用之,不嫌其表裡無別也。」 個人觀點:五味也,一味也。辛金主一身之氣。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對中醫基礎理論里的一些概念探討
中醫診斷:望聞問切精華
功夫手小兒推拿學習課程

TAG:醫藥 | 中醫 | 五味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