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緣死」——生前無人問及,死後無人祭拜

「無緣死」——生前無人問及,死後無人祭拜

來自專欄《予》——心懷感恩,砥礪前行。

最近看到一則題為《八旬翁孤死家中 五不孝子女判刑》的新聞,2017年5月下旬,四川綿陽市平武縣先鋒村村組幹部到80歲的貧困戶張老太爺家走訪時,發現其已死在家中。去世的張老太爺獨自居住,去世前曾多次因病住院。張太爺有5名子女均未有效履行贍養義務,平武縣法院對這5名子女依法判刑。

看到這則新聞,讓我想起了NHK 電視台的《無緣社會》紀錄片。現在日本社會存在的一種「無緣社會」的現象,高齡、無子女、失業、不婚、城市化,人活著在世的時候很少和親戚和朋友來往,他們沒有工作,沒有配偶,沒有兒女,死了之後無人知道,直接由政府送葬。不管活著還是死了都一樣,沒有一個人關心他們。這些「沒有親人」、「與人沒有關聯」的無依無靠者,被稱為「無緣者」。

日本社會的家庭結構變化,從大家族被「以夫妻或一家三口組成的小家庭形式」所取代,父母與成年子女分開生活,三世同堂幾乎在日本絕跡。無緣者逐漸從「有緣的社會」變成「無緣的社會」,他們害怕孤獨,面對死亡的問題,他們會恐懼,還有絕望。許多老人在退休之後,怕給自己的子女或別人添麻煩,自己獨自居住,他們情願承受孤獨與恐懼,也要靠自己生活下去。

在日本有的無緣者可能並不害怕死亡,但是他們害怕的是自己去世了也無人知曉,甚至他們死亡了也無法知道他們姓甚名誰。在《無緣社會》的紀錄片中一個無緣者說「心裡就像生活在一座無人島上,就是孤獨啊,就算我死了都不會有人注意吧。」他們一路度過了平凡人生,最終卻要獨自面向孤獨死去,這描繪的便是無緣社會。

紀錄片中的真田,38歲單身,大學畢業曾是一家知名公司的正式員工卻因公司經營不善最終失業。她現在只能做短期合同的工作,在一家商場的童裝櫃檯工作,每天打著小時工,對於她自己的工作與將來,感覺不到任何價值。沒有傾訴對象,也不知道誰可以幫她,她也真不知道該怎麼辦,她覺得現實很殘酷。

紀錄片中一個49歲獨孤男,平常就孤孤單單住在公寓,曾經和父親一起居住,父親健在時他一直忙於看護。但自從他父親去世以後,幾乎沒有跟什麼任何人接觸,他對節目組說原來獨居是這麼孤獨的一件事,沒有說話對象是如此痛苦。四十多歲,沒有工作,每天的一分一秒都生不如死,他覺得自己註定是一個生無所依的人。

在日本,有些十幾歲的孩子看了《無緣社會》紀錄片的節目後也擔心自己將來的結果也如此,他們精神上感到不安。這些孩子父母離婚或失業,他們覺得連家人都不可以相信,高中畢業後沒有找到工作或者被退學,他們覺得沒有可以容身之處,不知道自己到底可以去哪裡。他們認為也許自己還是不存在的好。

有的無緣者不想給別人添麻煩,他們認為幹活養活自己是天經地義的事情,他們不領生活救濟金,怕一旦拿了一回就離不開生活救濟了。他們一直找工作,對生活毫不氣妥,不願意依靠任何人。但是他們年齡大了,對方一聽他們的年齡連面試機會都不讓他們去,無家可歸,無依無靠,露宿街頭,有可能就在路途「冷死」或「餓死」。

看過這部《無緣社會》的紀錄片,感觸很大,彷彿看到十多年以後的自己。我們的手機通訊錄里有很多聯繫人,如果不考慮工作和應酬,刪除掉自己不會聯繫的人,可以傾訴自己內心真心話的人可能只有兩三個或者沒有。現代人疲於工作和自己的小家庭,沒有辦法對父母盡責照顧,單身不結婚的人越來越多,親朋好友分散在各處不會常常聯繫,「無緣者」這也許就是我,甚至是現在我們的未來的生活寫照。

人類是群居動物,原來我們都害怕孤獨。—蘇洛

日本的無緣社會,更像是一種心理疾病,正在蔓延到他們年輕強壯年一代。要改變他們社會人際關係的冷漠模式,他們社會中有一幫人正在努力著。《無緣社會》紀錄片中一個三十多歲的無緣者想與社會聯結,透過為在學校的學生們做一些小事,收到學生給他的暖心書信件後,讓他感到自己不僅僅是一個人活著。每個活著的人一定有自身價值,造成日本無緣者的主要原因是這些人沒有找到自己的生存的個人價值,產生了逃避現實的消極行為,不主動與社會聯結。不論我們的生活怎樣,仍要熱愛生活,不要逃避,因為有時生活未必像我們想的那麼壞。

推薦閱讀:

【夜深聽歌:我的寂寞會開花】
[轉載]《孤獨之旅》設計
一座孤獨王陵的幕後
馬爾克斯授權中國出版其小說 曾發誓150年不予授權|爾克斯|百年孤獨
我大概會孤獨終老吧……

TAG:無緣社會書籍 | 孤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