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新時期作家的代際特性

新時期作家的代際特性(附照片)——讀《中國新時期作家代際差別研究》


《中國新時期作家代際差別研究》洪治綱著 人民出版社出版  歐陽光明  洪治綱一直喜歡立足於文學發展的前沿地帶,對文學的最新發展動態予以跟蹤和闡釋,並在各種前瞻性的研究中,為人們提供種種新的研究視野或方式。在其最近出版的《中國新時期作家代際差別研究》一書中,作者依然展示了他那犀利與精確、熱情與率真的研究氣質。通過大量的閱讀、詳盡的材料、嚴謹的評判,該書為我們展示了中國新時期以來的不同代際作家群,在文學創作中所呈現出來的審美特質及其潛藏的局限性。  眾所周知,新時期的文學發展,特別是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的文學,呈現出一種「豐富的混亂」之特徵,文學發展的多元性與作家結構的複雜性,使得人們把握文學的整體特徵越來越困難。但是,正所謂「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文學的發展演變,不管多麼複雜,也會蘊含著某種規律。所以,在「豐富的混亂」中,需要文學研究者去發現隱藏在其中的規律。面對著日益變化的文學生態,洪治綱敏銳地發現,隨著社會變化的加劇,「代」的問題越來越突出,代際之間的衝突也越來越劇烈。這一變化反映在文學中,則表現為代際群體的創作特徵越來越明顯,代際群體之間審美觀念的衝突也越來越突出。正是基於這樣的發現,他選擇了從「代際」的角度,對新時期以來在文壇上表現得最為活躍的「50後」、「60後」、「70後」、「80後」四大代際作家群進行整體性、系統性的研究,為文學的審美格局提供了一條清晰的線索。  在書中,洪治綱將他獨到的發現,分為三個部分,共計八章,進行考察、闡釋和論證。第一部分包括引論和第一章,主要對一些相關概念進行詳細論證,包括新時期作家代際劃分依據、代際差別與個體差別的區別,以及代際差別產生的文化成因。這裡,洪治綱舉重若輕地將歷史傳統、文化記憶、現實倫理、美學觀念等與文學創作之間有著緊密聯繫的各要素融為一爐,集宏觀與微觀、歷史與現實、文化與文學於一體,多方面探索不同代際作家群體主體意識與審美觀念形成的原因及其表徵。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到第五章,重點論證「50後」、「60後」、「70後」、「80後」四大代際作家群各自不同的審美特徵。對不同代際作家群的審美特徵進行理論闡釋,不是從概念到概念的推理論證,而是在具體的閱讀實踐中,通過對個體作家作品進行審美把握的前提下,上升到理論層面進行論證的結果。  譬如,在考察「50後」作家群的審美追求時,他分別從詩歌、小說等領域,選取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作品進行審美判斷,在充分尊重個體作家不同審美追求的前提下,從「對啟蒙主義的維護與彰顯;對歷史意志的解構與重構;對現實矛盾的聚焦與批判;對傳統文化的現代反思與探討;對人性理想的捍衛與張揚;對現代主義的積極引鑒與運用」等六個方面,完成了對這一代際作家群審美共性的歸納論證。並指出,「就這一代作家的整體創作而言,宏大的精神視野,強烈的『載道』意願,自覺的現代意識,一直是他們最為突出的創作特點。」在探索「60後」作家群的審美追求時,洪治綱認為,「『60後』作家群是一個充滿理性精神和個性氣質的寫作群體。他們很少認同那些潮流式的寫作,也不太關注一些社會的熱點問題,而是恪守創作個體的審美經驗與思考,張揚個人化的審美理想。」而作為「夾在兩個顯赫的代際群體」之間的「70後」作家群,由於生命經驗中少了歷史賦予的榮耀,也因為種種現實的羈絆,而無法全面認同消費社會對文學創作的規約,從而不得不在尷尬的處境中,頑強地進行藝術突圍。「他們的創作,不僅有效地展示了自身獨特的、異質性的審美體驗,傳達了重建日常生活詩學的藝術理想,也在頑強的藝術突圍中體現了良好的敘事潛能,並為當代文學的發展提供了特殊的審美經驗。」「80後」作家群,則是在消費型社會全面擴展的情況下,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與生命體驗。他們的代際特徵表現得更為明顯,「他們從開始寫作,就不必遵從傳統的體制化創作思路,而是以其鮮明的市場化特徵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並在偶像化、大眾化的運作過程中,深刻地影響了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格局。」  不同代際的作家群,因為不同的主體精神和審美觀念,為中國當代文學留下了形態不一、內容豐富且獨具特色的文學作品。雖然不同代際作家群的文學創作具有不可取代的審美價值,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的創作沒有局限性。更為嚴重的是,因為主體意識的巨大差異,思維模式和認知觀念上的不同,代際交流受到嚴重阻礙,代際衝突時有發生,「斷裂」似乎成了不同代際之間不可避免的常態模式。為了全面釐清代際差別的積極作用與消極影響,以及如何建構面向現代社會、確保當代文學健康發展的代際文化倫理,洪治綱在第三部分,包括第六章、第七章和結語,進行了詳細分析,並提出了中肯的解決方式和建議。他反覆重申「代際交流」的重要作用,但又明確指出,這種交流,必須是建立在對差異的充分尊重之上的一種平等對話。這實際上也體現了他對文學新人、新的審美形態的守護和關愛之心。  在新時期文學研究中,對作家進行代際的分類考察,人們並不陌生,甚至還被一些人認為,這是文學研究創造力退化的表現,是批評家「懶惰」的結果。但是,正如蒂博代所言:「一個偉大的批評家和一個平庸的批評家之間的區別在於,前者能夠給這些重要的概念以生命,能夠用呼吸托起它們,並時而通過雄辯,時而通過精神,時而通過風格,給它們注入一種活力;而對後者來說,這些概念始終是沒有生氣的技術概念。總之,不過是概念而已。」洪治綱的文學研究,無疑賦予了諸如「代際」這些概念以生命,因而顯得生機勃勃,創造性地開創了一種新的研究方式。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父女三作家姐妹雙妙手 朱天心
台灣作家黃智賢評台漁船被扣事件:對美日卑躬屈膝 台灣淪為亞細亞孤兒
世界著名作家
我必須住回我的燈盞之內 | 未來主義詩人米娜·洛伊
民國時期嚴重被低估的那些作家,你同意嗎?

TAG: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