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平米的小店卻有100多種項目,這可能是中國坪效最高的手工坊了!

160平米的小店卻有100多種項目,這可能是中國坪效最高的手工坊了!

4 人贊了文章

近兩年,手工作坊作為獨具特色的體驗式業態,尤其受到購物中心的青睞。

另一方面我們又不得不看到,寬鬆的市場環境背後是手工作坊產品單一、同質化嚴重、生命周期短的困境。

而拾藝學堂算是一股清流,不僅提供足夠豐富體驗項目,而且商業體系獨特,業績表現可圈可點,因此受到優質購物中心的持續關注。

不到兩百平米,卻提供百餘種體驗

位於北京愛琴海購物中心的二層,有一間名為「拾藝學堂」的手工坊。相較於單一項目的手作空間,這裡承載的內容更豐富,也更綜合。

在160平方米的空間里,拾藝學堂設置有皮藝、陶藝、繪畫、精工和百工等五個手工區域,並細分了100多種零基礎的體驗課程。這樣一來,顧客在同一個空間內就能體驗到多種項目,大大增強了消費體驗感和手工趣味性。

與此同時,沙龍也是它的亮點之一。傳統的手工沙龍,大多都是用主題來吸引客群。例如有的人喜歡剪紙,有的人喜歡插畫,也有的人喜歡扎染,所以手工坊就會邀請各個領域的達人做線下分享,吸引對應的手工愛好者。

而拾藝學堂的獨特在於,它是通過手工達人的魅力來帶動客流,而非單純的主題吸引。每期沙龍的嘉賓,大多來自中國最大的網路手工愛好者社區「手工客」的人氣達人,他們往往自帶粉絲效應,走到哪裡都有粉絲支持。

這樣的互動無疑是高效的。因為粉絲對達人的粘度往往更高,聽達人的分享更容易將手工愛好,上升到對生活方式的改變。如此一來,顧客對品牌的認可度和重複消費數也就會大大增加。

事實上,對於任何一個手工體驗館而言,要精選上百種手工體驗課程,或持續邀請知名手工達人做線下沙龍,都是一項有難度的工作,這需要強大的運營能力和行業沉澱。

而拾藝學堂僅開業半年,就已經能運營如此複雜的業務,不得不令人側目。

近日,拾藝學堂的負責人劉雲松接受了新店商的採訪。她說,拾藝學堂之所以能快速進入正軌,得益於團隊前期在線上的耕耘。

線上已積累700萬會員

事實上,早在2013年,該團隊就創立了中國最大的手工愛好者社區「手工客」APP。

這個APP實際上就是一個網路社區,彙集了全國各地的手工愛好者。它一方面為手工達人提供分享平台,達人可以在此上傳圖文和視頻教程,並售賣手工材料。

另一方面也為手工愛好者提供學習交流的機會,學員可以在此找到不同領域的手工課程,並隨時與達人老師在線交流,促進手藝的提高。

經過三年的運營,如今「手工客」已經聚集了700萬會員,上傳了50萬條圖文教程和幾萬條視頻教程,內容覆蓋布藝、皮藝、紙藝、編織、飾品、木藝、刺繡、手繪印染、美食烘焙等二十多個項目,形成了完善的手工課學習體系,內容創作體系。

同時在2016年底,「手工客」還推出了手工達人孵化業務,幫助一些獨立手作人宣傳、包裝和推廣自己,讓達人成為社區「紅人」。

而正是有了這些線上的積累,才使拾藝學堂的落地變得更具優勢。

首度嘗試線下經營

2015-2016年,體驗式業態逐漸成為最受購物中心青睞的領域。在商業地產同質化嚴重的當下,開發商急需這樣的特色品牌做差異化發展。因此,體驗感十足的手工坊逐漸成為新寵。

正是看到這樣的趨勢,「手工客」團隊帶著線上的成果,開始邁向實體經營。2016年6月,他們受邀進駐北京愛琴海購物中心,開設了首家「拾藝學堂」慢生活美學體驗館。

「手工客之所以要去創立拾藝學堂這個線下品牌,主要還是想滿足線上用戶的需求。很多線上用戶希望與老師面對面授課,加上剛好當時有一些購物中心來邀請我們合作,所以就想實驗看看。」劉雲松說。

拾藝學堂團隊初次涉足實體商業,選擇了一個160平方米的空間嘗試,門店共歸划了五個區域,能同時容納60個人作業。

但經過半年的運營發現,門店面積已遠遠不能滿足用戶需求,不僅每個周末都需要等位,而且會員數量快速增長。

新店商得到拾藝學堂提供的一組數據,在經營半年時,拾藝學堂的儲值會員接近300人。而最近幾個月,會員人數以每月45人的速度快速增長,需求量仍在不斷攀升。

而令人意外的是,在這些儲值會員中,有70%的是即時體驗的零基礎用戶,只有30%是從線上「手工客」引流的顧客。這與拾藝學堂最初的構想有些出入。

事實上,在門店創立之初,團隊瞄準的是「手工客」上700萬會員用戶,他們希望為線上會員提供一個線下的體驗空間。

但運營半年來,從線上走入線下的人數遠沒有達到預期。這不得不讓拾藝學堂重新調整業務方向。

「我們線上用戶的需求是非常旺盛的,但我們目前還沒有找到一個很好的方式將線上線下打通。雖然近期我們推出了線上買單、線下體驗的活動,也在積極探索各種方法,但目前都處於嘗試階段。」

劉雲松告訴新店商,接下來拾藝學堂的發展重點,就是要將線上用戶的比例進一步擴大,公司期望的狀態是線上會員與即時體驗用戶的比例各佔一半。

面臨運營難題

與當下單一的手工坊相比,拾藝學堂自開業起,就是奔著「複雜」去的。它的五大區域經營著完全不同類型的手工課程,彼此相對獨立,這對門店運營是一大挑戰。

做過手工的人都知道,不同的手工項目對應的材料和工具都大不相同。但如果實行統一管理,各區域的老師業務上不相通,很難整合。

而如果將五個區域實行獨立管理,相當於把空間割裂開來,並不好統籌門店。這十分考驗運營者的能力。

最初,拾藝學堂每個區域都配置3名老師。每逢周六日人流量較大時,這些老師都能派上用場;但到了工作日人流量較少時,很多老師就空閑下來了。這一來,不僅增加了門店管理的難度,也是人員的浪費。

後來,運營者開始鼓勵老師培養第二興趣,學習多個手工項目,將業務技能上打通;同時推行扁平化管理,統一實行店長管理制,這樣一來,各個區域的人員就能更好地流動和參與門店業務。

同時,拾藝學堂還針對門店的教師,建立了一套完善的教師體系,它將老師分為助教、講師和高級講師。

助教主要是針對即來即學的零基礎學員,而講師和高級講師則主要面對有進階需求的會員用戶。他們均來自藝術院校的專業生,只是在技藝的高低上有所區分。

「我們在開店的時候目的很明確,就是要在首店測試我們的課程體系和運營體系,然後逐步在門店裡將師資和服務流程標準化。」劉雲松說,手工作坊最難標準化的地方,其實是師資和沙龍講座。

例如如何讓其他城市的顧客體驗到與在北京一樣的教學內容;又如何讓達人的分享,被全國的手工愛好者看到,這些都是拾藝學堂所面臨的問題。

目前,雖然拾藝學堂的標準化運營已取得了不錯成果,門店也已經開始盈利。但公司也表示,品牌仍需要更多時間完善。

探索新模式「造物工場」

未來,拾藝學堂將會在實體商業上做更多的嘗試。

目前團隊正在籌備一個新品牌——「造物工場」。它是「拾藝學堂」的升級版,門店面積會更大,業態也更綜合,不再局限單純的手工體驗。

這個品牌將會與「拾藝學堂」並行發展。「拾藝學堂」定位於線下手工體驗,面積在200平方米左右;而「造物工場」則定位於文創集合店,包含零售、定製、市集、沙龍、展覽等多個業態,面積在400—1000平方米左右。

據了解,「造物工場」的首店已與瀋陽K11購物中心達成合作,計劃在瀋陽打造一個將近3000平米的主題街區。街區的手工類別將會更多,業態更豐富一些,門店預計在2017年下半年正式運營。

同時在2017年,拾藝學堂團隊的重點也將放在「造物工場」運營上,預計在全國開設3-5家門店。


推薦閱讀:

日本自由行:米其林三星餐廳&狂歡購物中心
IFpark天氣預報
太平鳥2018上半年營收報告: 購物中心門店增長18.96%
為什麼現在購物中心的招商那麼難?

TAG:手工DIY | 手工製作 | 購物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