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世界哲學大會】波佐:東西方哲學並肩創新、反思與包容

202、【世界哲學大會】波佐:東西方哲學並肩創新、反思與包容

來自專欄哲學前沿1 人贊了文章

波佐:應對全球化時代的危機,東西方哲學並肩創新、反思與包容

日期:2018年08月30日

作者:波佐 章含舟 李念

▲國際哲學學院(IIP)院士、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FISP)國際項目委員會主席里卡爾多·波佐(Riccardo POZZO)

8月24日晚上,第124期文匯講堂在《全球視域中的中國哲學》這一主題下火熱開講,國際哲學學院(IIP)院士、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FISP)國際項目委員會主席里卡爾多·波佐(Riccardo POZZO),在主講中分享了如何從東西方的不同視角來看待哲學中的創新、包容和反思。對話嘉賓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傑出教授、FISP國際執行委員會委員謝地坤 ,美國孟菲斯大學教授肖恩·加拉格爾(Shaun GALLAGHER),美國格蘭谷州立大學教授、北師大特聘教授倪培民及華東師範大學哲學系教授劉梁劍在三輪話題互動中詮釋了哲學的新使命,引發了現場三百餘名聽眾的思考與共鳴。華東師大哲學系教授、黨委書記童世駿在全場點評中提出了「六種哲學意義的對話攜手克服『概念貧困』」。

昨日已刊發了現場點評與互動精要,看五位剛從世界哲學大會上走來的中外學者如何答疑聽眾的哲學之問。今繼續分享波佐的主講內容,明日將刊發嘉賓圓桌對話。

波佐:應對全球化時代的危機,東西方哲學並肩創新、反思與包容

受邀來此交流是我莫大的榮幸。我的題目是「東西方哲學:創新、反思與包容」。首先是導論部分,即文化創新。接著介紹世界哲學大會的相關信息,我覺得這對大家而言是有用的。之後我給大家講三個概念,創新、反思和包容,我試著從東方和西方兩個視角來解讀它們。

對話就是一種文化,「字典」一詞的希臘詞源意為通過航海讓溝通成為可能

首先我想引用雅斯貝爾斯的觀點,他指出:當孔子和老子在中國生活與教學的時候,佛陀所在的印度誕生了《奧義書》,正如查拉圖斯特拉之于波斯,眾多先知之於巴基斯坦,荷馬、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以及柏拉圖之於古希臘,「所有這些名字所蘊含的一切同時發生於中國、印度和西方」。雷米·布拉格(Rémi Brague)指出:「字典」這個詞的阿拉伯語叫做?????(qāmūs),該詞的詞來源於古希臘神話中十二泰坦中的一位——Okeanós(?κεαν??)。該詞最開始的字面意義是指水流的延伸,它能環抱所有大陸,使航海以及隨之而產生的溝通成為可能。

我們現在有「對話的文明」的概念,該詞由杜維明教授所發明(此前在北京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上,杜維明教授在其無與倫比的演講《精神人文主義:己、群、地、天》中提及了這一概念)。按照杜先生的說法,「對話的文明」的要求要遠遠高於「文化的對話」,因為前者是一種植根著對話本性的文化。「學以成人」是一個需要不斷前行的工作,我們只有浸染於藝術與人文領域,並且在此過程中不斷充實自己,方能構成文化創新的基礎。

▲在第24屆世界哲學大會上,杜維明在其演講《精神人文主義:己、群、地、天》中提到「對話的文明」的概念

反思:西方有從康德傳統開始的為達成理解的磋商,東方則主張先人後己

事實上,成為一個哲學家的標準始終處於變動之中,哲學若想實現創新、反思與包容,就必須給社會帶來更多的思考。現在的問題是,當我們面臨全球化時代的挑戰時,哲學家能在這個社會中發揮什麼作用呢?

當前,從事研究工作意味著政府或者私人機構進行投資來創造知識,創新似乎與知識變現形成了關聯,這些新形式雖然在某種意義上改善了公民的福祉與服務(這些服務的成本效益往往已經被最大化了)。但是哲學是關涉文化的。衡量上述現象所產生的影響,對於我們改進投資在文化中的社會容忍度而言至關重要。價值、社會的需求與期待,為校準研究和創新提供了基礎。

我們再來看看「反思的社會」,該概念主要指稱如下觀念:在現代公共領域中,公民們以互相理解為目標而進行的磋商與懇談。在西方傳統中,這一思潮可以追溯至康德的《判斷力批判》(Kritik der Urteilskraft, 1790)和黑格爾的《邏輯學》(Wissenschaft der Logik, 1812-13),並在哈貝馬斯、費希金、貝克、吉登斯、賴希、費拉拉等當代哲學家的思想中得到發揚。現在許多社會當下的問題,比如人工智慧、後人類、知識的碎片化、注意周期和數據存取等現象,都值得我們進行嚴肅的反思。

在東方,杜維明的論述是值得我們關注的。在他看來:「人從來不是靜態的結構,而是動態的、創造性的成長過程。那麼,為什麼要堅持以自我意識為出發點呢?我們當然可以想出一個整體一致的觀點,主張先人後己。因為我們意識到了別人,我們才意識到自己。不承認別人的存在,我可能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存在。可以想見,我與他人的關係先於我的自我意識。」(上述段落摘引自杜維明《精神人文主義:己、群、地、天》一文。)

▲康德著作《判斷力批判》(左)和黑格爾著作《邏輯學》

包容:藉助溝通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協調與和諧,中國與歐洲訴求相同

在世界哲學大會上的開幕式上,中國的教育部長陳寶生的精彩演講中專門提到包容概念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他說,當面對傳統與文化中出現的信任危機時,文明意味著我們要藉助開放與學科之間的新整合,來管理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中國應當了解世界,相應地,世界也需要了解中國。在這種新的敘事下,智力、社會和個人等多個層面需要協同努力。總之,我們當前的重要任務,是藉助溝通去實現不同文化之間的協調與和諧。

不僅中國需要包容精神,歐洲也有著同樣的訴求。20幾個國家,15億人口,多種語言和文化的交匯,使歐洲不得不學會包容。此時,無論東方還是西方,都需要藉助哲學在思維層面實現某種革新,這些革新以包容和反思為主旨,涉及到教育、終生學習、醫療保健、城市發展與改造等各個領域。文化必須是多元的、不斷變化著的、具有適應性的以及構建性的。無論我們來自何處,包容與反思都是我們在交往行為中所必備的。學會這兩種精神對於一個公平的社會而言是必不可少的。為此,我們需要一條能夠形成廣泛社會聯結的獨特進路。

▲在世界哲學大會上的開幕式上,中國教育部長陳寶生指出我們要藉助開放與學科之間的新整合,來管理全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北京世哲會再次從歐洲到亞洲,意味著哲學的對話文明趨勢已不可逆轉

此處,我順便介紹一下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該會議的重要性對於國際學界而言可謂舉足輕重。此次會議由北京大學和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Philosophical Societies,簡稱FISP)共同舉辦。北京大學哲學系的哲學教育工作在中國乃至全世界都享有盛譽。國際哲學團體聯合會成立於1948年的第十屆世界哲學大會(荷蘭阿姆斯特丹)。該聯合會是國際哲學與人文科學理事會(Conseil International de la Philosophie et des Sciences Humaines,簡稱CIPSH)、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簡稱UNESCO)的下設組織,也是全球哲學界最高規格的非政府組織。其主要構成機構為世界各地的哲學研究所。中國的FISP代表成員是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上海社會科學研究院以及中國哲學會(台灣)。

每次世界哲學大會都是一項非常重要的文化事件。在FISP的網站上,我們可以找到1900至今所有大會的召開時間與地點。從法國,到瑞士、德國、義大利、美國、英國、捷克共和國、荷蘭、比利時、墨西哥、奧地利、保加利亞、加拿大和俄羅斯……在1998年以前,世界哲學大會都在西方國家召開。2003年,世界哲學大會首次在亞洲進行,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承辦了第二十一屆世界哲學大會。此後,韓國首爾也獲得了第二十二屆世界哲學大會(2008)的舉辦權。在意義非凡的第二十三屆世界哲學大會(希臘雅典,2013)之後,今年八月,世界哲學大會再一次造訪亞洲,來到了中國的北京。世界哲學大會的舉辦地從歐洲移步亞洲,標誌著哲學的對話文明已經成為了一股不可逆轉的趨勢。

▲波佐認為世界哲學大會的舉辦地再次從歐洲移步亞洲,標誌著哲學的對話文明趨勢已不可逆轉

文化創新:從笛卡爾大會到2024年康德大會,哲學敘事應對全球化挑戰

在介紹了大會之後,我想專門強調一些重要的概念。首先,是我們非常關注的創新概念。技術創新會給我們帶來社會與文化的創新,進而影響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哲學不止一次地與技術創新相遇,而現在我們正在面臨著第四次工業革命。堅持創新、反思與包容能夠更好地幫助我們設計科學與社會合作的藍圖,釐清當下的困境以及提供解決思路。

如何鼓勵哲學與科學技術之間的對話呢?「文化創新」聽起來好似一個矛盾體,然而它卻實實在在地充盈於社會與技術的創新之中。文化創新需要交往的空間——其間,公民們可以圍繞著公共利益,交換自己的經驗。這些不局限於圖書館、博物館以及科學中心,還包括「藝術與人文的數位研究基礎建設DARIAH(Digital Research Infrastructure for the Arts and the Humanities的縮寫)」在內的共創平台。

哲學家無疑為社會的創新帶來了實質性的貢獻。為了紀念他們的成就,世界哲學大會在二十世紀曾發起過多項活動。例如1937年召開於法國索邦的第九屆世界哲學大會就被命名為「笛卡爾大會」(Congrès Descartes),以紀念笛卡爾《談談方法》(Discours sur la méthode)出版三百周年。該次大會由瓦萊里經辦,包括勃朗德爾、布倫瑞克、俄瑞斯坦諾、羅斯、弗蘭克、馬里坦、萊維爾、奧加提、沃爾、馬塞爾、貢塞特、德布羅依、卡爾納普、賴興巴哈、古耶和柯賓在內的眾多知名學者發表了演講(本雅明也參與了此次會議)。哲學家們在這次二戰前夕的會議中,對因果性、決定論以及科學的統一性做出了精彩的論述。

哲學亦會給二十一世紀帶來很多財富。2024年是康德的三百周年誕辰,我相信,2024年的康德大會一定會像1937年笛卡爾大會那樣在哲學史上留下壯麗的一筆——我們期待《康德著作集》(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第一部分的新編版、第十四屆國際康德大會以及其它一系列富有意義的活動。第二十五屆世界哲學大會(墨爾本,2023)將會成為康德紀念活動的先聲。二十一世紀最大的挑戰是全球化,我們需要一個哲學敘事來應對它,而康德關於登臨權(right of visit)、友好以及主權的論述無疑為該敘事提供了寶貴的理論資源。

▲《談談方法》(左)與《康德著作集》

攜手教育,藉助創新的工具展開三種合作,哲學會形成新生代的系統變革

哈貝馬斯曾將黑格爾詳加論述的一個概念「直抵事物的反思」——從存在的浮面通達本質的根基,就像是用反射的光線照亮原先不可見之物,或創造一個原先不存在的圖景——來應用於社會。全球化藉助其非凡的力量,將當下時代的當務之急呈現了出來:社會需要包容與反思,與此同時還要關注全球化在社會與文化創新、安全與健康、環境與生物多樣性等領域帶來的影響。我有一個案例(關於一位在義大利求學的華僑二代的生活經歷)可以證明文化創新是如何在多元文化的語境中展開的。在稍後的圓桌談話中,我會仔細介紹該個案。

減少不平等和社會排他是未來歐洲不得不應對的挑戰。與此同時,創新的新形式與公民參與等現象也在某種程度上彰顯了歐洲的巨大潛力。歐洲一體化的持續離不開社會的包容、創新與反思。

理論、事件、綱領、事實以及現實生活是當今世界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我們不去藉助新的教育工具去參與和構建知識,那麼國家敘事、同一性的意識形態等問題將仍然被少數群體所關注,進而影響到多數群體——我們不應忘記那些曾經輻射整個世界的歷史事件(比如關於大屠殺的恐怖經歷)。相應地,創新教育與培訓政策能夠增加勞工的生產力、社會平等以及最終實現民主的參與進程。

想必大家都知道「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其實文化是實實在在地嵌入於這些目標之中的。此處,哲學與它們亦有交集。比如健康與幸福(目標三)、素質教育(目標五)、性別平等(目標五)、體面的工作和經濟增長(目標八)、工業、創新與基礎設施(目標九)等等。

哲學致力於建立以證據為本的教育,以及適用於所有教育學業水平(覆蓋整條創新鏈條,從學校到勞工市場和公民社會)的就業政策。在理解尊嚴、不同傳統帶來的差異以及由於歷史、哲學和宗教層面的無知所造成的威脅等方面,創新貫穿始終。因此,哲學必須展開三個層面的合作:在基礎研究層面,與教育學、心理學、社會學、社會行為科學、宗教科學、歷史學、經濟學和地域研究相結合;在應用研究領域,去關聯性別研究、社會凝聚力研究、跨文化研究、經濟不平等研究;就企業創新的維度而言,與就業平等、人力資本與人才素質、工作組織發展相聯繫。

無論是在觀念層面還是在制度層面,哲學都會形成新生代的系統變革。只要我們不斷地去談論公共利益、分享經驗與交換空間,我們就會看見改變。

有趣的是,當今世界的創新、反思與包容離不開儒家精神人文主義的引導(幾千年前,中國學者就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杜維明提醒我們:「人是關係的中心。」

謝謝大家!

精彩瞬間

▲加拉格爾、童世駿、波佐及波佐夫人(從左到右)閱讀文匯講堂宣傳冊

▲波佐多維度的精彩演講引得聽友頻頻記錄

▲開場後,嘉賓與聽眾們觀看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宣傳片

▲效仿世哲會上的提問方式,聽友們在提問區有序排隊,依次提問

引自:綜合 _ 124期嘉賓主講 | 波佐:應對全球化時代的危機,東西方哲學並肩創新、反思與包容

(2018.9.14)

推薦閱讀:

大善學說151講:必反定律
才華被感情故事掩蓋的一代哲學宗師
哲學合作社 phil-commune
緣起的法則
《生活與哲學》之01唯物論

TAG:哲學 | 哲學家 | 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