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文獻中最早,最完整的明朝太極拳論文

太極拳論

原著:張三丰 詮釋:王宗岳

太極者無極而生,動靜之機,陰陽之母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曲就伸。人剛我柔謂之走,我順人背謂之粘。動急則急應,動緩則緩隨,雖變化萬端而理為一貫。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貫通焉。虛靈頂勁,氣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隱忽現。左重則左虛,右重則右杳,仰之則彌高,俯之則彌深,進之則愈長,退之則愈促。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獨知人。英雄所向無敵,蓋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門甚多,雖勢有區別,概不外乎壯欺弱,慢讓快耳。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察四兩撥千斤之句顯非力勝。觀耄耋能御眾之形快何能為!立如平準,活如車輪。偏沉則隨,雙重則滯。每見數年純功不能運化者,率皆自為人治,雙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後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新索欲。本是捨己從人,多誤近求遠。所謂差之毫厘,謬之千里。學者不可不詳辯焉。

一舉動周身俱要輕靈,尤須貫串。氣宜鼓盪,神宜內斂。無使有缺陷處,無使有凸凹處,無使有斷續處。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向前退後,乃能得機得勢。有不得機得勢處,身便散亂,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惹將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斷。乃壞之速而無疑。虛實宜分清楚,一處有一處虛實,處處總此一虛實,周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

長拳者;如長江大海滔滔不絕也!棚、捋、擠、按、采、冽、肘、靠。此八卦也。進步、退步、左顧、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棚、捋、擠、按。即干、坤、坎、離四正方也。采、冽、肘、靠。即巽、震、兌、艮四斜角也。進、退、顧、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則為十三勢也。

(原注云:此系武當山張三丰先師遺論,欲天下豪傑延年益壽,不徙作技藝之末也。)

註:本文摘自楊澄甫「太極拳體用全書」一書的附文。原分二篇,實際上都出於王宗岳之筆。海南民間太極拳研究學者李師融先生,於2007年在台灣出版一書《古今太極拳譜及源流闡秘》。書中論證上文是明末太極拳家王宗岳根據太極拳創始人張三丰遺作「太極拳經歌訣」,加以整理寫成。該文是歷史上版本最早,最有權威的經典太極拳論文。明朝是古代武俠小說鼎盛期。但是未見有那一本小說描寫太極拳。可推理太極拳產生於明朝中後期。張三丰傳人中另有南方四明山一支,明末張松溪。清初文獻記有張松溪功夫「以靜制動,犯者應手立撲」。因忌違清太宗愛新覺羅皇太極。將太極拳改名「內家拳」。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走進太極 | 馬成起:練出平常心 練出內氣
【大道至簡】太極解析:搬攔捶(二)
李暉42式太極拳競賽套路演練教學
太極拳的上盤
楊氏太極拳班侯拳架和楊式定型架的學習程序

TAG:論文 | 文獻 | 歷史 | 明朝 | 太極拳 | 太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