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禪思惟住——《雜阿含經》講記

我們再看下一經, 第1095經中冊第四百一十七頁:

「如是我聞: 一時, 佛住一奢能伽羅林中。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我欲二月坐禪, 諸比丘勿復往來, 唯除送食比丘及布薩時。」(197-3)有一天佛陀告訴這些比丘們:我要兩個月的時間來坐禪, 大家不要來來往往, 只要每天送食的, 或者是每個月的布薩:說戒的時間以外, 大家不要來這邊煩擾的意思。

「爾時、世尊作是語已, 即二月坐禪, 無一比丘敢往來者, 唯除送食及布薩時。」佛陀就這樣兩個月就去坐禪了。

「爾時、世尊坐禪,二月過已, 從禪覺, 於比丘僧前坐, 告諸比丘:若諸外道出家來問汝等:沙門瞿曇於二月中, 云何坐禪?」佛陀都會機會教育, 這兩個月的坐禪, 利用這兩個月的坐禪的因緣, 對比丘們開示:如果有人來問你們, 沙門瞿曇, 在這兩個月在坐禪,到底什麼是坐禪, 如果人家問你, 你要怎麼回答?

「汝應答言:如來二月,以安那般那念坐禪思惟住。」你就告訴他,如來的坐禪,就是安那般那念坐禪禪思啊, 就是在這裡修什麼:禪住。

「所以者何?我於此二月, 念安那般那多住思惟;入息時念入息如實知; 出息時念出息如實知;若長, 若短;一切身覺入息念如實知, 一切身覺出息念如實知。」一個是入息一個是出息, 這個是跟身的關係。

「身行休息入息念如實知, 乃至滅出息念如實知。」第一步、這個是講比較粗的部分, 我們入息的時候要知道, 出息的時候也要很清楚的明白, 不管是長的息、短的息, 再加上身覺入息跟身覺出息, 都要如實知。在整個身體的相關性、都要如實知。我們這個身行修習的時候, 這種入息也要知道, 出息也要知道。

「我悉知已, 我時作是念, 此則粗思惟住。」這個是粗的,第一步比較粗的, 還不是微細的念住。

「我今於此思惟止息已, 當更修余微細修住而住。」一步一步的, 使我們這個身心的息跟念, 進入更微細的安住。前面這個還是屬於粗的, 透過這個一步, 更深入更微細的地方住, 當你發覺它粗、還是粗的, 你就會進入更微細的。

「爾時、我息止粗思惟已, 即更入微細思惟, 多住而住。」大家這裡有一個重點要注意: 修止、修定,是什麼都不知道嗎?不思維嗎?注意聽喔,不是喔 !是要思維微細的地方, 到微細很微細的還是不離思維喔, 注意聽喔!這個就不是所有的念都不動了, 或進入定啦。所以我們要注意喔,我們講禪觀、禪修, 都是不離什麼:揀擇思維, 只是那一種心住是非常的微細, 進入更微細微細,所以不是斷念, 不是入定而不動了什麼都不知道, 用針來戳身體都不知道痛癢, 不是這個喔。觀是與慧相應的,是揀擇為性, 這一點一定要注意呀!所以很多人都不理解, 所以『止』跟『觀』這個兩個要相依相緣, 要注意呀:止只是我們散亂心能安止, 進入微細而在微細的地方善於觀,善於一個抉擇, 這個時候才能發現真相, 所以禪觀不是在修入定, 要注意啊!止而後觀, 觀而能發現實相, 這個都不離我們的抉擇的、智慧的覺照, 不是空亡,不是入定, 這個一定要注意喔!

所以你看:「我今於此思惟止息已, 當更修余微細修住而住。爾時、我息止粗思惟已, 即更入微細思惟。」只是在微細思維怎麼樣:「多住而住。」那這個心是不是還是在覺知中、在覺觀中、這樣知道意思吧?只是很微細的一種、細膩的一種觀, 這樣知道意思吧?而不是什麼都沒有了, 空空洞洞的, 不是。

「時有三天子, 極上妙色, 過夜來至我所。一天子作是言:沙門瞿曇時到。復有一天子言:此非時到, 是時向至。第三天子言:非為時到, 亦非時向至, 此則修住, 是阿羅訶寂滅耳。」這是剛好有這個天子, 禪天的人、天人, 看到佛陀這一種狀態, 他們就說話了。 一個說:喔, 這巳經, 天子你們知道, 是禪天的天人, 他們的經驗是什麼?從禪定, 是吧?定的這一種境界, 定的這個功德而生天, 他們以為佛陀,以為也是在修定, 以為噢他進入這一種狀態,應該是時到了;一個是說還沒有到, 只是往時到的過程而巳;另外一個是什麼:他說這個不是, 這個只是在修住, 這個看法、觀念就不一樣。

「佛告諸比丘:若有正說(如果是正確的說法是什麼?說)聖住,天住, 梵住, 學住, 無學住, 如來住, 學人所不得當得, 不到當到, 不證當證, 無學人現法樂住者, 謂安那般那念, 此則正說。所以者何?安那般那念者, 是聖住, 天住, 梵住, 乃至無學現法樂住。」

這時候佛陀要開示的是什麼? 表示這個安那般那的功德之大、功能之深哪。什麼叫聖住? 這個是三乘共法的部分:空、無相、無願, 空、無相、無作等三種三昧嘛, 這個是三乘聖者所住的, 所以叫聖住。所以這個聖住就是空、無相、無願的那一種契入, 三乘聖者都共同有的。那麼什麼是梵住、天住?你知道我們講一般的天報, 天, 是屬於什麼?是善功德, 是吧?有福報嘛、往生天的, 所以是布施持戒啦、善心等等, 這個就是六欲天所住的,這個叫天住。什麼叫梵住呢?這裡就有一點重點:我們講婆羅門就是大梵天麻,是吧? 從大梵天生的啦,怎麼樣?他們的觀念都是在梵天嘛, 其實這裡講:梵住, 就是慈悲喜舍四無量心, 此四無量心就是色界無色界諸天所住的, 而色界無色界即是指梵眾, 所以四無量心就是梵住。那麼如來住呢?就是佛住, 這個成就如來的住處嘛。那麼學住跟無學住, 就是有學跟無學嘛。初果以上的都還叫有學, 到四果叫無學嘛,這個大家都知道。那如來就是佛嘛。這裡有一個重點:就是不管是聖住天住梵住, 或是有學無學, 或者是到如來的境界, 學人所不得當得, 你還沒有得到這樣的境界, 你就會得到, 就是依安那般那去體證, 就能幫助你, 不得當得,不到當到,不證當證。所以能夠在現法樂住的這一部分, 學無學的這一部分, 都一樣以安那般那念來成就, 這個就是正說。所以修安那般那的功德, 它的意義有多大, 不管你今天是我們講:三乘聖者, 或者是包括婆羅門的, 大梵天的思想, 或者是要到阿羅漢、學無學的這個過程,或者是成佛的境界, 都怎麼樣?能夠有所助益啊 !都是它的助緣。這裡是在彰顯安那般那的功德, 它的作用,這一點一定要明白,所以不要輕視安那般那, 那只是修止,哪裡只是修止?所以佛法,你一定要相當的了解它的內涵,它的特質, 它與世不共的特質, 這些能把握,就不會落到外面的只是修禪定而巳, 修止而巳,修定而已, 不是這樣子的, 跟外道的不同、不同在哪裡?它就會彰顯出來。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雜阿含經 卷二十
中阿含經卷第三十三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
「苦集道跡、苦滅道跡」——《雜阿含經》講記

TAG:阿含經 | 坐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