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 | 第6期 | 我愛你,同時也愛我自己

科普 | 第6期 | 我愛你,同時也愛我自己

來自專欄成長碎語

依戀模式(attachment)這個概念並不僅僅是用來劃分對親密關係的不同期待及信念,它還和自尊、心理健康、戀愛模式、社交能力等存在高度聯繫。跟兒童的依戀模式類似,成人的依戀模式也大致分為四種:安全型(secure)、痴迷型(anxious/preoccupied)、疏離型(dismissive/avoidant)、恐懼型(fearful/avoidant)。


1. 安全型——我愛你,也愛我自己

安全型的人比較容易在情感上與他人靠近,能夠舒適地依靠他人以及讓他人依靠自己。他們不會擔心自己獨處(alone),也不會擔心別人是否接納自己。除此之外,他們還能比較客觀待事,有較高包容度,對自己、對方以及親密關係有著比較積極的態度。

和其他類型相比,安全型依戀模式和關係滿意度存在更大關聯。他們更能進行有效溝通,更能高效解決矛盾衝突,更加容易自我表露,更能相互扶持(即尋求幫助和提供幫助)。


2. 迷戀型——我愛你,但我不愛自己

迷戀型的人會想要完全做到情感上與對方親密,通常會認為對方沒有自己那麼渴望親近。他們會因為沒有處於一段親密關係而感到不舒適,希望能從對方身上尋找高標準的親密、認可和回應。他們會過度依賴對方且十分黏人。在親密關係中會有比較高的情感表達、憂慮和衝動,對另一半持積極態度,但是對自己持消極態度,會懷疑自己是否值得擁有另一半,擔心被遺棄,也更有可能處於一段不愉快的關係。

v.qq.com/x/cover/nf6tbr


3. 疏離型——我愛自己,但我不愛你

疏離型的人習慣情感聯繫的缺席。他們經常否認對親密關係的需求,會因為別人依賴自己而感到不適,傾向於抑制或隱藏自己的感情,通過疏離的方式來拋棄對方(或讓對方拋棄自己)。他們認為獨立、自立十分重要,對自己持積極態度,對他人持消極態度。


4. 恐懼型——我不愛自己,也不愛你

恐懼型的人對親密關係抱有比較矛盾的態度,一方面渴望擁有親密關係,另一方面又害怕受到傷害。和疏離型的人一樣,他們也傾向於抑制或隱藏自己的感情。不同的是,他們對自己和他人都持有消極態度。


如果你認為自己屬於安全型依戀模式,那當然很好,但如果不是,也不至於世界末日。這些分類是用於客觀描述不同類型的依戀模式,並不是為了比較孰優孰劣。儘管非安全型在四種依戀模式中佔了三種,但研究表明過半成年人屬於安全型依戀模式的。

也許你會發現自己似乎能在多個模式中對號入座或者哪個都不太對,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開頭說到「大致」分為四種。這些模式不完全是非此即彼的關係,也未必一成不變。雖然成人的依戀模式與他們的成長環境有很大關係,而且依戀模式的形成相對而言比較穩定,但事實上依戀模式形成後還是有可能改變的。

(我一直很喜歡這幅圖,感覺它能表達很多意思。從戀人關係來看,這顯然是「愛別人,不愛自己」的表現。從朋友關係、親人關係來看,這可以反映出「為了你好」的意思,比如明知道熬夜不好,自己還是會熬夜,卻又不想自己在意的人熬夜)


如何改變依戀模式?

1.自我反思、自我關注

a.我是如何看待自己的?

b.我是如何看待他人的?

c.總體來看,我是一個比較積極還是比較消極的人?

d.我會如何處理親密關係

e.我的依戀模式是什麼?

f.我是如何幫助或是傷害我和另一半的關係?

2.意識到且直面「我父母毀了我」這類(錯誤的)想法

3.意識到且直面「我就是這樣的人」這類(錯誤的)想法

4.意識到且直面把失敗的關係歸咎為對方承擔主要/全部責任這類(錯誤的)想法

5.有意識地做一些不同的事情(任何可以產生積極效果的小事都可以,比如說主動表達愛意或感激之情)

6.跟你的對象(或者是潛在對象)討論自己,比如說你的過去、你對未來的規劃


References:

Mendenhall, T. (2017). Attachment. Lecture presented at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Minneapolis, MN.


往期回顧:

科普 | 第5期 | 為人父母就算不用考試,也該學習

科普 | 第4期 | 關於性,該談的還是要談的

科普 | 第3期 | 你真的會思考嗎 (2)

科普 | 第2期 | 你真的會思考嗎 (1)

科普 | 第1期 | 你真的能正確理解投票結果嗎?

weixin.qq.com/r/3y59ZU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TAG:情感 | 戀愛 | 依戀理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