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校園暴力丨花朵緣何要流出毒液

關注校園暴力丨花朵緣何要流出毒液

4 人贊了文章

提到校園,

你是否總是想到青少年那稚嫩的臉龐和如花的笑靨,

溢滿青春的活力,

如清晨的露珠黎明的曙光。

然而你是否了解過,

在無人的角落裡,

那些看到學校就瑟瑟發抖、孤單無助的身影,

每天傷痕纍纍,

卻依然沉默的他們嗎?

這是一個孤獨、無助的群體,

他們就是校園暴力的受害者。

我在這十幾年的心理諮詢工作中,

接待了不少不肯上學的孩子,

這些孩子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因為在學校被同學欺負或排斥而不敢去上學,

甚至出現了嚴重的心理問題,

這讓我對校園欺凌特別關注。

一直想寫一篇有關的文章,

又總是覺得太過沉重,

但昨天看到一篇文章讓我心緒難平。

2018年8月20日晚11時15分,

萬江公安分局監控錄像顯示,

一上身穿白色T恤,

下身格子裙的花季少女從萬江一側徑直衝向高埗大橋,

隨後監控再也查不到她的身影......

三天後打撈人員在高埗鎮保安圍附近水域發現女孩的屍體。

本是青春綻放的花季,

但卻因為同學的謠言和污衊,

她的生命定格在了16歲。

跳河的女孩16歲,

就讀於東莞市某實驗學校高三,

漂亮懂事,因同班同學懷疑她偷東西而四處散布謠言,

致使全班同學都認定她是小偷。

她委屈地對父母說自己真的沒有偷東西,

因為無法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她不敢去學校。

8月1號學校開學上課,

孩子回到了學校,

宿舍也換成新宿舍,

本以為可以重新開始,

然而她的噩夢並沒有停止。

原宿舍女同學跑到新宿舍繼續散布謠言。

同學的謠言像一把把鋒利無比的刺刀一次一次割裂著她原本受傷的靈魂,

她請求班主任給家長打電話接她回家,

然而.....

8月20日她走向了校園小學部門口,

帶著最後一點留戀,

望了學校一眼,

最後請求她最好的朋友轉交家人自己的物品,

隨後轉身走向跨江大橋,

下橋後穿越馬路,

無視快速穿梭的車流,

跨過路中間隔離帶在馬路對面打車而去。

然後就是我們上面看到的那一幕。

有誰知道孩子的內心在經歷怎樣的痛苦和無助,

讓她用這樣決絕的方式向這個世界表達她的憤怒。

這樣的悲劇不禁令人噓噓,也發人深思。

其實校園的欺凌行為並不鮮見,

而且比很多人想像的要嚴重。

而目前見諸媒體的,

真的只是「冰山一角」。

還有一種是校園冷暴力,

它更隱蔽,

從某種程度來說比「熱暴力」更傷害當事人,

會影響孩子的人格,

甚至走上極端。

校園冷暴力也是校園欺凌行為的一種,

不同於動手打人這樣的有形傷害,

比如被別人用自己不可改變的特徵(比如身體缺陷、智力缺陷)等侮辱,

被無緣由地謾罵、恐嚇、要錢或被強迫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等等。

看似「無形」的傷害,

都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

嚴重的甚至影響一生。

很多冷暴力行為是家長或老師所不了解的,

這些被隱藏、被掩蓋起來的事件,

學生之間往往很清楚,

而家長和老師則是最後知道的。

而就算知道,

很多家長和老師也只是認為,

那是孩子間出於「好玩、開玩笑」的做法,

毫不在意。

殊不知,

這些玩笑可能會給人帶來更深的心理傷害甚至影響一生。

我曾經接待過一個14歲的男孩,

初一剛開學幾天,

他覺得同學瞪他了而打同學,

這樣的事情連續發生,

後來學校建議家長去康寧醫院檢查,

經醫生的診斷為精神分裂,

在醫院治療了一年多。

病情穩定後前來諮詢,

他第一次來就不停的對我說:

老師我特別討厭「三」和「八」這兩個數字,

我問他為什麼討厭這兩個數字呢?

他說「三」代表三年級,「八」代表八歲,

我再問他三年級發生了什麼事時,

他就開始顧左右而言他,

後來我在和他的父母溝通中了解到,

孩子因為長得胖,

經常被同學嘲笑和欺負,

當他回家把所受的委屈告訴媽媽時,

媽媽就對他說:

同學是和你開玩笑的而一語帶過。

孩子的內心卻一直很憋屈,

經常想像自己把別人打到在地。

青少年由於身體正處於發育時期,

性格也不夠完善,

所以在承受外界的壓力或刺激的時候容易患上青春期精神分裂症。

雖然他的病不一定完全是因為外界刺激引起,

但他說的最多的就是同學罵他白痴,

同學如何欺負他打他,可見同學對他的傷害有多深。

2015年七月,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問卷網,

對1002人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52.4%的受訪者感覺當下校園暴力事件多發,

73.3%的受訪者確認自己身邊曾經發生過校園暴力。

調查顯示,

青少年暴力行為的產生除了不良的家庭教養方式、

對網路和影視中暴力行為的模仿、

父母與孩子缺乏溝通導致孩子不會用正確方法解決矛盾等因素外,

還和施暴者自身的心理特點有關。

依據埃里克森的人格發展八階段理論,

校園暴力施暴者的身心狀態大多屬於青春期(12-18歲),

所對應的特點是:

自我同一性對角色混亂,

危機就是個人角色混亂,

埃里克森曾用此危機解釋青少年對社會不滿和犯罪等社會問題。

青少年在這一階段,

開始自我認識和探索,

建立自己在別人眼中的形象,

以及他在社會集體中所處的位置,

當他感覺到在這一個過程中受到阻礙,

或者被剝奪權力,

他就會很奮力地反抗,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叛逆期」。

在很多學生與教師之間發生的校園暴力案例中我們發現,

學生大多因為與教師言語不和或者教師用一些侮辱性語言而導致矛盾升級。

在與其他學生的交往中也有類似的情況,

會因為對方對自己的行為不滿或者指責嘲笑而大打出手。

因為這一時期的青少年更多的是希望得到認可,

不斷增強自己的信心,

獲得自我同一性。

很多家長為了孩子有更好的未來,

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生活,

而忽略了孩子的自主性,

這些都會激起孩子的反抗。

因此無論是老師還是家長要根據這一階段學生的心理社會發展的特點,

不隨意貼標籤,不隨意過分干涉他們的學習生活。

根據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多拉德提出的挫折-侵犯理論,

「由挫折引起的、最激烈的反應是直接攻擊個體所認定的挫折來源,

但如果個體無法找到挫折元,

或害怕攻擊挫折源後遭受懲罰,

那麼個體就會轉向其他目標(比如說比他更弱小的個體)。」

校園裡,學生們所受到的挫折大多來自學業和家庭。

隨著社會競爭壓力的增大,

家長們,教師們都不希望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對孩子的學業、個人技能等等都很重視。

於是,

學習、考試、培訓等都成了學生們壓力的來源,

也成了挫折的來源。

尤其是在這些方面表現的不好的學生,

這些挫折會讓正在樹立自我形象的青少年們自信心受損,

在內心積蓄憤怒,

一旦找到爆發點,

便會將情緒都發泄出來。

例如,當學生在解答一道很久都沒有想出來的數學題時,

如果恰巧此時有人在他身邊干擾他,

那麼這人很有可能成為爆發的對象,

也容易發生暴力行為。

我們的自我意識會影響到我們對挫折的反應。

調查者發現高自尊但自尊水平不穩定的人更容易發怒,

更容易表現出敵意。

這種人常常是為了維護自我形象而處於防衛狀態,

把小挫折也看做是對自尊的嚴重威脅。

因此,在預防暴力行為時,

應注意學生的情緒變化,

注意引導學生正確的壓力釋放方式,

將所受的挫折情緒合理的發泄出來。

校園欺凌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關注,

任何人都不能置身事外,

校園欺凌不僅直接影響學生的身體,

還會對學生的心理造成極大的傷害,

有些學生由此產生恐懼心理和退縮行為,

或者更嚴重的心理問題,甚至危及生命。

有的校園欺凌的受害者最後變成了施暴者傷及無辜。

今年轟動全國的陝西米脂中學殺人案就是對大家最大的警醒,

據說他曾經是校園欺凌的受害者,

心理扭曲直至瘋狂地報復無辜,

這也是校園欺凌結出的惡果。

因此希望更多的人關注校園欺凌,

給學校一個安全、潔凈的環境。

- end -

- 作者簡介 -

曾小霞 紅樹林首席諮詢師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高級心理保健師

親子溝通培訓師

中學一級教師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

國際催眠委員會委員

擅長諮詢領域

親子教育諮詢

青少年心理輔導

學習動力訓練

婚姻情感諮詢

人際關係輔導

壓力情緒管理

催眠心理治療

各類神經症的輔助治療:抑鬱症、焦慮症、躁狂症、強迫症、神經衰弱、失眠等

— 深圳紅樹林心理 —

紅樹林覆蓋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

華南地區最有影響力的專業心理諮詢機構

100多位國家頂級心理諮詢師

12年心理諮詢經驗

10多萬人次的來訪者與其家庭

因紅樹林的陪伴而獲益


推薦閱讀:

《正視自己,方能找良配!》
積極心態:應對壓力和癥狀的關鍵點
有了心理問題我們應該怎麼辦?——心理諮詢能幫到我們嗎?
空虛的時候該幹什麼
森田式心理諮詢

TAG:校園暴力 | 教育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