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兒童心理問題成幾何級增長?

為什麼現在兒童心理問題成幾何級增長?

來自專欄孩子都是天才,教育陪伴天才的成長5 人贊了文章

本文作者:陳默

華東師大心理諮詢中心特聘督導,長期從事心理健康教學和兒童青少年心理諮詢工作。

從九十年代到現在,她已經積累了近萬人次個案諮詢記錄,她說,2000年以後,來做兒童心理諮詢的案例呈現幾何級數的增長。

「孩子背負了太多的情感負擔,背負了家人太多的期盼。因為人都有一種本能,誰對自己好,他就要報恩。但是孩子長大後會發現,他沒有辦法報家人的恩,因為家人要的是他去讀名牌大學。」

篇幅較長,但大家耐心細讀之後,必能在孩子的教育問題上獲得一些啟發,也許不能保證你教出一個所謂「成功」的孩子,但至少能培育一個身心健康的孩子。

//////////

現在孩子的心理問題和過去有什麼不一樣

90年代,問題在「外部」

90年代來做心理諮詢的孩子比較常見的,還是一些外部環境因素造成的心理問題。

90年代的許多問題都是這樣的,外部問題解決了之後,孩子的問題就解決了。

2000年後,問題在「內心」

2000年以後來做諮詢的孩子,多是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帶來的問題。

現在的家長,普遍都接受了較好的教育,都十分重視孩子的學習,對孩子寄予厚望,孩子不得不從小參與高度的競爭,承受很大的壓力,由此就引發各種考試焦慮、學業焦慮。

而另一方面,現在孩子少了,很多還是獨生子女,與生俱來的高孤獨感,使得他們從小思考力就很強。

他們既不愁吃也不愁穿,所思考的問題直接就是形而上的意義問題:「人為什麼要活著?」這樣一思考麻煩就來了,抑鬱了,因為人生本來就是沒有意義的。

高競爭感和高孤獨感兩大因素集中在一起,使得出現心理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

最普遍的是學業上的焦慮問題,到了高三不好好學習,整天看小說,看手機。還有抑鬱、性別障礙更為複雜的問題也出現了,比如男孩子在家裡穿著媽媽的絲襪、文胸躺在床上,女孩因為性別不認同而抑鬱自殺等等。

焦慮不堪的不僅僅是孩子,大人也焦慮。

以前來諮詢的孩子年齡最小也就是幼兒園大班,而現在連嬰兒都來了。家長焦慮到2歲的嬰兒打人就覺得這個是有問題的,也來諮詢。

獨生子女,獨特的一代

現今孩子的心理特點,繞不開獨生子女問題。現在的獨生子女家庭基本上是六個大人愛一個孩子,集全家的財力和情感於一身:

他們見多識廣,所以智商高;他們不缺愛也不缺物質,所以善良、富有同情心。他們從小受到尊重,所以講求平等和話語權。

然而獨生子女,背負了太多的情感負擔,背負了家人太多的期盼。因為人都有一種本能,誰對自己好,他就要報恩。四歲的孩子覺得奶奶對他太好了,他就對奶奶說:「奶奶,我長大後賺錢給你用。」但等到他十幾歲了他就會發現,他報不了這個恩。這些大人並不需要他用錢來回報,他們要的是孩子去讀名牌大學。可名牌大學在中國就這麼幾所,憑什麼就你們家孩子去呢?

獨生子女這一代還必須要過有尊嚴的生活。

我們50後這批人,信奉好死不如賴活,我們就像是一根草,哪怕被人踩在腳下,腳拿開了之後還能繼續生長。

但是90後不一樣,他們一來到這個世界上就受到尊重,他的要求不一樣。他們情願不活,也不能委屈自己的尊嚴。

有些家長為了戒除孩子的網癮,把孩子送到嚴格軍事化管理的戒癮學校。結果孩子出來之後,從此躺在床上不說一句話的有之,割脈自殺的有之,得精神病的也有之。學校的校長覺得很冤枉,以前70後都是這樣管理的也都沒出什麼問題,現在為什麼就不行了。他不明白,現在的孩子不一樣了。

避免孩子的心理問題,需要怎樣的家庭?

所有的孩子問題,其實都是家庭的問題。

家庭是健康的,孩子就是健康的。孩子出問題了,其實是家庭系統出了問題,如果不改善這個系統,是解決不了孩子的問題的。

好的家庭的共性

幸福的家庭有一點是一樣的——家裡沒有一個人是控制欲很強的。

夫妻兩個人都比較成熟。成熟跟學歷、收入、社會地位無關,農民也可以很成熟。成熟的主要體現是沒有很強的控制欲,做事情比較獨立,家庭裡面各個成員各自做各自的事情,有困難的時候就互相幫助。

家庭成員之間彼此關心,但是又不是彼此控制,這樣的家庭就比較健康。

有一個控制欲很強的人在家裡,其他人就會有壓力,慢慢就會出現問題。

比如孩子做作業的問題,家長去控制的話,孩子就學不會獨立做作業。

作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不要去攪和在一起。如果攪在一起,這孩子一定是自己不做作業的,拖拖拉拉搞這搞那。

我所看到的幸福的家庭,都是沒有一個人控制欲很強的,每個人都相對獨立,自己完成自己的事情。好的家庭就是這個樣子,但是好的家庭的比例越來越低了。

不好的家庭各有各的問題

>>>>家庭結構的問題

  • 一種是單親家庭。不是說單親的孩子就會成長不好。但是單親的孩子家長往往容易否定另一方,攻擊詆毀另一方,這樣就會對孩子造成傷害。
  • 另一種就是老人過度參與孩子管教。四個大人管一個孩子,老人完全參與管教出來的孩子,個性上總是有這樣那樣的缺點。比如幼稚,不聽人講話,很容易發火。因為他被高度聚焦了,被高度聚焦的人很容易發火。不能擺脫自我中心的階段,表現出來就是幼稚,不能換位思考。

健康的家庭結構,老人應該是可分可合的,隔代教育中老人的定位就是一個幫手,孩子的父母才是拿主意的人。孩子的父母下班回家了,老人就應該退出,星期六星期天也退出,交給孩子父母。老人如果分不清邊界,就會出現很多矛盾。除了夫妻教育孩子問題上的矛盾,還會疊加外婆跟女婿,母親跟女兒之間的矛盾。

>>>> 夫妻關係的問題

夫妻關係不和非常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夫妻兩個常年冷戰,就是不離婚,這樣的家庭出來的孩子也會有問題。

母親必須要把自己給打理好。自己處理好了,孩子就會改變,成績也會上去。

>>>>親子關係問題

獨生子女的家庭教育裡面一個非常隱蔽的問題就是親子關係。

親子之間,有的時候不是愛的問題,簡直就是仇恨的問題,但是卻用愛的形式表現出來。

  • 還有父子關係出問題的。兒子長大了,身高都超過爸爸了,但是爸爸的角色轉變不過來。原來是保護兒子,出自一種保護小生命的雄性動物的本能,但現在孩子大了就不知該如何自處。表現出來的就是對兒子不滿意,處處挑剔,互相攻擊,就演變成了父子大戰。這與做母親的在一旁沒處理好也有關係。
  • 母子關係上出問題的,一般就是表現在不讓兒子長大,高度地控制。因為潛意識裡有一種母以子為貴的想法。
  • 父女關係出問題的,一定是因為夫妻關係惡劣導致的。母親把女兒當同盟軍,說父親的壞話,女兒就會攻擊父親。

家庭的靈魂是母親

不是有個大別墅就可以稱為「家」,破房子里有個媽才成其為「家」。

一個母親會影響三代。我做臨床諮詢多年的經驗發現,所有的問題根子大多在母親這裡。抓住母親這個牛鼻子,就一抓一個準。

因為在一般的家庭中,母親只要沒什麼大問題,就會成為家庭的核心。

在處理家庭問題上女人是有優越性的。因為男人的大腦更擅長邏輯思維,女人更善於感知別人的需求。因此在對人的理解和控制管理上,女人更有優勢。母親一直是家庭教育的主力。

孩子跟母親的關係也是最特殊的,雖然孩子出生剪斷了臍帶,但他們的潛意識是完全連通的。

所有的孩子都會為母親犧牲。

我們有個誤區,以為是母親為孩子犧牲,其實孩子也會為母親犧牲。

如果母親生活在水深火熱中,整天罵罵咧咧情緒不好,那麼孩子也會感受到母親過得不快樂、很痛苦,他馬上就會把這種情緒背在身上,覺得是因為自己母親才會生活得不幸福。

每個人人格中的超我部分是家庭教育給的。

  • 比如媽媽教育孩子茶杯必須放在桌上,如果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就會責罵,那麼孩子就只能把茶杯放桌上——這個是順從,順從了母親的意志。
  • 順從就會逐漸發展成認同。比如孩子上小學後請同學到家裡玩,同學把茶杯放在地板上,孩子會叫同學把茶杯拿起來,不要放在地板上——這個就是認同。
  • 等到孩子長大了,媽媽老年痴呆了,把茶杯放在地上,他就會讓老娘把茶杯拿起來放好——這就完全內化了。

所以,人格中的超我部分,實際上是家長給的。家長有什麼樣的認識和觀念,孩子慢慢也會形成這樣的認識和觀念,變成人格的一部分。

避免孩子的心理問題,需要怎樣的學校?

提供社會環境

好學校標準之一

以前的孩子兄弟姐妹多,生活環境也比較自由,隨時可以到大院子里找到小夥伴瘋玩。

通過這種沒有大人監管的群體性遊戲,孩子可以遺忘壓力、發展人格,也教會了他們遵守規則,是孩子進入社會的預演。

現在的孩子生活環境變了,也不容易找到同伴。

那麼幼兒園和小學作為孩子聚集的地方,應該提供孩子們自由交往的環境。

我經常跟幼兒園園長做講座時說,幼兒園最好的教育其實是不教育,只要保證孩子安全就可以了。

讓孩子們自己交往自己玩,不要去教什麼拼音、十以內加減法。

知識哪裡不能學?如果一個人在11歲以前沒有好好瘋過、玩過,長大就會很作,等老了臨死了還會很作。

兒童時代要讓他有快樂的記憶。

不是競爭比賽的場所

好學校標準之二

讓孩子從小就參與高度競爭,是對人性的摧殘。

我最反感的就是老師灌輸第一名的觀念,第一名什麼都是好的,老師對他們總是笑眯眯的,可以享受特殊的待遇。

讓孩子們對學校教育構建起一種錯誤的認知,認為學校是去跟人家比賽的地方。

去學校是為了證明自己優秀,把學校當成一個競爭場所。

孩子小的時候是很脆弱的,在高度受壓的環境里,甚至心臟都會受影響。

而等到高中大學甚至成人以後,抑鬱症、強迫症這樣的後續心理問題就會逐漸顯現。

有些從小學習優秀的學霸,不能承受生活中任何一點點壓力,一有點不順,就可能出現病態、跳樓、猝死等情況。

他們表面看起來很好,但是一旦有一個觸發的因素,他就沒有能量來抵抗。

從小的高度競爭讓一個人的心理能量在兒童時代就全部消耗完了。

評價以過程為嚮導

好學校標準之三

學校里不該給孩子做太多確定性的評價。

現在很多孩子做事所有的動力源,都是為了取得他人的評價。

如果得不到欣賞性的評價,他就不願意參加這個活動。

很多家長反映的孩子逃避困難的問題,就是對孩子的評價太多造成的。

因為這種評價不是以過程為導向,是以目的為導向。

在臨床上就會出現很多孩子懼怕重大的考試或比賽的情況,平時學得挺好,一到重大考試就不行。

學校是一個訓練你思維水平的地方,是一個學習提高的地方。

老師要會和孩子溝通

好學校標準之四

很多時候不是應試教育、素質教育的問題,而是老師講話方式、教育方法的問題。

小孩子的潛意識是完全敞開的,用前者的方式對於後續的教育就很有利,用後者就會讓孩子對數學產生排斥。

不同年齡的教養秘訣

關於孩子的長期教育,總結起來有這麼幾個原則:

>>>> 0到3歲,每時每刻關注他。

這個階段是安全感確立的關鍵期,如果這個時期沒有得到滿足,一生都會有缺憾。

這個時期媽媽比較重要,如果媽媽是上班族,那麼下班一定馬上回家,高跟皮鞋就不要穿了,應酬也別出去了,媽媽就算蓬頭垢面都無所謂。

因為孩子0到3歲的時候,你要每時每刻陪伴他,就算每天對他講100遍我愛你,他也不會嫌多。

>>>>3到6歲,誠心誠意陪伴他。

做到誠心誠意很重要。

這個時候爸爸很關鍵,他可以做孩子的玩伴。

因為3到6歲時,孩子的探索慾望開始形成,如果有父親這個老山羊在,孩子就不會怕了,他的探索慾望就會得到加強。

反之,他就會膽怯懦弱退縮,他的探索慾望就會受到抑制。

>>>>6到12歲,真真切切喜歡他。

6到12歲的兒童期,要讓孩子感覺到家長是真的喜歡他。

因為兒童進了學校以後,老師對不同的孩子會有不同的評價,經常可能會在學校里受到一些負面的打擊,或者覺得不如別人。

這時候就需要從家長眼裡看到,你們不會討厭他,不會不愛他,給他一個可靠的保證。

但是兒童階段的孩子比較容易招人煩,講話顛三倒四,脾氣也大,家長經常會不耐煩,但是你必須要讓他感覺到你很喜歡他,特別是他犯了錯誤後,要能站在他的情緒里理解他。

>>>>12歲以後,實實在在相信他。

對於青春期的孩子,你要一遍一遍地相信他。

如果你不相信他,那麼他的行為會是很糟糕的,他永遠也長不大。

你只能相信他。一開始從相信他10%,再到25%,再到相信50%,最後完全相信他,那樣才能像個人。

一次次的相信到最後才會得到一個完全懂得自控的孩子。

如果做到這幾句話,就是真正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核心要素,這樣教育出來的孩子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教養問題答疑

關於規矩

Q:孩子在幼兒園裡挺守規矩,但是一到家裡就不一樣,完全不聽話,感覺總是在探索家長的底線,我到底該嚴厲地打擊呢,還是溫和地對待?

A:對小孩的管理無非四種辦法:獎勵,懲罰,消退,訓練。

你應該在家裡給小孩立規矩。

小孩子其實是喜歡有規矩的,他並不討厭規矩。

因為你沒有規矩,所以他才不知道怎麼做。

比如說看電視,只允許每天看一集,你就要給他立這個規矩。

立規矩的原則在於合作性,必須是孩子能做到的事情,像不吃飯不睡覺這樣的事就不可能。

規矩就是你們家的法律。法律寫在紙上只是法律,你要變成法治。

法治有兩個要點,一個是民主,另一個就是程序公正。

民主,就是要先跟孩子談。告訴他看動畫片時間不能太長,長時間看就會很早得白內障。白內障是什麼感覺呢,你給他戴一副眼鏡,拿塊蛋白往上一擋,孩子就明白了。就這樣把每天看一集的規則定下來。

第二天,等孩子看完了電視,你就去跟他說:「一集看完了,媽媽來關電視機了」。一個字不多一個字不少。這就是程序公正。哪怕孩子跳著腳哭鬧半個小時也跟你沒關係。等他吵完半個小時沒聲音了,你也一個字不多說。

第三天,等孩子看完了電視,你繼續去說「一集看完了,媽媽來關電視機了」。孩子也就不響了,因為知道哭鬧沒用。

再接下來,不用等你去,孩子自己就會叫「一集看完了,媽媽可以來關電視了」,這規矩就立起來了。

關於興趣

Q:關於孩子的興趣班,比如學輪滑,一開始很感興趣,學了幾次就不想去了,還有堅持了快兩年的跳舞,現在死活也不肯去了,這種情況怎麼做規矩?孩子會不會養成什麼事情都輕易放棄的習慣?

A:這種情況不能做規矩。家長們就是瞎擔心,談不上什麼養成不堅持的習慣。

實際上是孩子根本沒發現他的興趣。

孩子是在成長過程當中慢慢發現自己的興趣的,要到高中的時候你才會發現孩子真正的興趣所在。

我一直跟高中老師說,高中教育成功與否,就是看這三年孩子是否發現了自己想要專註的領域。

如果找到了,那這高中教育就成功了。

只要他知道這一生可以投入在哪個領域,他高考都不會焦慮的。

比如說他要做醫生,那麼有醫學院的大學很多,就算沒考上一流的大學,他可以進二流的大學。

因為是自己要學,跟被動去學的人不一樣,他在大學裡一定會學得很好,那就可以繼續考到一流大學的研究生,也是一樣的。

關於抗挫折

Q: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A:抗挫折能力是可以培養的。

在孩子小的時候,一直要教育他要幫助別人,這樣可以提高他的抗挫折能力。

比如幼兒園的小朋友要互相幫助,誰誰誰哭了,你要安慰他。

誰沒帶傘,你就去幫他撐傘。

幫助別人會覺得自己的力量很大,他就會懂得考慮別人的需求,也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

自我的力量強大了,就能更好地面對挫折。


推薦閱讀:

給孩子承諾,父母不知不覺給自己挖坑
兒童情商十二項
那些從小患自閉症的孩子,長大後該何去何從?
久坐電視屏幕前兒童心理受影響

TAG:兒童教育 | 幼兒心理 | 兒童心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