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向的人還有救嗎?內向到底怎麼改?

內向的人還有救嗎?內向到底怎麼改?

來自專欄收藏永不看書單,才怪!12 人贊了文章

先講個故事,逗君一笑。

01.

二羊小時候是個很內向、不愛說話的孩子,

不嚴重,

大概就是很多人曾經遇到過的那種

——

親戚家裡總是叫完「大姨大舅」

就端端正正坐在一旁安安靜靜的書獃子。

不愛主動說話,

總是長輩們問一句就答一句。

答不上來的時候,

就只是靦腆地笑。

在他媽口中,

他就是那個,

「一出門就像個啞巴」的內向的孩子。

這樣的他,

註定在很多時候,

會因為不愛說話而吃虧。

02.

二羊上小學那會兒,

還不像現在到處都是公交車和地鐵,

最普遍的交通工具是摩托車。

逢年過節的時候,

一大家子人出遠門,

就是舅舅姨爹大伯幾個男人,

騎著他們的摩托車,

載著小孩老人和女人。

所以二羊常常不是和父母一起,

而是和其他長輩一起,

坐在其他長輩的摩托車后座。

有時候路面不穩,

車子行駛一段路程後,

二羊的身體就偏移到一方,

不至於摔下車去,

但是人總是戰戰兢兢地不敢亂動。

其實只是身體稍微扭動回到正位

就解決的事情。

二羊卻因為太內向,

不好意思說坐得不舒服,

需要調整一下坐姿。

於是,

每次都這樣彆扭地坐一路。

03.

這就是內向者典型的一個特徵——不愛說話。

一個不愛說話的孩子,如果遇到一個不能理解他的家庭。

那麼,從小伴隨他的便是父母對其他人的解釋

——我家孩子不愛說話,您多擔待點。

父母私下裡也總是苛責:你怎麼不說話,你倒是說句話啊。

「你怎麼不說話啊?」

這大概是內向者最怕聽到又最常聽到的、經常在內心反覆責問自己的一句話。

但是,內向者很難和其他人解釋:我們真的只是單純地沒那麼需要和別人說話而已啊……

因為內向的人會把更多的精力指向自己的內心世界,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觀點和情緒中,而外向的人會把更多的精力指向外部世界,願意在人多、事多、活動多的環境中工作。

這一特質就決定了外向者比內向者更喜愛社交,更容易掌握社交的主動權。

這使得內向者會本能地迴避社交,在社交中無法自處。

但這並不代表內向者就是社交恐懼症或者不合群。

只是因為內向的人通過安靜和獨處恢復精力,而外向的人通過與外界的聯繫恢復精力。

而真正意義上的內向和外向的界定其實是一個人對於外界刺激做出的反應。

為什麼有些人寧願一個人在陽台上讀一下午的書,也不願意參加一場10人的小聚會?

人格心理學家戴維?溫特說:

對於內向者來說,其他人都會是強烈的刺激源,他們可能會引起內向者情緒上的恐懼、威脅、興奮和愛意。

內向的人對外部刺激敏感,不喜歡太多刺激,喜歡對自己體驗到的事情做深入的了解,而外向的人喜歡更強烈而豐富的刺激。

04.

在蘇珊?凱恩的《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中提到:

在強調競爭、高調與張揚的現代社會,外向者往往被賦予更有能力的假相。

內向,同它的「親戚」們——敏感、嚴肅以及靦腆,在當今社會都被看成是一種次等的個人性格,一種介乎失望和病態之間的狀態。

內向=沒出息,內向=保守、不合群,內向=沒有進取心,內向=無趣、悶,……

這個世界貌似對內向者充滿了偏見,尤其是男性。

但是很多時候,這是由於內向者身上的敏感特質,讓內向者總以為世界對他們充滿惡意。

一位內向的朋友曾經希望更加了解自己的性格,參加了一項研究性格的課程。

課上老師把每個同學按照性格分組,分為外向組和內向組,然後分組進行討論:最希望讓對方理解自己的一件事。

內向組的同學紛紛表達:我們不是悶葫蘆、我們不是沒有朋友的……

而外向組的同學的答案,讓那位內向的朋友非常意外:

我們不是魯莽沒有思想,我們只是習慣用說話代替思考;

我們看似主導談話,只是不想顯得無禮,而不是攻擊性強;

我們找人閑聊時,是為了讓場面熱鬧一點……

正如世界誤讀了內向者,外向者也被世界誤讀得一樣多。

外向和內向從來都沒有絕對的對錯之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要讓標籤禁錮了你的成長和想法。

05.

很多內向者有一個誤區,以為現在自己生活得不夠開心,是因為性格的原因導致的。

在職場上不夠順利的時候,也認為是自己不擅於打理人際關係,不會發展人脈的原因。

於是試圖改變自己的性格,將自己偽裝成一個外向者,認為只有性格上有所改變才會取得成績。

「三成能力,七成人脈」,這句話沒錯。

可是很多時候,我們卻本末倒置,在還沒有能力的時候,急於求成去追求人脈。

而這對於內向者來說,會是一個災難。

社交是一種價值交換,外向者侃侃而談、談笑風生,很快就吸引眾人的目光,他為大家帶來歡聲笑語;而內向的喵星人無法在社交中如魚得水,也同時喪失了這部分時間去自我成長。

其實,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放眼望去,很多領域,傑出卓越的人才都是內向者。

喬布斯、比爾蓋茨、JK羅琳、赫本、金庸、王小波、馮唐、韓寒、羅永浩、周星馳、產品之神張小龍等等都是典型的內向主義者。

擅長單口相聲的羅永浩講過一段話:

你們別看我站在台上能扯淡那麼久,其實我是個很內向的人。

參加超過5個人的飯局我就會全身不舒服,每次飯局以後回家都要一個人狠狠讀一天書才能緩過來。

我現在站在這裡演講,其實恰恰是因為我發現了自己的一個強項,我擅長於演說,並且喜歡它,我也沒想過這個技能能賺什麼錢,得到什麼名利,我只是喜歡,就認真去練習。

記得沒去新東方當老師之前,有很多人說我:老羅,你平時一天都不說幾句話,你還能上講台當老師?你別逗了吧!

但我不管,我內向的性格決定了我不會被別人所左右,誰說內向的人不能當老師?

不善交流的人一定善於傾聽,不善言語表達的人可能更注重實施行動,可能你語言表達不行但是有別的表達方式。

一個人,越是做自己,就做得越好。

願從今以後,你不再把內向當作一種缺點。

只有你做好自己,認同自己,才會受到別人更多的認同。

今日首推書籍

《內向性格的競爭力 : 發揮你的本來優勢》

蘇珊?凱恩

小漁之言

比起市面上很多教你如何改變自己內向性格的書籍,我覺得內向的朋友一定要看看這本書,作者蘇珊?凱恩是專門研究內向性格的研究學家,這本書更像是一本內向者的使用說明書,幫助所有人了解內向性格。她還有另外一本《安靜: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也值得一讀。人無完人,金無足赤。

每一種性格都是上天賜給你的禮物。

文章首發於【漁書浙江】公眾號。

我們是一個共享閱讀的舊書平台,書籍都是來自漁友們的捐贈,書籍的去向:一部分低價出售給愛書的書友、一部分捐贈給偏遠山區的貧困學校。

共享閱讀,環保+公益!!!

推薦閱讀:

做銷售跟性格無關,別再責怪內向的自己了
告訴孩子:內向不是缺陷,是天賦
你不是優秀,你是真不合群

TAG:性格 | 外向 | 內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