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陽熹:開悟見性者必知的問題——道德真源

東方陽熹:開悟見性者必知的問題——道德真源

1 人贊了文章

來源:道德真源網《東方陽熹言道錄》欄目194篇

作者:東方陽熹

末法時期,人心詐偽,魚龍混雜,令人難辨真偽。有未悟言悟,未證言證,卻聲稱自己已經得道者;有已經頓悟得道,卻謙稱自己是凡夫者;有講相似法和邪法,卻被人吹捧為正法者;也有人講了義經和正法,卻被人毀謗為邪法者;有一知半解,卻言自己盡知佛法者;有心通萬法,卻言自己一知半解者;有不懂裝懂,聲稱自己無所不會者;也有會於自心,卻聲稱自己不會佛法者;有自以為是,口是心非,妄言解脫者;也有人我俱空,無是無非,苦樂平懷者;有無道無德,卻標新立異以道德自居者;也有明心明德,卻以凡夫身份混居鬧市者;有彰顯神通,散布歪理邪說者;也有剛毅木訥,一心弘揚正法者;有善巧方便,以顯了義者;也有宣說方便法,別有圖謀者;如此種種,難以盡述。

  因為一個人開悟與否,取決於內心的覺悟,所以稱其為「如人飲水,冷暖自知」,這也是導致一些人假冒開悟者,欺騙信眾,而人們又難以辨別真偽的主要原因。

  然人有真偽,道無虛假;口說萬般,真理唯一;萬象有殊,心性無別。真理是亘古永恆的,其不會因時代的變遷發生改變,也不會因國家、種族、黨派、階級、宗教等種種的不同發生改變。儘管在不同時代人們講述真理的方式方法不同,使用的語言文字不同,但真理並沒有任何的不同,真理不會隨同人們講述真理的方式方法及語言文字的變化發生改變。真理永遠是真理,真理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是真理。宗教形式以及講述真理的方式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發生變化的,但真理卻始終如一。因此,一個人能否開悟見性,不取決於這個人的宗教信仰、國家、種族、黨派、階級、性別、相貌、語言、文字、學歷等各種的外在形式,而是決定於這個人對真理的覺悟程度。也就是說,一個人只要對真理的理解和覺悟達到了相應的程度,無論其信仰什麼宗教,身屬哪個國家、哪個民族、哪個黨派、哪個階級,無論是男是女、是美是丑、講什麼語言,識不識字,有沒有學歷,都叫做開悟見性。開悟見性不是某個宗教的專利,更不是非要經某些人認可、准許、頒發證書,才能夠稱為開悟見性!開悟見性是一種自心對真理的認知,其與外在的宗教信仰,與他人的認可沒有任何必然的關係。並不是說非得加入佛教才能夠開悟,不加入佛教就開悟不了。六祖惠能大師未加入宗教以前,就已經開悟見性了,這就是實證。

  雖然開悟見性者在外在形式上的確會有與凡眾不同的地方,但人們通過外在形式評判一個人開悟與否,則很容易被假相所迷惑。因為某些詐偽之人從外表上看,更像是開悟見性者。人在形式上可以偽裝,但在真理的認知上是無法偽裝的,人們通過一個人對真理的覺悟程度,是完全可以了解其真實水平的。

  一切都有評判的標準。開悟見性者是如來見者、如理見者、如實見者,因此真正開悟見性者對以下的這些真理性問題,必然有著清晰的理解和認識,否則,一個人若說他已經得道和證悟真理,其必然是虛偽不實的。

  以下列舉的問題,全部是佛教的核心思想和真實義理,對這些問題是否真正理解,標誌著一個修行者是否已經理解了佛教的真實義理,開始了真正的修行,走上了真正覺悟和解脫的道路。問題如下:

  一、從自心來說,你認為這個世界是圓滿的嗎?為什麼?

  二、從萬物的本源來說,先有的雞,還是先有的蛋?或者是……,為什麼?

  三、何謂般若實相?

  四、為什麼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五、什麼是涅槃?你與涅槃的關係?何謂入涅槃?為什麼?

  六、萬事萬物是如何產生和存在的?

  七、萬事萬物存在於何處?

  八、萬事萬物的本質是什麼?

  九、萬事萬物有生滅嗎?

  十、萬事萬物有定相嗎?

  十一、萬事萬物自身會發生改變嗎?萬事萬物為什麼會發生改變?

  十二、萬事萬物的有無、生滅是怎麼產生的?

  十三、萬事萬物由心產生(緣起)和存在的三種基本方式?

  十四、什麼是菩提?何謂證菩提?

  十五、為什麼說一切的存在都是空無自性的?

  十六、證悟空性以後,算是頓悟嗎?算是臻至最上一乘了嗎?為什麼?

  十七、人類的發明創造是心的創造,還是身體的創造,還是……,為什麼?

  十八、為什麼說「身心皆為幻垢」?

  十九、為什麼說「佛性非常非無常」?

  二十、何謂「生滅滅已,寂滅為樂」?

  ……

  以上列舉出的這些問題雖然不夠全面,但卻足以反映一個人的真實水平和思想覺悟。

  對於這些問題,人們既可以將其作為評判他人是否開悟的標準和依據,也可作為檢驗自己真實水平的標準。不過我奉勸學佛者還是多看自己,因為他人是凡是聖、是迷是悟,與你自心的覺悟和解脫沒有任何的關係。

  當有人被問及這些問題時,他或許會採取迴避的態度,說:「一切皆空,本來就沒有這些。」遇到這種人,你最好不要相信他。因為一個人不明白以上這些道理,其必然是一個只會說空、論空,而尚未真正證悟空性,覺悟空義的人。

  如果一個人在解釋以上這些問題時,超過十句話,甚至夸夸其談,長篇大論,仍然解釋不清者,證明其對這些問題還沒有清晰準確的認識,這種人尚未實證實悟,最多只能算是個知解僧徒。

  本文列舉的這些問題對學佛者非常重要,因為:

  一個修行者未明白這些道理,表示他還沒有明白佛教的真實義理,尚未真正走上覺悟和解脫的道路。

  一個修行者未明白這些道理,無論他學佛有多長時間,其必然有再次迷失和墮落的可能。

  一個修行者未明白這些道理,等於他尚未「桶底脫落」,內心仍有思惑和見惑的障礙,因此,他不可能真正的覺悟空義,並獲得解脫。

  一個修行者未明白這些道理,也就不可能真正理解釋迦牟尼佛所說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以及六祖惠能大師所說的「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道理。

  一個修行者未明白這些道理,即使其說法如雨,也不會把佛法講的圓滿,更無法使自己和他人獲得究竟的覺悟和解脫。反之,一個明白以上這些道理的人,無論其怎麼講,最終都能夠把佛法講的圓滿,把眾生引向真正覺悟和解脫的道路。

  一個修行者未明白這些道理,就沒有資格對開悟見性者進行評判。你認為某人是佛,某人是凡眾,某人是菩薩,某人是小人,某人是大師,某人是騙子,這隻能代表你個人的見解,而不能代表事實真相。作為評判者,人們只有自己達到相應的境界和覺悟,才有資格評判他人是否已經開悟見性。譬如一個小學一年級的學生,他既讀不懂博士生的論文,又不具有博士生的境界,他又有什麼資格評判哪個人是博士,哪個人不是博士呢?

  讓人無奈的是,即使通過以上這些論述,一般人還是難以辨別誰是開悟見性者。這是因為他們對於本文所列舉的這些問題,既不知道答案,也無法辨別答案的對錯。因此,作為一般的學佛者,關鍵不是如何評判他人,而是想法兒提高自己的境界和覺悟,多讀一些了義經,因為上面的這些問題在《楞嚴經》、《金剛經》、《圓覺經》、《大般涅槃經》等了義經中,是有詳細論述的。

  每個人悟道的因緣各有不同,但心並沒有什麼不同,萬物的真理並沒有什麼不同。一些人以為開悟見性者只有看見一些他人看不見的東西(如天眼通),或知道一些他人所不知道的東西(如宿命通),才叫見性,這正是修行人的大迷惑!因為人們所見的一切境相都不是性體本身。學佛者能否獲得覺悟和解脫,在於自心的覺悟,而不在於外在的認知。

  佛性乃人人所本有,迷時未曾失,悟後未曾得,故佛道人人可修、人人可見、人人可得、人人可成。學佛修道如同吃飯穿衣一樣,本是一件很簡單、很平常的事情,但愈往後愈被人們搞得玄妙和高深莫測了。六祖惠能大師云:「情存一念悟,寧越惜時迷。」由此可知,迷與悟、凡與聖之間的差距其實僅存於一念之間。

  對於學佛者來說,宗教和宗教真理的唯一作用,就是使你認識自心,除此以外,它沒有絲毫的價值。達摩祖師云:「前佛後佛只言傳心,更無別法。」又云:「設教只為標心;若識心,何用看教?」如果人們不識自心,一味向心外尋求真理,到頭來必被真理的名相所迷惑,而誤入歧途。這也是仰山、丹霞等歷代高僧大德開悟後,把佛像、佛經燒掉的真正原因。

  學佛者必須明白,心靈是不需要真理和其它任何東西來滋養的,因為每個人的自性本自具足。宗教真理的最終目的和真實作用,就是讓人們認識和回歸自心,僅此而已;三藏十二部經所說所論的最終目的,也不過如此。如果人們非要認為只有依靠外在的某個老師、某個網站、某種理論,才能夠獲得心靈的解脫,這就叫迷心外求,心外求法。我並非否定老師和佛法的作用,而是說,只有當人們執著和依靠的這個老師、這個網站、這種理論,是在不斷破除人們的執著,不斷的指引人們認識自心,人們的這種執著和依靠才具有真正的意義和價值,除此以外,人們的一切執著,都會導致自心的進一步迷失。

上傳:2013年3月04日

(更多內容請關注:www.daode.org)


推薦閱讀:

TAG:開悟 | 護持正法 | 法之實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