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懷瑾問答集 二

南懷瑾問答集 二

來自專欄纏論運用

問:「佛學」與「佛法」是否有差別? 13

問:學佛、修菩薩道,需要什麼資格嗎? 13

問:最近有很多年輕人學佛,這是好現象嗎? 15

問:學佛的人,最基本的修養是什麼? 15

問: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16

問:學佛進,「戒律」的意義在哪裡? 16

問:初步學佛,應不應從大乘的「度人」觀點著眼? 17

問:要如何走大乘路線? 17

問:那要如何體會大乘佛的境界? 18

問:有句話說,煩惱即菩提,煩惱如何成為菩提? 19

問:佛教如何解釋宇宙的演變? 20

問:佛教中的五大——地、水、火、風、空,彼此之間有沒有互相的關係? 20

問:誠心學佛,就會有好的果報嗎? 21

問:真有人可以沒有「瞋」念嗎? 22

問:學佛第一步要學什麼? 22

問:要如何看待「迷信」?是否應該破除迷信? 23

問:禪宗的「參話頭」是什麼用意? 25

問:普通人修行學佛,需要什麼條件? 26

問:佛法是求究竟的法門,那怎麼會有那麼多種修證方法? 27

問:關於做人、做事、學佛、修行等各種方面,有沒有一個通用的要點? 27

問:學佛的人是否應該只拜佛、除了佛之外一概不拜? 29

問:學佛應向何處求法? 30

問:學佛的人是否該拿佛的標準稱量別人? 30

問:「佛學」與「佛法」是否有差別?

我們研究佛教書里的理論,然後配合科學的思想,這是「佛學」。佛學很好,它本身沒有修持,也沒有求證,也不太迷信。

而「佛法」就不同了,佛法是佛傳下來的修證方法,目的是要求證人類生命的究竟。

問:學佛、修菩薩道,需要什麼資格嗎?

附帶一個問題:「何謂學佛?」一般人說:「我在學佛。」我說這個不要亂講。你們怎麼夠資格?有人問我:「老師,你信佛教?」我說不是。「那你信什麼教?」我信睡覺(一笑),我夠不上資格信佛教。人家又問啦:「那老師,你學佛嗎?」我說,也不是,那也沒有資格。

你看佛經上面寫,一個修菩薩道的人要布施,眾生如果需要你的眼睛,那就挖給他。頭顱、腦血、全身、妻子、兒女、財產,都可以布施,我做不到。

什麼叫菩薩道?說個故事當例子。

有個菩薩在那過打坐,天人要測驗他夠不夠格成為大乘菩薩,就化成一個可憐人,跪在菩薩前面說:「我媽媽生病了,醫生說要菩薩的眼睛作藥引子,我媽媽才會好。但是到處找不到菩薩的眼睛,你是菩薩,所以我來求你。」一聽他這麼說,菩薩把眼睛挖出來給他。天人又說:「你挖得太快了,醫生說要的是左眼,可是你挖給我的是右眼。」菩薩心想:「我只有兩隻眼睛,都給你我就看不見了……可是我修菩薩道,要布施,好吧。」但這麼一想,第二次挖眼睛就沒有用了!第一次挖右眼時沒有考慮,這個是布施。而第二次時已經考慮、計較了,就沒有用了。

你看看,我說我怎麼夠得上學佛、作菩薩?講布施、幫忙窮人,有計較心,就已經不夠了。

釋迦牟尼佛天生是皇帝,而且是獨子。現成一個皇帝,他卻考慮要出家。為什麼?

他想,自己做了皇帝,就算把這個國家政治做好了,天下最好的皇帝治理一個國家,也不會超越過三十年,三十年以後又亂了。人為什麼不能永遠和平?政治也做不好、經濟也改革不了,為什麼?這是人性的問題。而人為什麼有慾望、為什麼有思想?所以他放下一切,跑去出家。後來他悟道了,曉得宰制人類的,是基本慾望、心念的問題。他也悟到了心物是一元的道理,不是分開的。時間、空間,物理世界的生命,跟精神、思想的生命,是一體的。

他悟到了這個,所以他一輩子也不回去做皇帝。

你們研究佛學,一般都沒有搞清楚,隨便就講學佛。你們常說:「我灰心了、看透了,想學佛。」唉唷,功名富貴都沒有經驗過、權力也沒有掌握過,要說「唉呀,我看透了世間」?你看透個屁!佛才是真看透了,現成的功名富貴,不要;現成的皇帝,不做;因為他知道政治不是徹底解決問題的辦法,用政治的手段解決不了人類的問題。

學佛如果用嘴講,那等於什麼都不會,還希望能想個東西出來救世救人?自己的五臟廟都救不了,你還救誰呀(一笑)?

問:最近有很多年輕人學佛,這是好現象嗎?

最近我發現年輕同學特別喜歡學佛修道,我都有些擔心,我常常跟年輕的同學們談,你年紀輕輕,學這個幹什麼?我這個話你不要難過,這有兩重意義。

首先世界上什麼都容易學,唯有學佛是最難最難的事;第二重意義啊,人生畫虎不成反類犬,老虎沒有畫成反畫成了狗,學佛學不成,我不曉得你會變成什麼!

所以啊,希望先把做人的道理完成了,再來談學佛的事。

但是既然要學佛了,千萬要注意「不住於相」四個字;一住相,什麼都學不成了。

問:學佛的人,最基本的修養是什麼?

不管儒家、佛家、道家,以及其他一切的宗教,人類一切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善護念。

好好照應你的心念,起心動念,都要好好照應你自己的思想。如果你的心念壞了,只想修成功、有了神通,手一伸,銀行支票就來了,或是有些年輕人,想得神通,就看見佛菩薩了,將來到月球不要訂位子,因為一跳就上去了。用這種功利主義的觀念來學佛打坐,是錯誤的。

你看佛!多麼平淡,穿衣服、洗腳、打坐,很平常,絕不是幻想,絕不亂來,也不帶一點宗教的氣息,然後教我們修養的重點就是「善護念」。

善,好好地照顧自己的思想、心念、意念。

譬如我們現在學佛的人,有念佛的,能念南無阿彌陀佛到達一心不亂,也不過是善護念的一個法門。我們打坐,照顧自己不要胡思亂想,也是善護念。一切宗教的修養方法,都是這三個字。

問:學佛的目的是什麼?

學佛的目的,在追求人生的究竟。

我們中國,不管是佛家、道家、儒家,現在有一個基本問題——講求生命究竟的道理。現在文化普及,科學、哲學,乃至佛學,很多人都在研究。但是真正追求生命究竟的,幾乎沒有。

問:學佛進,「戒律」的意義在哪裡?

釋迦牟尼佛在跟弟子們講基本法時,歸納出「戒」、「定」、「慧」三學。

在釋迦牟尼佛以前沒有這個「戒」的。戒律的建立,是因為弟子們多了——他的常隨眾就有千二百五十位,團體的生活叫做「僧伽」,因此才產生戒律。

戒律是一種規範,基本上在做功夫修定,求證生命究竟,求證果位。

問:初步學佛,應不應從大乘的「度人」觀點著眼?

現在一般人學佛,都從大乘的角度來,《金剛經》啊、《楞嚴經》啊,這些都是大乘的教義,是佛晚年的修法。

佛年輕時,基本用來帶領弟子的是小乘的修法。何謂小乘?小乘是為已啦!孔子有兩句話:「古之學者為已,今之學者為人」。這兩句話說,古人做學問啊,確確實實,為自己的;現在人做學問,說得好聽,為了社會、為了大眾,卻不踏實。做個比方,這個學問指的就是佛家的精進、修養,應先為自己成就,再來救人。

現在人啊,次序不對了,一讀書、一學佛,就想要救社會、救國家,吹一大堆牛。這是不對的,要先求為已,先從釋迦牟尼佛初步教弟子修證的小乘法門做起,先利已,而後利他。

問:要如何走大乘路線?

大乘的道理,就是《金剛經》中講的「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不走止息的法門,而走心地法門。

我們這個思想、每個念頭,講「現在」,這句話已經過去了,不可得。講「未來」,未來也已經變成過去了,沒有過去、沒有現在、也沒有未來。思想念頭跟我們講話一樣,都是空的,根本不存在。過去心不可得;未來還沒有來,當然也不可得;現在當下皆空,也不可得。

就在這個上面得止,氣息一樣定了。這是大乘的方法了。

大乘的路線變成怎麼?理就是事實,理就是功夫。這個理論懂了,就求證到了,這就是功夫。

理論知道空,自己求證身心卻達不到空的境界,那是狗屁的理論。等於科學一樣,先要原理懂了,馬上到實驗室求證,這是求證的功夫了。

問:那要如何體會大乘佛的境界?

所以是非修定不可的。修定的方法呢?我們現在打坐,想要離開了一切,就吩咐啦:「不要吵啊!我在打坐。」坐在那裡幹嘛?這裡發麻、那裡腿痛,念頭去不掉,是不是?沒有到達「離生喜樂」,反而統統在「離生痛苦」中。

有的離了,離了什麼?老子也不要了、家庭也不要了、丈夫也不要了、孩子也不要了(眾笑),真離了。這是離生痛苦,哪裡叫離生喜樂?

引用一句話:「請卑辭,勿高論」。大乘的經典,還是不要多講,只講修定的方法。

佛也告訴你,修定的方法都叫做「方便」,也都叫做「加行」。

佛學中「加行」的意思,拿我們現在話來講,就是加工廠。原料本來沒有製造過、不適用,所以需要加行;所有方法都是加行、都是方便。那麼一般修密宗的什麼灌頂啦、觀想啦、供養啦、禮佛啦、念佛啦……各種修行方法,道家的守丹田、守竅啦,等等,都是修定的方法之一,都是加行。

你們要研究佛,要在小乘基礎上。

問:有句話說,煩惱即菩提,煩惱如何成為菩提?

這就是大乘境界了。

到大徹大悟的時候,止觀功夫修定到了以後,煩惱一來,煩惱不動了、空了,煩惱就是菩提。如果他被牽走了,煩惱很頑固的存在著,那麼菩提就是煩惱。

你學修佛,是修菩提吧?但是功夫不深,修不好,做不到,氣死了,菩提不是變煩惱了嗎?「煩惱即菩提」反過來,「菩提即煩惱」,就是說,一個東西有兩面,作用不同。

很多人說「煩惱即菩提」啊,所以放任自己自由、煩惱,我說完全不對。

大乘佛經比如《金剛經》、《楞嚴經》上半部講的,都是形而上的本體論。一入手就接觸最高理論,一般人就中了毒。

小乘的佛法講求證、四禪,一步一步從基本來,再達到那個最高的境界。

而中國呢?可惜後來流行大乘經典,《金剛經》、《法華經》、《楞嚴經》、《維摩經》……煩惱即菩提啊!《維摩經》又說,婬怒痴即菩提。不懂的人一想,男女性交就是菩提啊?那就很嚴重了。

問:佛教如何解釋宇宙的演變?

佛學講人生命的四個程式,生、老、病、死。講物理世界,則是「成、住、壞、空」。

佛對於生老病死並沒有講固定的時間劫數,物理世界則有。成劫,形成這個世界,經歷二十劫。這個世界形成,停住,就是住劫,也是二十劫。壞劫,這個物理世界毀壞,也是二十劫。壞了之後沒有這個世界,空劫,也是經歷二十劫。八十劫,成住壞空。(註:佛家稱世界一成一毀為一劫。)

而空劫以後沒有世界,當空劫變成成劫,又慢慢形成世界。先由空生有,生成的氣,叫做風,慢慢地風形成水,凍融起來變成地球。凸起來的是高山,陷下去的是海洋、深谷。

佛在幾千年前這樣講世界的形成,到現在地質學研究的也差不多,科學愈進步,愈繼承佛的這個道理。

問:佛教中的五大——地、水、火、風、空,彼此之間有沒有互相的關係?

都有。每一個東西都互相有關係。

地裡頭含了水、火、風、空;火裡頭含了水、風、空、地。每個裡頭都包含五種,不缺一樣,只是其中一樣成長了,以那個為主性。比如說冰,即使降到了最低的溫度,也還是有溫度,也還有「火」在內。

《楞嚴經》裡面有告訴你這「五大」的次第,清凈本來,每一個都一樣,水性真空,性空真水。換句話說,火性真空,性空真火。「清凈本來」。

問:誠心學佛,就會有好的果報嗎?

這是個大問題啊!佛告訴他的弟子須菩提,假使有人誠誠懇懇學佛,研究金剛經,結果一輩子倒楣,為人輕賤。有人事業很好,生意也做得很大,功名也很好,偏要跑來學佛,我說你不要搞啊!這個事情不是好玩的,學佛就要倒楣的。他說菩薩會保佑發財;我說佛不管這個事,因為佛學是空道,你要學,只有放下。

當然也有些人學佛反而發了財,但大部分都是遭遇更多困難。

不但學佛如此,信別的宗教也是一樣的,很多人說自己一輩子做好事,結果倒楣透頂,什麼壞事都到他身上。

歷史上司馬遷也懷疑過這個問題,善人做好事,偏要倒楣;壞蛋個個好得很,身體又健康、精神又好又發財,又有辦法。這個世界上因果報應到哪裡去了呢?這是個大問題。

首先我們要了解,佛法的基礎是建立在三世因果、六道輪迴上。佛法講的因果是講三世,認為生命是連天續不斷的,不是現在這一生。

問:真有人可以沒有「瞋」念嗎?

瞋心瞋念,大家以為自己都沒有,脾氣大,當然是瞋念,恨人、殺人、怨天尤人,都是瞋,是非分明也是瞋。或者你說什麼都不會生氣,就是愛乾淨,看到不幹凈受不了,也是瞋,一念的瞋就是厭惡。

你念佛啊!打坐啊!你念得再好,如果這個思惑、這個心理行為一點沒有轉變,免談學佛。這是真正的佛法啊!不管你是念佛的、參禪、密宗的,隨便你什麼宗,都沒有用,必須要斷這個思惑。

問:學佛第一步要學什麼?

真講學佛,學佛是學空的,而且絕對謙虛。第一個條件就要先學會謙虛。謙虛,就去掉了「我慢」,也就是所謂的「人我見」。

所以我一輩子不為人師、不做人家的老師。你們都叫我老師,是你們應該的,那是你們的道德,跟我不相干。我也沒有收過徒弟,也沒有承認哪一個人是我的學生。他的道德立場叫我老師、自請學生,是他的道德,我自己不認為這樣。

我若是真的把自己當做人師的話,完了,那不談修行,我這個人已經完了。所以你們要注意,特別是出家人更要留心——人家對你恭敬,是他在培養他的福田;我們是爛泥巴,做了他的福田了。若是自己受了人家恭敬,就認為「我真是天人師,了不起」,那就完了。

有位歐陽竟無(一八七一 ~ 一九四三)先生,很多和尚不敢去見他。因為有些和尚擺架子,見了他只給他合個掌,他就說話了:「為什麼不頂禮啊?你們看不起居士?和尚不應該拜白衣(指在家的居士),拜了就犯戒對不對?你們懂什麼戒?所有戒律、經義論告訴你,見了善知識就要拜。我是善知識啊!善知識不分出家在家的,為什麼你不拜?出去!」就趕人了。他是這麼一個人,罵起人來,額頭一條青筋(一笑)。

可是不管你在家出家,你只要真向他下拜,哎,他先跪下來了。看到這個榜樣,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我說他真是了不起,他去掉人家的傲慢、我慢,可是自己絕不傲慢。你不講禮,他罵你;你一講禮,他比你還要講禮。他跪得很快,你還沒有拜倒,他已經在地下了。

學佛第一個要學謙虛,特別是僧眾更要注意這點。

問:要如何看待「迷信」?是否應該破除迷信?

一般人提到宗教,往往就隨便加一個名稱叫「迷信」。其實這句話很不科學的。什麼叫迷信?一個不知道的事情隨便去相信,就叫迷信。迷糊、不清楚,隨便相信,就是迷信。有些人相信算命、看相、卜卦這些東西,其實真的是迷信。可是我也不同意一般人隨便就講它們是迷信。

譬如談到看相、算命吧,你說:「啊,那是迷信。」我要問:「那你懂得它嗎?你會算嗎?」不會!那你怎麼曉得它是迷信?像我們一般認為算命是迷信,可是它在中國跟印度流傳四千年了,這四千年來的前輩祖宗們都是笨蛋嗎?就是你聰明、他們都迷信,你的見識超過了祖宗?可是所有「迷信」的人、相信它的人,還都是第一流聰明人,笨人還不信咧。笨人你叫他算命,他說「不要不要,我飯都沒有吃飽,我想這個幹嘛?」聰明人吃飽了飯沒有事,心思不定,看相算命,一定的。

我說不能隨便罵人家迷信。比方說我們講算命,那我就要研究它了;它為什麼流傳幾千年?為什麼被它騙住的多是第一流頭腦的人?他們並沒有比我們笨,可是他們就信。迷信,你怎麼不去摸一摸、就隨便下一個定義講迷信?

我說現在人,你們講迷信,最迷信的是科學。嘴裡愛講科學的人,他一點都不懂科學。真是個懂科學的人,不會隨便講的。就像真懂醫學的人不隨便談醫一樣。

我們不管時代的事,就講迷信的問題,人的智慧有時候就是這樣脆弱。佛學教人要問到底:「為什麼?」打坐打坐,為什麼要打坐啊?坐起來會證果位,證個什麼果啊?佛法中處處是問題,叫你參。所以中國的佛法,禪宗最高明一個字:「參」。「參」是參考,「參」是思維、參考、懷疑、研究、追尋、探討,包括了很深很多的內容。

禪宗一個字:「參」,參就是「正思維」,要研究它。「參」,最有佛法的精神,就只有禪宗。一切都是否定的,參!要求正道、真實。你沒有參透,你就相信,絕對是迷信。佛法是反對迷信的。

問:禪宗的「參話頭」是什麼用意?

禪宗叫「參話頭」,「話頭」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這是唐朝的俗語,一句話的開始、起頭,也就是話的頭。我們講話:「喂」,這個聲音還沒有發出來是什麼,這叫話頭。進一步說你這個念頭還沒有動以前,念頭就是話。我們的思想在裡面,經過嘴巴發出來,就變成語言了,就是說話了。

我們隨時在說話,腦子裡有頭有思想,就在說話。不過思想開了口,變成語言了。思想跟語言,是一個東西內外分開一體的兩面。所以古人叫「話頭」,開口說話,就是話頭。

那我們現在講的「話頭」,就是指一個問題。說「參話頭」,即要你研究反省自己的這個問題,問題的問題,一路追下去,叫做參話頭。

禪宗講參話頭,現在的禪宗,從明朝開始就流行一個話頭:「念佛是誰?」到現在用了幾百年,不曉得改。禪宗祖師的話頭很多哎,譬如說「生從何處來,死向何處去」,這個就是話頭。譬如我這有個小孩,真的來問我:「媽媽死了,究竟有沒有靈魂這個事?」我說:「有啊。」他又反問我:「那她到哪裡去了?」生前死後,這個就是話頭,「生從哪裡來,死向何處去」。這類的話頭是還有道理可講,在佛學講這是「有義語」,有道理、有意義可以解釋。禪宗有些祖師講的話就不是如此,是無義語,毫無道理;但你參通了,就大徹大悟了,可以成佛了。

問:普通人修行學佛,需要什麼條件?

修行要先修「資糧位」——兩個資本,一個是有福報、福德資糧,另一個是智慧資糧。資就是資本,糧就是糧食。

有福報沒有智慧,有智慧沒有福報,都沒有資格學佛修行。福德、福報的資糧很難得,佛說的「暇滿之身難得」,難得有空閑的時間。譬如說有些朋友,想靜下來修行,卻要天天上班、忙生意。我笑一下:「你沒有福報,沒有清福嘛。」打坐修行鬧個幾天,也是清福啊。

第二個最難的是智慧不夠,有些學了半天修了半天,沒有真的智慧,那白搞了。

修行第一位是「資糧位」,這個資本先找好,要多行善事、作好人。

在有了資本後,修「加行位」。打坐啊、念佛啊、做瑜珈啦、練身體啦、修戒定慧等,都是「加行位」。什麼是加行?拿句現代話,你本錢夠了,開個加工廠鍛煉鍛煉。加行位,第二位。

加行努力以後,修行了,「見道位」,真正見到空性了。空,不是一句話,有它的境界的。見到了空性,見道位。見道以後,第四位,「修道位」。大家注意哦,我們中國禪宗,五祖告訴六祖兩句重要的話:「不識本性,學法無益」啊。你沒有見到空性,你就白修了。不見空性,修法無益,這個也不是密,六祖也不看經教,所以他是古佛再來,他就告訴你,見道以後是修道位,修菩薩道。最後是「究竟位」,成佛。

問:佛法是求究竟的法門,那怎麼會有那麼多種修證方法?

有幾句話關於學佛的,在永嘉大師證道偈上,引用得非常清楚: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

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那是大徹大悟,永嘉大師引用了佛陀的話。

講到佛法,所有的佛法都是對治法門,都是開出來的藥方;你有這個病,就吃這個葯,所以「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

所以我們迴轉來講,佛法,就是你在某個時候、有某個需要時,它告訴你怎麼醫治自己,怎麼醫你這個心病。

「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我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人的煩惱有八萬四千種,所以佛有八萬四千法門。有人專提倡修凈土,有人專主張參禪,有人就喜歡修密宗,有人喜歡修天台宗的止觀。各人從各人的因緣所好、各人的喜歡。

問:關於做人、做事、學佛、修行等各種方面,有沒有一個通用的要點?

做人、做事、學佛、修行,有四個方向、四個要點——四無量心。無量無邊沒有範圍,由小擴大的。四無量心是什麼?四個字,「慈悲喜舍」。

先學慈悲心,慈悲是很難做的,嘴裡講講的,真做到慈悲心很難。真的慈悲心就是普通我們一句俗話:「作蠟燭」。我常常用這句話比方,要自己變成蠟燭,「燃燒自己,照亮他人」,真是很難做到。

你們都念過李商隱兩句詩,「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對不對?若是菩薩道的慈悲,還要再改幾個字:「春蠶到死絲『不』盡,蠟炬成灰淚『不』干」,那才是菩薩的慈悲!談何容易?

學佛先學四無量心,學了慈悲心之後,最重要的是下面兩個字,「喜舍」。你看看這許多學佛的居士啊、出家人,幾乎沒有幾個人做到「喜舍」,沒有幾個人能在臉上帶個喜容。臉上沒有喜容,個個幾乎都是討債的面孔,好像我們欠他多還他少。有些學佛的人,只要一學佛,喝!看起來滿臉的「佛相」啊!很莊嚴,一身的「佛氣」,看起來很嚴肅,一點喜容都沒有。

所以打坐教人要先把神經拉開,微笑,學菩薩嘛。一笑,腦子都鬆開了,身體病都沒有了,笑有這樣的作用哦。肌肉一笑,腦神經整個拉開了,眉毛舒展開來,你看菩薩塑的像,也是坐在那兒微笑,慈眉善目,這要學的。

我也常常告訴人,你們學學唐太宗嘛!唐太宗有次問魏徵:「我跟人家講話時,大家看我開口就都不講了,好像很嚴肅、還發抖,這是什麼道理?」面對著皇帝,別人絕不敢說真話,但魏徵就說了:「陛下,你不知道,你的相貌天生就很威嚴,再加上你嚴格地一問『這個事怎麼辦?』大家當然嚇死了,不敢開口。」聽魏徵這麼一說,唐太宗回到宮裡就弄個鏡子,對著鏡子拚命學笑,練習笑著問話:「你好啊!這個事情怎麼辦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故事。

修菩薩道先修喜相;喜,慈悲喜;舍,一切放下。四無量心是基本要學的。

問:學佛的人是否應該只拜佛、除了佛之外一概不拜?

佛在八萬四千法門中,歸納了十個方法——十念法門。十念法門中的「念天」,就在講這個問題。天要怎麼念?

我當年學佛,看到土地堂都會過去拜一拜的。常聽到人在說:「唉呀,學佛的人,除了佛以外什麼都不應該拜」,我說瞎扯。他能夠作土地公,生時是大好人,過世後還能在那掌管一方;我死了還沒有資格當呢!至少他年紀比我大嘛,早死了的一定年紀比我大,我拜拜老人家有什麼關係?除了佛以外一切不拜?又執著了!你恭敬老人家嘛。

我以前跟我的老師在成都,他跟我一樣拄個手棍,走路走在前面。每次晚上回來吃飯時,會經過一個小廟,我的老師一到這個小廟前面,一定把手棍往旁邊一掛,合個掌,才拿回手棍走過去。我說:「先生啊,這個不是大仙的廟嗎?」大仙就是狐仙、狐狸精。他說:「是啊。」我說:「這狐仙你那麼恭敬幹什麼?」老師回我:「唉唷!不要亂講,他也是老前輩子啊。不管他修的什麼道,年紀總是比我們大啊!修了七百年了,也了不起。」我聽了直點頭,哦!有道理、有道理。

佛的十念法門中有「念天」,就是說對天人也一樣恭敬。佛在《大集經》裡頭甚至告訴你,一切魔王都要恭敬,這一切的魔王都是他的兄弟。比方說在佛的傳記中,提婆達多這麼陷害他,佛對他仍然很恭敬,沒有恨他過。

念天,這個修法很難。

問:學佛應向何處求法?

說到法,就是大家的迷思了。法是什麼?「正思維」,一切學理的思想。佛說的三十七菩提道品、六度萬行,包括我們常念的各種經典,都是法本,都是佛傳的方法,叫你參這個學理而進入。依此修行,這個是十念法門中的「念法」。

可是我們很少有人念法。要說有嗎?「老師,你告訴我一個法。」大家把這個法字解釋得又神秘又特別,好像說只要老師有個袐訣傳給你,你就行了。真是迷信!佛那麼多教理都是「法」,你不去看,多可惜啊!尤其現在《大藏經》那麼多,自己怎麼不去找啊?

不過,對不住,給你說句真話,當年自己沒有了道,也看不懂啊。你能夠把這些都看懂,你就差不多了,差不多已經成功一半,那你可以修行了,真的可以修行了。

問:學佛的人是否該拿佛的標準稱量別人?

學佛的人最怕的是什麼?我最怕年輕人學佛,別的沒有學好,就學會了學佛的人這個毛病——學佛了以後,「我是正道,其他都是歪路」,手裡拿一個菩薩的尺子丈量別人:「唉唷,這個傢伙不夠」,但是從來不量自己夠不夠。

眼睛不要光看別人,做人也一樣,不要稱量人家,最好稱量一下自己。這個是孔子的教育,叫什麼?簡言之一句話:「觀過而知仁」。看看人家的缺點、人家犯的錯誤,反省自己有沒有這些缺點、錯誤。自己沒有,很安心;自己有,就要趕快改。

看了人家的缺點,自己就如同有了一面鏡子。看人家的過錯,我們自己反省、自己改進。觀過而知仁,就是這個道理。


推薦閱讀:

南懷瑾老師:學佛先要研究了解《瑜伽師地論》要想學佛,如果不了解《瑜伽師地論》的話,就好像是瞎子摸象
南懷瑾先生談生與死
南懷瑾:唯識051(下)

TAG:南懷瑾 | 佛教 | 佛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