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垮孩子的不是貧窮而是無力感

  「我死後,請不要再去煩其他人了,我的死只和我個人有關……下輩子不做窮人家的孩子。」8月31日,在抽屜里留下兩張字條後,安徽六安市高二學生陳偉(化名)離開租住的房子出走,沒帶手機和錢包,7天沒有音訊。9月7日下午1時,陳偉父親已在合肥市肥西縣找到了兒子。(9月7日澎湃新聞)

  「母不嫌子丑,子不嫌家貧」是千百年留下的古訓,常聽說,下輩子再做您的兒子這樣的話語,來訴說子女之間的深情。當人們聽到「下輩子不做窮人的孩子」時,恐怕太多的人充滿了心痛。畢竟窮是相對的,如果以經濟數據來說,大多數人相對於億萬處於溫飽的人口是富足的,但以相對生活的感受來說,每個家庭都充滿了不如意。退一步言,就算我們的孩子不是「窮人的孩子」,但以良心來說,我們每個人都不希望,「下輩子不做窮人孩子」成為時代之痛。

  之所以說下輩子不做窮人孩子成為時代之痛,那是因為近段時間,貧困的悲劇時常發生,密集地讓人喘不過氣來,隨手就能舉兩例,6月份,貴州畢節4名兒童集體喝農藥自殺;7月份媒體報道濮陽清豐縣一個孩子和豬一起待在泔水車裡,7歲的孩子卻不會說話,不管颳風下雨還是下雪,孩子都是蜷縮在大門旁的牆角里睡覺。也就是說,當一部分孩子被父母過度溺愛的同時,有很大的一個群體(尤其是留守兒童)的孩子正處在因為生存而無人照看的境地。

  下輩子不做窮人孩子,做窮人難正成為整個社會的感知。比如去年底,有網帖曝出四川文理學院一女副教授在達州一中某班級上謾罵學生,自稱「有錢任性」、詛咒學生們「死無葬身之地」。同樣在去年,廣州白雲同德圍的翠悅灣小區內,由於同一小區內有一片解困房,「富人區」物管及業主單方面修了一道鐵絲網圍牆,不讓「貧民區」業主共享小區公共配套。可以說,在如今不光是窮人上升通道受阻,整個社會對窮人充滿歧視,更是成為了時代的精神病症。當一個高一學生就能感到「這個世界太累了,而我又是個弱者」,無力感也就成為時代的底色。

  遙想多年前,有一個上海的碩士,出身貧困,卻也能夠寫出《我奮鬥了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網文,在十幾年後的今天還有多少人有這樣的自信和朝氣?巧合的是,近日媒體報道北大今年錄取本科新生4006人,約有500名家庭經濟困難的本科新生通過綠色通道入學,北大除了在經濟上資助經濟困難學生外,首次提出給他們提供「精神支持」,正如網友的點評,這樣的初衷很好,但這種過度的聚焦和放大意義又能有多大?筆者不敢奢望的同時,害怕這種聚焦是把雙刃劍誤傷了貧窮的學生。

  綜上來說,更多從精神上關注留守兒童很重要,但從整個社會層面來設計似乎更重要,只有讓每個人都能夠感受到只要自己夠努力、夠吃苦就能實現自己的「中國夢」,就能過上幸福和有尊嚴的生活,才能根本化解瀰漫在很多窮人心頭的無力感。  其實,貧窮從來不是問題的關鍵,換句話說,壓垮離家出走的孩子的不是簡單的貧窮,而是那種無力感。試想一下,當你的孩子過早的成熟,通過網路和自身遭遇的歧視,看到要考上名牌大學是那麼難;就算考上了名校,找工作時也競爭不過有關係戶,競爭不過戶籍歧視;而當他想找個人結婚時,卻又無力負擔高昂的房價;最終他靠貸款買房結婚了,卻又要面臨高昂的房價,以及學區房帶來的壓力;工作上因為沒有關係,難以獲得重用……都說難得糊塗好,對於那些鑽牛角尖兒的人來說,難免就會感到無力,對人生充滿了悲觀。

  (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浪網立場。)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貧窮到富有的過渡,付出的不僅僅是思維的改變,還有……
【動漫精選】即使每一幀都透露著貧窮!它依然讓我看的欲罷不能
貧窮帶給一個人的是什麼?
為什麼有些人註定貧窮一輩子
涼山童工調查:獲救童工哭著不肯走 專家:「貧窮才是真正原因」(南方都市報 2008-4-29)

TAG:孩子 | 貧窮 | 無力感 | 無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