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識|禪宗的思想與風範(四)——六祖的智慧

無師可以證覺,也就說明所證得的真如好像埋藏在地里的珍寶一樣,只要用力發掘,任何人都可以得到的。我們平常所以不明白真如,主要由於我們的認識上、思想上有了執著的關係。如果把認識上、思想上的執著去掉,真如就完全顯露出來了。所謂煩惱菩提、生死涅槃,其實就是執著說的,真如上面原來沒有那許多分別。六祖的偈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就是說明這個道理。

六祖在《壇經·般若品》里又說:「當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不同,所以有愚有智。……凡夫即佛,煩惱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後念悟即佛。前念著境即煩惱,後念離境即菩提。……悟此法者即是無念,無意無著,不起誑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觀照,於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見性成佛道。……何名無念?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但凈本心,使六識出六門,於六塵中無染無雜,來去自由,通用無滯,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脫名無念行。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即名邊見。善知識!悟無念法者,萬法盡通;悟無念法者,見諸佛境界;悟無念法者,至佛地位。」

這和上面所舉《楞伽經》、《般若經》、《大智度論》的教理並沒有什麼差別的地方,和達摩、慧可的見解也非常一致。而強調無念行的「不取不舍」、「萬法盡通」,反對「百物不思」的邊執見,則是把般若教理融貫在日常行動方面的一種實踐,含有進取的精神。從這種精神看來,一切事物雖然變幻無常,而真如法性宛轉與人相親,舉足下足皆道場,真是「現成」之至。惟有「現成」,所以「頓悟」才有可能。又惟其「現成」,所以把佛教信徒平常所注重的修持法門提高到原則上來,就另有一種看法。

如六祖梁武帝造寺度僧布施設齋的功德道:「實無功德,勿疑先聖之言。武帝心邪,不知正法,造寺度僧布施設齋,名為求福,不可將福便為功德。功德在法身中,不在修福。」

 

又論求生西方云:「迷人念佛求生於彼,悟性自凈其心。……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凈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

又論在家出家的修行云:「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韋公又問:在家如何修行,願為教授!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依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公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出火,淤泥定生紅蓮。……」

這都是脫雲畦徑,超越常流的見解。過去有人說是受了中國傳統思想影響的表示,其實不然。因為般若思想發展到高度的時候,事理互攝,真俗圓融,不拘泥於形式的執著,同時也就會照顧到現實世間的許多條件。所以六祖的法語,代表佛教的智慧,並不是淵源於中國的傳統思想。


編輯|慧容

攝影|一葉

美編|

璐希

責編|妙蓮


推薦閱讀:

周易的智慧之--- 未濟卦篇
低調做人 是一種智慧
奇聞異事:古人的智慧真的無窮無盡,4個古人的預知,竟然先後都靈驗了!
破禪的智慧(第一篇 禪宗話頭玄機)
放棄是一種智慧的人生謀略

TAG:思想 | 智慧 | 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