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演義】姍姍來遲

【地球演義】姍姍來遲

來自專欄地球演義347 人贊了文章

這一回聊聊潮蟲。

上回說過,井蛙喜歡在野外亂翻,碰到可能躲藏有小動物的遮蔽物,總忍不住上去搜檢一番。不同的地域,季節,環境,加上運氣的因素,每次找到的動物種類也各不相同。但是,無論大江南北,無論城市鄉村,不管是朽木枯草,還是磚頭瓦塊,只要翻開,就一定能看到潮蟲,從無例外。

不知道在你們的家鄉把它叫什麼,井蛙的老家就叫「潮蟲」,在陰暗潮濕的角落很容易聚一大群。圖片來源自網路。

還有一種球潮蟲也很常見。它們爬得慢,一受驚動就捲成一個小球。井蛙小時候,曾經用它嚇唬女生。圖片來源見水印。

連井蛙家裡,花盆下,龜缸下,養甲蟲的木堆里,都少不了潮蟲出沒。它們基本上不會到處亂爬跑到室內,不會發出聲響,沒有毒性也沒有臭味,不咬人也不破壞花草,井蛙也就懶得去管了。

是啊,這些小蟲子幾乎無處不在,但又毫無存在感。它們不討人喜歡,(大概)也不惹人厭憎,既沒有什麼用處,也造不成什麼損失。絕大多數人都對它們視而不見,根本想不到這是一類多麼成功的生物。

潮蟲屬於軟甲綱(Malacostraca),等足目(Isopoda)中的潮蟲亞目(Oniscidea)。等足目是一類多樣性超高,適應性超強的甲殼動物,1萬多個現存種類遍布地球上幾乎所有的生境:從幽寒深海,到岩礁灘涂,到淡水溪流,到叢林,草原和荒漠,再到人口密集的城市,都能找到它們的身影。

等足目演化譜系,生存環境和出現年代。陸生(橘黃色分支)種類主要集中在潮蟲亞目下。而且深海(黑色分支),淺海(藍色分支)和淡水(綠色分支)中還有相當多的營寄生生活的種類。圖片來源自[1]。

等足目是蝦蟹(軟甲綱十足目)的近親。雖然潮蟲和龍蝦外表看上去差異很大,但其實它們的基本構造沒什麼兩樣。

這是軟甲綱的身體構造。頭節之後是8個胸節,胸節之後是6個腹節,每個胸節和腹節上都有一對附肢。胸節上的附肢主要用來爬行,腹節上的附肢多用來游泳。蝦蟹的頭節和8個胸節癒合成頭胸部,被一塊大的頭胸甲覆蓋。前三個胸節上的附肢靠近口器,輔助進食。剩下的5對胸肢變成了鉗子和步足。圖片來源自網路。

等足類(和它們的近親端足類)的頭節只和第一胸節癒合,剩下的7個胸節各自獨立,每節上有一對步行足。分節的身體讓它們看起來更像蟲子而不是蝦蟹。圖片來源自網路。

等足目的腹節和游泳肢趨於退化,比起游泳,更擅長攀附和爬行。一些海洋和淡水等足類 (比如上圖中的Glyptonotus antarcticus)還會拍打短小的腹肢,笨拙地划水遊動;而陸生的潮蟲已經徹底放棄這個功能了。圖片來源自網路。

已發現的最早的等足類是晚石炭世的Hesslerella shermani,屬於扁水虱科(Phreatoicidea)。

美國馬榮溪化石群發現的Hesslerella shermani化石,體長大約2.5厘米。這是等足類最早的化石記錄,也是唯一發現的石炭紀等足類化石。它是水棲種類,但不清楚究竟生活在淡水,淺海還是入海口的半鹹水里。圖片來源自[1]。

扁水虱科一直生存到現代,而且樣子沒有太多改變。現代扁水虱棲息在南非,印度和澳州的淡水中。

澳大利亞一處岩洞中找到的扁水虱Eophreatoicus kershawi 。(Photographer:Buz Wilson;Rights:? Australian Museum)

到了三疊紀,等足類化石已經非常多樣了。除了扁水虱,其他類型也紛紛出現,而且它們幾乎都延續到了現代,生命力不可思議地強大。

雲南羅平化石群發現的三疊紀中期扁水虱類Protamphisopus baii化石。圖片來源自[2] ,標尺長度1毫米。

義大利發現的晚三疊世等足目櫛水虱類(Asellota)Fornicaris calligarisi化石和復原圖。現代櫛水虱分布很廣,生活在各種未被污染的水體:深海,淺海,淡水甚至岩穴和地下水中。圖片來源自[3],標尺長度1毫米。

義大利發現的晚三疊世等足目團水虱科(Sphaeromatidae)Triassphaeroma magnificum化石和復原圖。圖片來源自[4]。

一種現代團水虱,生活在潮間帶的礁石上,取食海藻。和球潮蟲一樣,它也能把身體捲成小球(左下的那隻)。圖片來源見水印。

義大利發現的晚三疊世等足目Serolidae科Elioserolis alpina化石和復原圖。圖片來源自[4]。

Serolidae科可能是長得最像三葉蟲的現代動物了。它們平平地趴在海底或者岩礁上。圖片來源見水印。

Ceratoserolis meridionalis也屬於Serolidae科,體長大約7厘米,生活在冰冷的南極海域。(C. d』Udekem d』Acoz; ? RBINS.)

等足目的近親端足目(Amphipoda)也在三疊紀迎來了大發展,在十足目蟹類出現之前,在海底爬行,清理屍體的甲殼動物就是等足目,端足目和之前介紹過的旋輪蟹類(參見第一百七十三回 偽·蝦兵蟹將)。

內華達州盧寧組(Luning Formation)地層中發現的大型三疊紀端足類Rosagammarus minichiellus化石和復原圖。根據殘存的胸甲和附肢推測,這隻動物體長有17厘米。圖片來源自[5]。

說了石炭紀,說了三疊紀,那麼二疊紀的等足類呢?

很遺憾,目前還沒有發現二疊紀的等足類化石。這並不奇怪。那個時代的等足類體型小,數量少,甲殼也柔軟薄弱,不容易形成化石。根據分子生物學和化石證據的分析,潮蟲的祖先應該是在石炭紀晚期到二疊紀早期出現並登上陸地的。這是等足類的一次歷史性突破。

推測的等足類演化時間表。線條右側的黑色方塊是該等足類化石最早的發現時間。前面介紹過的扁水虱類(Phreatoicidea)化石出現在石炭紀;櫛水虱類(Asellota),團水虱科(Sphaeromatidae)和Serolidae科化石出現在三疊紀。根據它們的演化關係推斷,潮蟲亞目的祖先應該在石炭紀到二疊紀間分化出來。但陸地環境更加不利於化石形成和保存,尤其是像潮蟲這樣柔軟脆弱的小蟲。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潮蟲化石出現在白堊紀中期的琥珀中(A,B,C,標尺長度1毫米)。圖片來源自[6]。

法國克萊薩克化石群(Crayssac Lagerst?tte)發現的晚侏羅世等足類爬痕化石。留下這些足跡的很可能是類似海蟑螂的小動物,在泥塗上搜尋腐質。這是陸生或半陸生等足類最早的化石證據。圖片來源自[7]。

海蟑螂(潮蟲亞目海蟑螂科Ligiidae):在說我?圖片來源自網路。

在潮蟲出現的時代,無脊椎動物(奧陶紀到志留紀)和脊椎動物(泥盆紀到石炭紀)已經掀起過兩波登陸的浪潮,陸地上早已擁擠不堪,殺機四伏。巨蟲時代已經終結,龍獸爭霸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潮蟲不可能去爭奪食物鏈的高位;在蟲豸世界,昆蟲已經開始多樣化,多足類和蛛形類也已經在陸地上經營多年,從它們手中搶奪生態位,對不能飛,不會跳,跑不快,不會吐絲,沒有毒牙,蟄刺和螯爪的潮蟲來說,太難了。

然而潮蟲居然站定了腳跟,更以卑微弱小的姿態,遍布世界的每個角落。

現代潮蟲遍布所有的陸地環境。上圖除了(B)Asellus aquaticus是一種淡水生的櫛水虱外,其他都屬於潮蟲亞目。(A)Tylos europaeus,瘤潮蟲科;(C)Oniscus asellus,潮蟲科;(D)Porcellio scaber,鼠婦科; (E)Armadillidum vulgare,球潮蟲科 ;(F)Armadillidium maculatum,球潮蟲科 ;(G)Hemilepistus reaumuri,沙漠潮蟲科;(H)Platyarthrus hoffmannseggii,蟻虱科。圖片來源自[8]。

很難說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潮蟲成功地擠進陸地生態系統。畢竟,連化石都沒發現,只能靠猜了。也許是二疊紀興起的木腐真菌,剛好創造出一些取食朽木和真菌的空白生態位,讓潮蟲得以趁虛而入。或者是採用了「做減法」的策略(參見第五十四回 海蠅小傳(上):做加法,做減法),寡淡的味道和貧乏的營養降低了掠食者對它們的興趣。又或者是它們隨身攜帶,保護幼體的習性,提高了後代的成活率。

潮蟲會把受精卵存放在胸節腹面的育兒囊中,直到幼體孵化可以獨立生活為止(上圖)。這是它們從水生祖先那裡繼承的繁殖行為。大王具足蟲也是這樣保護幼體的(下圖)。圖片來源自網路。

Hemilepistus reaumuri是一種生活在北非和中東的沙漠潮蟲,除了抵禦乾旱的厚實甲殼外,還有著許多有趣的習性。它是一夫一妻制的,一對潮蟲夫妻合力在荒漠中挖掘出深達數十厘米的洞穴(它們的體長只有大約2厘米)。每到清晨和黃昏,它們就會出去採集青草,運回洞中食用,還會在洞中精心哺育幼體。同一個家庭中的夫婦和子女可以通過荷爾蒙互相識別。成蟲如果遇到其他家庭的幼蟲,會殺死帶回洞中飼餵給自己的幼蟲[9]。圖片來源自網路。

如果潮蟲趕在奧陶紀,志留紀或者泥盆紀登陸,多半可以在食物充足,大氣富氧,而且沒有巨獸橫行的陸地書寫屬於自己的傳奇。奈何它們出現得實在太晚了,只好和蛞蝓,馬陸和跳蟲一起,蠕動在土壤表層,取食各種朽爛。不過,它們又是成功的,超過3600種潮蟲佔到等足目全部種類的三分之一左右,甚至在人類聚居,工業污染嚴重的地區也能生存。而在它們之後,再也沒有新的節肢動物類群登陸成功(像椰子蟹和紅蟹這樣的陸生蟹類必須回到水中繁殖並完成早期發育,不能算是真正的陸生動物)。

假如像大王具足蟲這等體型的陸生等足類在石炭紀出現,絕對可以躋身巨蟲的行列。圖片來源見水印。

地球名片

生物分類:動物界-節肢動物門-軟甲綱-等足目-潮蟲亞目

存在時間:石炭紀? 至 現代

現存種類:3600種以上

化石種類:不明

生活環境:陸地,極少數海洋和淡水

代表特徵:陸生,腹節和游泳足退化,用肺呼吸

代表種類:潮蟲,球潮蟲,海蟑螂,鼠婦,蟻虱,沙漠潮蟲

參考文獻:

[1] George D.F. Wilson, Fossils in the Phylogeny of the Isopod Crustaceans The Impact of Isopod Fossils.

[2] WAN-LU FU, GEORGE D. F. WILSON, DA-YONG JIANG, et al., A NEW SPECIES OF PROTAMPHISOPUS NICHOLLS (CRUSTACEA, ISOPODA, PHREATOICIDEA) FROM MIDDLE TRIASSIC LUOPING FAUNA OF YUNNAN PROVINCE, CHINA. JOURNAL OF PALEONTOLOGY, V. 84, NO. 5, 2010

[3] Paul A. Selden, George D. F. Wilson, Luca Simonetto, et al., FIRST FOSSIL ASELLOTE (ISOPODA: ASELLOTA), FROM THE UPPER TRIASSIC (NORIAN) OF THE CARNIC PREALPS (FRIULI, NORTHEASTERN ITALY). JOURNAL OF CRUSTACEAN BIOLOGY, 36(1), 68-86, 2016, DOI: 10.1163/1937240X-00002387

[4] Daniela Basso, Andrea Tintori, New Triassic Isopod Crustaceans from Northern Italy. Palaeontology, Vol. 37, Part 4, 1994, pp. 801-810

[5] Mark A. S. McMenamin, Lesly P. Zapata, Meghan C. Hussey, A TRIASSIC GIANT AMPHIPOD FROM NEVADA, USA. JOURNAL OF CRUSTACEAN BIOLOGY, 33(6), 751-759, 2013, DOI: 10.1163/1937240X-00002192

[6] Pierre Broly, Pascal Deville, Sébastien Maillet, The origin of terrestrial isopods (Crustacea:

Isopoda: Oniscidea). Evol Ecol, (2013) 27: 461–476, DOI 10.1007/s10682-012-9625-8

[7] Christian Gaillard, Pierre Hantzpergue, Jean Vannier, et al., Isopod trackways from the Crayssac Lagerst?tte, upper Jurassic, France. Paleontology, 2004, 48, pp. 947-962

[8] Bouchon D, Zimmer M, Dittmer J (2016), The Terrestrial Isopod Microbiome: An All-in-One Toolbox for Animal–Microbe Interactions of Ecological Relevance. Front. Microbiol., 7: 1472, doi: 10.3389/fmicb.2016.01472

[9] K. E. Linsenmair, Comparative Studies on the Social Behaviour of the Desert Isopod Hemilepistus reaumuri and of a Porcellio Species. Symp. Zool. Soc. Lond., No. 53, 423-453, 1984

感興趣的話,不妨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攀緣的井蛙。每天琢磨點新東西。


推薦閱讀:

晚白堊紀北美穿越指南:植被篇(有水果吃嗎?)
【地球演義】百獸圖1:帆影
讀思筆記161:神禾塬大墓陪葬的長臂猿
琥珀助科學家首次發現9900萬年前的幼蛇化石
8月恐龍消息速遞!

TAG:地球 | 生物學 | 古生物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