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1、【世界哲學大會】會議綜述:構建「自我」的價值

221、【世界哲學大會】會議綜述:構建「自我」的價值

來自專欄哲學前沿1 人贊了文章

構建「自我」的價值——第二十四屆世界哲學大會第二場全體大會

2018年08月17日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作者:賈偉

本屆世界哲學大會第二場全體大會「自我(SELF)」於2018年8月14日上午九點至十一點在國家會議中心召開,在這場和本屆哲學大會主題「學以成人」緊密關聯的大會上,三位演講者貢獻了精彩講座。

  第一位演講人Sara Hein?maa教授的論文承接了思考「自我」問題的現象學傳統,她試圖說明——接續胡塞爾現象學的思考——構建生活世界意義的自我並非笛卡爾式的孤獨的理智主體,也不是康德哲學意義上由人類理性所共享的普遍的形式原則,而是一個內具時間維度和社會嵌入型結構的動態結構。這一「意義—建構」的自我作為知、情、意合一的始源的意向性行動主體,作為全部實際的和可能的從意識的連續流中綻放的行動極點,具有在內在時間中形成的意向性行動的內在歷史,並且藉由主體間性,生活世界的整全意義也是由如此這般的自我的開放共同體建構的。

  第二位演講人倪梁康教授從中西方哲學傳統尤其是現象學傳統和唯識學傳統出發,探索(首先是胡塞爾哲學意義上)從靜態、點狀的「純粹自我」(在感知行為進行的過程中被自我直接意識到的自身明見性,並賦予一切意識體驗以「屬我」的特徵)到動態的、線狀的「人格自我」(認定自我確然性始終處在時間性的流動中,包含自身的當下、過去和將來,並進而形成人格內容)的自我「生成」過程,他同樣提示了中國哲學傳統中與此相關的思想觀點。限於時間他並沒有將論文內容充分展開,大家均期待此文的發表。

  第三位演講人Theophilus Okere神父首先從哲學史的角度出發研討關於自我概念的各種哲學解決方案,進而從詞源學意義上為我們展示了他的家鄉文化——依博文化——中關於自我概念的豐富哲學、宗教學資源,最終他試圖說明在依博文化中人類被理解為關係網路的所在地,在這一網路之中「自我」是一個典型的社群意義上的自我——它將自己看作一種活著的、自然的共同體的中心,在歷史和社會兩個向度上創造並支持生活空間。Theophilus Okere神父試圖以此回應極端的個人主義為當今世界帶來的危險,並期望這種依博/非洲的「自我」概念幫助我們為我們的世界產生一個新的、更具包容性的人類團結的意識,一種對作為「共同自我」而非「敵對的他者」的更敏銳的感覺。

  全體大會「自我」之後,在11點至13點的專題會議「表達性,對話,可譯性」中,多位哲學教授就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相互交流、進行對譯的可能途徑展開深入思考。

  Paul Healy主張通過證明富有成效的跨文化學習超越文明之間不可通約性、二分法思維和歧視性比較的陷阱,一個進一步的長處是——就像「好的生活」這一概念中所體現的那樣——作為文化理性的一種量度,且因此作為跨文化交流和學習的試金石,它規定了人類福祉和繁榮的理想。在描繪其構成性特徵之後,他從古典東西方哲學中汲取了核心洞見,來闡明西方與東方之間的對話如何能夠引發關於過一種好的生活是什麼的擴展性理解,從而為在一個緊密互聯的全球化世界中學習人之為人提供一種有效激勵。

  Michael Beaney教授開宗明義地提出了他全篇論文的主題:如果一個想法是值得思考的,那麼,這個想法也值得清晰地言說;而且,如果這個想法被清晰地言說了,那麼,它會讓其他人的思維更加清晰。就此他提出了檢驗多語言翻譯之清晰度的「傳話遊戲」概念,其意圖是:如果將從一種語言翻譯到另一種語言或多種語言的翻譯過程看作一場「傳話遊戲」,那麼只要這一過程能夠成功完成,傳遞的信息能夠被對方理解,那麼清晰度就可以令人滿意。進而,Beaney教授以對中國哲學重要概念「道」的翻譯為例,闡釋了清晰的哲學翻譯的重要意義和其困難,在他看來,儒家哲學的一個理念似乎能夠最好說明如何進行準確、貼切的翻譯:「你對某事越了解,你越能用自己的話進行闡釋,並傳授給他人」。而毫無疑問的是,巧妙而合理的翻譯將會助力跨文化交流。

引自:構建「自我」的價值-中國社會科學網

(2018.9.15)

推薦閱讀:

偉大的哲學家--培根
268、【世界哲學大會】1963年,第13屆世界哲學大會
他是品行最偉大的哲學家,他說「沒有恐懼便沒有希望」,

TAG:哲學 | 哲學家 | 哲學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