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薩仁波切 |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第六節 止觀 (6)

佛教的見地與修道

佛教一切宗派的修行都包括了止觀的技巧,連金剛乘也不例外。止觀是一切其他禪修技巧的基礎。

我們必須清楚地知道,一個人所有的知覺都像夢幻一般,只不過是想像的虛構而已。了解這一點,正是這個特定「觀」法的目標,就和所有修行一樣,行者首先要具足出離心,對於這個法生起信心,並如前所說的,必須創造利於禪修的順緣,避免逆緣。

在禪修的時候,你應該強烈地這樣思惟:「為什麼我們這麼瘋狂,對這些幻覺那麼認真?我到底是怎麼搞的呢?」把這種思想牢牢地放在心中,專註地想你的一切現象都如夢幻。持續這種禪修過程,就能動搖一向習慣於認為事物是真的幻覺。

我們之所以不了解幻覺為幻,其中一個理由是:這些幻覺已經組織成一套極聰明、極有力的自我欺騙系統。你大部分的心理力量和能量,都集中在欺騙自己;但是如果你能精進地修行上面所描述的禪定法門,這個精密的系統就會開始紊亂。在一座禪修的中間部分,你應該放鬆,那時候你便會認清明相才是你自己;在一座的最後,你會了解到,一切事物都只是自己心的感知而已。

你應該一而再、再而三地這樣思考,漸漸地,你就能相信一切現象都像夢境,甚至可能會有一點真正的體驗。這就好比雖然月亮仍然躲在雲層後面,雖然暫時看不到月亮,卻可以看到遮住月亮的那部分雲很明亮,其他的地方則暗得連雲本身也看不清楚。

如果你繼續做這種修行,經過一段時間後,你對於實相的如夢本質會更加相信,並且幾乎能體驗現象的如幻本性。一如龍樹的法門,體驗到現象就像玩笑一樣,你會對那些仍然把事情看得很嚴重的人自然生起悲心。這樣的體驗代表著雲層愈來愈薄,明月幾乎就要映入眼帘了。

隨著禪修的進步,遮蔽明相的外皮就變得愈來愈薄、愈來愈稀疏;這個時候,大部分明顯的幻化經驗都消失掉,取代而起的是接近明相本性所產生的樂,同時心也變得愈來愈清晰、愈來愈敏銳。這個階段粗重的客體幻化力量已經停止下來,而微細的主體幻化力量仍然繼續。

客體迷惑的粗重外皮已經剝了下來,但是微細主體迷惑的外皮仍在;雖然客體迷惑的幻覺已經幾乎停止,但是主體的心還沒有停止對心的幻覺產生幻覺。這就好比是電影銀幕已經卷了起來,影片也已經取了出來,但是投影機還沒關掉。對於認為客體是真實存在的、獨立存在、堅固存在、究竟美麗、究竟醜陋等想法,你不再執著、不再捕捉。但是還有最後一層雲遮蔽著月亮——雖然我們現在可以看到月亮的輪廓,卻仍然無法對準焦距,它依然模糊不清。

如果你更深入地修下去,經由了解到沒有堅實存在的客體、只有不實的幻覺,你就能明白主體也沒有堅實性可言。在前面的階段,你會想:雖然外物可能並不實存,但是至少你的心必定是真實的。進一步修行之後,主體之心的幻相也會消失,那個時候你便能體會到實相、無二元對立之心,但這只是一點體會而已——這種體驗可以稱為無障礙或無干擾的體驗。到達這個階段,你就會處於一種非常舒適的狀況,你和實相之間,幾乎沒有迷惑存在。大部分明顯的主體和客體的幻相,已經不再滋長,離於二元對立之見的現象生起——月亮愈來愈清晰,因為遮蔽它的最後一層雲正在消散;你也更有信心,知道這層薄薄的雲必將散去。

在這個階段,無明已經消失,但無明的習性——也就是二元對立——依然還在;因此你必須強化修行,加強所有力量來除去那種習性。當這個習性消失掉一小部分的時候,你就能見到一小部分毫無二元對立、完全離於主體、客體的自心本性——這就是「初地菩薩」。

傾向二元對立的習性逐漸減少,隨之而來的就是菩薩各地的果位;到二元習性完全消失的時候,你就證得了十地菩薩的果位——超越了這個果位,就是成佛。

龍樹的風格是把每件事物割掉,說:「這不是真的,那也不是真的。」彌勒的風格則是專註於心的本性上。這是趨向相同結果的兩種不同方式,但它們一樣有效——龍樹說果皮不好,要把果皮去掉;彌勒則說,果皮內有很美味的果實。


頂禮仁波切

願你能成為 /你所在之處的 / 那道光明

|中國噶舉中心|

讓我們共同搭建一個沒有邊界的精神樂園

Let us work together to build a spiritual paradise without borders.

弟子,要堅定,堅強,上師一直在看護和注視你,你感覺到力量了嗎?

Disciples, to strengthen, strong, Guru has been nursing and watching you,

yet you feel the power?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應細緻理解佛教的最高境界
峨眉山佛教文化
佛教日曆
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佛教詩詞賞析
詳述南唐後主李煜的佛教因緣

TAG:佛教 | 修道 | 止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