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要香起來!
當我們在談熏香的時候,其實並不是在談香薰。
文/鄭依妮
在中國古代,稍有一官半職的士大夫都無法想像自己的身上和宅邸沒有香氣。在他們看來,香氣和生活品質有著緊密的聯繫,穿著再華麗,首飾再珍貴,也比不過用香氣去體現一個人的體面與地位。
古人重視香花、香草的採集,本意是為了讓人和生活的環境潔凈、清香。人們隨身佩戴香料,讓自己終日縈繞在香氣之中,這是古代生活中最常見的一種生活方式。古人對香氣有著非一般的執著,尤其是唐宋時期,人人都是「香氣控」:平日穿戴有香囊、香裹肚、香履,塗抹在身上的有妝粉、畫眉墨、口脂,洗漱沐浴的有澡豆、香粉、香皂,用的有香爐、香串、香扇……
古人用澡豆洗浴。
從《楚辭》中的許多詩句可以看出,楚人是從野地里采來新鮮的香花、香草,編成花環、花鏈佩戴在身上,有點像今日夏威夷、泰國等熱帶地區的風俗。為了讓香花、香草保存更久,人們把香草等陰乾後再裝入精美的絲袋裡,製作成香囊。
讓身體散發誘人的香氣,不僅僅依靠佩戴香囊,還有各類沐浴香料。古人把香草投入洗澡水中,煮成香氣四溢的「香湯」,用來清洗身體。在古代這是一種奢侈的美容方式,有點像現在的SPA。後來有了澡豆,這是一種特製的帶有香氣的清潔品,作用相當於肥皂。
蘇合香和澡豆,蘇合香是一種高級熏香,澡豆則是尋常人家皆可使用的。圖/《女醫明妃傳》
《千金方》中記載了一種高級澡豆的配方:丁香、沉香、青木香、麝香等貴重香料,連同桃花、李花、櫻桃花等十幾種香花一同搗碎,加入珍珠、大豆末等。據傳用這樣的澡豆來洗澡,皮膚會變得更加光潔。據說慈禧太后在洗浴後,不僅要由宮女用香花蒸餾出來的花露水輕拍全身,而且所用的花露水還會隨著季節變化而變換,十分講究。這種沐浴用香的習慣延續至今。如今人們用的沐浴露、洗髮水等都帶有不同類型的香氣。
香氣是一種貴族范兒
濃郁型香氣在中國並不受歡迎,因為中國人喜歡若有若無的香氣。《畫堂香事》一書作者孟暉說:「西方人喜歡濃郁的香水,粗暴直接地撲面襲來。中國人用香的方式是含蓄的。古人會把香囊系在肘臂下,讓它藏身於袖子中,舉手投足之間,香氣悄悄地從袖筒中發散出來。這種袖底生香的方式,在中國人看來既含蓄又性感。」
從東漢開始,香料漸漸在中國貴族中普及開來。相傳在漢代宮廷,尚書郎必須「懷香袖蘭」,一身香氣才能侍奉天子。香料在當時是稀缺資源,因此香氣是貴族階級的象徵。稍微有點經濟條件的家庭,對用香之道都頗為講究,光是熏衣就有多種方式。一種是將由香料合成的香粉包裹起來,夾放在箱櫃里的衣服中間。
土耳其的香料市場。
這些香粉除了能夠熏香衣服,還能防蟲和防霉,清代以後漸漸被樟腦丸代替。還有一種是點燃特製的熏衣香丸進行熏衣。這些香丸不能太乾燥,否則燒起來煙太多,有焦臭;但也不能太濕,不然很難燒著。熏衣時的火也不能太旺,否則香氣散發過快。
香氣往往帶著迷人的性暗示。孟暉稱,古時人們相信沐浴後堅持用香粉擦身,能讓香氣滲入肌膚,使身體自然地蘊涵香氣。因此當時許多閨中女子臨睡前都要在自己的胸前、手臂等處擦上香粉以保養皮膚。
唐宋時期的香粉中還會添加胭脂,使之呈現接近人體自然膚色的粉紅。淡粉色的肌膚從輕紗袖衫中隱約映出來,格外誘人。《開元天寶遺事》記載,楊貴妃每到夏季總是穿著輕紗,一出汗,汗水「紅膩而多香」。
古人不只用香料塗抹身體,還研製出了「口香」。古典美人經常口中含著香料製品,令唇齒生香,這就是「口香」。最講究的「口香」是一種香茶餅子,它由嫩茶葉連同麝香、檀香、龍腦等多種貴重香料,搭配香花、甘草等做成。當時的時尚男女身上都會帶著專門的香茶盒子,用來裝香茶餅子。
無熏香,不貴族。圖/《甄嬛傳》
中國人不隻身上香,人們還把香料用在了生活空間和建築材料上。古人無法想像卧室里、帳子里沒有香氣。香氣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與生活品質緊密相關。南朝陳後主為美人張麗華建造了奢華的香閣,大小几十個房間,從窗扇、壁帶、懸楣、欄杆,都用沉香木和檀香木製作。只要稍有清風吹過,整個香閣就會散發出香氣,在數里之外都能聞到。後宮中,大殿上,總有香爐在靜靜焚香。
馬王堆出土的一件彩繪陶熏爐里,仍然盛放著高良姜、辛夷等香草。蘭草更是被視為「國香」,孔子稱其為「王者香」。一直到唐代,皇宮和貴族的府邸中普遍種植著各種香草,既裝點庭院,又可隨時採摘使用。平民百姓也緊跟潮流,芳香更加馥郁的香花、香草流行起來,比如桂花、茉莉、薔薇、薄荷葉、佛手瓜等。到了明清時期,這些植物已經成為閨閣不可缺少的生活單品。
香爐、香包、香囊成為古代人生活必不可少的時尚單品之一。
香還是社會階級地位的體現
為何人們自古便對香氣如此執著?孟暉說:「香味是生理反應引發的社會價值判斷標準。從生理上而言,人天生不喜歡臭味。香氣和臭味相對,香氣就是高貴的,讓人生理愉快。香料最早用在祭祀上,說明在人們心中,香氣意味著聖潔、乾淨。香氣更深層的意味是人擺脫了原始環境和低級勞動。
香和物質享受有緊密的關係,當社會的財富急劇減少,人們連生活溫飽都難以維持的時候,也就來不及顧及自己是否聞起來是香的。
一個陌生人身上帶有令人感到舒服的香氣,首先就能讓旁人感到心情愉悅,同時也能夠讓旁人對他的身份有一個較好的價值判斷,認為他是一個體面的人。遺憾的是,現在中國人已經沒有制香、用香的習慣,有時在天熱人多的公共場合,雜亂的氣味聞起來特別糟糕。」
香味意味著優雅、高貴、乾淨和舒適。圖/《羅馬假日》
東漢時期香料比較珍貴,只有宮廷里的人才能享受到。漢代以後,隨著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航線的開闢,非洲、東羅馬和西域地區的各種香料開始進入中國。這些香料多數是經過加工提煉的複合製品,芳香濃郁且持久,遠非中國的香草能比。於是,這些濃郁的異國香料成了漢代以後上流社會的身份象徵。魏晉時期,隨著進口香料越來越多,香料的價格越來越親民,有些家庭甚至會用泡過沉香的水來洗手,用香的普及程度可見一斑。
酷愛調香的羅馬人。圖/攜程
香料最鼎盛的時期是宋代。當時社會人們生活都比較富裕。家家戶戶都在消費香料,可以說全民都是「香水控」,區別只是香料檔次的高低之分。香料被人們過度使用,甚至到了鋪張浪費的程度。人們連喝的茶和蜜餞都要添加香料。
西方複合式香水從宋代開始進入中國,人們把香水作為制香材料之一,用來調製有前調、中調、後調的複合香。如今流行的小眾香水祖馬龍、蘆丹氏,早在中國宋代就有了。富貴人家都講究自行蒸制,做成花露水。
如今只有專業人士才知道如何調配香水。早在宋代,許多大戶人家的日常愛好之一就是調配香料,用香水來和香。人們會寫下自己調配的香料配方贈予友人,以表情誼。而如今市場上搶手的限量版小眾香水,那都是宋朝人玩剩下的。
到了明代,香料在過度消費後變得極度匱乏。香料價格上漲,民間的香料消費急劇萎縮。用不起進口香料,人們的用香審美開始轉向花果味,甚至認為不熏香才是一種新時尚。《紅樓夢》里就提及林黛玉的房間從來不熏香,頂多擺一些花果。
瓜果盈香,滿室皆芳。圖/87版《紅樓夢》
自晚清以來,中國喪失了許多寶貴的傳統文化,香的消失是其中一個明顯的現象。孟暉說:「中國人如果要重新香起來,還得從恢復傳統做起。」在孟暉看來,一些伊斯蘭國家和印度的制香傳統至今沒有丟失,制香的方式也更接近中國宋代的制香方式,很多配方及制香方式都有相似之處。
比如伊斯蘭國家幾乎每種香料都會用到薔薇露,也就是宋代最常用的玫瑰水。所幸的是隨著物質文明的復興,中國香料消費如今又開始興旺起來。孟暉說:「香氣是當人們生活達到一定水平之上,自然而然會追求的東西。香氣是一定會回到中國人的生活中的。」
(參考文獻:孟暉《畫堂香事》《花間十六聲》)
本文首發於《新周刊》500期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印第安人原來是中國人的後裔?
※2030年前後中國人口數量預測:將達14.5億峰值
※中國人的時間美學
※印度海軍:中國人連自己落後什麼都不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