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中國商人九個致富智慧

  JP·摩根說過,他在自己的一生當中,從未遇到過一位莫名其妙的富人。他們的學識有高有低,取得的成就也不一樣,卻無不在一點上高度一致,認定成功背後自有道理,由此形成各人的致富智慧,而這正詮釋他們成為富人的理由。

  九個頭條摘錄天涯經濟論壇熱帖《和中國商人聊天》,揭示中國商人的九個致富智慧:

  兩個目的

  (人物:趙江,48歲,徐州人,大專學歷,商業連鎖有限公司董事長。)

  記:「他人或許關心您成為億萬富翁以後的事,我更關心您成為億萬富翁以前的事,尤其在最初,是什麼樣的力量促使您萌發了做一個商人的念頭?」

  趙: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已經很久沒人這樣問過我了,人們更關心我的現在而不是過去。但我卻認為它們一脈相承。在沒有錢的時候,我同樣是個億萬富翁。

  我掘的第一桶金是在二十年前,但賺到的卻不是錢,而是一種致富思想。有一天,我在街上排隊購物,從長長的人流後面,一下子悟出了超越他人的道理。就是在這樣一列各種人都有的隊伍裡面,大家都太過專註,太爭先恐後,還時不時為某人加了個塞兒憤憤不平。我看著看著就笑起來,感覺自己真的很蠢,就算我也能加個塞兒,結果並不會有別於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絕大多數人都在勞心傷神地干著這件事。

  我覺得自己跟他們不一樣!我該乾的不是如何擠上前去購物,而是如何另闢蹊徑——在購物的窗口旁邊再開一扇窗口。這樣我才能既有物又有錢。當別人只為一個目的努力時,我可以一舉兩得,不用排隊、不用加塞兒、還做了老闆。

  「在我看來,人生的許多困惑都可以從中找出答案,只為達到一個目的的人或許會有作為,達到兩個目的的人更容易有成就——顯現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總是在得到的地方更多,失去的地方更少。商人經商,不通曉這個是不行的。為此,我也總是告誡我的孩子們,別做有一沒二的事。」

  記:「兩個目的。真好!」

  重新定義你的本錢

  (人物:錢玉清,44歲,北京人,中專學歷,建築材料(行情專區)有限公司總經理。)

  記:「一個資金雄厚的人可以穩妥做事;可以先思後行;可以耐心等待機會;一個資金有限的人則不能。他必須盡一切可能抓住機遇,在幸運之神降臨之前,甚至都不能有一個稍好些的選擇。」

  錢:這倒是個挺深刻的話題,我以為這樣。尤其當我們與困境融為一體時,自身也常常會變成困境的一部分。誰能說的清這是怎麼回事嗎?經常地,我就覺得,問題投射在我們身上的影子,可能遠比它自己大的多——一種糟而又糟的情況,據此限定了問題的本身,就在我們竭盡所能掙脫著的當口,反而將我們置身於自我窮盡的極限之中——人出不出頭來的情形大抵如此,他一遇到問題,就被問題所框定。

  可事實上,沒有幾個人是生下來就資金雄厚、卻又差不多總是在還沒有準備好時出發的,不同的是其中的一些人沒有被這個問題所框定,這樣他儘管也沒有本錢,卻明白自己的事情更多地與錢無關,其結果,相對於這個試圖解決困難的人來說,他就重新定義了自己的本錢。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講,本錢甚至都不能被積攢。

  「對此,我的個人看法是:如果你當真沒有本錢,就應該去做點不要本錢的事,而不要以此為出發點,陷入困境;同樣的道理,你也不該急於擺脫你的難題,並假設自己可以不需要本錢一樣;相反,小的東西要學會放大,大的東西要學會縮小,二者都導致綽綽有餘的情況,既不會被極大所限制,同時又完全被渺小所容納。」

  學會欣賞最重要

  (人物:孫浩,39歲,北京人,大專學歷,古董商。)

  孫:「在我看來,人只要敢於發現真相,就一定會如願以償,除此之外,學會欣賞最重要,表示我們不僅擁有好的眼光,還擁有好的頭腦,在看見了一面的同時,也想見了另一面,不只合二為一,也能一分為二。在這個世界上,供人欣賞的東西無處不在,其中,即有我們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甚至厭惡的,但無論如何,都只會在我們懂得如何欣賞之後,方始展露出它們本來的面目,與它們被人初看起來的樣子有些許的不同,即在我們的觀看之內,又在我們的觀看之外。為此,我生活中的頭一件大事就是找尋對手,不為鬥爭,單為交朋友,因為每一個有資格處在對手地位上的人都值得借鑒,若要棋高一著,就得就近著比較,從他們存在的角度,來保證我們不會迷失。這就需要智慧,需要勇氣,需要我們站在一個更加有利於欣賞著什麼的角度上。」

  記:「可對手也會讓人苦惱啊!」

  孫:「我覺的吧,這就是個智力問題。有人看事情不是用頭腦,用嫉妒——用感情——這就很糟糕!真實的情況是,小氣的胸懷與小氣的頭腦損失一樣多,甚至還可以在讓人損失更多的意義上彼此兼具。故而,我們儘管可以不喜歡一些東西,卻不應偏激地看待它們;尤其在文明的社會裡,人最好遠離一個征服者的本能,要是有誰不知道吃肉的方式早已改變,就不會真正地有所作為。面對對手,欣賞比恨有價值。」

  記:「哦……」

  橋是特殊的路

  (人物:李橋,46歲,濟南人,中等學歷,建築承包商。)

  李:我自認為發達的原因得益於名字中的這個『橋』字。在我眼裡,所有的橋看起來都很美,因為它連通起一條路,實現了跨越。現在人人都在談意識,這就是我的橋樑意識。

  「事實上,橋就是路,是特殊的路。當人無路可走時,就必須跨越;無論萬丈深淵,還是湍急河流,一座橋橫過去,路就暢通了。若以此論,沒有一條路是通達的,除非有了橋,在路與路之間,橋是終點也是起點。」

  記:「可建橋需要很多材料,碰巧一個人沒有這些材料怎麼辦?」

  李:「如果他一上來就盯著大梁,或許真的沒這個材料。可建橋不光靠幾根大梁,還有別的東西,這些他或許會有。因為在很大程度上說,人生的橋樑都是藉助來的,不是搭建好的,所以,即便是一個人兩手空空,也不意味著沒什麼材料可用。」

  記:「能說的再具體點嗎?」

  李:比如我經常遇到些小困難,我努力克服它們、擺平它們,遇到大困難的可能性就會降低,即使遇到了,也沒有那麼大。

  「其實,架橋也是一種選擇,只是你不要走到了懸崖的邊上再行選擇,那就意味著沒有選擇,這讓『橋』因何而來?在這方面,我知道一句頗有啟示的話是這麼說的,我們能夠望到頭的地方都一馬平川,但腳下的路途還有溝坎出現。所以,人應及早作好準備。」

  記:「就是說要有遠見。」

  李:「不如說要有預見。」

  記:「我明白了。其實大家念的『經』都差不多,但真正的『好經』還有一字之差。」

  李:「是的。」

  向自己學習

  (人物:周曉雪,女性,45歲,廣州人,特級美容美髮師,美容院總經理。)

  周:我成功的秘訣在於學習。不過,我不僅向他人學習,也向自己學習。這讓我有機會認識自己。尤其在我看來,人只有通過不斷向自己學習,才能夠通曉實踐本身的道理;換句話說,假如一個人的知識還不足以使他鑒別自己,這種知識就不會對他產生什麼效益,更無助於他擺脫命運的羈絆。

  「向別人學習得到知識,向自己學習得到特點。特點正是一種資本,可以用來發財致富。」

  記:「向自己學習?聽起來很新鮮呀!」

  周:「你不相信我的話?那不妨坐過來試一下,看我如何把你變成一位漂亮的小夥子?當你再照鏡子的時候,就知道我為什麼要向自己學習啦。」

  記:「可那……只是手藝啊?」

  周:「是的。是手藝。可你要知道,學習只有在經驗的意義上才能夠兼具實用性與創造性,尤其在我們有意識地向自己討教的時候更是如此,否則,我們擁有的知識,就無異於一種傻瓜的學問,在看起來相似的方面,結果南轅北轍,學經濟如此,學手藝亦然。」

  記:「謝謝!您讓我學到了『活生生』的知識。」

  對知識的重新解讀改變命運

  (人物:吳寬林,49歲,瀋陽人,初中文化,出版商。)

  吳:「我只有初中的學歷,卻在做文化的生意,而且很成功。於是有人問為什麼?我就告訴他們說我發現了一個小小秘密,文化知識不等於文化市場;無論二者在概念上多麼混淆,操作起來必須區別對待。」

  記:「這像是在說知識經濟?」

  吳:「是的,我把它們分開來看。知識是一回事,知識的經濟是另一回事,中間隔著一個市場。知識想要進入市場,除了自有的價值外,還得附加價值。通常,這個附加的價值才是市場的,才能賺錢。我正是販賣這個附加價值的人。」

  記:「何為附加價值?」

  吳:「要是你辛辛苦苦寫了本書,卻不知道如何賣掉的的話,請過來找我吧,作為你全部勞動的最後一道工序,我將把它改造成市場認可的模樣。就是在這樣一件事上,一本好書同樣不能跳過消費者直接找到讀書人。」

  記:「您也因此不相信知識的價值?」

  吳:「事實上,我只是不相信『以價值論及價值』的東西,即便是知識的價值也不例外。畢竟,知識不一定改變命運,但對知識的重新解讀改變命運。」

  凡事得於近必失於遠

  (人物:揚一玫,女性,40歲,天津人,大本學歷,景觀設計公司董事長。)

  揚:「我們這個新興行業的迷人之處在於,有可能給客戶帶來額外收益,風險在於這種收益不能確定,其不可缺少的重要性同時與某種無關緊要的事物聯繫在一起——這便是景觀設計。它的商業價值總是出人意料,或者超過預期,或者低於預期。」

  記:「就如同一件工具,關鍵看怎麼利用?」

  揚:你說得對。然而差別在於,它只是一種輔助性工具,相對於人們更為關心的實際目標而言,充其量是一件附屬品。尤其是在毫不費力就能賺到大錢的時候,『景觀設計』的營生甚至會使人誤解你工作的性質。那時,開發商會明確指出,你所做的一切只能徒勞地增加他的成本,而不是幫他掙到現金。後來當我也不得不嘗試著這樣看問題時,才認識到了這種處境的自相矛盾——儘管有可能給客戶帶來巨大利益,可是作為商人(在我們必須賺取他人利益的地方),仍舊鮮有說服力。

  「作為開創中國景觀設計先河的公司之一,我們由此遇到的困難數不勝數。這裡,我能告訴你的最有用的經驗是,當你不得不依靠他人才能生存時,就既不要開拓市場,也不要成為真正的商人,二者都是貌似正確的方式,卻在實踐中經不起推敲。」

  記:「這話讓我既明白又糊塗!」

  揚:「本來就是這個道理么,你不是已經表達得很清楚了嘛。」

  記:「那您初期的業務呢?」

  揚:「差不多都是些公益事業。我們為一座又一座的城市免費設計『景觀』,獲得了如潮的好評。總之,我正是靠著我的不賺錢才養活了自己。」

  記「我明白了,然後您就利用您得到的名聲賺到了更多的錢?」

  揚:「是的。賺了很多錢。我從這件事上悟出一個道理:凡事得於近必失於遠。」

  三個不相信

  (人物:許亦剛,42歲,太原人,中專學歷,日用百貨批發商。)

  許:我的生意經就是三個相信和三個不相信,讓我受益非淺。我發現人生成敗的關鍵不在於如何走上一條通達的道路,而在於把握好正確方向。為此,我甚至會犧牲某種程度的靈活性。

  我相信做力所能及的事就是最好的事;我相信任何明智的努力都有一個恰當限度;我相信只有在地位穩固的情況下做出的決定才合乎理性。

  「相反,我不相信高額的利潤;我不相信賺快錢的行業;我不相信『點子』式的主意。我始終認為,一切非自然的行為都留有後患,人不應輕信它們。畢竟經商也類似一種運動,你必須在走得快與走得穩之間有所妥協。財富就出自於二者的均衡狀態。」

  學會虧錢很重要

  (人物:施培培,女性,36歲,上海人,中等學歷,服裝連鎖店老闆。)

  施:在我看來,我們不斷地追逐著潮流的這件事剛好表示我們也在不斷地被它淘汰。為此,我們既有必要跟著它走,又有必要繞著它轉,機械(行情專區)地跟著或太超前都有危險。變化迅雷不及掩耳,只是期望適應得快還遠遠不夠,在這個暴利與虧損顯著並存的行業里,賺錢的秘密不僅關乎於如何賺錢的那一部分,還關乎於如何虧錢的那一部分;在什麼時候必須虧錢同在什麼時候必須賺錢一樣重要,甚至比賺錢還重要。

  故經商不能拘泥於目標,尤其不能簡單地拘泥於一個獲利的目標,在可以制止損失之前,任何盈利的情形都顯得微不足道——要是我不能適時地通過虧錢的方式賣出一些商品,最後虧掉的部分就不能再以虧了多少錢來計算啦。

  「任何效益的東西都是在一個過程中被放大或被縮小。善於把握商機的人,虧看起來也像賺;不善於把握商機的人,賺看起來也像虧。因此,一個人必須有勇氣向虧錢來討教,這不僅能使他明白經營的道理,也能讓他感知潮流的風標,並在有可能不利於他的時候做出有利於他的解讀。」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鬼谷子處世智慧:做人要學會,做明白人,說敞亮話,干漂亮事!
人生6條智慧
豬八戒的智慧
智慧書5
人工智慧與未來教育

TAG:中國 | 智慧 | 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