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道德真經正義》第一章(全文)

道可道,非常道。

譯文:

可以用語言描述的「道」,不是真常之「道」。

正義:

道,是中國古代哲學中最高的概念,也是諸子百家,三教九流所共同追求的至高無上之境界。從外而言,道是化生宇宙間一切事物的本源;自內而言,道普遍存在於世間萬物之中,古人稱之為「性」。在天曰「道」,在物曰「性」,其實本是一物。孟子說:「人皆可以為堯舜」,就是從「性」上講。蓋人皆秉自然之氣而生,本來就有天然之理,不失此理,善養天性,久久行之,自能復歸於道,而臻於聖賢之域。

自古以來,「道」就是世間無數聖賢豪傑,畢其一生所努力追求的歸宿。孔子說:「朝聞道,夕死可也」,可謂淋漓盡致的體現了這一點。那什麼是道呢?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大道是無法用語言來表述的。它無形無名,不可見聞,不可宣說,不可思議,是人的感官與思維都無法企及的。但儘管如此,為教化世人,老子不得不勉為其難,強立名目,將此「道」說個大概,使人們從狹隘的視角超脫出來,以更大的格局去認識這個世界。然而語言也好,文字也罷,終歸只是個載體,它們所能表述的,永遠不是事物的本貌與全體,也不能完全傳達彼此的心意。所謂「書不盡言,言不盡意」。因此老子開篇第一句便說,能夠用語言文字來表述的「道」,都不是恆久不變的「真常之道」。我們學習經典,貴在融會貫通,不可徒為記誦之學,而老死於文章詞句之下。

語言文字既有便利性,也有局限性。所以其所傳之「道」,皆非真正的「道」,不可執著於此。然而要領悟真正的大道,卻也離不開對於經書典籍的學習與參悟。如能用心體會,反覆琢磨,則聖人的不言之教,自然躍於紙上而明了於我們的純真本心。

名可名,非常名。

譯文:

可以用來描述事物的「名」,都不是真常之「名」。

正義:

「名」是中國哲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自老子以降,諸子百家無不對「名」這一概念,進行深度的思考與闡釋。諸子常常把「名」與「實」放在一起討論。所謂的「實」,又被稱為「形」,即物體的實際情形狀態。而「名」則是人們用來指稱、描述、紀錄、區分世間萬事萬物的一種方法。《荀子?正名》曰:「制名以指實」,因為有各種不同的事物,才會有種種不同的「名」來與之相對應。

《管子?心術上》稱「物固有形,形固有名」,因此,「名實」兩者的關係是,先有「實」而後立「名」,即先有某一存在的事物,然後人們才會給它以相應的名稱。「名」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依附於某一存在之實體才有意義。而正是有了眾人約定俗成的種種不同的「名」,這紛繁複雜的世間才得以秩序井然的運行,而不會陷入混亂。

可是天道運行片刻不息,宇宙始終處在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中,這也意味著,世間的一切,時時刻刻都在發生著變化,即所謂的「實」,是一直變化的。而依附於「實」的「名」,自然也是如此。比如牛,幼時稱之為「犢」,而長大之後則被稱為「牛」。又如雞,幼時稱為「雛」,而長成之後則被稱為「雞」。再如人名的變更,地名的變遷,舊事物的消亡,新事物的產生,所有的一切,都會有不同的「名」與之相對應,此生彼長,此消彼亡。所有的這些可名之「名」,因其受制於生長消亡的變化之規律,自然不是「真常之道」。「道」既無名,又何來「常名」呢?因此,可名之名非常名,而不可名之名,方為「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譯文:

無,是天地起始的根源。有,是產生萬物的母體。

正義:

此處的「無」可以理解為無極。「有」可以理解為太極。兩者是一體的,而有動靜之分。大道的本體是一片混沌,它杳冥難尋,恍惚不測,無形無相,至虛至靈。可是在這一片虛空寂靜之中,卻蘊含著產生萬物的原動力。《道德經》第四十章,老子說:「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自「無」而「有」的過程,就是《太極圖說》中「無極而太極」的變化。無極為體,恆久不變。太極為用,生化不息。靜則無極,動則太極,實為一物。

先天無極狀態是渾然一體的,本無陰陽之分。忽然一動,而為太極。《道德經》四十二章,老子曰:「道生一」,「生」即「動」,由無極而太極。太極之中,陰陽二氣成形而未判。《列子?天瑞》曰「清輕者上為天,濁重者下為地」,天地,就是陰陽二氣所化。天清為陽,地濁為陰。而陰陽同生於無極,故曰「無,名天地之始」。

待到陰陽既判,二氣分散,五行布列,其相交相合,又產生了世間的一切。《道德經》四十二章,老子曰:「萬物負陰而抱陽」,此言萬事萬物皆受精於天,秉形於地,和合陰陽二氣而後生成。萬物既是陰陽交合所生,其自身所具之陰陽,則成一小太極。所以有「一物一太極」之說。而這世間的一切事物,雖豐富多彩,百千變化,其根本卻同為大道所化生,實出於一源。這充塞天地,磅礴萬物的母親,又是一大太極。故曰「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譯文:

所以常從「無」去觀察大道的奧妙。常從「有」去觀察萬物的歸宿。

正義:

大道之體淡漠無相,所以稱之為「無」,而「無」卻並非空空如也。這個「無」實則包羅萬象,蘊含著萬「有」。如果說,萬古長存,湛寂真常的「無」是根本,那構成我們這個豐富多彩,形而下的器世界的萬物,就是萬「有」。「萬」是多的意思,代表許許多多,數之不盡的「有」。

自內而言,「觀」有反觀之意。大道之性,本是人人具足。因此修道悟道,並非從身外去找一個道。而是返觀內視,於自己心上,去體會上天所賦之道。王陽明說:「聖人之道,吾性自足」,便是從心上去求道。如若不知內觀而一味向外尋找,則不啻為捨本逐末。

自外而言,人對於這個世界的認識,往往是片面的。因為我們習慣於站在某個特定的位置,以一種慣性的思維去看待問題,這就形成了種種障礙,致使認知產生了偏差。正如盲人摸象一般,摸到腿的,以為大象是柱子。摸到耳朵的,以為大象是扇子。摸得越細緻,便錯得越遠。而要避免這一點,則需以一種大格局,打破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彼此之間的界線,超越其上,以虛無自然的大道視角,從宏觀上去觀察一切,領悟常「無」之奧妙。

大道之氣流行不息,天地間的萬物,連同這天地本身,都在不停的運動變化當中。雖然萬物之「理」同出一源,可落實到這個世界,天地人物,飛潛動植,卻也各有秉性,不盡相同。因此,從微觀的視角去明照這一切,以觀察萬「有」不同運動的軌跡,而知曉其最終回歸於同一本源。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譯文:

「無」「有」這兩者,同出一源而名稱有別,可以稱之為「玄」。

正義:

《淮南鴻烈?原道訓》曰:「萬物之總,皆閱一孔;百事之根,皆出一門。」無論是虛空寂寞,難以捉摸的「無」,還是變化萬千,形態各異的「有」,它們都源自同一個根本,這個根本,叫做「道」。「玄」有幽遠深奧之意,又有神秘難測之意,因此後世的道人們,常用「玄」來指代「道」。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

幽深啊幽深啊,它是無窮奧妙之門戶。

正義:

門是往來出入的必經之處,萬物由生而死,由死而生,皆為一炁流行之變化。《莊子?至樂》云:「萬物皆出於機,皆入於機。」世間萬物的生命形態皆有差異,然而它們卻有著同一個母體——道。萬物和合陰陽,秉道而生,故曰「皆出於機」。待其經歷生長、壯大、極盛、衰弱、敗落之後,終又不可避免的走向死亡,陰陽離散,落葉歸根,故曰「皆入於機」。道為生死之門戶,存亡之樞機,不可見聞,難以言喻,故曰「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作者簡介: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6-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卷之六
《道德經智慧與應用》第三集 道是什麼 道在哪裡(中 幻燈片)
用《道德經》智慧破解交易獲利之道(八)
《道德經》全文及釋義(第四十章)

TAG:道德 | 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