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家高于思想家

哲學家高于思想家    作者:蘇拉德    摘要:哲學家愛智慧,生活在理念世界中,追求最高知識;思想家愛思辨,生活在現實世界中,追求正義,並以獲得權力,推行自己的思想為最高目標,他們的前身往往是革命家,後身是政治家。清楚地區分哲學家與思想家,區分愛智慧與愛思辨,並承認哲學家高于思想家,是產生哲學家的重要前提和條件。孔子和老子都是思想家而不是哲學家,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是只有思想家而無哲學家。      哲學家與思想家的差異主要是兩條:一是追求目標不同。哲學家愛智慧,追求善和美,用各種方式增強自己發現真理的能力;思想家愛思辨,對一切事物喜歡刨根問底,多方探究,欣賞思辨的樂趣;他們也聲稱追求真理,實際卻是追求正義和知識,稱「真知」,他們愛發表「真知灼見」。二是所用的方法不同。哲學家生活在理念世界中,從理念出發看世界,運用從理念到理念的方式達到真理;思想家生活在現實世界中,從事實和經驗出發看世界,通過運用知識、邏輯、辯證法達到對事物的進一步的認識,他們是俗世中的清醒者。    哲學家屬於未來世界、理想世界的人,他有兩個發展階段:前身和現時。他的前身是愛智慧的人。一個人,若真正愛智慧,而且愛智慧的全部,堅持向上看,他就有可能成為哲學家,從現世進入理想世界。    思想家則始終是現世的。他有三個發展階段:前身、後身和中間階段,只在中間階段才是真正的思想家,他的前身是革命家,後身是政治家。沒有前身的思想家是無目標也無實踐的思想家,沒有後身的思想家是壯志未酬的思想家,都是不完全的思想家。只有走完三個階段,他的思想變成現實,自身達到三位一體時,他才是完全的思想家。革命也只有當思想家參與,思想先行,才是真正的革命,成功的革命。    哲學家止於思辨,滿足於發現真理的活動,從中獲得樂趣;思想家卻需要實踐,要以革命行動伸張正義,以自己的思想改變世界。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實際是對思想家、革命家和政治家的要求。哲學家遵循「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原則,遵循「遠離政治」的原則,「不希望改變任何東西」(尼采),「改變世界」是思想家、革命家和政治家的歷史使命。哲學家一旦參與「改變世界」的實踐活動,他立即會捲入政治鬥爭,就得放棄愛智慧的思辨生活,他就不再是哲學家,而成為思想家、革命家或政治家了。    從這裡可見,哲學家處處比思想家高了一二個檔次,不過,這又是希臘人的標準。後人在這上面的觀點相當混雜,尤其常見的是把思想家混同哲學家,例如,把孔子稱為哲學家。孔子創立儒學,但儒學和孔子的所有學說都是世俗的,只是「一種常識道德,這種常識道德我們在哪裡都找得到,在哪一個民族裡都找得到,可能還要好些,這是毫無出色之點的東西。……在他那裡思辯的哲學是一點也沒有的。」(黑格爾)我認為黑格爾對孔子學說的評價是正確的,孔子的學說與靈魂、精神、智慧、真理等永恆事物無關,根本不是哲學;孔子不懂並且從來不談論第一原理、最高智慧,熱心議政和當官,因而不能稱為哲學家,頂多算是個思想家,而且不是最出色的思想家。黑格爾對孔子的論述並不是全面的,我在這裡作個補充:由於孔子的學說能夠確切地反映了中國人和中國社會的本質,他的學說可稱作中華民族的靈魂,他本人可以稱作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領袖。    從理念論上可以確定的是:和科學一樣,哲學只有一個理念、一個定義,一種體系,沒有什麼特殊的民族的哲學或地方的哲學━━它們只是哲學在知識範疇內的劃分。因此,不能以中華民族的特殊性來為孔子的哲學家地位辯護。哲學以理念為對象,理念是絕對的、惟一的,哲學的體系也必定是絕對的、惟一的,不能是任何個人的。但也不能因此認為這個最高的哲學體系根本不存在,柏拉圖已經將它初步構成。哲學家可能以各種方式建構哲學,但他一定不能遠離或背離這個惟一的體系。    我贊同中國(和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沒有哲學家的論斷,並認此種認識為產生哲學家的前提和起點,即將是否能夠清楚地區分哲學家與思想家,能夠區分愛智慧與愛思辨,並承認哲學家高于思想家,認作是產生哲學家的一個基本條件。    中國和世界比較認同老子的哲學家地位,但也不是沒有疑問的。老子的生平不詳,稱他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道教奉他為教主或教祖,尊為「道德天尊」,皆是後人的做法,沒有關於老子在世時創教、宣教活動的歷史記錄,他是否樂意接受人們給予的這些稱號而不認為是強加在自己頭上做法,也無法考證。比較確定的是,他在退隱前一直擔任「周藏室之史」職務,他的《道德經》產生於這一階段的終結期,並非是愛智慧生活方式的產物。他的全部思想也就在這五千言的《道德經》中,獲國人和世界的廣泛讚揚,但對其學術價值的評價並不高,因為過分的簡要而且其中帶有明顯的反知識、反民主、反進化的主張。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道」。不少學者將老子的「道」與希臘哲人的本原論相聯繫,認為道就是天地之根,萬物的本原或源泉。但本原不是終極,希臘哲人還有水、火、原子等具體的本原論,那麼更具體的「道」是什麼?黑格爾把它與道路相聯繫,理解為理性。因而在西方有人將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這段話改寫成「理性產生了一,一產生了二,二產生了三,三產生了整個世界。」然而,理性是什麼?可以理解為推理,講理,合邏輯,自然規律等,這一切對古代中國人是陌生的,即使老子也不會讚賞,這從他的著作中可以推論出來。老子的「道」,更可能是道德之意,他的書不就叫《道德經》嗎?上面老子那句話就可以理解為:「道德產生一(混沌),一生二(天地),二生三(天地人),三生萬物。」中國古人對自然的觀念薄弱,人倫被放在第一位,自然也被納入人倫的範疇,道德的觀念從而得到提升,被認作是老子學說的繼承者和發展者的莊子,就曾說過「道德勝過太陽」的話(堯問於舜)。它不僅包含倫理規範,也包含規則、法則或含糊的自然規律在內,老子將道德稱作世界的本原可從這個角度理解。    但這是否是老子的原意,其他各種各樣的解釋是否是老子的原意?恐怕沒有人能夠回答。《道德經》比較明確告訴後人的是老子的倫理觀和政治觀,裡面顯現智慧和辯證法,但不屬於第一原理,也缺乏系統性。他被廣泛接受和稱頌的觀點大多屬於後人的推論、闡釋,絕不能將他人的推論、闡釋算作他本人的創作。哲學家應當旗幟鮮明,觀點明確,老子靠他那五千字文做不到這一點,只能夠算作是個玄學家或思想家了。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如果你是完美主義者,你可能得病了
陳正松哲學與天共在、與人共舞
馬克思哲學的本體
善惡的起源
316、【轉載】從《漢書·藝文志》看荀子的學派歸屬

TAG:哲學 | 思想 | 哲學家 | 想家 | 思想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