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文壇需要更多「雷達」(文論經緯)

  習近平同志指出:「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當代文壇需要以透闢的思想引力、堅韌的理論內骨、強勁的批評精神推動創作,繁榮新時代文藝

        

  批評家雷達於年初出版評論集《雷達觀潮》,3月31日便突然去世。《雷達觀潮》成為雷達留給當代文壇的一聲絕響。

  新時期文學走過整整四十年風雨歷程,在這波瀾壯闊的文學演進中,雷達四十年如一日,及時而細密地掃描紛至沓來的新人新作,敏銳而清晰地探測此起彼伏的文學潮汐,是當代文壇名副其實的「雷達」。作為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具有標杆意義的中國批評家,他豐湛又厚重的評論成果本身就是新時期文學的一個縮影,是四十年當代文學批評的一個路標。

  閱讀《雷達觀潮》,徜徉在他所營造的批評世界,感觸良多。這些批評文章為當下文壇探賾索隱、把脈問診,顯示了雷達近年文學批評「密切聯繫創作實際,提出一些真問題、新問題」的追求。這種理想和實踐對當前強化文學批評、推動文學健康發展都極為可貴。

  問題意識與思想鋒芒

  《雷達觀潮》比較集中地收錄雷達近年來察傾向、觀思潮的批評文章,主要關注兩類對象,一類是文壇新現象與新趨勢,一類是創作中的某些偏頗與傾斜。這些文章對現狀仰觀俯察,審視中透射出強烈的問題意識,擘肌分理中表現出敏銳的思想鋒芒。

  進入新世紀以來,由於板塊分化,場域擴大,關係複雜,文學在出現新形態與新樣態的同時面臨嚴峻的挑戰。甚至在某一個時期,連文學是否有必要存在都成為亟待解答的問題。雷達《為什麼需要和需要什麼》一文在梳理文學由外到內的種種變化時,歸納了「五個化」:雜多化、分化化、世俗化、日常化、個人化。他不否認這些現象的某些合理性,更明白無誤地告訴人們:「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趨勢,文學和作家的位置發生某種移動是很正常的,這並不意味著文學的使命和功能有什麼根本的改變。」「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文學作為社會的良知和精神燈火存在。」他特別指出:「最重要的一點,是如何在多元話語中體現主導話語,在雜多語境中體現主潮的力量。」對於文學存在的理由與意義他充滿信心,對於文學應堅持的路向,他的論說也格外堅定和明晰。在猶疑和悲觀氣氛中,這樣旗幟鮮明的真知灼見對文壇內外更好地認識文學價值,堅守文學初心,都是一種啟迪與激勵。

  閱讀與批評,跟文學創作關係甚大。雷達提醒人們「要成為網路的主人,而不做各種鏈接的奴隸」,「保證足夠的讀書時間已變得十分重要」。他既肯定「讀網和讀書都很重要」,又強調「把讀屏的便捷與讀書的深度融合起來」。這些看法切合閱讀電子化、快餐化、碎片化的實際,在暗含憂慮的理解之中,以辯證的解決之策著力引導人們在閱讀中保持「自我」,在快捷中持守「深度」。《文學批評的「過剩」與「不足」》一文省思文學批評現狀,由「話語的自我繁殖和理論過剩」「富於主體精神和獨立見解,有個性風采和言語美感的評論卻很少見」看到「過剩」與「不足」的巨大反差,他由此提出:「需要一個個質地堅硬的文本,更需要一個良好的語境,而批評家自當具備一種在公正立場『說話』、直面作品的批評倫理。」這些看法客觀中更帶自省,批評中蘊藉建設,因而具有現實實踐價值。

  敏銳感知與救偏補弊

  由於各種力量推動,文學創作會在發展演進中出現某些偏差,隱含某些問題。這些偏差和問題,是雷達關注最多、思謀也最深的。僅就長篇小說創作有關的話題,他先後寫過《長篇創作中的非審美化表現》《文學與社會新聞的糾纏與開解》《面對文體與思潮的錯位》《從「鄉土中國」到「城鄉中國」》等文章,分析長篇小說創作出現的問題,提出中肯而獨到的看法。

  如面對長篇小說在數量激增中質量堪憂的現狀,他這樣分析主要癥結:寫作速度之快、數量之多與寫作資源日益嚴重短缺所構成的尖銳矛盾,追求思想的表達卻與整個藝術肌體脫節,網路的衝擊與作家的「媚大眾文化」表現,一些作家沒能走出為魔幻而魔幻的怪圈。他既揭示長篇創作領域裡數量與質量不成正比的問題所在,進而又挖掘影響長篇創作發展的深層原因。說實話,這樣洞見癥結的文章給人以淋漓痛快之感,更給人以豁然開朗的啟迪。《文學與社會新聞的糾纏及開解》觸及長篇創作另一個現象:不少作家有意識地在文學敘事中「踩熱點」。事實上,同樣是「踩熱點」,境界也有高下之分。雷達肯定一些作品貫注在「社會新聞」中的「情感的微妙」「人生的韻味」,又指出這些作品的現實感與尖銳感過於依賴新聞素材支撐。他認為:以文學方式處理新聞事件具有多種可能性,而歸根結底則在於「作家有無能力再造一個豐富而複雜的想像世界」。這些透過錯綜紛紜的現象看取本質的論說與見解,既對一些氤氳不明、糾纏不清的矛盾糾葛予以釐清與澄清,又以簡潔明快的真知灼見給文壇內外以有益提示和善意提醒。

  批評精神與文化擔當

  雷達的批評文章,在清新可讀之中讓人感到一種強烈的現實性和濃郁的時代感。具體而言,雷達對今天文學批評卓具啟迪意義的,是他自覺的問題意識、堅韌的理論內骨、強勁的批評精神。

  新時期以來,在內外合力推動之下,文學不斷分化和泛化,關係複雜了,場域混雜了,觀念夾雜了,於是舊矛盾未解決,新矛盾接踵而來。在理論批評領域,直面新的文學現實,尤其是直面現實文學問題的研究與探討,不說是鳳毛麟角,也是少之又少。因此,雷達帶有強烈問題意識的文學批評就顯得非常突出。他對文學發展走勢的審視、對文學審美趨向的辨析、對文學創作傾向的捕捉、對文學傳播變化的觀察,都帶著突出的問題意識,深入問題找答案,透過現象看本質。在這方面,雷達是高度自覺的,他在《雷達觀潮》「後記」中說,「決不炒冷飯、說套話,要使這些文章密切聯繫創作實際,提出一些真問題、新問題。」可以說,他做到了這些,而且做得十分出色。要真正做到這些,除去敏銳的藝術感覺,還需要與時俱進的思想銳氣、回應時代的精神勇氣。雷達不僅具備這一切,而且將其完美融合在一起。這使他的批評不僅不落伍、不老化,而且在自我更新中頻頻引領風騷,在搏擊風雨中每每走在前列。

  我們的文學批評常常會在社會生活與文化生活的多元同構與眾聲喧嘩中,呈現出某些疲軟與失語狀態,究其根由,是缺少基於文化自信的理論自立、美學自立,因而常常在複雜多元的現實面前失去清醒認知力和應有判斷力。雷達在創作的異動與文學的新變中看出動向,抓住傾向,並做出理性辨析與美學分析,蓋因他一直在努力更新自我,始終葆有突出的主體性,持有堅定的價值觀。在人們困惑於文學應當表現什麼時,他堅持認為:「只有表現人的文學才最具活力,表現物與欲的文學是沒有力量的。」在創作的多樣發展使一些人不再看重現實主義時,他明確指出:「六十年來,真正有生命力的、經得起時間淘洗的作品,大都是堅持現實主義精神、具有勇氣和膽識並且自覺維護文學審美品格的作品。」在文學批評面臨共識破裂的嚴峻挑戰時,他堅定地告訴人們:「批評者還是要從多元複雜的文化精神中建立具有人類共同價值的精神標準,從而對人類的精神走向具有指導意義。」從以上這些論述來看,他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與中國當代文學實際的密切結合,以此為坐標,實現堅守本土文化立場、總結中國文學經驗的批評追求。因而,他的文學批評具有堅韌的理論內骨,也貫注透闢的思想引力。

  批評精神核心在於「好處說好,壞處說壞」的真率。雷達令人佩服的地方,是他閱讀作品的認真、細切,分析作品的深入、獨到。面對一部作品,雷達總能抓住要害,發現精妙,當然也能撓到癢處,戳到痛點。「文藝批評要的就是批評」,但大量文藝批評多限於具體的作家作品評論,又多以評功擺好為主。一些質量較差甚至低劣的作品,沒有應有的批評抨擊;一些明顯媚俗或思想偏頗的傾向,也缺少應有的批評阻力。在諸種問題嚴重存在的境況之下,雷達富含批評精神的文字就顯得格外珍貴。某種意義上,他的這種批評也使批評界彌補了某些缺失,維護了可貴的尊嚴。

  作為當代文學批評的領軍者、「弄潮兒」,雷達是重要的也是獨特的。他以別具聲色、獨樹一幟的文學批評品評作家作品,探悉創作傾向,觀察審美流變,把脈文學趨勢,他堅持批評家的操守與品格,張揚批評家的洞見與發現。習近平同志指出:「文藝批評是文藝創作的一面鏡子、一劑良藥,是引導創作、多出精品、提高審美、引領風尚的重要力量。」繁榮新時代文藝創作,亟待重振批評精神,當今中國文壇需要更多「雷達」。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帛書甲本道德經復原本】——筆記_第23頁_國學經緯_中醫村論壇
經緯網知識
語文經緯|什麼是語文?葉聖陶如是說
人生氣的時候為什麼會懵「嗶---?」|【經緯低調出品】

TAG:雷達 | 經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