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炙手可熱的「共享經濟」,竟早已在古代盛行?

炙手可熱的「共享經濟」,竟早已在古代盛行?

4 人贊了文章

以前村裡提倡「共享經濟」

全村兒人共用一口井吃水

後來我背井離鄉出來闖蕩

鄉親們再沒喝上一口井水

租房是遊子心中的痛

回顧過去的一年,「共享經濟」這個詞炙手可熱,從房屋、單車再到汽車、雨傘都在搞「共享」。現在,我們把「共享經濟」當做一個新興領域來對待,其實早在古代就已經有了「共享經濟」的身影。

說到「共享」,我首先要提到的就是房屋,也就是租房一事。租房簡直是漂泊他鄉的遊子心中無法言說的痛,不僅是當代人的痛,也是古人的痛。

湖北有個雲夢縣,雲夢縣有座古墓。公元1975年12月,古墓里出土過一堆秦朝破爛,裡面有一套挺好玩兒的書,叫做《日書》,這套書專講怎樣挑選好日子,其實它就是黃曆的鼻祖。《日書》里有一段忠告,翻譯成白話文後是這樣說的:

「千萬不要選在辛酉那天把房子租給別人,不然你會變窮,你的房客會變富,你跟你的房客會顛倒過來,人家做房東,而你卻成了房客。」

看完這段話,咱們至少能獲得兩點啟示:第一,秦朝人很迷信;第二,秦朝開始就有人租房住。

由此可見,租房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朝,不能不說是源遠流長啊!租房的煩惱在唐宋異常的盛行江州司馬都在望房興嘆:「遊宦京都二十春,貧中無處可安貧。長羨蝸牛猶有舍,不如碩鼠解藏身。且求容立錐頭地,免似漂流木偶人。但道吾廬心便足,敢辭湫隘與囂塵。」

大學士歐陽修先生同樣也是在租房住,要知道他當時可是做過好幾任的知州了,相當於現在的正市級幹部。他們的感嘆變成現在的話說就是:「這怎麼都當上市長了,還得租房住呢?」

農具的共享使用

說了房子,接著看看咱中國古代的農業。眾所周知,咱們國家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在農業生產中,也是很多智慧迸發的過程。共享經濟這種模式在農業中早就出現,並且被不同時期的人民大規模應用。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就是共享農具,很多時候擁有磨盤(碾子)或驢子等農業生產工具的村民是一小部分人,在平時自用這些工具,而在工具閑置的時候村民就把這些生產工具共享給需要的農戶,收取少量的費用或者物資,如此實現了閑置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提高了生產效率,並且為自己收穫一些利益。這種典型的共享經濟模式,直到今天北方的一些貧困山區仍然在使用。

除卻農具,更具典型的就是水井,古時候在北方的農村,一個村子也就有一到兩口井,全村人共用,也是全村人出資修建。在我的老家至今還有一口這樣的井,井水之甜無法言表,後來我背井離鄉出來讀書工作,把村裡人渴壞了,要不是村村通了自來水,估計相親們得攆我好幾百公里路。

說到這裡,大家可能會想,現在的「共享經濟」最具代表性的是單車,是出行工具,和古代的農具水井關係不大,覺得我在亂扯。別著急,接下來我就來給大家介紹一番古代的「共享出行」。

古代沒有單車,也沒有汽車,有的是馬匹和馬車。在古代有專門租借馬匹的場地,也就是驛站。驛站有較為先進的管理制度。按照任務緊急程度、官員等級、任務性質,分別享受不同等級的馬匹服務。歸還馬匹時只要還到最近的「驛站」即可,不必返回原處。

興於宋朝的「滴滴」馬車

如果驛站是為公家服務,那麼「共享馬車」就是地地道道的民用了。據《馬可·波羅遊記》記載,早在13世紀末的宋元時代,杭州城裡「街車」往來馳騁。

這是一種長方形的馬車,也稱「長車」,頂上有蓋,四周掛有綢幔,單門六座。

「街車」並非使用者所有,而是來自專門場所的出租用車。使用方法與現代共享單車類似,一般採取時段制或「日租」(即包下一天的費用)。

明清時這種「共享馬車」有了改進,有帶窗子的車廂,前後或左右開門,有兩門兩座的,也有兩門多座的,因為車廂有點像人工抬的轎子,故名「轎車」。

大戶人家配有「私家車」,民間則一般租借「共享車」。由於需求旺盛,管理先進,專營租借的車行生意非常興旺。除此之外,古代還有租轎,船,畜等多種「共享形式」。

這就是古代的「共享出行」,與現在的「共享」雖說不是完全相同,但也的確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在2018年,「共享經濟」這隻「風口上的豬」是否能夠乘風破浪,御風而行,我們也一起端著小板凳,磕著瓜子兒拭目以待吧!


推薦閱讀:

美媒:俄羅斯是美國駐中國和古巴外交官遭到神秘腦攻擊主要嫌疑人
揭開「金融工程」畫皮-市場與監管-《財經網》
買螺螄粉送汽車【下段】
「萬惡」的金融牌照:2017年,拿到金融牌照,哪怕屯著也好

TAG:財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