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豹」2坦克的前世今生

「雪豹」2坦克的前世今生

來自專欄阿倫戴爾指南13 人贊了文章

以下內容翻譯自英文維基百科

「雪豹」2

Sn?leopard 2/Stridsvagn 102

Sn?leopard 2/Kampenpanser 61

種類 主戰坦克

原產國 瑞典 阿倫戴爾

服役歷史

服役時間 1961-2002(阿倫戴爾) 1960-2000(瑞典)

戰爭 海灣戰爭 波斯尼亞戰爭 科索沃戰爭 阿富汗戰爭(2001-)

指標:

車重:48.4噸

全長:9.2米

車體長:6.9米

寬:3.65米

高:2.35米

車組成員:3人

裝甲:

車體首上:80毫米10°

首中:150毫米45°(改進型增加210毫米膨脹橡膠裝甲/玻璃纖維複合裝甲)

首下:80毫米20°

炮塔正面:150毫米45°(改進型增加150毫米膨脹橡膠裝甲/玻璃纖維複合裝甲)

武備:

1門麥克米蘭工業軍械分部L7A4 105毫米55倍徑線膛炮,帶自動裝彈機;

1挺Ksp 58機槍或MG42機槍;

1-2挺Ksp 58機槍或MG42機槍或M2HB機槍

引擎:科瓦涅爾機械造船DS85 V12柴油機,800馬力

功重比:16.52馬力/噸

最大速度:60公里每小時(公路)、38公里每小時(越野)

內部油量:1300升

最大行程:550公里

懸掛:扭桿懸掛

在1961年進入瑞典和阿倫戴爾軍隊服役的雪豹2坦克,是兩國軍隊在冷戰前半期陸軍的脊梁骨。在服役之初,前衛的避彈外形,優秀的火力,堅實的防護,良好的機動,使它贏得了「理想之貓」的綽號。

它的設計是從50年代中期開始的。當時兩國軍隊都裝備的主力坦克Kps 49坦克(由阿倫戴爾生產的德國黑豹坦克的深度改進型)已經耗盡了改進潛力,開始顯得過時。於是,兩個國家繼續了之前的合作關係,決定在之前坦克的設計基礎上開發下一代坦克。1958年,第一輛原型車下線,1961年,開始全速量產,並獲得了兩國軍方的各自編號。

歷史

開端

1953年,阿倫戴爾國防部軍械局負責地面戰鬥車輛設計的第四課委託科瓦涅爾機械造船公司設計一種用於接替Kps 49「雪豹」,代號310工程(Objekt 310)的主戰坦克,要求有良好的裝甲防護性,車高不高於2.5米,安裝1門4英寸級別的火炮,具有較好的越野行駛性能。而在之前稍早的時候,瑞典也開始了自己的下一代坦克的設計——第一種40噸的設計要求能壓制T-34/85,同時與IS-3對射時不落下風;第二種以「埃米爾」之名被遊戲玩家熟知的重型坦克設計,則喪心病狂地打算搭載1門120毫米線膛炮,或者一門150毫米滑膛炮(要注意,這時的滑膛炮主要發射的不是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而是破甲彈——那時的破甲彈穿深只能做到口徑的2-3倍左右)。但是1952年,這兩種設計都因為進度不順加上超支而被新的防衛白皮書決定取消。更要命的是,此時從蘇聯傳來了蘇聯開始裝備一種搭載100毫米炮的新中型坦克的情報,苦於沒有新坦克可用的瑞典軍方只好一面從阿倫戴爾訂購了240輛換裝大型炮塔的Kps 49M2「雪豹」,一面四處尋求新坦克的來源。當時瑞典人手頭有三個方案:美國M48,英國百夫長,法國AMX-13,可這些實在都入不了瑞典陸軍的法眼。最後,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卻提出了截然不同的提案——GFS工程(瑞典語「聯合未來戰鬥坦克」的首字母縮寫),也就是和阿倫戴爾聯合開發下一代坦克。最終,該提案在兩國政府撮合下轉正,設計工作由阿倫戴爾國防部軍械局和瑞典國防裝備管理局共同進行。

組合之選

1956年6月開始的第二階段設計過程中,在奧珀達爾試驗場進行比較試射後選出了新坦克的主炮。參與測試的有4門炮:康斯堡武器公司的SvK 8462炮;瑞典博福斯的SvK 9060炮;同屬博福斯,原先準備給埃米爾重型坦克的120毫米48倍原型坦克炮;阿倫戴爾麥克米蘭軍械分部許可證生產的L7 105毫米51倍線膛炮。聯合委員會比較中意博福斯的120炮,但新坦克的主要設計承包商科瓦涅爾和蘭德斯維克經過計算後發現如果要採用120毫米主炮,則車高必然超越2.35米紅線,於是設計師們只退而求其次,採用了麥克米蘭的105毫米炮,為了強化對抗蘇聯重型坦克的能力,炮管加長到55倍的同時,炮尾則進行了重新設計以與尾艙式自動裝彈機配合——事實證明這一舉措頗具先見之明:在幾月後匈牙利事變中無意被挖掘出的「T-54衝擊」中,火燒眉毛的北約裝甲兵一眼就看上了L7這款威力凌駕任何現有北約中型坦克主炮的火炮,將其定為下一代標準坦克炮,因此與北約的後勤通用性也更加方便,而瑞典已有的Kps 49M2也能換裝這種火炮(阿倫戴爾自用版的Kps 49因為採用了V2柴油機,故只能安裝小座圈炮塔,也就是說無法安裝L7A4主炮)。當然,這是後話了。

火控系統受當時的技術限制,只裝備了一台機械式火控計算機,主炮帶雙向穩定裝置,測距裝置則是一具合相式光學測距儀,有效工作距離200-3000米,正負誤差25米。此外炮長有一個8倍放大潛望鏡,以及一個12倍放大瞄準鏡。

就在兩國國防部安心等待新車下線時,新麻煩又來了:原定裝在坦克上的科瓦涅爾DS85 V12柴油機(基於二戰前進口的蘇聯V2柴油機設計,加裝了渦輪增壓器以提高出力)因故一次次拖延;為了及早實裝新車,瑞典陸軍要求換裝美國大陸公司的AVDS1790柴油機。但聯合委員會考慮到更換輕一半汽油機帶來的重心問題因為圖紙凍結已經來不及更改,拒絕了這個請求。此外,熔融石英玻璃製成的複合裝甲也被考慮作為可選附件加入,這種裝甲相比同等厚度的鋼裝甲擁有更好的對化學能彈藥的防護能力,但是對動能彈的防護能力較差。儘管最後這項附件到70年代初才被安裝(之前用的是技術上比較簡單的膨脹橡膠裝甲),不過這依然留下了一個特徵——車體的前部呈平坦的楔形,而不是橢圓形前端,因為這樣更便於附加裝甲的安裝。而尾部的彈藥艙,則只安裝了多層間隙裝甲。

各種型號

1957年11月,瑞典國防部裝備局向蘭德斯維克公司下達了第一批6輛「雪豹」2原型車的訂單。改進的設計結合了V12柴油發動機,將行動範圍從「雪豹」的380千米擴展到超過500千米,同時減少了加油和維修的工作量。裝甲更厚的「雪豹」2 Mk.2型在1959年8月下線; 它有更厚的80毫米車體首上裝甲,側面和後部裝甲已經從50毫米增加到80毫米。全面生產始於1959年12月,第一批量產訂單分別由瑞典蘭德斯維克以及阿倫戴爾科瓦涅爾工程造船公司生產。1960年11月30日批准的是Mk.3型的設計。這種新型號於1961年2月開始生產,直到1972年才停產,具有帶有正面中空附加裝甲的炮塔(用以對抗破甲彈),車體和炮塔加裝膨脹橡膠裝甲,升級過的引擎,進一步改進了減震器。Mk.3比Mk.1和Mk.2強大得多,早期生產的幾十輛在新的Mk.3開始服役後立即從一線部隊退役,被改造為突擊工兵車(裝一門178毫米低壓炮和推土鏟)或者回廠升級為Mk.3標準。

1961年3月2日,瑞典國防部將「雪豹」2坦克賦予了Stridsvagn 102(「10厘米炮坦克-2型」)的正式編號;同一天,阿倫戴爾國防部也給予了它Kampenpanser 61(「61式主戰坦克」,同日本的61式只是編號撞車而已)這個編號。

在「雪豹」2 Mk.3的生產期間進行了好幾次產品改良。第一個是改進進氣過濾裝置以減少進氣中的污垢和粉塵,增加發動機的使用壽命。其頂部安裝設計也使其更容易維護清理。接下來的EGS意思是1967年末引入的「增強火炮穩定」。顧名思義,這是一個更新的雙向穩定套件,用最小幅度修改以適應現有的電氣火炮控制系統。

1968年,「雪豹」2 Mk.3E3改型開始了研發工作。它具有許多技術改進,包括新的76毫米煙霧彈發射器,可以由車長和炮手使用的康斯堡AR/NSS-4微光夜視儀,愛立信的電子彈道計算機和改進的自動裝填系統。在1971年,這個型號的編號被改為Mk.4,改進內容除了上面提到的地方,還新增了石英玻璃複合裝甲和出力增加到920馬力的DS85 V12EP柴油機。次年2月12日,它從兩國國防部獲得了新的正式編號:Stridsvagn 104/Kampenpanser 61M2。

雖然阿倫戴爾和瑞典的「雪豹」2訂單的生產工作到1978年就結束了,但此後科瓦涅爾和蘭德斯維克的生產線為了外國的訂單一直運轉到1985年。在1982年至1986年期間,「雪豹」2進行了中期改造和優化(REMO)項目,其中包括熱成像儀,橫風感測器,激光測距儀,火炮穩定系統改進,炮管加裝熱護套以及由瑞典FFV軍械公司開發的爆炸反應裝甲。

從80年代末開始,「雪豹」2開始被新一代坦克,諸如西德的豹2所替代;阿倫戴爾陸軍在2002年用Kps 87/87M1(豹2A4AR/A5AR)換掉了全部的「雪豹」2,瑞典的雪豹在2001年最終從陸軍退役,但在其他一些國家仍然是他們在二十一世紀的前線主戰坦克。2003年,科瓦涅爾集團提出了給「雪豹」2用戶的升級方案:更改包括更換一台1200馬力的新發動機以及更換液力變矩傳動;增加車長周視鏡和車際數據鏈;更換了更大的120毫米50倍徑滑膛炮以及帶雙通道熱成像儀的獵殲火控,加裝側裙板裝甲和第三代反應裝甲。據科瓦涅爾自己的說法,這種改進方案可以只用豹2A5坦克40%的價格實現75%的戰鬥力。

服役經過

阿倫戴爾

阿倫戴爾出兵海灣的代號為「尼夫海姆」行動,在戰爭期間參與作戰行動的部隊主體為陸軍第3裝甲旅與海軍陸戰旅。這是雪豹坦克在阿倫戴爾軍中的第一次實戰,作為主力的Kps 87(豹2A4AR)部署到西線參與聯軍的左勾拳進攻,而海軍陸戰隊裝甲營則部署到東線,他們共裝備了42輛「雪豹」2 Mk.6。實際上,海軍陸戰隊裝甲營使用了一個新的組織結構,有三個坦克連,一個營直屬坦克排和額外的六輛備份車,而不是當時正常編製的36輛。這些坦克全部由職業軍人負責操縱,沒有義務兵。在奪回科威特的戰鬥中,阿倫戴爾海軍陸戰旅部署在聯軍部隊的西部,以保護美國第十八空降軍的左翼,這種做法減少了遇到伊拉克T-72的可能性。隨著1991年2月24日地面攻勢的開始,阿倫戴爾部隊開始進攻其第一個目標,「目標伯約格文(Objective Bjorgvin)」,由伊拉克第45步兵師的一個旅守衛。MLRS火箭炮和AH-64「阿帕奇」攻擊直升機的火力準備為海軍陸戰隊的攻擊鋪平了道路。伊拉克守軍迅速投降。第二天,海軍陸戰隊裝甲騎兵營進入他們的下一個目標,「目標尼德霍格(Objective Nidhogg)」,在那裡他們報告在美國空軍A-10的支援下摧毀了十五輛T-55/T-62以及69式坦克,八輛BMP-1,多輛裝甲車,卡車和多個火炮陣地,並抓獲了數十名戰俘。在100小時的地面戰鬥中,阿倫戴爾海軍陸戰隊的「雪豹」2發射了422枚炮彈和20000多發機槍彈。

澳大利亞

1973年,澳大利亞政府確認購買101輛「雪豹」2(包括90輛坦克,5輛架橋車和6輛裝甲工兵車)。第一輛「雪豹」2 Mk.5隨後於1975年從瑞典抵達澳大利亞,結束了在1971年開始的競標程序(主要對手是美國M60系列),當時澳大利亞軍隊決定需要更換自1952年以來一直服役並在越戰期間部署的英國百夫長坦克。

2004年3月,澳大利亞決定用升級後的美國M1A1 AIM艾布拉姆斯坦克替換「雪豹」2。 所有的「雪豹」2 由澳大利亞第1裝甲團操作,並於2007年7月正式退役。「雪豹」2坦克雖然曾經參加過澳大利亞的科索沃維和部隊,但他們的主炮從未在戰鬥中開火過。

比利時

比利時軍隊在1968年和1973年之間接受了322輛「雪豹」2 Mk.3/4。它們裝備了八個坦克團,每個裝備有31輛坦克。接受雪豹的第一個團是第四槍騎兵團,其次是第一槍騎兵團,第二槍騎兵團,第三槍騎兵團,第八槍騎兵團,第一偵察騎兵團,第二偵察騎兵團,最後是第二乘馬步兵團。從1974年起,他們用SABCA的主炮穩定系統和自動火力指示系統(AVLS = Automatisch Vuur Leidings Systeem)進行了升級。該系統允許主炮在移動中射擊。

1987年,比利時陸軍指揮部決定將124輛「雪豹」2 升級為「雪豹2000」標準。在冷戰結束時,比利時陸軍保有的坦克數量急劇下降,其中有90輛被賣給了巴西。升級工程始於1992年,於1997年完成。升級包括新的國產科克里爾120毫米滑膛主炮;獨立夜視車長周視鏡;一個新的射擊瞄準系統,具有熱成像儀,激光測距儀和炮口測速儀;新的1000馬力柴油機。當時,四個團裝備了「雪豹」2。20世紀90年代末,剩下的四個團合併成兩個坦克團,第一/第三槍騎兵團和第二/第四槍騎兵團。 2010年,第二/第四槍騎兵團被解散。目前32輛「雪豹2000」在第一/第三槍騎兵團和鮑德溫親王卡賓槍騎兵團服役。第一/第三槍騎兵團不再是坦克團,而是一個中型步兵營,除了擁有一個單一的坦克中隊其它與比利時陸軍的其他中型步兵營相同。比利時的「雪豹」2 曾經在科索沃和阿富汗行動過。

丹麥

1964年,作為改善與阿倫戴爾和瑞典關係的行動之一,丹麥購買了81輛「雪豹」2 Mk.3坦克,編號被指定為Mk.3DK。交付於1967年完成。1974年,丹麥又購買了114輛「雪豹」2 Mk.4DK坦克(但不同的是,它們安裝了美國製造的激光測距儀)。這些坦克在80年代末升級,加裝了熱成像儀和橫風感測器。丹麥最終擁有了195輛「雪豹」2 Mk.6DK。

這些「雪豹」2參與了現代丹麥軍事史上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在1994年5月和10月期間的博勒班克行動和阿曼達行動中,這些坦克曾經與敵對的波斯尼亞塞族部隊交戰。這是第一次涉及丹麥裝備的「雪豹」2 坦克的軍事行動。

瑞士

1968年,瑞士議會決定購買100輛「雪豹」2,本國編號Pz 71。交貨始於1971年。1974年,瑞士引進了「雪豹」2的生產許可證並自行製造了280輛,編號Pz 71/75,這些坦克最重要的變化是引入了一套自動火控系統。

1993年,Pz 71進行了一個大規模現代化更新計劃,引入了新的滅火系統,與新的Pz 94(許可證製造的豹2A5)中使用的系統一樣。這個新的改進版本叫做Pz 71/95。儘管Pz 71家族進行了許多改進,該型車在Pz 94的到來後被降級為執行次要任務。所有Pz 71型號都是在新千年初期退役的,其中的大部分被轉賣給了希臘。

型號

生產編號

「雪豹」2 Mk.1

試生產型,無炮塔和車體附加裝甲,安裝105毫米51倍主炮。

「雪豹」2 Mk.2

換裝105毫米55倍主炮,加裝主動紅外夜視儀,其他同Mk.1。

「雪豹」2 Mk.3

增加炮塔和車體附加裝甲,引擎可靠性升級。

「雪豹」2 Mk.3 Mod 1

1963年開始生產,增加引擎空氣濾清器。

「雪豹」2 Mk.3 Mod 2

1968年開始生產,增加火炮雙向穩定系統。

「雪豹」2 Mk.3 Mod 3(後改為Mk.4)

1972年開始生產,增加被動微光夜視儀,更換920馬力柴油機與電子彈道計算機。

「雪豹」2 Mk.5

1975年開始生產,將合相式測距儀更換為AR/LRV-2激光測距儀,裝甲層中增加石英玻璃夾層。

「雪豹」2 Mk.6

1982年開始自Mk.4/5型升級而來,加裝熱成像儀,炮管熱護套,爆炸反應裝甲;升級火控計算機,火炮穩定系統。

特種型號

61式工兵坦克(Ingeni?rerpanser 61)/102型戰鬥工兵裝甲車(Stridsingenj?rbandvagn 102)

安裝一門178毫米10倍徑低壓破障炮與推土鏟(或者掃雷滾筒)的型號。

64式裝甲回收車(Pansretbergningsvogn 64)/102型回收裝甲車(B?rgningsbandvagn 102)

裝甲回收搶修車,帶起重機和簡易修復設備。

64式架橋坦克(Broleggingspanser 64)/102型架橋裝甲車(Bryggskiktbandvagn 102)

裝甲架橋車,帶一座18米長的剪刀狀簡易橋。

83式防空坦克(Luftvernpanser 83)

在原有底盤上集成了一座西德獵豹自行高炮炮塔的型號,阿倫戴爾採用。

57型自行防空炮(Luftv?rnskanonvagn 57)

在原有底盤上集成了一座博福斯57海軍炮炮塔與火控設備的自行高炮,瑞典採用。

96式防空導彈運載車(Luftvernmissilvogn 96)

在原有底盤上集成了AASAMS野戰防空導彈系統,類似蘇聯的9K330道爾系統。

外國改型

雪豹神射手(Snowleopard Marksman)

安裝了英國馬可尼公司神射手35自行高炮炮塔系統的型號,瑞士和比利時採用。

71/95式坦克(Panzer 71/95)

瑞士升級版本,裝備厄利孔自動裝彈機,數字式火控計算機,1000馬力柴油機,車頂加裝一門25毫米KBA機關炮,共改造255輛。目前已全部退役,大部分轉賣給希臘。

雪豹2000(Snowleopard 2000)

比利時升級版本,裝備科克里爾120滑膛炮,數字式火控計算機,1000馬力柴油機,「布倫努斯」爆炸反應裝甲,在90年代初共改造122輛。

21世紀雪豹(21st Century Snowleopard)

科瓦涅爾集團的升級套件方案,更換1200馬力斯堪尼亞V8柴油機,液力傳動,麥克米蘭120L50主炮,「遺迹」反應裝甲(發展自烏克蘭「利刃」)等子系統,目前被智利和巴西採用。

使用國

目前使用國

阿倫戴爾:原先有302輛(含各種改型),在2002年坦克型全部退役,目前裝甲回收車和架橋坦克型仍在服役。一部分空殼車體被轉交給空軍用作測試訓練標靶。

比利時:共計採購/許可證生產322輛Mk.3-Mk.5,其中122輛在90年代初接受現代化改造,目前還有52輛在役(含8輛自行高炮,4輛裝甲回收車,4輛架橋坦克,6輛裝甲工兵車)。

巴西:1993年購買了102輛阿倫戴爾陸軍淘汰的雪豹Mk.6,2006-2010年其中73輛升級到Mk.7BR(即「21世紀雪豹」標準)。

智利:1980年皮諾切特政權訂購了80輛Mk.5 CHL,冷戰後又從瑞典和瑞士購買了138輛屬於剩餘物資的坦克,目前113輛Mk.7CHL/21世紀雪豹在役。

希臘:212輛Pz 71/95型和136輛Mk.6 GR型在役,總計購買582輛,剩餘的已轉入封存作為備件車。目前希臘是「雪豹」2 車族的最大用戶。

瑞典:原先有463輛(含各種改型),在2001年坦克型全部退役,目前自行高炮和裝甲回收車型仍在服役。

過去使用國

奧地利:1973年訂購90輛Mk.4型,1990年採購了比利時陸軍的98輛剩餘裝備,現在全部由豹2A4替換。

澳大利亞:1973年訂購101輛Mk.4型及支援型,2008年全部由59輛M1A1 AIM替換。

丹麥:第一個海外用戶,從1964-1976年分三批訂購195輛,後在1987-1990年升級到Mk.6DK標準。全部由豹2A5/A6替換。

瑞士:1968-1974年訂購380輛Mk.3/4型並許可證生產,編號Pz 71,目前全部由豹2A5(Pz 94)替換。


推薦閱讀:

【Kaiserreich】:重建民國(2)蒙綏合併和援助美國
世界大戰的遺產:第三十三章 帝國主義的鐵拳
穿越地下黨大綱
重建奧匈(三)
027,摩訶契丹萬花筒(1):18世紀帝國的行政機構簡述

TAG:軍事 | 架空歷史 | 坦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