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義者,都矛盾和痛苦:讀《平凡的世界(全三冊)》

時間:2015-04-27 

《平凡的世界》三本書算是看完了,過年前開始看,陸陸續續,差不多看了十天,用十天的時間看完故事裡描繪的十年光景,不禁在瞬間變得心境蒼老了。

其實書面講的雖然只有十年時光,但對幾乎每個年齡段的人物心理歷程都進行了刻畫,實際上又不只是十年這麼短,中國歷史上動蕩不安,巨變的十年里,有人生,有人死,有孩子變成大人,有大人成為老人,有人實現理想,有人破滅希望,有人一次又一次地從苦難中崛起,有人周而復始地在黃土地里勞作。對於作者而言,要營造一個宏大的歷史背景,然後賦予每個小人物情感,要撕裂美好的東西展現給世人,是件耗費心力的事情。全情投入一件事情,是消耗生命的事,作者唯有向每個人物傾注了自己的情感,人物才能變得活靈活現、有血有肉,彷彿每個人都是現實存在著,而他只是在一旁看著,記錄下來。不幸的是,不論作為作者還是觀眾,入戲太深,就難以自拔。想要感同身受,就要將每個人的情感體會一遍,當你經歷了一場這樣的全情體驗,似大夢一場,卻心力交瘁。

人之希望源於情感,人之毀滅源於情感。

第一本書的主題是絕望和苦難,在文革的時代里,經過了的人明白是場鬧劇,沒有希望可言,吃碗飽飯也是奢求。最令人觸目驚心的是貧窮,是因貧窮帶來的一切絕望,一切不可觸及,一切無奈。因為貧窮,無法追求愛情、知識、尊嚴以及對未來的希望,因貧窮而喪失的信心與自尊,因貧窮而狹隘的思想,因貧窮而無法追逐理想,而放棄對精神世界的建設。一切的悲傷來源於貧窮,破碎的愛情、隔閡的親情、絕望的未來。因為文化大革命、自然災難而被壓抑的慾望與思想,使得農民被困於原地,淳樸又憨厚,每個人的最大追求就是吃一碗飽飯。

而又是貧窮,將人逼仄於狹小的空間里,在生存面前,人類釋放出無限的能量,為了活著,放棄一切的追逐人類的最低需求,只要多出一點點的驚喜,就會變得格外滿足。

若說第一本書里的基調是絕望,我在這樣的絕望之下又看到了許多生生不息,很讓人感動的就是孫少平初到高中時,他不過是個狹隘的農民,因為看書,因為交流,因為遊歷的體驗,他有了感悟,眼界打開,看到了無限的希望和可能。而孫少安的山西老婆,在那樣的年代裡,有著為了愛人而遠走他鄉的轟轟烈烈,她沒有文化,沒有思想,只有一股倔強和滿心的熱烈,最難得的最可貴的是她始終簡單如初。

路遙的文筆樸實,沒有太多花哨的語言,恰恰符合這樣一個故事的基調,直接描寫了故事的走向,像生活本身一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絕望里慢慢行進,卻把所有的希望都放進了景色的描寫里,他所寫的那樣一個黃土高原,窮得沒飯吃,沒衣穿,沒有地方住,每個錚錚鐵骨在這樣的命運面前都忍不住潸然落淚,每個人都純粹又渺小,殷切又簡單,而路遙描寫的景色,卻總是勃勃生機,樹木叢生,大河滾滾,生生不息。

他是個有浪漫主義情懷的人,每個人物都很善良,每場絕望之上都能找到希望。他謳歌生命、謳歌土地、謳歌貧窮和苦難,讚美祖國,感謝時代,那些語氣詞,那些感嘆號的背後,都是作者對這土地,對這時代,對這些人民的深厚情感。

第二本是變革與希望,文革結束了,人們吃飽了,開始有了新的追求,新的思想被接受,每個人都找到了自己的追求,都充滿著希望。看完第二本的時候,與第一本有天壤之別,第一本述說的是絕望,基於文革時期歷史背景之下的絕望,我們作為讀者,深知那段歷史,那種長期的絕望,不僅在最基本的人類生存的絕望,在精神上也是一片荒涼,沒有經歷那段時期的人,難以想像那種荒誕吧,小時候總是聽父母說以前上山下鄉過苦日子的事情,對於我而言,這些就是一個故事,一段在歷史書上的文字,一些電視裡面的畫面,看完書之後再去聯想,覺得親切,原來對於沒有情感注入的事情,僅僅就只是一件事情而已,看完書之後,才能深切體會到變革帶來的衝擊,當時代停頓在原地毫無前行的時候,一切都是靜止的,十年文革沉悶的時光如同凝固一般,就像每次看了抗戰時期的電影,演員對著炮火連天的空中長嘆一句「這什麼時候是個頭啊?」我們知道抗戰八年的漫長,看到影片里所表現出的希望,內心不免覺得酸楚。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之下,最痛苦的莫過於精神上開始覺醒又時刻被壓制的人,最本分的農民倒是好滿足,只要有飯吃,穿的暖,不論怎麼變革,都沒有太大的區別,而對於精神上開化有所追逐的人而言,那樣的年代是太混沌了。而一到四人幫瓦解,歷史的車輪變得迅速而猛烈,毫不可控地向前行進,來不及思考,像做夢一般,正是這樣的速度讓人進補不起,要知道在這之前,大多數人都未收到良好教育,沒有能力去思考和辨識,一瞬之間接受的訊息太多,導致泡沫與膨脹,消化的能力達不到進補的速度,也是時代的悲哀。

人在年少時應該多經受一些苦難,痛苦是對人的最好磨礪。

我從來沒有看不起農民,中國農民身上的那一股韌性是無窮且有力的,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見農村與城市的巨大差異,這種差距來自於財富,城市裡的人與生俱來的某種優越感,農民因貧窮而生的自卑。但因精神層面,因受到教育的不同,城市與農村的界限又開始重新劃分,城裡人的不學無術吃不起苦使他們很快被時代甩的很遠,與他們共同成長起來的同齡人相距甚遠,農民里未受教育的一部分人憑著一股韌性和天分很快發家致富,頑固的人守著一畝三分地也能自給自足,而另外一些受到教育的人,他們的思想得到了解放,可以跳出小農的局限性而獲得讓人尊敬的獨特靈魂,這一切都是知識的力量。

人不學習,不交流,不走出去看看世界,在自己固有的觀念里僵化腐朽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

孫少平,原本只是一個農民,上完高中之後本應回鄉務農成為一個徹底的農民,但是他不屈從與命運的安排,勇敢的從土地上走出去,他做的工作只是些純粹的體力活,這樣的工作對於一個受過教育的人而言看似毫無意義,但是對於孫少平就不同,表面看來他與勞工無異,但可貴的是他有個熠熠生光的靈魂,他年輕,需要經歷這樣身體的痛楚,在遭受身體的折磨時磨礪了自己的靈魂,他一步步的構建自己的精神家園。

大概這本書向人們展示了一個人如何從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上開始追逐到最高的精神滿足。從對生存的渴求,對勞動的態度,對生命的抵抗,一點點的從荒蕪走向綠蔭叢生。每個人都是善良的,所有的不善良也是源於人類的生存需求,對於毫無精神世界的人而言,我們怎能苛責,對於認真對待自己精神世界的人我們除卻同情還有多少?

第三本是命運與反抗,書名是平凡的世界,但其實每個人都不平凡,每個個體所隱忍的東西,承受的命運,經受的苦難都各不相同,但在生死命運面前又是如此平等,有人說,人不應抵抗自身的平凡,但我們的每個人又無時無刻不在抗爭。或許多數人在這本書裡面會看到一種遺憾與無奈,看別人的故事多少會在長年的變遷里看到物是人非。但人生何處不是無奈,而無奈與內疚其實是最無用的情感,一個人認定了生命的無奈就表示他放棄了抗爭。很多的事情都不能完美,殘缺的也是另外一種美,不放棄嘗試,就不會無奈。

其實我不是很喜歡書裡面對於官場的一些故事描寫,書里的官都是一派正氣的,雖有一些反諷的東西,到底還是沒有傷及半點皮毛,這也是作者理想主義的表現吧,也證明他是體制之內的人,他對為官者沒有普通大眾的一種天然敵意,營造的多是一種剛正不阿的形象,即便有些許缺陷,也是能被廣大讀者接受的一般人性缺陷和性格狹隘。總的來說,這本書很善意,也很浪漫主義,謳歌和讚美時代、變革、勞動、貧窮、命運、生命,對一切困難抱有崇高的敬意。

書裡面的主線無疑是孫少平一家人的故事,這樣的一家人經歷了起起落落,是中國許多家庭的縮影,其實比照而言,我們每個人都能從書裡面找到一部分與自己身旁人相似的部分,所有人印象最為深刻的莫過於孫少平和田曉霞吧,孫少平大概是作者自我世界的一個隱射,而田曉霞是他內心的理想。如若沒有對這兩個人物的描寫,這本書頂多算是一本農村題材的小說。作者一次又一次的描寫了書里的人物對苦痛的隱忍,這是需要多大的精神力量才能承受的事情,特別是孫少平,對於精神世界的一絲不苟,認真對待自己的靈魂,尊重勞動與生命,享受命運恩賜的苦難,並從每一次的痛苦之中將自己的靈魂錘鍊得熠熠生光,書裡面的絕望與希望其實是交織而生的,貧窮使得黃土高原死氣沉沉,孫少平去縣裡面上高中,遇見了與自己的境遇相似的少梅,而產生了精神上的共鳴,同時,他通過看書發現了自我世界,但真正打開精神之門的人是田曉霞,她是完美的化身,孫少平遇見田曉霞之後,自我意識不斷覺醒,他開始不懼怕自己的貧窮,因為精神世界的富足讓他變得自信起來,在交流里開闊了眼界,也不再受到傳統思想的束縛,不在乎世俗的目光,不拘泥於大眾的價值觀。田曉霞家境好,性格開朗活潑,思想有深度有高度,愛學習,勤思考,她願意打破世俗的枷鎖,不斷追逐精神世界的高地,對勞動人民有深切的情感,她是完美又強大的。是孫少平的明燈,是他的力量源泉,孫少平每每絕望,每每想要放棄,每每想要屈從於命運投身於平凡的世界之中時,田曉霞總是有一股力量讓他想要成為更為崇高的自己。而作者似乎知道這樣完美的人格並不存在,於是田曉霞捨己救人死了,被滾滾洪水吞沒。再一次證明了人類的平凡,所有偉大的或卑微的靈魂,在死亡面前都是平起平坐。但失去了精神支柱的孫少平從此之後就失去了力量,田曉霞死後,對於孫少平的描寫就是不斷的勞作,少有精神層面,他的精神之光已經熄滅了,即使最後,金秀表達了對他的愛,他也選擇了回到煤礦,回到嫂子身邊做一個平凡的工人,不是他自卑,也不是不敢闖蕩,而是他選擇了把田曉霞作為永遠的唯一藏於心底,沒有了曉霞,他失去了光澤,成為一個平凡的人。

如果孫少平是一個骨子裡倔強的人,擁有不凡的靈魂,他不會滿足於煤礦的生活,他的心總會恢復光澤,再一次追逐靈魂的高地,他還那麼年輕,儘管內心成熟,經歷世事,畢竟他才二十多歲。如果一個人因為世間的挫折一蹶不起,不敢沖闖,他就不是擁有真正堅毅靈魂的人,可貴的靈魂,並不在乎做一件多麼崇高偉大的事情,而是心中的熱情永不熄滅

書裡面對小人物的描寫,多體現在行為表情之上,沒有太多的心理描繪,孫玉厚多次獨自一人走在黃土高原上,走在河邊草叢裡,蹲下來仰面大哭,都讓人不禁唏噓。孫少安隱忍自己的情感,寧可辜負自己也絕不辜負別人,不願打破世俗的規律,從現實和理性上來看,他是負責的,但從情感上而言,他是懦弱和可悲的。人因自卑而毫無鬥志,於是放棄嘗試的機會。但總的來說孫少安的一生是圓滿的,他年少時經歷的苦難,為了家庭而輟學,承擔家庭的重負,因為這樣的磨礪,使他擁有成功者必備的良好性格,也因為他的懂事,隱忍了自身的情感與慾望,他將渴望降到最少,一生都是為了他人而活,為家庭,為父母,為妻子,為村裡,他是個好人,可他從未成全過自己。他值得潤葉為他放棄身份和社會地位的懸殊,更值得妻子不顧一切遠赴而來為他生兒育女,守家創業,並將自己的全部奉獻給他,不辜負眾人,唯獨辜負了自己,我們的這個時代里有多少人是孫少安這樣的,扭曲了自身的意願,壓抑了自己的慾望,全心全意的迎合他人。

書裡面太多的小人物,各自有各自的辛酸悲哀,各自有各自的滿足歡愉,在歷史的洪流之中,我們每個人都是推波助瀾的一員,個體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人類的力量又是偉大的,那些消殞在歷史中的人,難道他們就沒有思想嗎?他們沒有悲痛嗎?他們沒有生活嗎?他們沒有為這世界的美好出過一份力量嗎?他們都是平凡的嗎?

而孫少平對自身世界的認真態度,和田曉霞身上綻放出的光芒始終在我眼前揮之不去。(《平凡的世界(全三冊)》書評/木木same)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經典語錄】平凡的世界
路遙《平凡的世界》經典哲語
【讀書拾零】一把剪刀似春風——評路遙的《平凡的世界》

TAG:世界 | 痛苦 | 理想 | 平凡 | 理想主義 | 矛盾 | 理想主義者 | 主義 | 平凡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