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何排寒濕——中醫來支招*

古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濕性黏濁,如油入面。濕與寒在一起叫寒濕,與熱在一起叫濕熱,與風在一起叫風濕,與暑在一起叫暑濕,濕邪不去,吃再多的補品、藥品都如隔靴捎癢,隔山打牛。生活中很多人患了脂肪肝、哮喘、高血壓、心腦血管等疾病甚至惡性腫瘤,其實這些病都跟痰濕、寒濕、濕熱有關,長夏是除濕最佳季節。祛除濕邪是中醫健康管理不可缺少的功課之一。那麼,怎樣判斷身體內是否有濕呢?濕邪的表現?《丹溪心法》:脾胃受濕,沉困無力,怠惰嗜卧,身重像沒擰乾的濕衣服,沒精神。身體有以下癥狀或特徵,代表體內有濕:·舌苔厚,發白或發黃,甚至舌苔膩,代表體內有濕。·口黏、口苦、口臭,代表體內有濕。·咳嗽時痰多,泡沫多、質地清淅,代表體內有濕。·流汗黏、不爽快,代表體內有濕。·經常胃腹脹滿,代表體內有濕。·常胸滿悶不舒,代表體內有濕。·臉上長痘和斑,反覆發作,代表體內有濕。·長濕疹、牛皮癬、白癜風,代表體內有濕。·手、腳愛出汗,代表體內有濕。·腳踝、手背、面部、眼皮浮腫,代表體內有濕。·四肢關節疼痛、頸肩酸痛、肩周炎、腰酸背痛等癥狀,代表體內有濕。疼痛的部位越多,時間越長,代表體內濕邪越重。濕邪如何進入身體?飲食方面,嗜食「肥甘厚味」,即喜食油膩、甜食、黏膩難消化食物,尤其喜食火鍋、串串、麻辣燙、燒烤,三餐饑飽無度,飲食「十分甚至十二分飽」,喜食夜宵(夏季20:00以後,冬季21:00以後,飲食屬於夜宵),喜食冰鎮飲品,喜食瓜果,喜食海鮮。運動方面,缺乏運動,甚至是能躺不坐、能坐不站,上班以坐為主,下班喜歡宅在家中,「減肥只是空口號」。起居方面,嚴格執行晚睡晚起,誓將夜貓子習性進行到底,早起緩緩吃個早飯,一直是難以實現的夢;夏季沖涼水澡、用涼水洗頭,空調下直吹,好爽快;游泳多自在,一年四季游不夠;濕發睡覺。情志方面,養成懶惰、磨蹭、低沉、自卑、消極的心性,「愈胖愈懶,愈懶愈胖」。長夏如何排寒濕?立秋至秋分這段時間,也是中醫說的長夏,長夏與五臟中的脾氣相通,脾「喜燥而惡濕」。如果你的體內也有濕,那麼長夏季節就是趕走它的最好時機!很簡單,長夏期間,以健脾護脾為主,輔以除濕以養脾。脾氣健運了,濕自然就沒了。飲食方面宜多食健脾利濕、化痰祛濕的食物,如荷葉、玉米、白蘿蔔、木瓜、茯苓、薏苡仁、蔥、姜、扁豆、赤小豆等。立秋後,不論西瓜或香瓜、菜瓜,都不能任意多吃,否則會損傷脾胃陽氣。

白扁豆粥原料:干扁豆30克,粳米100克。製作方法:將干扁豆用水浸透煮酥,與粳米同煮成粥;根據個人口感,可以加入冰糖適量。功效:白扁豆,甘,微溫;歸脾、胃經;健脾化濕,和中消暑。消暑化濕,健脾止瀉。脾胃虛弱,大便稀薄,暑日腸胃不適的人,均可食用。溫馨提示: 以上食材皆屬於葯食同源。

荷葉冬瓜湯材料:帶皮冬瓜一斤、荷葉一張(新鮮或是到中藥店買乾的均可)、薏仁三兩、扁豆一兩、姜三片。製作:1.冬瓜帶皮切塊,其他材料洗乾淨備用。2.水煮滾放入所有材料,大火煮十分鐘,在轉文火煮兩個半小時加入鹽調味即可飲用。功效:利尿去濕、降血壓血脂、減肥、肌膚有光澤。起居方面

早睡早起,合理用空調順應十二經絡循行時辰,晚上23:00前睡覺,早晨6:00起床。室內空調溫度勿過低,建議保持在26℃即可,勿在空調下直吹;勿濕發睡覺。穿透氣散濕的棉衣。運動方面

堅持運動,祛濕不能停不運動過於安逸則會使我們體內的濕氣聚集,出現大肚腩、蘿蔔腿!因此我們應該堅持適當運動,可以選擇中等強度的運動,如散步、快走、慢跑、健身操、騎車、打太極、八段錦、瑜伽,循序漸進,貴在堅持。此外,經常泡個熱水澡,養成睡前用熱水泡腳的好習慣,也能很好的排濕氣。穴位保健

選穴:豐隆穴。位置:脛骨前緣外側1.5寸的位置。操作:1.點按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豐隆穴,豐隆穴可以兩側穴位同時操作。每次按壓操作5~10分鐘, 每日兩次,10天1個療程。2.艾灸法:雀啄灸法——點燃艾條後對準豐隆穴,距離皮膚約2厘米,以皮膚感到溫熱舒適能耐受為度,每次10~15分鐘,隔日一次,10天為1療程。功效:豐隆,象聲,轟隆打雷,按摩能把脾胃上的濁濕像打雷下雨一樣排出去;祛濕化痰,消食導滯,消脂。

選穴:陰陵泉穴。位置:在小腿內側,脛骨內側下緣與脛骨內側緣之間的凹陷中。操作:1.點按法:用大拇指或中指按壓陰陵泉穴,豐隆穴可以兩側穴位同時操作。每次按壓操作5~10分鐘, 每日兩次,10天1個療程。2.艾灸法:雀啄灸法——點燃艾條後對準陰陵泉穴,距離皮膚約2厘米,以皮膚感到溫熱舒適能耐受為度,每次10~15分鐘,隔日一次,10天為1療程。功效:內化濕邪。祛濕茶飲

長夏祛濕茶原料:薏苡仁30g、赤小豆30g、炒芡實30g、陳皮15g,生山楂15g,甜葉菊適量。做法:1.先將薏苡仁、赤小豆、炒芡實冷水浸泡2小時;2.將薏苡仁、赤小豆、炒芡實入電飯煲加水,按煮粥鍵(用鍋的話就煮1小時),同時將陳皮、生山楂加入;3.根據個人口感,可以加入甜葉菊適量。功效:薏苡仁,《神農本草經》將其列為上品,它可以治濕痹,利腸胃,消水腫,健脾益胃,久服輕身益氣;赤小豆,利濕消腫、清熱退黃、解毒排膿;炒芡實,益腎固精、補脾止瀉、除濕止帶;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養肝排毒;生山楂,健胃消食,活血化瘀,生津止渴。該茶飲健脾祛濕、清熱利濕、健脾、補腎、調肝,是長夏健脾祛濕,養生補益的有效之劑,對痰濕體質有一定功效。溫馨提示:如有咳喘痰多,可加入適量桂花,化痰止咳;薏苡仁、赤小豆性偏寒,脾胃虛中焦寒濕的人,單純吃赤小豆薏米水不但祛不了濕,還可能會越喝身子越重。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中醫組方的原則
上海市名老中醫何承志的「三奇湯」(?三奇:精、氣、神)
全面否定中醫對不對?為何有人全面否定中醫?
中醫如何再通輸卵管助孕?

TAG: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