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觀《尋夢環遊記》-真的死亡,是被遺忘

重觀《尋夢環遊記》-真的死亡,是被遺忘

來自專欄托德老師講心理學

曾經在《尋夢環遊記》電影上映之時,一個人跑到電影院觀看,淚點頗高的托德老師在電影院整整哭了3次。我旁邊坐著一對母女,影片快結束時,媽媽臉上已有淚水,結果旁邊的小女孩認真對著媽媽說,媽媽我愛你,我永遠記得你,這樣你就永遠不會消失。媽媽一把抱著女兒,哭成淚人。這部動畫電影承載了很多溫情的元素:家人、夢想、堅持、誤會和解等等。

(圖片來自互聯網,侵刪)

這幾天閑來無事,重新又看了一遍《尋夢環遊記》,覺得整部片子透露出的更重要的一個價值觀,在於人們對於死亡的看法。特別是給孩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死亡教育課」 。我想父母們,真的可以帶著孩子一起看看這部電影,通過電影與孩子談談中國人「忌諱」但卻很有必要討論的話題—死亡:死亡讓我們肉體分離,但愛和記憶卻讓我們永生!

關於死亡,孩子通常會問3個問題:

一、人死了都到哪裡去了呢?

其實2-7歲的孩子通常不相信人會死,這是因為孩子從2歲開始獲得了「物質守恆定律」,相信任何東西都會永遠存在,即使看不見了,也會認定它「藏」在某個地方。你告訴他這個東西消失了,他根本不相信。所以,對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不必如實告訴他們死亡的真相,因為他根本無法理解,不如告訴他到很遠的地方去了,上天堂了,化作星星了。

平時我們描述的天堂很抽象,通過《尋夢》,我們能夠讓孩子切切實實的看到天堂的存在,而亡靈的世界作為影片最華麗璀璨的一幕,也能夠看到墨西哥文化中,對於亡靈天堂的重視。我們可以指著影片中,美妙的亡靈世界說,寶寶,人死了都去到那裡了,他們一樣都很開心,像我們一樣,他們還能擁有超能力呢~!

平時生活中,父母可以經常帶孩子觀察大自然的變化,在觀察大自然的時候,開始慢慢地向孩子滲透,死亡是什麼樣的概念?比方說看到一個蝴蝶的屍體,我們可以會告訴孩子,說,這個蝴蝶到了明年的時候,啊它就有可能會變成毛毛蟲,而毛毛蟲在成長的過程中又會變成蝴蝶,死死生生沒有窮盡。

這就是適合生的一個辯證的關係,也就是說大自然是最好的生死教科書。

二、他們還好么?我們還能再見到他們么?

2-7歲的孩子雖然無法理解人死了就是消失了,但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他們所理解的死亡就是親人的暫時離開。他實際上不是怕死,而是怕分離,怕孤單。所以對於去了天堂的人來說,孩子們會發問,他們過得好么,我們還能相見么?

(圖片來自互聯網,侵刪)

《尋夢》也給出了很好的解答。亡靈世界中的亡靈們跟我們一樣,他們能跟過去的親人重逢,喜怒哀樂,他們唱歌他們跳舞,有各自的職業,甚至活的更加洒脫與自由。而他們也能通過亡靈橋,一年一次的回到人間世界,看望他們思念的親人。所以,關於死亡,我們可以告訴孩子們極其珍貴的第二點是,死亡並不能隔絕一切。死亡不是生命的結束,也不意味著與親人的分離,而是對親情的一種更深切的擁抱。如果我們在彼此心裡,那麼死亡就不是分離,他們總會有回家的路。

只要愛永無止息,我們就永遠不孤單!

三、面對死亡,除了悲傷,我們能做什麼?

當我們面對死亡,面對逝去的親人時,哭泣與悲傷是絕大多數的反應。那麼除了這些,我們還能為逝去的人做些什麼呢?《尋夢》中,有一幕讓我很震撼,在亡靈世界裡,絕大多數亡靈都活的很好,朝氣。但有一塊地方,卻十分寂寥與破敗。他們是一群被人間世界遺忘的亡靈,沒有人為他們供奉靈牌,而當人間世界中,最後一個記得他們的人也去世後,這個沒有被記住的亡靈就會變成一道金光,隨風而去。

在墨西哥的死亡文化中,死亡有三層含義:

第一層是停止呼吸的一刻;

第二層是入土為安的一刻;

第三層是被人永遠遺忘的時刻,終極的,絕對的死亡。

正是有著如此的文化,墨西哥人會盡情愉悅,大張旗鼓的慶祝亡靈節,他們不哭不鬧,用歡聲與笑語帶給亡靈無盡的思念與呼喊。這樣的信念也鼓勵著我們,面對死亡,我們不僅僅是悲傷與哭泣,我們仍然可以用我們的方式去愛他們,讓他們被祖祖輩輩、世世代代所銘記。

所以如果我們跟孩子面對了真實的死亡時,可以與他們一起來回憶逝者在生時候的趣事,我們也可以一起來想。如果他們在天上,它會希望我們是什麼樣子?如果他們也有來生,他希望自己的下一輩子應該如何來過?他還會選擇我們嘛就是在這樣的敘事討論,討論敘事,回憶希望等等的過程中來讓孩子面對自己的感受,面對死亡。

《尋夢環遊記》用極其溫情的手法與技術告訴我們:

遺忘才是真正的死亡,死去的人活在另外一個世界,他們跟我們一樣,歡歌載舞,思念著我們,而我們也可以盡情思念他們,無論是歡笑還是悲傷,只要記得他們就好,而對於存於現世的我們,珍惜身邊的人,珍惜與親人相聚的時光,哪怕是分分秒秒。

如果您有更多關於孩子的問題,歡迎關注「托德老師」微信公眾號


推薦閱讀:

孩子的寵物死了怎麼辦?父母如何做孩子更受益?

TAG:兒童教育 | 影視評論 | 死亡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