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諮詢體驗談(上)

(本文為作者原創,轉載請註明出處)

1、心理諮詢這工作

心理諮詢不是頭對頭、腦對腦的工作,而是心對心、靈魂對靈魂、生命對生命的工作。

沒有心靈感應,就沒有心理諮詢。記得申荷永教授說過一句話,大意是:當你在沙盤中流下第一滴眼淚時,感應就發生了。所以,我覺得頭腦中的分析,還沒有進入真正的心理分析。當兩顆心相遇的時候,當心靈感應發生的時候,真正的心理分析才開始了……

在我看來,心理諮詢師所做的一切,就是為了人性深處的真實相遇。在深度的心理諮詢中,在靈魂深處的相遇中,人性的光輝自然閃閃發光,赤誠相見的時刻妙不可言,是我體驗的人性之最美時刻!

矯正性體驗,通常就發生在非常感動的美麗時刻:就在心靈深處相遇的那一刻——我「看見」了你,你也「看見」了我;我「觸摸「到了你,你也「觸摸」到了我。來訪者可能會說:「當你那樣說的時候,我感覺到自己被看到了,被擁抱了……我覺得從此以後,再也不必去追求那些外在的東西了!」

最深的、也是最常見的矯正性體驗,則是無言的:沉默,點頭,搖頭,悲喜交加,熱淚縱橫,嘆息,打嗝,微笑……此時此刻,就能感受到一種溫馨的情意像暖流一樣汩汩流淌,某種不一樣的東西出現了……

榮格派有個說法:無聲的解釋。運用無聲解釋時,不用說話,僅僅用「心有靈犀」的沉默、陪伴,就能直達來訪者內心,更有力量,更有治療作用。

只有理解,沒有體驗,就沒有深入的成長。只有通過深刻體驗過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只有通過親身經歷過,才明白什麼是真正的感悟。僅僅通過看書或者聽課,難以體悟心理分析的味道和精髓。

心理諮詢是一種高強度的專業勞動,既勞心,又勞力,需要雙方全身心的付出,諮詢工作中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流淌著血汗,都是心血鑄就的。表面看起來很輕鬆、很隨意的諮詢過程,實際上功夫遠在諮詢之外。

我所認識的幾個諮詢師朋友做完一個小時的諮詢,隨後是花幾倍於心理諮詢的時間去梳理,去總結。我的老師告訴我,她做自我反思的時間,與她做心理諮詢所花的時間一樣多。我問她:「你做諮詢做得這麼好,有什麼秘訣?」她說:「我就是踏踏實實做個案。」我聽了後,肅然起敬!我深受他們的影響。

儘管在心理諮詢的過程中,犯了很多錯誤,受了很多挫折,有時也會遇到來訪者的誤解、攻擊,但是我仍然願意浸泡其中,體悟來訪者的痛苦,深信來訪者的力量,伴隨來訪者的成長。箇中原因很多,當然最重要的,首先是因為自己的童年情結驅使,二是因為我特別喜歡探索人的內心世界,喜歡與另一個人或另一群人一起成長,像一棵蘋果樹那樣不斷地成長。所以,即便有時候感覺到累,我也覺得很喜悅,深深的喜悅,發自內心的喜悅。

2、無為

心理諮詢的過程,是相互救贖的過程:我在渡人,人也在渡我。不過,我認為最匹配的咨訪關係是這樣的:感覺這世上無人可渡,更無須渡人,諮詢師只是靜靜地待在岸邊,讓來訪者自己找到渡河的船。

我所理解的最好的諮詢,就是幫助每一個來訪者去找到自己獨特的生命價值和生活道路。對於生命,只有他自己才最了解自己,也只有自己才能對自己負責,找到最適合於自己的路——這是任何人都代替不了的。

我發現只要我一起「助人」的念頭,我所做的大多是錯的;當我放棄「助人」的念頭,我所做的大多反倒是對的。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腳上,就定得住。

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心上,就兜得住。

把注意力放在來訪者的身上,就無為。

當我把注意力放在來訪者身上時,諮詢通常是很流暢的,感覺自然會出來,直覺常常會告訴我此時此刻應該怎麼說、怎麼做,根本不用刻意去想。過後我回顧整個諮詢過程時發現,這往往就是來訪者當時正想說的或正在想的。當我把注意力僅僅放在自己身上、而遊離於來訪者之外時,我發現這感覺就失靈了。

實際上,注意力經常要在雙方身上不斷遊走,不可能總是保持傾聽狀態和共情狀態。諮詢中,我經常也會走神,會不知道說什麼、做什麼,會覺得無趣,會沉默,會無力,會厭煩,會憤怒,會疲乏……這一切都是有意義的,需要拿來反省或討論的。

榮格的積極想像技術是無意識層面的工作,非解釋,非指導,無為,無招勝有招。

榮格派對心理問題抱「無知」、「無為」的理念非常好。然而在我們中國,很多來訪者就是直接向諮詢師要「速效救心丸」的,而且有非常強烈的權威崇拜心理。一旦諮詢師坦誠回答來訪者:「老實說,我也不知道怎麼辦。」估計很多來訪者立馬就會對諮詢師失望至極。所以對以「解決癥狀」為目標的來訪者來說,榮格式的誠實,大多會碰壁。無妨先給來訪者一顆「速效救心丸」,等待癥狀緩解,再深入探討。

來訪者向諮詢師索要「靈丹妙藥」的心理動力,非常複雜:可能是理想化移情,可能是覺得自己實在無能為力很焦慮,可能是依賴心理,可能是一種誘餌以挫敗諮詢師,也可能是潛意識中不願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這些心理動力,如果在進一步的諮詢中探討和澄清,那就會成為諮詢走向深入的寶貴資源和契機。因此,諮詢師要頂住來訪者投射過來的高期待壓力,與他一起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通常,心理諮詢師不能輕易給來訪者提建議,這是因為給來訪者提建議就意味著:「我比你更了解你。我比你更為聰明能幹。我知道你應該怎麼做。」然而,事實卻是:諮詢師未必了解來訪者,未必比來訪者聰明能幹,未必知道應該怎麼做。

我記得李子勛曾警告說:不要以為你比來訪者聰明,不要以為你比別的諮詢師聰明。「怎麼辦」的死胡同,來訪者走不出來,通常諮詢師也必然會走不出來,但是諮詢師可以幫助來訪者看清楚為什麼走不出來,你願意不願意走出來。

當然,對自我功能比較弱的來訪者,或處於激烈情緒中的來訪者,需要先做支持性諮詢,需要給一些必要的建議、方法、技巧。等來訪者的自我功能增強了,情緒比較穩定之後,再進行上述的工作,這也與心理諮詢「助人自助」的原則並不違背。法無定法,靈活為要。

助人先修自己。諮詢師的個人修為,比所謂的方法、理論、 技術等等,更為重要。我再次覺得,要充分相信來訪者的內在力量:我不是要去渡人,只是靜靜地待在那兒,耐心等待來訪者自己找到過河的船。

3、愛

在我看來,心理諮詢之所以起作用,使用什麼理論、方法、技術並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共有的治癒因素,只有一個字:愛。

一個人的成長,也是如此。

愛,是唯一的良藥。

愛,是深入肌膚的細膩體驗。只有當你被溫柔地愛過,你才會溫柔地愛另一個人。

當我懂得尊重自己之後,我才懂得了如何尊重別人。

當我學會愛自己後,我才學會了如何愛別人。

當我與自己有了深刻的鏈接後,我才學會如何深刻地鏈接上別人。

當我對自己的苦痛有了深切的自憫後,我才開始學著悲憫他人的苦痛。

從最深處看,人性,是如此相通……

一個課程的生命力,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對生命的尊重。一個諮詢師的功力,也不在於技術,而在於對生命的真正尊重和深切悲憫。這是我從我的老師身上悟到的。

咨訪關係是人性深處的相遇,是一種深刻的愛的鏈接,不是純粹的金錢關係。

咨訪關係是契約關係,也是金錢關係,裡面會有無條件的愛嗎?

有。正是這樣的契約關係,保證了在有限定的時間內,諮詢師必須盡量以最好的狀態面對來訪者,來訪者就能有機會得到一些無條件的愛,而不至於老是重複早年的創傷。如果雙方沒有這種契約關係的約束,彼此傷害是很難避免的,就像我們在現實關係中沒有人能保證時時刻刻以最良好的心態來面對你一樣。因此,當你真正進入咨訪關係,你會發現金錢真的已不重要,兩個靈魂的真誠相遇才是最重要的。看似悖論,實則是真情。

如何在內心住一個愛的客體?要回答,太複雜了,不好說。簡而言之,如果早年缺失太多,則至少需要深深投入一段真愛關係,或者投入一段個人體驗、心理諮詢等,往往才能攝入一個愛的客體——在愛的鏡映中,你真正成為你自己。此中滋味,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非經親歷,難以言傳。

還有家人、朋友的愛和支持,也必不可少。

問題是,如果早年缺失得太厲害,有些人已經沒有勇氣去嘗試投入一段深深的愛之關係或諮詢關係,因為他從骨子裡無法相信:世界上還有真愛?真的還會有人真正愛自己?這就沒有機會矯正當年的體驗了。

比如,有的來訪者一方面很希望諮詢師幫助他,一方面卻想方設法挫敗所有諮詢師幫助他的所有努力,把諮詢師置於困境、死地,就好像在說:「我根本不相信任何人,包括你。我所受過的苦痛,我也要讓你好好地嘗嘗我當初受傷的滋味!」來訪者勝利了,勝利地打敗了所有的諮詢師,勝利地摧毀了所有的咨訪關係,同時也「勝利」地切斷了所有幫助他的資源與路徑。

愛的滋味,只有嘗過,才知道。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的起效原理
心理諮詢師考點難點09:系統脫敏法與衝擊療法
就想吐槽自己
表面上看起來很平靜
2018-08-10 life mask

TAG:心理諮詢 | 心理 | 諮詢 | 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