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浸沒在歷史風塵里的村莊

浸沒在歷史風塵里的村莊

浸沒在歷史風塵里的村莊

作者 許世聞

一條河,一彎碧水,一片綠色掩隱著一座村莊。

射陽河是鹽阜地區最大的河流,許灣庄是射陽河流域最古老的村莊。

射陽河發源自朦朧古鎮的三岔口,急匆匆一路向北,在許家灣甩頭扭了個陡彎,驟然向西急行而去,拐彎處的村莊便是許灣庄。

許灣庄,相傳這裡是遠古時期漁民出海的避潮墩,明代洪武初年,江南蘇州府的許姓人家遷居於此,墾荒煮鹽,經過多少個寒來暑往,苦心勞作,村莊漸成規模,遂以姓而命地曰「許灣」。清代道光年間設許灣里,民國時期改設許灣鄉,村莊南邊的馬泥溝為阜寧和建湖兩縣的界河。

許灣庄地形殊異,景物俱佳。明末清初的松江府名儒何綺嵩遊歷北方時在許灣停留小住,在他的筆記中留存有關許灣庄的記載:許灣,阜邑西南一勝境也,然則上承高寶興鹽諸派,下通當尖雙洋諸口,幽篁茂林中村落數百家,皆許氏子姓……清代光緒癸卯年夏,翰林院學士劉場駐足許灣庄,曾撰文:予嘗從北方來,泊舟於射河東灣,登岸憑眺,見有庄基數十畝,左臨射湖之淵,右據新河之固,前有溝曰馬泥,後有灣曰龍爪,地勢甚形便也。儼舟行於湖上,仰塔立於目前,漁舟弄笛,響窮黃浦之濱,僧寺鳴鐘,聲斷丹溝之野,風景甚可觀也。先賢名士筆端的寥寥數語,盡述了許灣庄當時之風貌。

許灣庄歷史久遠,人文薈萃,境內有將軍堰遺迹。據歷史記載,將軍堰為明代上將軍許國保所築。許國保的有關事迹,光緒十一年版本的《阜寧縣誌》載錄:許國保世居許灣,勇力絕倫。明嘉靖年間,有欽使乘巨舟出海,遭颶風,潮驟落,舟擱海灘不得下,保邂逅見之,奮右臂推舟,遽入深水。欽使駭異,薦諸樞府,授武職,從征遼陽,屢建勛績,進上將軍典都護衛。至今在阜寧西南地區,仍然留存著許國保將軍的許多傳說。

雄踞於射陽河大堤上的許灣庄,東有集市,西有古渡口。據清代光緒十一年版《阜寧縣誌》---建置---津梁篇記載:許灣渡在許灣里,始設明洪武年間。在射陽河上19道渡口排序中位列第二,是東部沿海連接兩淮地區的主要通道。許灣集市始興於清代道光初年,由於這裡水陸交通便利,遠近商賈,雲集於此,因而成為阜寧南鄉規模較大的集鎮之一。三十年代末,日寇侵佔阜城後, 屢次從水路劫掠燒殺許灣庄,昔日繁榮的集市頓成一片斷壁殘垣。

在國家和民族面臨危亡的時刻,從許灣庄走出一批保家衛國的熱血壯士,投身血雨腥風的抗日戰場。將軍堰的許為定,當年才十九歲,目睹日軍的暴行,按捺不住胸膛的怒火,瞞著家人,報名參加新四軍,後在陳集戰役中壯烈犧牲。東庄的許步彩老人,幼年時拜淮劇名家何益山為師學習武生,他天資聰慧,在師傅的指導下進步很快,15歲就成為戲班的主角,經常和後來成為淮劇表演藝術家的周筱芳同台演出。當戰火燃燒到家園的時候,他的內心深處歷經一番激烈的抉擇,毅然離開心愛的戲劇舞台,投入到艱難卓絕的抗日洪流中。他們都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平凡人,但他們用自己的言行詮釋了一個普通百姓最樸實的家國情懷。

按常住人口及土地面積的排行,許灣庄是全鎮最大的自然村,幾十年來一直冠據榜首,處於「龍頭老大」地位。近年來,隨著農村城鎮化進程的推進,老百姓紛紛進城打工定居 ,許灣庄與「龍頭老大」位置已漸行漸遠。溝碩公路的貫通,延續幾百年的古渡口因無流動客源而自動撤除,集市也是蕭條冷清,多數房屋早已無人居住,即便有在家生活的人,也都是一些老年人,很難見到年輕的面孔,往昔那種人聲鼎沸,車水馬龍的場景已永久定格在人們的記憶深處了。

歷經了幾百年風霜雨雪,古老許灣庄像一位行走在時光隧道里的垂暮長者,他懷揣著固守的留戀從昨天走來,又步履蹣跚地 走在通往明天的路上,他那漸長漸模糊的身影,終究會消融在滾滾紅塵中。

歲月滄桑,有恆久,有輪迴。

版權歸作家許世聞所有,轉載或商用請通知!注重版權,尊重你我他!

郵箱:anyueyongheng@163.com

推薦閱讀:

雜談 | 人的標籤化與去標籤化
一仆二主,看」楊絳談翻譯「心得
對《埃及馬克思主義思想家薩米爾·阿明》一文的評論
小王子故事關鍵詞解讀 第二十五章
《末代皇帝》觀後感

TAG:歷史 | 人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