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陽熹:什麼是正定?—道德真源

東方陽熹:什麼是正定?—道德真源

3 人贊了文章

來源:道德真源網《專題論述》欄目022篇作者:東方陽熹

  這個問題是周良同學在收聽完本人的錄音《心靈的回歸》後在留言簿中提出的。他問,為什麼說「喜怒哀樂不可斷,思想不可斷,斷滅思想者,實是斷滅心靈,斷佛種性。」

  其實周良同學提出的這個問題,等於是在問,如何算是正定……。

  因為當今的大多數修行者對自性認識不清,所以這些人不是落在相上,就是落在頑空上。因為落在兩邊,所以不能悟入一真之地,無法見性明心,獲得真實的覺悟和解脫。

  人有心靈(佛性),才會有思想和見聞覺知的功能。人無心靈,思想亦無;人無思想,心靈亦無。因此說,心就是想,想就是心。人把思想和見聞覺知斷了,等於把心靈(佛性)斷了,此叫斷佛種智。

  人要想獲得心靈的安定和解脫,不是斷念,斷想,斷相,而是在一切境界心不染著,不被心外的一切事物所轉,此才是在一切相離一切相,在塵出塵的正定。

《六祖壇經·定慧品第四》中說:「善知識,於諸境上,心不染,曰無念。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盡除卻,一念絕即死,別處受生,是為大錯。」

《六祖壇經·般若品第二》中說:「善知識,莫聞吾說空便即著空,第一莫著空,若空心靜坐,即著無記空。」又云:「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又云:「又有迷人,空心靜坐,百無所思,自稱為大,此一輩人,不可與語,為邪見故。」

  當今,有相當一部分修行人都以空心靜坐為修行,此是無法獲得真正解脫的。著空,著相,皆屬邊見,皆屬二法。學佛者必須通過閱讀《金剛經》《六祖壇經》《菩提達摩大師血脈論》《心經》等經典,對自心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才能夠走上正確的修行道路。

  佛性是一真的,非想非無想,非念非無念。一些學佛者不明此理,不是著相、著聲,心外求佛,心外尋求解脫,就是空心靜坐,乃至躲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行。

  著相、著聲外求,是將佛覓佛,迷失自心佛。空心靜坐,斷除一切思想,是滅佛種智。逃避紅塵,躲到深山老林里去修行是著了一個靜相。

  在一切相離一切相,在塵離塵,在色離色,才是禪定、正定、佛之正法。古人在詮釋《道德經》時說:「大隱隱於朝,中隱隱於市,小隱隱於郊。」說的就是在相離相,在塵離塵的道理。

  佛像中的佛,為什麼會以蓮花為座呢?此意在告訴人們,佛是在塵出塵,出污泥而不染的。三界永遠是並存的,塵是無所不在的。因此,人們以身逃避,是無法獲得真正解脫的,人們唯有「於諸境上,心不染」,才能夠在塵出塵。

  當今的一些學佛者錯以為佛、菩薩是坐在蓮花上成佛的,死後是讓蓮花接走的,豈不知,蓮花也是相,蓮花也有生滅,蓮花也是塵嗎?

  人們從自心用功,在一切境界心不起貪嗔痴,在一切相離一切相,在塵離塵,才能夠獲得真實的自在和解脫,此叫一步不移證蓮台。可當今的一些人,把佛像底下的蓮花寶座當成接引人們往西方極樂世界的賓士汽車了,真是愚昧得可憐呀。

《中庸》曰:「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沒說讓人把喜怒哀樂給根除了。心靈(佛性)是活活潑潑的,是活機活用的。人們若是完全沒有了喜怒哀樂,不就成了活死屍,榆木疙瘩了嗎?

  佛經云:「有情來下種」,又云:「同體大悲」,又云:「悲智雙方運用」,由此可知,佛是有情的,有思想的。

  心靈空無一物,卻包含萬有,包含有「喜怒哀樂」。「喜怒哀樂」沒有發生,一念不生的心之本體,此「謂之中」。「喜怒哀樂」發生,無過無不及,就是心之用,此「謂之和」。人們把「喜怒哀樂」根除了,也就把「中」,即佛的種智斷了。「喜怒哀樂」過了,就是習氣用事,稟性當家了,先天性(佛性)也就斷了。

  我們把天的怒氣比喻成風,如果風太大,就不和、不中了,此風就成了暴戾之氣,此不但不能利於萬物,還會摧毀和破壞萬物。但若是完全沒有了風,萬物也就不能生長了。因此說,大道是活活潑潑,周流天下的。人也是一樣,要活活潑潑的周流天下,利益天下才行。一些人不明此理,把自己修成活死屍,木頭人了,此既無益於己,也無益於家庭社會。

  事實上,著空的修行者永遠也不能做到真正的無念、無想、無相。因為無念也是念,無想也是想,無相也是相。

  心靈(佛性)好比是面鏡子,思想和見聞覺知到的一切好比鏡子中的影像,鏡子中的影像與鏡子永遠是並存的。人們不明在相離相的道理,為了去除鏡子中的影像,把鏡子也一同給去除了,就落頑空了。

  其實我從前在「枯木禪之色與心」中已經論述過這方面的問題,大家可以參閱。

  註:請參閱《何謂閉關》一文。

寫於:2007年12月25日


推薦閱讀:

桀驁不馴的心靈在世上毫無用武之地
震撼心靈的視頻|這幾件事,將傷害孩子的一生

TAG:修行 | 禪定 | 心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