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作欣賞|演講實錄】「王宏圖」《浮士德》中的人生哲學(上)

《浮士德》中的人生哲學(上)

王宏圖

在進入《浮士德》正文之前,我們先說一下民間傳說中的浮士德形象。

「浮士德」的德語寫法是Faust。Faustus是「浮士德」的拉丁文寫法,這個詞本來的意思是「幸福的、幸運的」。在德國民間傳說中,一開始有兩個「浮士德」的形象。一個叫約翰尼斯·浮士德,是個魔術師,一輩子過著流浪的生活,後來得到魔鬼的幫助,產生了想要飛行的念頭,最後在義大利威尼斯做空中飛行的時候,墜落下來受傷。這個版本的故事比較簡單。另外一個故事相比之下就很完備了。故事主人公叫奧蓋爾克·浮士德,是一個頗負盛名的占星家,他可以根據星辰的運行預測人的命運。因為在中世紀,現代天文學還沒有誕生,對星相的觀察是學者非常重要的任務,他們根據天體運動可以預測人間各種災禍、各種重大的事變。這個浮士德故事和前面的浮士德故事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魔鬼的形象,這個浮士德也是跟魔鬼簽訂了契約,出賣了自己的靈魂。他雖然在魔鬼幫助下獲得了很多世俗生活的享受,但是因為靈魂出賣給魔鬼,最後靈魂被打入地獄不得拯救。這個浮士德是一個反面形象,故事的敘述者隱含著某種道德訓誡,他想告訴一般的民眾,不要貪戀塵世的享受,不要魯莽,不要在魔鬼誘惑下為了世俗的享受,為了榮華富貴和女色而跟魔鬼打交道。

我們再看一下浮士德形象在民間文學當中是如何發展、演變、成型的。到1587年,有一個叫約翰·施皮斯的人,他在美因河畔的法蘭克福出版了一本故事書《魔術師浮士德》。這部書是中世紀有關浮士德這個故事的集大成者,出版之後被翻譯成歐洲多種語言。跟前面兩個比較簡略的浮士德故事版本相比,這個浮士德故事的內容就比較複雜了。

在這個版本中,浮士德是一位學者,又是一位魔術師、星相家,會占卜,同時又精通點精金術,能滿足人們的一切願望。有趣的是,這位浮士德也是出生在歌德定居的魏瑪附近,是農民的兒子,在德國的維登貝格大學學習神學。中世紀神學是大學中的主幹科目,後來他大學畢業以後就成為星相家和數學家,同時又成為醫生。浮士德故事當中有一個關鍵性情節就是跟魔鬼簽訂契約。他為了獲得權力和知識,用手指和魔鬼簽訂了契約:魔鬼為他服務二十四年,浮士德要放棄基督教的信仰,把身體和靈魂全部出賣給魔鬼。在魔鬼的幫助下,他獲得了一般人沒有的神力,可以深入星空,遍游歐洲、亞洲、非洲,還見過羅馬教皇,以及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的蘇丹。他在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面前施展過魔法,把幾千年前古希臘美女海倫的形象招引過來,還跟海倫結合,生了一個兒子。

到了二十四年契約到期的時候,他的靈魂和肉體都要歸魔鬼所有,故事結局有一點恐怖。他讓學生陪他在家裡暢談良久,午夜時分跟學生分了手,獨自一個人躺在床上。到了第二天早晨學生再去找他的時候,發現屋裡已經空無一人,但是牆壁上沾滿了血跡。浮士德本人已經消失,奇怪的是他的牙齒、眼睛都留在屋內。大家很驚恐地四處尋找,於是發現他的屍體被拋在外面的糞堆上。大家沒有辦法,只好把他的屍首連通眼睛、牙齒一起埋葬。埋葬以後,大家發現他留下了一部手稿,這部手稿就是浮士德在去世以前寫的生平傳記,重點敘述自己怎麼跟魔鬼簽訂契約,如何獲得神力,把事情的來龍去脈全部記述了下來。

約翰·施皮斯的這部故事集《魔術師浮士德》採用了浮士德自敘生平的形式,將他一生的故事展現出來。這個故事中有一個雙重性的因素,一方面跟以前民間故事中流傳的浮士德故事一樣,作家還是保留了道德訓誡的意義,告誡大家不要為了貪戀美色、貪戀權力跟魔鬼簽契約,將靈魂和肉體抵押給魔鬼,導致不得善終。但令作者沒有想到的是,很多人看了這個故事後竟對浮士德非常羨慕,認為他儘管不得善終,但一輩子享盡人間富貴,獲得魔術,還享受到了常人沒有的權力。

後來跟莎士比亞同時代的英國劇作家馬洛,曾經根據《浮士德》的故事編過一個戲劇叫《浮士德博士的悲劇故事》。馬洛的戲劇中透露著浮士德無窮無盡、不知饑渴的求知慾,他不滿足於現有的學問,他想通過與魔鬼締約、通過魔術來滿足求知慾,獲取駕馭一切學問的能力。

與馬洛同時代的培根曾說過「知識就是力量」,馬洛寫《浮士德》戲劇時也透露出「知識就是力量」的意蘊。實際上對知識的追求也是對權力、對駕馭外部世界力量的追求,而不僅僅像古希臘人一樣只是對智慧的追求。在馬洛的戲劇中我們還看到,浮士德對物質力量的追求,和基督教追求美德、皈依上帝的價值觀有著尖銳的衝突。他把靈魂出賣給魔鬼,但是一直受著內心衝突的折磨。所以馬洛虛構了兩個人物:一個是善良天使,一個是邪惡天使;一個是正能量,一個是負能量。他們生活在浮士德的內心當中。

由於浮士德是德國民間故事中廣為流傳的人物,所以歌德小時候經常能看到表演浮士德的木偶戲和通俗戲劇,從小對浮士德的故事非常熟悉,到他上大學之後,就想要自己編一部《浮士德》。但是後來因為多次中斷,在去世前完成的《浮士德》,跟早年想寫的《浮士德》相比,內容豐富了不少,把一輩子的人生感受都融匯在了裡面。

歌德創作的《浮士德》一共有兩部,開頭有「天上序曲」,展示全劇的起因。關於浮士德和魔鬼締約,歌德設計了一個情節,就是上帝和魔鬼之間有一場打賭。上帝跟魔鬼對人的看法是完全不一樣的。按照《聖經》,上帝是根據自己的形象創造了人,對人持積極的看法。他認為人在奮鬥的時候難免會陷入迷霧當中,但是天主堅信善良的人雖然會受到模糊的衝動擺布,最終還是會意識到正確的道路。因此上帝對人的本性跟人的發展前途持樂觀主義的態度,相信浮士德會皈依上帝,會得到拯救。魔鬼是邪惡、具有否定性的精靈,他一直與天主對抗,他認為可以把浮士德引導到墮落的道路上,把他的靈魂劫往地獄。經過一番爭論,上帝同意將浮士德交給魔鬼打理,因為一方面他對人類的前途抱有滿滿的信心,另一方面他又認為人類很容易懈怠,他們喜歡偷懶,所以讓魔鬼這樣反面的因素去刺激他們,從而激發他們奮發努力。

從「天上序曲」部分就可以看到,歌德筆下的魔鬼梅菲斯特並不是全然邪惡的,他還有積極的方面,就是讓人們脫離惰性,進行超越性的精神活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惡魔變成了神的一部分。這個情節設計是以前的浮士德故事中所沒有的。按照文學史家的研究,歌德的「天上序曲」是仿照《聖經·舊約》當中的「約伯記」創造出來的。

在《聖經》中,約伯是一個很虔誠的教徒。《聖經·舊約》里,耶和華告訴撒旦,他的僕人約伯非常虔敬,從不做惡事。魔鬼撒旦就跟上帝說,約伯之所以敬畏你,是因為你給了他很多好處,你讓他子孫滿堂、財富滿滿;如果你伸手把他所有的一切都毀滅了,你看約伯還信仰你嗎?耶和華同意魔鬼撒旦去考驗一下約伯,除了保住約伯的生命,約伯所有的一切都可以奪去。在魔鬼的操控下,約伯的七個兒子、三個女兒都死於非命,約伯所有的財產都喪失了,身體還飽受病痛的折磨,從腳掌到頭頂都長滿毒瘡,痛苦不堪。然而儘管約伯遭受了那麼多的不幸,還是沒有放棄對上帝的信仰。在這場打賭中,上帝贏了,最後上帝讓約伯擺脫苦境,賜給他比以前更多的財富,又讓他有了七個兒子、三個女兒,並讓他多活了一百四十歲,以享高年。歌德《浮士德》開篇的「天上序曲」,確實有仿照《聖經》中這一故事的痕迹。

《浮士德》第一部中,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浮士德是位困守書齋的老博士,他已經年過半百。在中世紀,五十歲年紀已很大,那個時候人的平均壽命只有四五十歲。他困守在書齋,精神瀕於崩潰的境地,「中霄倚案、煩惱齊天」這兩句詩是描繪他困苦境地的,他面臨著與莎士比亞筆下的哈姆雷特類似的困惑:生存還是死亡。當然哈姆雷特的困惑比浮士德更為強烈,因為他的父親被叔父謀殺,而他作為王子需要為父親復仇,將與叔父拚死一搏。

儘管浮士德是一個博士,掌握了中世紀各門學問,但他仍不滿足。這裡,歌德的浮士德就跟前面所提到的馬洛筆下的浮士德一脈相承,他的求知慾極為旺盛,永遠不滿足,永遠想要新的東西,一切已有的知識都讓他感到厭倦。因此他在這個時候想要祈靈於魔術,想要召喚地靈來幫他探求宇宙最深處的奧秘。但是招來的地靈嘲笑他,使他極度沮喪,想要自殺。就在他舉杯想要自殺時,復活節教堂的鐘聲響了。

浮士德聽到鐘聲後就不想自殺了,重新感到了生活的魅力和活力。復活節期間教堂門口很熱鬧,人們一方面是過宗教節日,進教堂禮拜,同時也進行各類食品、物品的交易,教堂門外也是熙熙攘攘非常的熱鬧。浮士德跟他的助手瓦格納在外散步,受了人群的感染,也非常的感動,他一下子又燃起了對生活的信心,但是同時感到自己內心有兩種慾念在搏鬥。浮士德夫子自道:「有兩種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個想要同另一個分離。一個沉溺於迷離的愛欲之中,固執於塵世;另一個激烈想要脫離凡塵,向崇高靈的境界飛馳。」

梅菲斯特變成一頭獅子狗,跟隨浮士德進入書房,最後跟他締約。魔鬼將為浮士德服務,滿足浮士德的任何願望,但是有一個條件——以前民間版本當中魔鬼為浮士德服務二十四年,這裡歌德做了修改,沒有設定期限,如果在某一個瞬間浮士德感到滿足,如果浮士德說「你停一停,你真美麗」,如果他達到了生命的高峰,覺得這一瞬間無比快樂、無比幸福,那個時候浮士德便會馬上死去,他的靈魂就要歸魔鬼了。這實際上也是浮士德為自己的命運跟魔鬼打賭。浮士德非常自信,覺得自己不會滿足,覺得以前得了博士學位掌握了那麼多學問都沒有感到滿足,現在跟區區一個魔鬼訂契約有什麼關係,就算魔鬼帶他走遍五洲四海、上天入地,他也不會感到滿足,因此魔鬼不會贏。

在《浮士德》全劇當中,魔鬼並不是單純惡的力量,他有一種鞭策人、促進人奮進的力量。同時,魔鬼梅菲斯特也經常說出一些非常富有哲理的警句,如「珍貴的朋友,理論都是灰色的,生命之樹常青」,這句話經常被人引用。許多這樣的人生格言,歌德都是借梅菲斯特之口說出來的。梅菲斯特除了是惡魔之外,他目光犀利,言談機智、幽默,他對人生世態的觀察非常細緻,所以他也是歌德本人氣質的一部分。浮士德這一人物形象有兩重性,有天使的一面,也有魔鬼的一面。歌德的《浮士德》中,浮士德和梅菲斯特兩個人物都是歌德本人氣質的一部分,這兩個人物間的複雜關係後面還會提到。

接下來就是浮士德經歷的愛情故事。他追求少女葛蕾辛的故事被視為愛情文學當中的傑作,但是現在看起來,情節本身也是很狗血的。

浮士德已年過半百,長期困守書房,基本喪失了生命的活力。但梅菲斯特有這樣的魔力,當把他帶到魔女的房間,給他服了魔葯,隨後他便重新煥發了青春活力,一下子變得風流倜儻。他在街頭遇到美麗的少女葛蕾辛,就去追求她。少女葛蕾辛來自道德嚴苛的市民家庭,一下子被浮士德的魅力鎮住了。她一方面很開心,驚喜異常;另一方面又滿懷恐懼,怕自己觸犯了道德戒律。後來她經不起引誘,委身於浮士德。為了晚上外出約會,她讓母親多吃一點安眠藥,想讓她多睡一會兒,沒想到給母親的藥量太多,導致母親因服藥過量而死亡。她哥哥聽說這件事後,就一氣之下跟浮士德決鬥,沒想到武藝沒有浮士德高強,因為浮士德有梅菲斯特助陣,幾個回合下來就把葛蕾辛的哥哥殺死了。

這還不足以使葛蕾辛陷入絕望,關鍵是葛蕾辛懷孕生了個孩子。絕望之中,她為自己所做的事情感到了深重的罪孽,明白了是自己不可控制的情慾害死了自己的母親和哥哥。她覺得嬰兒是罪惡的化身,於是就把嬰兒溺死了。把嬰兒溺死在當時是非常嚴重的罪過,她被司法當局判了死刑,被關進監獄,她在監獄中發了瘋。

浮士德非常同情她,也非常痛苦,良心上承受著巨大的譴責。他到監獄中探視葛蕾辛,想要營救她,葛蕾辛拒絕了,她覺得和浮士德相戀是自己情願的,她自己應當承擔倫理責任,不能畏罪潛逃,因此她情願聽憑上帝的安排,坦然接受死亡。因此第一部的結尾是葛蕾辛引頸受戮。她的肉體生命消失了,但是因為她自願接受上帝的懲罰,靈魂還是得到了上帝的赦免。

原文刊發於《名作欣賞》上旬刊2016年第1期

作者: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哲學精神為主導的山水畫傳統
三位一體哲學
現代法國哲學關聯圖
讀書||牟宗三:中國哲學十九講·第四講(二)
哲學第11課重難點

TAG:人生 | 哲學 | 人生哲學 | 演講 | 欣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