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汗!一杯咖啡里的「公平貿易」真相

血汗!一杯咖啡里的「公平貿易」真相

來自專欄微飲公社共享咖啡小站10 人贊了文章

「我們不需要西方世界的援助,

也不願意我們的孩子看見我們在接受施捨。

我們有咖啡,

完全可以靠自己的勞動生存,

只要能給我們一個公平的價格。」

——紀錄片《Black Gold》

你現在走進一家咖啡店,可能會看到牆上或者廣告上寫著「本店採用公平貿易咖啡豆」。或者,你購買一袋咖啡,可能會發現上面多印了「Fair trade coffee」字樣。

那麼,你知道什麼是公平貿易咖啡(Fairtrade coffee)嗎?

今天帶大家走進一杯咖啡里的「公平貿易」真相。

在「公平貿易咖啡」這個概念出現之前,我們手中的每一杯咖啡的背後,都隱藏著咖啡種植農的血汗故事。

我們先來看看一杯咖啡的成本,比如一杯星巴克的卡布奇諾,價格大概在3.5到4美元之間,原料成本大概佔比10%左右。其中,紙杯的成本大約7美分,牛奶的成本大約在23美分,而咖啡豆的成本不超過3美分,基本只佔1%!

意不意外?驚不驚嚇?大概所有人都以為,一杯咖啡里最貴的成分是咖啡,結果咖啡居然是最便宜的!(換言之,咖啡是暴利的!)

事實上,美國不公平交易的進口咖啡,價格在0.6~0.7美元一磅,而一磅咖啡豆大約可以製成40杯咖啡!

看吧,正是如此低廉的價格,將千千萬萬的咖啡種植園,變成了名副其實的「農田中的血汗工廠」!

但讓人憤慨的是,即便是這區區4塊多人民幣,拉美的農民也不能全部裝到自己的口袋裡!

為什麼?

因為對於全球的咖啡產業來說,生產咖啡豆的一方在整個咖啡產業鏈中是處於最底端的!分散的、閉塞的咖啡農們只能在家裡等著收購商上門來開價,賣或不賣,別無選擇。

還價?不賣?

大部分的咖啡農們沒有讀過書,他們不知道討價還價的技巧,不知道今年各地的收成都是怎樣,不知道外面市場的價格,更不知道他們的咖啡豆到最終零售的時候往往比他們的賣價高出十幾倍!

他們所能知道的,要麼賣掉他們的咖啡豆,要麼眼睜睜地看著豆子爛在地里,而他們失去一切!

於是,被剝削的咖啡農們干著最苦的活,卻拿著最低的報酬。可憐的收入只夠他們勉強度日,甚至無法維持一家人最基本的生活!入不敷出,讓他們以及他們的孩子,都深陷在貧窮與債務的循環中不得翻身!

有些咖啡農因為不想死,為了養活家人,甚至不得不破壞熱帶雨林,砍掉咖啡田,改種賣價稍高的Chat(一種致幻毒品)!

讀到這裡你一定會想,為什麼會這樣?

答案其實很簡單,在自由貿易里,追求利潤的最大化是商人的天性!

從技術上來說,咖啡是一種新鮮的農產品。但從經濟層面來講,咖啡是貿易額僅次於石油的、全世界第二大大宗商品。

這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咖啡的買賣方式和石油一樣,買方的目標是儘可能低價買進、高價售出,而紐約期貨市場的投資者和炒家們則根據市場的供求關係來定價,甚至為了利益而操弄價格的漲跌!

世界市場上咖啡的供應曾經由國際咖啡協議限定,直到1989年這一協議崩潰。自那時起,咖啡農的收入已經跌至30年來的最低點。在1993~2003年間,甚至有上億的咖啡農失去了他們賴以維生的土地!

「公平貿易咖啡」因此應運而生,它旨在確保咖啡貿易在公平的前提下進行,比如:

  • 咖啡豆的收購價格要定在每磅1.26美元以上;
  • 要為咖啡農提供所需貸款,及有機生產技術支援;
  • 讓咖啡農們得到社區發展、健康、教育及環境諸方面的幫助。

打上「公平貿易咖啡」這一標籤的目的,是為了讓消費咖啡的人們知道——

該產品尊重了勞動工人的權利,意味著來自第三世界種植咖啡的農民,不再遭受剝削而獲得合理的報酬;旨在促進健康的工作條件,刺激農民有更大的意願從事咖啡生產。

那麼,一杯「公平貿易咖啡」真的能夠根治第三世界生產者的貧窮問題嗎?

實際上,這個答案還在不斷地探索中,不過我們看得到現實!現實是當你什麼都不做的時候,自然什麼都無法改變;當你真心想做一件事的時候,全世界都會給你讓路!

現實是越來越多有「消費責任感」的消費者拒絕花錢養肥中間商及跨國大企業,而寧願多付一點點錢購買「清白」的產品,讓錢直接進入第三世界生產者的口袋。

現實是越來越多的商家選擇承受一部分經濟損失來換取道義形象,當然這一選擇最終也可能為他們帶來更多的經濟收益。

比如Keurig綠山咖啡,在成功轉型到膠囊咖啡(K杯)之前,這家公司就是一個非常傳統意義上的咖啡供應商,體量巨大,資本市場卻給了它一個極其屈辱性的估價,一億美元。

即便如此,綠山咖啡卻率先在美國推出了有機認證咖啡,並且早在2002年就開始使用公平貿易咖啡、自2010年起就一直是全球公平貿易認證咖啡的最大採購方之一!

2006年綠山咖啡開始轉型,五年之內,其股價從1億衝到了150億!這是其商業模式的創新,又何嘗不是市場對其商業道德的最好回饋?

至於星巴克?直至2007年底,星巴克才在消費者的道德指控高壓下,被迫承諾在全球範圍內使用公平貿易咖啡。不過,這個承諾也是有時間點和路線圖的。

2009年以來,星巴克在英國和愛爾蘭的公平貿易認證咖啡(星巴克在2009年購買了1800萬公斤綠色、未焙炒的咖啡),讓其成為了公平貿易認證咖啡的最大買家。

當然,作為全球最大的咖啡店,小區域地售賣公平貿易咖啡不該是其作為一個道德企業該有的所作所為。這也是星巴克在美國多年來遭到美國有機消費者協會(Organic Consumers Association )抵制的原因,只為了使其承諾在其任何一家門店都能沖泡公平貿易咖啡!

不過,再對比Caffè Nero把「公平貿易」擺在其網站的顯眼位置,而實際上卻並不售賣公平貿易咖啡的行為,我還是那句話——至少星巴克開始在做了!

至於反面例子?

2006年推出的關於咖啡公平貿易的紀錄片《Black Gold》,在結尾有一段字幕明確地告訴大家:

卡夫、雀巢、寶潔和莎莉集團,這4個控制了全球超過70%以上的咖啡豆交易和進出口、全球最大的跨國咖啡企業,他們都拒絕了該紀錄片的採訪邀請。

不管這些講究面子的大品牌當年是抱著什麼樣的心情提出了拒絕,在後面的抗議聲中,他們的回應卻逃不過「伎倆」二字,非常遺憾!

最後,讓我們回到封面圖。眼熟的讀者可能認出了這是那杯「意外打翻的咖啡」。

如今,義大利藝術家Giulia Bernardelli因為這杯打翻的咖啡,人生發生了徹底的反轉。她辭去了博物館的職務,開了一家咖啡館,職員全是生活貧寒、沒有收入保障的年老女性,咖啡館還申請加入到了「公平貿易咖啡」的行列。

我想,對於貧困的第三世界國家的咖啡農來說,生活的風浪無情,不定何時就會把你的咖啡打翻。但是,請相信「社會正義是過程」,將會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越來越多的企業,以他們的方式,為社會正義而行動!

推薦閱讀:

這份ppt圖文排版你打幾分?
affogato al café | 淹沒在咖啡里
你真的了解意式咖啡嗎?
星巴克:2020年前,將全面停用塑料吸管

TAG:咖啡文化 | 貿易 | 正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