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五——二周目

四十五——二周目

16 人贊了文章

1597年正月,日軍再次整兵渡海。指揮官基本沒變,總人數號稱14W——其實也就七萬。畢竟之前死得太多,大家都不太樂意再出兵了,於是秀吉只能同意大家可以少出點兵。

不過即使如此,朝鮮依然很不給力地再次被橫掃,無奈之下,李昖果斷再次找到了萬曆大哥。

結果明朝回信:「宜自防,不得專恃天朝。」

就是有事要自主處理,別老讓我大天朝給你擦PP。

李昖哭了,能自防還用求援么。於是他再次拿出韓劇之一哭二鬧三上吊絕技,終於明朝被催煩了,三月,明朝正式出兵。

援軍:吳惟忠,三千七百人。楊元,三千人。

沒了。當然還有大概兩萬原來駐守在朝鮮的部隊,不過這援軍人數……不知是涮朝鮮人還是嘲諷日本人。

雖然兵不多,將領還是配齊了,幾張新面孔就此閃亮登場。

第一個人,叫楊鎬,外號遼東謀聖,時任山東布政司右參政,後改任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負責管理朝鮮軍務。

可能有人對這位仁兄有印象。沒錯,在這場戰爭之後,他帶著十二萬大軍給明朝丟了更大的人,是謂薩爾滸之戰。

曾經看到一本介紹古代的名人的書,在努爾哈赤那一節里,稱楊鎬深通兵法,計略百出,但是你只需要知道他是個來搞笑的傢伙就行了。不過根據朝鮮史料記載,朝鮮人對他的印象極好,也留下了他的英勇事迹,相關史料上,是這樣說的:  

所過地方,日食蔬菜,亦皆拔銀留辦。這意思是,楊鎬兄的軍紀很好,且買東西從來都付現款,概不拖欠。這麼大方的主,印象不好,才是怪事。但能不能打仗,那就另說了。

不久前,他帶著李如松的弟弟李如梅出擊蒙古,結果打了敗仗,死傷幾百人,本來要處理他,結果正好朝鮮打仗,上面順水推舟,讓他戴罪立功,就這麼過來了。戴罪,本來就說明這人不怎麼行,竟然又送到朝鮮立功,看來真把日本人當土匪了。

第二個人,叫麻貴。他從嘉靖年間就開始和蒙古人作戰,從死人堆里刨出來一個延綏總兵,號稱邊關五虎之首。只不過他去年退休了。後來日軍第二次侵略朝鮮,麻貴起複。而他被委任的職務,是備倭大將軍總兵官,兼任朝鮮提督。

明朝當然還有準備第二批援軍,不過暫時還來不及,所以新任兵部尚書邢玠作出指示:第一批固守要塞,等待後續援軍到來。

不過日本人貌似不打算配合,七月二十五日,全面進攻開始。日軍十二萬人,分為左右兩路,左路軍統帥小西行長,率四萬九千人,進攻全羅道重鎮南原。右路軍統帥加藤清正,統軍六萬五千人,進攻全州。

而要說明軍毫無準備,那也不對,因為在南原和全州,也有軍隊駐守。

比如南原,守將楊元,守軍三千人。比如全州,守將陳愚忠,守軍兩千五百人。  

經過計算結果如下,攻擊南原的日軍,約為守軍的16.3 倍。而攻擊全州的日軍,約為守軍的26 倍。

守你妹啊。

結果顯而易見,南原守軍全軍覆沒,楊元身中數十箭,勉強突圍成功。陳愚忠不戰而逃。

除了陸上潰敗之外,朝鮮的海軍在巨濟島大敗,主將元均戰死,幾乎全軍覆滅。

而神一般的李舜臣這時候在軍營里搬磚。

這都是剛死了的元均的功勞,這哥們一直看不慣李舜臣,覺得這傢伙靠著發小爬上來,太沒水準了。而秀吉在吃了李舜臣的虧之後,也覺得應該想個什麼辦法把這個朝鮮戰神給抹殺了。

於是日本方面放出風來:加藤清正的三萬水軍將在全羅道登陸。朝鮮方面當即上當,要求李舜臣出擊。

李舜臣拒絕了,理由很簡單:老子才幾千人,正面打三萬?真當我是神?

同時日本大肆散布謠言,水平很低下,無非是什麼李舜臣其實是日本內奸才抗命之類的——而這麼低下的謠言李昖居然信了。

於是他下令免除李舜臣職位。元均當即跳了出來。

李舜臣還以為他是來為自己說情的,可是元均說:「如果把李舜臣撤職的話,他可能會投降日本人來打咱們。不如一刀砍死,永絕後患。」

而李舜臣雖然打仗很牛,但是為人處世比較二愣子,平時人緣實在不好,居然沒人幫他說句話。還好柳成龍還是夠朋友,關鍵時刻為他求了下情,撿了條命,不過活罪難逃,李舜臣被發配到了軍營搞基礎建設——搬磚。上面還專門下了文件:李舜臣,永不錄用。

而元均則得償所願,官運亨通,接替了李舜臣的位置。

但可以肯定的是,元均同志的腦筋並不是很好使,因為他忽略了一個十分重要而明顯的問題——在享受權力的同時,還要承擔義務。

七月七日,日軍來襲。

日軍的水軍指揮官是藤堂高虎,就其指揮水準而言,之前的九鬼嘉隆要是A的話,他應該是B;但很不幸的是,雖然李舜臣是EX,但是元均基本算是E。雙方交戰沒多久,不知是隊形問題,還是指揮問題,朝軍很快不支,死傷四百餘人。元均隨即率軍撤退,並從此開始了他的逃竄生活。

七月十五日,逃了一星期後,元均被日軍追上了。雙方在漆川島展開大戰,朝軍再次大敗,元均再次逃竄。  

七月二十三日,又是一個星期,元均又被日軍追上了。這次作戰的地點是巨濟島,朝軍又大敗,但元均終於有了點進步,他沒有再逃下去——當場戰死。

這下朝鮮人回過神了:靠,中計了。當即也顧不得什麼文件精神了,趕緊把李舜臣請回來官復原職。然後給了他朝鮮所有的艦隊——十二艘。因為其他的都被元提督弄到海里去了。

李舜臣真不是神,他也沒法,不過也有好消息,明朝這次也會派水軍來支援。

說回明朝這邊。現在,擺在麻貴眼前的,是一個極端的危局。攻陷全州後,日軍主力會師,總兵力已達十餘萬,士氣大振,正向王京進軍。

鎮守王京的將領,是麻貴,他已經調集了所有能夠抽調的兵力,共計七千八百四十三人。對於這個數字,麻貴是很有些想法的,所以他連夜派人找到了直屬領導,兵部尚書兼薊遼總督邢玠,請求放棄王京後撤。邢玠的答覆很簡單:不行。

那就只有死磕了,但手下就這麼點人,全帶出去死拼,拼未必有效果,死倒是肯定的。琢磨來琢磨去,麻貴決定:打埋伏。經過仔細籌劃,埋伏的地點設在王京附近的稷山,此地不但地勢險要,而且叢林眾多,藏個幾千人不成問題。  

九月六日夜,麻貴親自選派兩千精兵,深夜出城,前往稷山設伏。他很清楚,這已是他的全部家底,如伏擊不能成功,待日軍前來,就只能成仁了。生死成敗,一切都在冥冥之中。

九月七日,日軍先鋒部隊一萬兩千人到達稷山。

在日軍指揮官看來,眼前形勢很好,不是小好,是大好,十幾萬大軍對幾千人,無論如何是贏定了。上級領導的樂觀也感染了廣大日軍,他們紛紛表示,在進入王京時,要全心全意地燒殺搶掠,絕不辜負此行。在這種情緒的指導下,日軍各部隊奮勇爭先,力求先搶,軍隊的隊列極其混亂。  

這正是明軍所期待的。拂曉,日軍進入伏擊圈,明軍指揮,副總兵解生髮動了攻擊。沒有思想準備的日軍頓時大亂,明軍又極狡猾,他們並沒有立即衝出來肉搏,而是躲在叢林中發射洋槍,所以雖然殺聲震天,人卻是一個皆無。挨了打又找不著主,日軍越發慌亂。

第三軍軍長黑田長政聞訊,當即帶領三千人前來支援,可慌亂之間毫無作用,自己的軍隊反而被敗退的前軍沖亂,只得落荒而逃。  

眼看時機成熟,解生隨即下令發動總攻,兩千明軍全線出擊,奮勇追擊日軍。這是日軍的又一次崩潰,簡單說來,是兩千明軍追擊一萬五千日軍,且窮追不捨。這一景象給日軍留下了深刻印象,所以在相關的日本史料中,留下這樣的記載:稷山之戰,明軍投入了四萬大軍,布滿山林,不見首尾。

在打輸了找理由方面日本人向來很犀利。

這是極為關鍵的一戰,雖然日軍仍佔有絕對優勢,但麻貴的冒險迷惑了對手。幾乎所有的日軍指揮官都認定,在王京等待著他們的,是一個更大的陷阱。  

於是他們停下了腳步。這是一個極為錯誤的軍事判斷,此後,他們再也未能前進一步。  

虛張聲勢的麻貴贏得了時間,而不許後退的邢玠也沒有讓他失望。在短短兩個月時間內,他已完成了部署,並抽調兩萬餘人進入朝鮮作戰,加上之前陸續趕到的部隊,此時在朝明軍的數量,已經達到五萬。  

錯失良機的日軍這才恍然大悟,但已於事無補,隨即全軍撤退,龜縮至南部沿海釜山一帶,離下海只差一步。戰爭的主動權再次回到明軍的手中,麻貴知道,該輪到自己了。


推薦閱讀:

貿易霸權:奧斯曼的崛起興盛及文藝復興
(趣歷史)袁世凱葬母設下局中局
我軍對越反擊戰中的誤傷
崑崙山脈的地貌和歷史
以全球視角重新解讀一戰前歐洲格局的形成

TAG:軍事 | 歷史 | 日本戰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