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抑鬱症發展結局的研究(轉載)

(2016.03.04.)太倉市第三人民醫院精神科顏文偉  JAMA Psych:中重度抑鬱症十年發展軌跡  在該大規模樣本(11640名)中,超過四分之三的中重度抑鬱症患者在診斷2年後病情平穩,幾乎無須再次就診;3%的患者在診斷後的10年內多次持續在門急診或住院部接受專業治療。 父母的抑鬱、焦慮、精神分裂症病史分別與子女的抑鬱症發展結局有關,提示抑鬱症潛在基因學機制的差異。  證據顯示,同樣是中度或重度抑鬱症(MDD)患者,?長期發展結局卻不盡相同。3月2日在線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精神病學》(JAMA Psychiatry,IF 12.008)的大規模研究?中,來自丹麥和美國的研究者通過使用丹麥精神科中心研究登記處(DPCRR)的數據,澄清來了MDD的十年發展結局。  作為一個全國性的登記系統,DPCRR記錄了丹麥精神科醫院自1995年以來所有的門急診及住院病例。本項分析共納入了11640名1955年後出生於丹麥、於1995-2002年之間首次被診斷為MDD的患者,其中64.4%為女性,首次發病年齡為18-48歲。自首次診斷以來,受試者接受了為期10年的隨訪。  在確定這些患者病情發展結局的過程中,研究者探討了多種變數的影響,包括性別、首次MDD發作及診治特點(如年齡、嚴重度、住院治療、自殺自傷)及精神科診斷(如抑鬱、雙相障礙、精神分裂症譜系障礙、物質濫用、焦慮或軀體形式障礙)。  研究主要按隨訪期間(過去一年內)以MDD為主要診斷而至門急診就診或入院治療的次數分析得出不同的結局。  隨訪10年的精神科就診情況(Musliner KL, et al. 2016)  ▲ 超過一萬名患者共有4種結局(如上圖),分別為:  1、 短期就診型(Class 1):隨訪2年內就診可能性不高,2年後就診可能性很低;此類患者佔77.0%。  2、初始就診延長型(Class 2):隨訪2年內就診可能性較高,5年內急劇下降;此類患者佔12.8%。  3、後期再發就診型(Class 3):隨訪第一個5年內就診可能性逐步下降,但第二個5年的就診可能性升高至中度;此類患者佔7.1%。  4、持續就診型(Class 4):隨訪10年內始終維持高或中度的就診可能性;此類患者佔3.1%。  ▲ 女性(OR, 1.82-2.22)、住院治療(1.40-1.50)及首次發作嚴重度(中度,1.61-1.84;重度,1.93-2.23;精神病性,2.73-3.07)均與較差的發展結局相關。換言之,男性、沒有嚴重到住院治療的患者,預後結局較佳,也就是上述1、2兩型;而女性病情較嚴重患者往往是上述3、4兩型。  ▲ 父母罹患焦慮(OR, 1.34 [95% CI, 1.10-1.63])及抑鬱(OR, 1.63 [95% CI, 1.28-2.09])分別與Class 2和Class 3顯著相關,罹患精神分裂症與Class 4顯著相關(OR, 2.55-3.04)。  基於上述結果,研究者指出,該樣本中的大部分中重度MDD患者在2年後即不再就診,但也有少部分患者在長達10年的時間內在醫院內進進出出,持續接受專業治療。不同的精神障礙家族史影響著MDD的病程,可能反映了抑鬱潛在遺傳學機制的不同。  顏文偉大夫的評論:本研究規模較大,隨訪人數較多,結局比較可靠,值得專業醫生及病家信賴。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道家思想內蘊智慧 轉載
[轉載]【一線一品】時尚花藝刺繡包包 超詳細過程圖解
笑看人生(轉載)

TAG:抑鬱症 | 抑鬱 | 發展 | 轉載 | 結局 | 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