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匯聚世界馬克思主義最強音

50餘位外國著名學者從五大洲20多個國家如約而至,與300多名中國學者一起,共赴這場近悅遠來的思想盛宴。

未名湖畔,燕園深處。10月10日,由北京大學主辦的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將在一片熱望中啟幕。

會議主題耐人尋味——馬克思主義與人類發展。在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20多年之後,馬克思主義生命力何在?它將如何繼續影響人類命運?

會議主辦方更引人關注——中國,這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並獲得巨大成功的社會主義國家,第一次邀集各國同道,主辦以馬克思主義為主題的國際會議。

令國外學者深感興趣的是:今天,在中國,馬克思主義獲得了不僅是理論層面更是實踐層面的成功;在中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繼續貫穿於每一項改革之中,並隨之不斷創新發展。

發展成就是最好的邀請函。50餘位外國著名學者從五大洲20多個國家如約而至,與300多名中國學者一起,共赴這場近悅遠來的思想盛宴。

「此次大會為期兩天,既要直面當今馬克思主義研究、國際社會發展面臨的共同問題,又將立足中國道路、中國理論和中國制度,凝聚共識,推動中國社會進步和世界文明發展。」大會組委會主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朱善璐表示。

「馬克思主義從未消亡,也不可取代」

位於英國海格特公墓中的馬克思墓地,是馬克思主義者遊歷倫敦的必謁之所。

1883年,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預言:「他的英名和事業將永垂不朽。」一百多年後的今天,這一預言已被歷史證實。

「馬克思主義是當今人類理論思維的最高峰,所揭示的是顛撲不破的真理。」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王偉光認為,這是召開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的基本前提。

真理前進之路,並非一帆風順。以「實事求是」為根本準則的馬克思主義者,從不諱言20世紀90年代蘇東劇變帶來的巨大衝擊——隨著鐮刀鐵鎚圖案的蘇聯國旗從克里姆林宮悄然降下,「埋葬社會主義」的聲浪喧嘩騰起。

堅守者釋放出砥柱中流的巨大力量。

最響亮的宣誓來自中國。1992年初,改革開放總設計師鄧小平走在南巡路上:「不要驚慌失措,不要認為馬克思主義就消失了,沒用了,失敗了。哪有這回事!」斬釘截鐵的判斷,來自對真理的徹底掌握與堅定信仰。

在世界其他國家,馬克思主義也始終激流涌動。

1998年,時任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列所所長的靳輝明遠赴巴黎,參加「紀念《共產黨宣言》發表150周年國際大會」。

「《共產黨宣言》不是冰,而是炭,放在鍋里能使水沸騰起來。為什麼不讓歷史重新沸騰起來呢?」會議組委會主任弗·拉扎爾夫人的致辭令人激動。

更具影響力的,是自1995年起持續舉辦六屆、三年一屆的法國「國際馬克思大會」。中央編譯局原副局長李其慶曾率隊參加過其中四屆大會,「每屆都吸引數百人乃至上千人參加,媒體報道接連不斷」。

如果說這些多是低潮中的堅守與探尋,那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則給了世人一個「重新發現馬克思」的契機。

2011年,美國皮尤研究中心的民意測驗顯示,美國民眾對社會主義的認同明顯提高,幾乎和資本主義旗鼓相當;美國、歐洲、發展中國家等的左翼政黨紛紛舉起馬克思主義或社會主義旗幟;20世紀末21世紀初,委內瑞拉等拉丁美洲國家放棄新自由主義,提出了「21世紀社會主義」的響亮目標。加之馬克思被票選為「千年最偉大思想家」之首,《21世紀資本論》廣受追捧,以德里達、哈貝馬斯、吉登斯為代表的西方思想家紛紛走進馬克思主義……一個共識逐漸形成:馬克思主義並未終結,而是仍在發展。

「為什麼金融危機會激起對馬克思主義的強烈嚮往?因為它對資本主義社會經濟危機、基本矛盾的分析,今天看來依然準確。」南開大學教授逄錦聚指出。

「馬克思主義就是讓勞動者過上好日子的理論。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中國人民的不懈追求,也是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奮鬥目標。只要追求和目標沒有改變,馬克思主義就不會過時。」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執行院長孫熙國認為。

「馬克思主義從未消亡,也不可取代。」北京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韓震堅信,「它雖然會陷入低潮,但總被社會需求不斷喚起,因此,也就始終有研究和遵循的價值。」

「看見中國,就看見了馬克思主義的成功」

9月17日,「中國圖書展銷月」在美國華盛頓啟動,《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多語種版成為銷售熱點,目前全球發行量已突破530萬冊。

「習近賓士國理政思想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新時期、新情況下的運用和發展,是破解當今發展痼疾的有力武器。」山東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唐洲雁指出。

11天後,習近平主席在聯合國大會的首次演講,在20分鐘15次掌聲的熱烈回應中落幕。冷靜、自信、包容的態度,獲得國際社會普遍讚譽。

「世界眼中的中國,已經由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從毫無國際話語權的『追隨者』變為構造國際秩序的參與者。這是中國道路、中國理論、中國制度的勝利,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指導實踐』的勝利。」韓震如是總結。

「看見中國,就看見了馬克思主義的成功。」復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陳學明認為,中國道路開闢了人類文明的新路向,使馬克思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

實踐是一種理論成功與否最公正的裁判。放眼今日中國,對內,全面深化改革穩紮穩打、全面依法治國切實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力道萬鈞,共同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破浪護航;對外,積極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係,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舉措廣受國際社會歡迎……每項實踐,都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光輝。

「在中國,馬克思主義不僅解釋世界,更被用來改造世界。」中國浦東幹部學院常務副院長馮俊深有感觸。

時光回溯到20世紀初,在救亡圖存的民族大業面前,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震動中國。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

次年,第一本中文版《共產黨宣言》經由共產主義小組成員陳望道之手精心譯出。此後,一本本馬克思主義經典被譯成中文,如火種般灑遍中華大地。

同一時間,在北京大學,李大釗舉起馬克思主義旗幟,開課、辦社團,和陳獨秀等人一起開創了薪火相傳的馬克思主義事業。及至中國共產黨成立,對馬克思主義的探求愈加深入而自覺。

1938年10月,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報告中,毛澤東首次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命題。

「毛澤東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至少包括三個含義:在中國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主體是國人自己;馬克思主義必須同中國實際相結合;必須同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求是》雜誌社社長李捷指出。

自此而始,中國在自己的理論指導下一往無前,接連贏取實踐和理論的雙重勝利——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兩次歷史性飛躍。第一次發生在革命時期,成果是毛澤東思想,對應的實踐是革命成功,中國人民站立起來;第二次的起點是改革開放,產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對應的實踐是解決溫飽、奔向小康,發展方式逐漸科學、社會逐漸走向和諧。」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何毅亭勾勒出清晰路線。

兩次飛躍不僅改變中國,更具有世界意義。正如比利時馬克思主義研究所出版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一書所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具有普遍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成功證明了社會主義的生命力和活力。」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

理論大廈無法懸空而立,創新成果離不開集體智慧。中國共產黨深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研究與宣傳的重要性。

走進中央編譯局主辦的「抗日戰爭時期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展覽現場,歷史穿透展品撲面而來——

延安時期,毛澤東要求「把全黨變成一個大學校」,號召進行「一個全黨的學習競賽」。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將馬克思誕辰——5月5日定為學習節。第一屆「五五學習節」,「陳雲小組」等39個學習小組受到表彰。

1942年整風運動開始,毛澤東親自作講座,主編教材《馬恩列斯思想方法論》,為黨員幹部開列書單。

「我們黨對馬克思主義的忠誠與鑽研從未間斷,今天,在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身上體現得愈加明顯。」中央黨校副教育長、哲學教研部主任韓慶祥感言。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政治局進行了26次集體學習,其中兩次專門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他是第一次的主講人。

學習理論只是第一步。「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新的實踐,並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才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清醒追求。

2004年4月27日,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在中國磅礴開展,向世界宣告了堅守與發展馬克思主義的磐石之心。

2015年6月23日,「把工程工作引向深入」的戰略部署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工作座談會上發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劉雲山諄諄囑託。

兩次部署之間,是11年高歌猛進,是一季季碩果盈枝。

據中央編譯局局長賈高建介紹,工程開展以來,10卷本《馬克思恩格斯文集》、5卷本《列寧專題文集》等重量級成果陸續推出,一個種類齊全、形式多樣的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版本體系逐步建構。

作為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統編教材《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修訂組首席專家之一,武漢大學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院長沈壯海和團隊剛按中央部署完成又一次集中修訂。10多年來,專家們精心編寫的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的140多本教材相繼出版或完稿,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初步形成。

「沒想到,選這門課最多的是美國人!」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馮務中感慨。他主講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毛澤東思想概論》不久前被請上國際慕課平台edX,吸引了130個國家和地區近3000人選修。這是中央緊抓高校思政理論課改革、鞏固大學生意識形態主陣地取得成效的一個縮影。

重大現實問題研究不斷深入、理論大眾化「新招實招」層出不窮、馬克思主義學科體系基本建立……「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在理論研究、隊伍培養、社會引領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作用,是現時代馬克思主義的築魂工程。」中國人民大學校長助理、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郝立新認為。

和理論研究水準同步提升的,是理論工作者的自覺與自信。

8月26日,《偉大也要有人懂:少年讀馬克思》英文版在京首發。作者韓毓海是北大中文系教授,近年來他越來越多地將筆觸集中於馬克思。「我們有義務讓青少年認識馬克思,讓更多人掌握馬克思主義這個認識與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

和他一樣,一大批中青年骨幹正集結在馬克思主義旗幟下,並視「真理播火者」的身份為至高榮耀。

在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青年講師李健和博士後張梧正為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前期工作共同忙碌著。雖然成長經歷不同,但他們選擇了同樣的道路。「吸引我們的是馬克思主義對現實社會深刻而睿智的批判,是今天中國對馬克思主義的重視與堅守。這讓我們有極強的職業榮譽感和投身激情。」張梧話語由衷。

「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有最完備的人才梯隊,也有最寬廣的實踐舞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一級教授陳先達道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根深葉茂。

「把世界馬克思主義者交流的舞台搭建在中國」

9月20日中午,北京大學勺園會議室。82歲的沙健孫、84歲的趙曜、90歲的衛興華……十幾位德高望重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大家吃著盒飯,繼續討論上午的話題:《馬克思主義大辭典》編纂工作。

「要從如何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高度去認識這項工作。」《大辭典》主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諮詢委員會主任徐光春面色凝重,「它將在中國乃至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留名。」

與此同步,另一項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編纂的浩大工程——《馬藏》正在北京大學開啟。據《馬藏》總編纂、北大中國道路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協同創新中心聯合主任顧海良介紹,編纂團隊準備用10年左右完成《馬藏》中國編,再用10年推出《馬藏》國際編,「使中國成為世界馬克思主義文獻編纂與研究中心」。

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正在向「舉起旗幟,挺立高峰」的目標挺進,一項項研究領時代之先,一場場活動與國際相接。

「中國學者與國外馬克思主義學界的交流互動近年來大為增強。這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完善同步,建立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國巨大發展、理論研究不斷深化的基礎上。」何毅亭感受深刻。

李其慶也對今天的國際交流寄予厚望:「1995年首屆法國國際馬克思主義大會召開時,中國學者因經費等原因無一參加。從第二屆起,中國聲音開始出現,第五屆、第六屆還安排了『中國日』專場。今天,是到了中國主辦大會的時候了。」

「中國學界應該主動搭建平台,向國際學界闡釋中國的發展和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成果,從而擴大中國思想文化的國際影響力。」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黨委書記孫蚌珠疾呼。

在此背景下,由中國主辦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的想法應運而生。在深入思考、多方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北京大學拿出了會議方案——

八個分論壇:馬克思主義的起源和發展;馬克思主義文本研究及其編譯;中國道路和中國話語體系;習近賓士國理政思想與中國馬克思主義的發展;馬克思主義與科學文化;馬克思主義與經濟全球化;馬克思主義與世界文明的未來走向;馬克思主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場高端對話:中外頂尖學者聚焦中國道路與市場社會主義、落後國家發展道路與馬克思主義、中國近現代發展與馬克思主義三大問題,碰撞思想,尋找共識。

「會議邀請發出去,反響特別熱烈。例如第三世界論壇理事長薩米爾·阿明,雖已84歲高齡,仍對參會發言表現出極大熱情。」北大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孫代堯透露。

羅德里克·麥克法誇爾、約翰·羅默、伯特爾·奧爾曼、大衛·科茲、亞歷克斯·卡利尼科斯、托尼·安德烈阿尼、羅德尼·佩弗、肖恩·塞耶斯、沃爾夫岡·弗里茨·豪格、魯夫·黑格、亞歷山大·布茲加林、平子友長……一份在國際馬克思主義研究領域星光熠熠的參會名單,令中國理論家們充滿期待。

「我們正處在特殊的歷史節點。資本主義國家改革的壓力、自我調整的壓力在加大,馬克思主義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都不同以往。世界馬克思主義者此時共同交流,一定能為下一步發展探尋新路。」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原黨委書記、研究員侯惠勤表示。

「資本主義正走向衰退,但還是強勢的;社會主義雖然代表了人類發展的前進方向,但還處於弱勢。中西學者共話馬克思主義,必將促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再研究、再發展。」王偉光信心滿懷。

令顧海良記憶猶新的是,2005年,數次來中國考察的國際馬克思大會主席雅克·比岱曾對他說:「中國不只該參加馬克思主義大會,更應該自己來辦。」

十年過去,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底氣十足地向世界發出邀約——

「我們期待今後兩年一次的相聚。讓我們把世界馬克思主義者交流的舞台搭建在中國,讓中國匯聚世界馬克思主義最強音!」

(本報記者王斯敏張勝)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121期資本論③·嘉賓主講|顧海良:《資本論》三大理論的完成與馬克思經濟學體系的未完成
一種被解構了的馬克思精神
張光明|關於馬克思主義史上的若干問題

TAG:中國 | 世界 | 馬克思主義 | 主義 | 馬克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