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創造快樂」的中國旅遊集團:中國旅遊行業的開拓和引領者

本文為「國家人文歷史」獨家稿件,歡迎讀者轉發朋友圈

1992年的早春,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來到錦繡中華,給這裡增添了春天的喜悅。時任香港中旅集團總經理馬志民曾撰文回憶當時的情形:「1992年1月20日早晨,風和日麗,只是還有點寒意。約九點半,鄧小平和夫人卓琳在廣東省委書記謝非、深圳市委書記李灝、市長鄭良玉等陪同下,乘坐一輛中巴在中國民俗文化村底層的大門下車,我與幾位華僑城和錦繡中華的負責人在現場迎接,他下車後與我們一一握手。」「鄧小平下車,步行至一新疆民族村寨,在那裡坐下欣賞了幾個新疆民族歌舞並頻頻鼓掌。然後繼續步行轉入錦繡中華景區。鄧小平仔細觀賞沿途的景點。當他看到樂山大佛時說:『這是我們四川的,我很早就去看過』。我曾對他說,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和豐富的民俗文化是我們發展旅遊的寶貴資源,也是我們的一大優勢。他點點頭,似想說什麼,但被人催著上車而沒有說。車抵西藏布達拉宮景點,他又下車觀看,他說:『全國其他地方我都去過,就是這個地方沒有去過。』」

鄧小平參觀錦繡中華

 

將旅遊跟投資結合

這次對中國經濟改革與社會進步起到關鍵推動作用的南巡,鄧小平選擇了深圳的錦繡中華景區做為其中一站,由此可見對其的重視程度。而投資建設華僑城,開發了錦繡中華、民俗村等著名旅遊景點的正是國內旅遊業的領軍企業——中國旅遊集團有限公司暨香港中旅

(集團)

有限公司。

從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旅遊業一直是作為中國外交事業的延伸和補充形式出現的,回憶起改革開放前中國的旅遊產業,曾長期擔任港中旅領導職務的盧瑞安

(現為全國人大代表、香港中國旅行社有限公司榮譽董事長)

在接受《國家人文歷史》雜誌採訪時回憶,自己從小是在香港長大,在47年前加入港中旅,「那個時候我覺得香港人挺習慣去旅遊的,喜歡這個行業。但那個時候內地旅遊業不發達,港中旅對內地方面的主要業務是訂房、訂票,不太強調旅遊這個概念。」那個時候,他們要回到國內,要有回鄉證,回鄉書。「香港人到了口岸,需要邊防登記,你去哪裡,目的地是什麼,探親是去探誰。去廣東省還比較容易,如果到省外的話,還不是馬上批准的,假如要去上海,就要跟上海那邊聯繫過以後才同意你去。所以那時搞旅遊的話感覺不方便。」

改革開放後,鄧小平發出「旅遊事業大有文章可做,要突出地搞,加快地搞」的號召。 1981年國務院召開第一次全國旅遊工作會議,明確指出「旅遊事業是一項綜合性的經濟事業,是國民經濟的一個組成部分,是關係國計民生的一項不可缺少的事業」。

港中旅是第一張台胞證和第一張港澳居民往來大陸通行證

(即回鄉證)

辦理者,盧瑞安介紹:「那時候都是探親,不是旅遊概念。國內同胞到香港的話,必定有香港的擔保人,朋友擔保,另外付款是香港付款,買單以後,他寄回給國內家屬。」

當時普通工人一個月的工資只有幾十塊,而去一趟香港就起碼要3000—5000元,這樣昂貴的費用對很多人來說是根本不敢想的。在那個年代,擁有一本到香港澳門旅遊的相冊,可以炫耀好幾年。2003年8月20日,隨著廣東居民以個人游身份赴港澳旅遊政策的實施,港澳游徹底告別了政策保護時代,步入全面市場化。

在開放「港澳游」的同時,國內旅遊也蓬勃發展,港中旅也利用自己的經驗參與到國內游的設計中來,還把旅遊跟投資結合起來,1985年,港中旅投資建設華僑城,後來在深圳開發了錦繡中華、民俗村、世界之窗等著名旅遊景點。在當時,「主題公園」是絕大多數中國人聽都沒聽過的新鮮事物,有人說,有一億元投資不如去搞房地產,深圳灣這麼荒涼,搞旅遊無異於將錢扔到海里;還有人說,要搞旅遊不如搞新鮮刺激的遊樂場。儘管如此,中國第一個主題公園「錦繡中華」還是在一片猜疑和反對聲中開工了。「開業的時候,人非常多,為了安全考慮,我們還採取了一些分流措施。當時人都是衝進來的,深圳居民也好,從其他地方到深圳的居民,或者港澳同胞也很多。」盧瑞安回憶。而在鄧小平南巡之後的1992年2月6日,錦繡中華景區和中國民俗文化村一天迎客6.3萬人次,更是創兩景區開業以來的最高紀錄。作家高曉聲曾著文感嘆:「過去我就暢想過把祖國名勝古迹一一製成模型,集中到一起,匯成大觀。可惜書生無用,想了不做,自成空想。現在看到自己未花吹灰之力,別人卻替我實現了理想也可算是人生的一大樂事了。」

錦繡中華微縮景區—《布達拉宮》

獨特的企業文化底蘊

 

 「錦繡中華」等主題公園的建設體現了中國旅遊集團敢為人先,不斷進取,勇於創新的精神。不僅如此,從創立之初, 就恪守「與人方便」,堅持「服務社會」的企業理想。如今,中國旅遊集團是中國目前旅遊產業鏈條完整、旅遊要素齊全、經營規模大的旅遊企業集團。90年的風雨歷程,積澱了深厚而獨特的企業文化底蘊,成為企業寶貴的精神財富。

錦繡中華景區

 「世界大勢以及中國歷史均證明,盲目牟利之機構將無永存之地步,必須將『理想』因素納入私人企業之中,方可存在。」中國旅行社的創辦者陳光甫曾留下這樣的筆記。旅行社成立後,其經營目標就以「發揚國光、服務行旅、闡揚名勝、改進食宿、致力貨運、推進文化,以服務大眾為己任」。中旅社依託民族金融資本穩步發展各項業務,打開了局面。由於創辦者陳光甫等人的竭力經營,該社發展迅速,獨佔中國旅遊業鰲頭30年。

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國旅行社在陳光甫的帶領下,積极參加抗日,當日軍在華北一帶咄咄逼人之際,中國旅行社受南京政府委託,承接故宮博物院國寶秘密南送事宜。1937年春季,中國旅行社與南京政府兵工署訂立合同,承運與國防有關的兵工器材。這一時期,中國旅行社在艱難的環境中仍積極推動旅遊業務,譜寫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歷史篇章。

早期中國旅行社的旅行業執照

1949年以前,中國旅行社香港分社由方遠謀主持工作,他目睹國民黨政府腐敗無能,認為只有共產黨才能救中國,於是果斷地同中國銀行香港分行聯繫,要求銀行派人接收。中國銀行香港分行接收中旅社香港分社後,不久又把它交給中僑委,中僑委接收並重組港中旅,使其由民營轉為國營。從1950年到上世紀70年代末,港中旅配合新中國的外交政策和外貿政策,貫徹統一戰線方針,為華僑、華人、港澳台同胞服務,同時自力更生,開拓業務,使港中旅發展壯大。可以說,「愛國奉獻的崇高情懷、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誠信服務的一貫宗旨、創新應變的時代風貌」是港中旅幾十年創業發展歷程積澱的企業文化精髓。

改革開放後,國家旅遊事業也迅速得到恢復和發展。香港由於其特殊的地理環境和金融優勢,在中國改革開放中發揮了獨特的重要作用。作為行業旗艦的港中旅,盧瑞安也看到了國內旅遊業面臨的問題,他認為「

(國內旅遊)

最大的問題就是廁所,港澳同胞到國內最頭痛的就是廁所;還有一個方面,就是酒店不夠。那個時候廣東省五星級酒店就東方賓館一個。」「另外一個就是交通。交通口岸太少,飛機航班太少。」

1949年以前的中國旅行社香港分社

「服務大眾,創造快樂」

 

就這樣,在改革開放初期,港中旅從廁所衛生這樣的小事一項項抓起,促使中國的旅遊業逐漸走上快速健康發展的軌道。同時,受益於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機遇,公司也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並於1985年10月註冊成立香港中旅

(集團)

有限公司;2005 年12 月,整合招商局集團屬下的「中國招商旅遊總公司」後,成立了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並與香港中旅

(集團)

公司實行「兩塊牌子、一套班子」領導體制;2007 年6 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中旅集團公司」正式併入中國港中旅集團公司;2016 年6 月,經國務院批准,中國國旅集團整體併入中國港中旅集團,「中國港中旅集團」正式成為「中國旅遊集團」。目前,中國旅遊集團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國有重要骨幹企業,也是總部在香港的三家中央企業之一。今天,集團的業務網路已經覆蓋內地、港澳和海外,中旅總社、國旅總社和香港中旅社共擁有2500多家經營網點,經營規模國內第一,旗下多家旅行社連續多年進入「年度全國百強旅行社」。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對旅遊業提出了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中國旅遊集團對於「服務社會」的理想本身,也不斷進行著調整和提升、補充和延伸。集團不斷開創旅遊新業態,比如房車業務開發建設了北京密雲南山房車小鎮,開闢了川藏線、雲南-東南亞出境線等精品房車旅遊線路。集團與中遠海運、中國交建合資成立了三沙南海夢之旅郵輪有限公司,依託旗下「南海之夢」號運營三亞至西沙航線。

目前,中國旅遊集團形成了以旅遊文化為主業,涵蓋旅行服務、旅遊資產經營和服務運營、旅遊零售、旅遊金融、旅遊新業態等多個旅遊相關業務領域的產業格局,網路布局分布於內地、港澳和海外,是中國最大的旅遊央企,也是目前中國歷史最悠久、旅遊產業鏈條完整、旅遊要素齊全、經營規模大、品牌價值高的旅遊企業。

在開啟跨越百年新征程之際,中國旅遊集團始終堅持以「服務大眾,創造快樂」為己任,努力成為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引領者、推動實現旅遊強國戰略的主力軍、遊客全球旅行的系統服務商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創造者。努力做強做優做大,加快培育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世界一流旅遊服務集團。

(參考資料:馬志民《我陪小平游錦繡中華》;谷慧敏,秦寧主編《中國旅遊企業年度報告》等)

點擊進入 「果粒時刻」小程序界面


推薦閱讀:

行業協會不能成為壟斷的推手
乾貨|中國39個行業產業鏈全景圖,值得收藏!
為何數據和案例已成景區行業的溫情毒藥?
趣味對聯-行業聯

TAG:中國 | 行業 | 旅遊 | 改革 | 快樂 | 遊行 | 創造 | 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