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會抑鬱

我們為什麼會抑鬱

7 人贊了文章

首先一定要聲明我這裡說的抑鬱是一種傾向而非醫學上的心理疾病抑鬱症。我不是心理醫生,對此沒有很深的研究,只是以一個有過重度抑鬱傾向經歷的人寫下我對此的看法和理解。謝謝。

先說說我自己的基本情況吧,高考高出一本線30多分,去了中外合辦的大學,一學期學費將近10萬,但是家裡條件並不優越。和家人關係融洽,基本沒有矛盾,想做的事情家人一般都支持。然後大概大一下學期的時候,我漸漸發現了自己的抑鬱傾向。曾今和父母談起過,他們表示難以理解。大多數人都是這樣,沒有具體理由,不被認同理解,一邊忍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一邊尋求著解脫的辦法。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我堅信自己早已從抑鬱的陰影里走了出來:走出被自卑籠罩的黑暗裡,冷靜地看待自己。因此,我才能回到過去,才能真正知道:使我抑鬱的,不過就是在無形的對比中產生的自卑,以及使人安全感盡失的孤獨感。

當你開始懷疑自己可能有抑鬱傾向的時候,你的抑鬱其實從很久之前就悄悄埋下了種子。即使你在人群中顯得自在快樂,一旦到了某個時候:或許是一個人的夜晚,又或許是喧鬧的聚會,一種摻雜著疲憊的,想要解脫卻又不知如何解脫的無助感,莫名地佔據了整個大腦。這種感覺來的如此突然,甚至讓你想不到確切的理由。這種感覺大部分人都是經歷過的,然而當這樣的感覺愈發強烈、頻繁,甚至使你產生了對生活意義的質疑與厭惡,請開始注意自己的內心。即使沒有其他人可以傾聽你的故事,你也要開始學會和自己說。你的心臟無法在承受了如此大的壓力的情況下還遭到你的忽視。

那麼,如何與自己的內心交流呢?首先你要承認自己的某些特性。比如,以我自己為例,我是一個善妒的人,我絕對承認讓我生活不快的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嫉妒心作祟。當你發現自己的這種特性時,先嘗試著接受它,而不是立刻要求自己改正它。接受,意味著走進內心,直視自己,通過審視自己的某一特性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想要的是什麼。打個比方,小王發現自己的一個重要的特性是過於敏感,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和眼光。她或許會告訴自己,「我不能這樣,這是不對的。」然而這是一個無效的自我勸阻:她沒有了解到這背後的心理。每個人都是有差異的,或許敏感的背後有自卑,有內疚,有恐懼;想要真正了解自己,先要承認自己的確存在這樣一種心理,即使這是一種不健康的心理。然後要將這種特性與生活相連接,在日常交往中感受這種心理對行為舉止的重要影響。小王發現自己特別害怕演講,她總覺得台下的觀眾是抱著看笑話的心理看她的,以至於過於在意觀眾的反應,甚至是細微的表情變化。因此她不僅要記住自己的演講稿、表現自我,還要額外把精力放在外界觀眾上,演講效果自然受到影響。當特性與生活聯繫,我們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上文所提的自卑和孤獨,就是所有特性的末端。敏感也好、善妒也好,都可以歸類為自卑心理,當自卑心超出負荷,就容易往抑鬱的方向發展。你發現現實自己與理想的自己相差太遠,每次嘗試都因為恐懼而躲避,漸漸感到力不從心,發現自己似乎一無是處:成績不行卻總想著花錢、花著父母的錢卻不好好處理好與家人的關係、看著別人曬出去玩的照片就總想出去玩、看著別人學習又開始愧疚······這樣,另一種心理就很容易產生了:孤獨感。一般來說,有抑鬱傾向的人不會對外界展示明顯的變化,大多數時候他們還是笑容滿面。然而他們的內心極易對外界產生敵意,一邊渴望被理解,一邊無心交際,這樣就很容易產生隔離感和無助感。

認識到抑鬱產生的原因後,就更好解決了。繼續以自己為例,我並沒有完全克服我的善妒心理。但是,當認識到自己的特性後,我開始懂得:生活在這樣一個信息網路時代里,我們曝光在無形的對比之中。在外貌,財富,才能的對比下,我們顯得弱小,無力,一無是處。仔細想,我們像販賣零件一樣將自己拆成許多小部分,然後將每個部分和那些因某個部分而出眾的人對比,輸得完完全全,徹徹底底。不可否認,世界上有太多優秀的人讓我們想要追趕,然這這是沒有盡頭的道路:天才是極少數的。剩下的大多數平凡人中,永遠有在你之下的,也永遠有在你之上的;你應該做的不是盲目的對比、盲目的自卑,你應該將視線集中到自己身上。身為普通人,你應該想的是成為接近理想的優秀的普通人,而不是優秀的天才。承認自己的缺陷,承認差異不是差距,是走出自卑的重要一步。這絕對不是消極妥協。

推薦閱讀:

如何控制情緒做事
生活中有趣的3個心理效應
一個關於科學打孩子的指南
你需要什麼樣的心情?
說明自己天賦不低的最方便快捷的方法

TAG:抑鬱 | 心理 | 日常心理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