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貨膨脹與金融危機

通貨膨脹與金融危機

通貨膨脹與金融危機

一、貨幣的本質與通貨膨脹

1.貨幣的產生、本質與職能

1)價值形式的發展。在人類歷史上,自從出現商品交換以來,商品的價值形式已經歷了四個發展階段,有四種不同的表現形式。

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

這種價值形式可用如下的等式來表示:2隻羊=1把斧子;或1擔谷=1頭牛。這是商品交換處於萌芽階段的價值表現形式。商品交換最初是在原始公社之間發生的。原始部落都處於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由於自然環境不同,生產條件不同,偶爾會發生互相交換餘缺產品的行為。例如,內陸的原始人集團拿糧食同沿海的原始人集團交換食鹽,平原地區的原始人集團拿牲畜同山區的原始人集團交換石刀石斧。由於原始公社自給有餘的產品不多,原始部落之間的這種商品交換,只是偶然現象。所以,一種商品的價值通過交換從另一種商品上表現出來,也只是偶然發生:1把斧子只是偶然地成為2隻羊的交換價值,1頭牛隻是偶然地成為一擔谷的交換價值。

總和的或擴大的價值形式

這種價值形式可用如下的等式來表示:2隻羊=1把斧子,或=1擔谷,或=1包鹽,等等。這一價值形式反映了生產力和社會分工有了發展的條件下日益擴大的商品交換關係。在出現了農業和畜牧業的分離以後,儘管畜牧部落和農業部落基本上仍然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但由於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自給以後可以用來交換的產品已較前增多。交換成為比較經常的事情,交換的範圍也擴大了。一種產品已經不是只能偶然地同另一種產品相交換,而是可以同多種產品相交換了。因此,商品的價值表現擴大了它的範圍。2隻羊的價值,現在有了1把斧子、1擔谷、1包鹽等等一系列的交換價值,即一系列的價值形式。

一般價值形式

這一階段商品交換的特點,就是出現了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前兩個階段的商品交換,都是直接的物物交換。一種商品同另一種商品交換,不藉助於任何中介物。而到了這第三階段,一般等價物成了商品交換的中介。一切商品都首先同作為一般等價物的商品發生價值關係,然後藉助於一般等價物的中介,完成交換過程。例如,在羊成為一般等價物的情況下,穀物與牛的交換便是通過「1擔谷=2隻羊=1頭牛」的形式來實現的。一般等價物出現以後,一切商品的價值都通過它來表現。千千萬萬種商品的價值,有了一般的即統一的表現形式,因此稱做一般價值形式。這一形式的出現,是同人類歷史發展過的這樣一個階段聯繫著的:隨著手工業同農業的分離,出現了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而商品生產要以商品交換的順暢進行為條件;商品生產者如果不能順利地把他的產品交換成生產上必需的各種生產資料和生活上必需的各種消費品,就無法進行再生產。直接的物物交換有很大的局限性。交換雙方必須恰巧互相需要對方的產品,交換才能進行,而這樣的情況是不容易碰到的。一般等價物便是適應商品交換髮展的需要,為著克服直接物物交換的困難而產生的。它的出現,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標誌著商品交換的巨大發展。

貨幣形式

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往往帶有地域性和時間性。在各國歷史上,羊、布、貝殼、獸皮、公牛等等都曾充當過一般等價物。一般等價物的地域性和不穩定性,限制了商品交換的發展。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發展,必然要突破一般價值形式的這種局限性。在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中,隨著商品數量的增加和商品交換的發展,一般等價物的職能逐漸固定在貴金屬金、銀身上。這種穩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金(或銀),便是貨幣。自從出現了貨幣,一切商品首先

同貨幣相交換,用貨幣表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就出現了價值的貨幣形式。它是價值形式發展的

最高階段。

2)貨幣的本質。貨幣是商品,但又不是普通商品,而是特殊商品。其特殊性並不在價值方面,而在使用價值方面。黃金被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被作為貨幣後,其使用價值便「二重化」了,它既具有以其自然屬性所決定的特定的使用價值,如用於裝飾、製作器皿等,又具有以其社會屬性所決定的一般的使用價值即充當一般等價物和交換手段,很明顯,當它以第一重使用價值出現時,就是普通商品,而以第二重使用價值出現時,才是貨幣。貨幣在充當一般等價物時,有兩個基本特徵:第一,貨幣能夠表現一切商品的價值。貨幣出現後,整個商品世界就分裂成為兩極,一極是特殊商品——貨幣,另一極是所有的普通商品。普通商品是以各種各樣的使用價值的形式出現,而貨幣則是以價值的體化物或尺度出現,普通商品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其價值才能得到體現,所有商品的價值只有通過與貨幣的比較之後,相互之間才可以比較。第二,貨幣對一切商品具有直接交換的能力。由於貨幣是價值和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誰佔有了貨幣,就等於佔有了價值和財富,在實際交換中貨幣作為一般的交換手段,是不存在對方對其使用價值特殊需求方面的障礙的,貨幣的交換能力是超越使用價值特殊性限制的,是具有直接交換性質的。一般等價物是商品交換賦予貨幣的屬性,與貨幣材料是否有價值和使用價值沒有關係,普通商品的意義在於通過交換滿足人們生產或生活方面的特殊需要,而貨幣的意義則在於充當表現一切商品價值的材料、充當一般的交換手段,為商品交換服務。這就是貨幣與普通商品的本質區別。可見,考察貨幣的本質,應把其質的規定和存在形式區別開來。無論貨幣由什麼來充當,它作為一般等價物的本性決不會改變,否則就不能稱其為貨幣。

3)貨幣的職能。由於貨幣屬於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樣也具有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當處在不同形式的價值運動中的時候,貨幣所表現出來的作用也不盡相同:價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貯藏手段和世界貨幣。其中,價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貨幣的基本職能。另外三種職能則是在兩者的基礎上形成的派生職能。貨幣在充當各項職能時,都是一般等價物。價值尺度

價值尺度是貨幣作為社會勞動的直接體現。貨幣本身作為一種商品,可以以自己為標準,與其他商品進行量的比較,而此時商品的價值形式就轉化為價格形式,商品通過貨幣進行表達的價值形式即為價格。當貨幣執行價值尺度這一職能時,貨幣只需要以想像中的或是觀念上的形式存在就可以了,然而他的單位則必須依賴於現實中流通的貨幣。正是由於貨幣的價值尺度功能,使得人們可以將不同形式的商品先轉化為貨幣的價格形式,然後再與其他商品進行交換。貨幣本身作為商品也存在不同貨幣之間量的差別,因此人們為貨幣也制定了一個量的標準,即規定價格標準(有時亦稱價格標度)。指的是含有一定金屬重量的貨幣單位及其等份。

流通手段

在貨幣執行了流通手段之後,使得商品的交換有了可能。而流通手段則是貨幣價值尺度職能的發展。貨幣的產生,使得商品之間的交換由直接的物物交換變成了以貨幣為媒介的交換。即由商品—商品變成了商品—貨幣—商品。兩者之間不僅存在形式上的區別,也存在著性質上的區別。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必須使用現實貨幣,不能使用觀念上的貨幣。貯藏手段

含義:貯藏財富(財富的象徵),不是觀念上的貨幣,是足值的金銀條(如金屬條塊等)貨幣的貯藏手段職能即貨幣退出流通領域作為社會財富的一般代表被保存起來的職能。貨幣作為貯藏手段能夠自發地調節流通中的貨幣量。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減少時,多餘的貨幣就退出流通;當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增加時,部分被貯存的貨幣就進入流通。充當貯藏手段的貨幣,必須是實在的足值的金銀貨幣。只有金銀鑄幣或金銀條塊才能發揮貨幣的貯藏

手段職能。

紙幣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只有當紙幣幣值長期保持穩定的條件下,人們才會儲藏紙幣。紙幣有儲存手段(在銀行)的職能,不具備貯藏手段的職能。

支付手段

作用:支付債務、地租、利息、稅款、工資等。需要現實的貨幣,是隨商品賒賬買賣的產生而出現。

世界貨幣

含義:貨幣在世界市場作為一般等價物發揮作用時,我們稱其為世界貨幣。作為世界貨幣,必須有十足價值,並且是貴金屬塊,按其實際重量來發揮其職能。實際上,發揮世界貨幣職能的就是金塊,銀塊。紙幣不能充當世界貨幣,如現在的美元等只是充當國際支付手段和結算手段,還稱不上世界貨幣。

作用:在世界市場上購買國外商品、支付國際收支差額。需要現實的貨幣,是作為社會財富的代表在國與國之間轉移時產生的。

2.貨幣流通規律

在商品流通中,貨幣不斷地作為購買手段實現商品的價值。當貨幣實現了商品價值時,就把商品從賣者手中轉到買者手中,貨幣則從買者手中轉到賣者手中,如此循環不已。貨幣的這種不斷地由買者手中轉到賣者手中,不斷地作為購買手段與各種商品調換位置的運動,就是貨幣流通。

貨幣流通是以商品流通為基礎,並為商品流通服務的。為了適應商品流通的需要,流通領域需要一定數量的貨幣。決定一定時期流通中貨幣需要量的規律,就是貨幣流通規律。

貨幣執行流通手段職能時,流通中需要的貨幣量取決於三個因素:(1)待售商品的總量;

(2)商品價格水平;(3)貨幣的流通速度。前兩個因素的乘積,就是商品價格總額。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商品價格總額越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便越多,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但由於在一定時期內,同一單位貨幣可以流轉多次,因而流通中所需的貨幣量,可以大大少於商品價格的總額。在一定時期內,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與貨幣流通速度成反比,與商品價格總額成正比。這就是貨幣流通的規律。

當貨幣同時執行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職能時,一方面,由於商品交換中的賒購業務而不需要馬上支付貨幣;另一方面,由於到期償還債務而需要更多的貨幣,因而流通中貨幣的需要量就會發生變化。這時商品流通中所需要的貨幣量等於:商品價格總額減去賒銷商品價格總額,加上到期支付總額,減去互相抵消的支付總額,然後除以同一單位貨幣的平均流通速度。

當紙幣代替金屬貨幣流通時,也不否定上述規律。由於紙幣只是價值符號,它本身沒有價值,只是代表金屬貨幣執行流通手段的職能。所以,紙幣的流通規律是以金屬貨幣的流通規律為基礎的。馬克思說:「紙幣的發行限於它象徵地代表的金或銀的實際流通的數量。」如果紙幣發行量符合這個要求,它的購買力就會同它所代表的金屬貨幣的購買力相等;如果紙幣的發行量超過了這個限額,那麼,單位紙幣所代替的金屬貨幣量就會減少,其後果是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由於紙幣發行量超過商品流通中實際需要的金屬貨幣量而引起紙幣貶值、物價上漲的現象,稱為通貨膨脹。

3.通貨膨脹

1)通貨膨脹的含義

為了說明通貨膨脹的程度,需要測量社會上總物價水平的變動情況。世界上大多數國家都是通過以下幾種物價指數來表示通貨膨脹程度的。

(1)消費物價指數。又稱生活費用價格指數,反映一定階層居民所購買的商品和勞務的價格水平,通常由政府有關部門選定一組有代表性的家庭消費物品和勞務,然後逐月收集數

據,表明為購買這一物品和勞務所需的貨幣額。這些貨幣額與初始月份的貨幣額之比,就是各月的消費物價指數。

(2)批發物價指數。指反映了不同時期商品批發價格水平情況的指數,它反映了大宗初級產品的市場批發價格水平,其編製方法與消費物價指數類似。一般來說,批發物價指數的變化遲早會影響到消費物價指數,但這兩者的變化並不完全同步。

(3)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數。它是指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與按不變價格計算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比率。國民生產總值折算數涉及社會生產的所有商品和勞務,所以它能比較準確地反映社會總的物價水平變動情況。只是編製這種指數的資料較難收集,不能做到逐月公布。

2)通貨膨脹的類型

(1)溫和的或爬行的通貨膨脹。這是一種使通貨膨脹率基本保持在2%~3%,並且始終比較穩定的一種通貨膨脹。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如果每年的物價上漲率在2.5%以下,不能認為是發生了通貨膨脹。當物價上漲率達到2.5%時,叫做不知不覺的通貨膨脹。

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溫和的通貨膨脹可以刺激經濟的增長。因為提高物價可以使廠商多得一點利潤,以刺激廠商投資的積極性。同時,溫和的通貨膨脹不會引起社會太大的動亂。溫和的通貨膨脹即將物價上漲控制在1%~2%,至多5%以內,則能像潤滑油一樣刺激經濟的發展,這就是所謂的「潤滑油政策」。

(2)疾馳的或飛奔的通貨膨脹。疾馳的或飛奔的通貨膨脹亦稱為奔騰的通貨膨脹、急劇的通貨膨脹。它是一種不穩定的、迅速惡化的、加速的通貨膨脹。在這種通貨膨脹發生時,通貨膨脹率較高(一般達到兩位數以上),所以在這種通貨膨脹發生時,人們對貨幣的信心產生動搖,經濟社會產生動蕩,這是一種較危險的通貨膨脹。

(3)惡性的或脫韁的通貨膨脹。惡性的或脫韁的通貨膨脹也稱為極度的通貨膨脹、超速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一旦發生,通貨膨脹率非常高(一般達到3位數以上),而且完全失去控制,其結果是導致社會物價持續飛速上漲,貨幣大幅度貶值,人們對貨幣徹底失去信心。這時整個社會金融體系處於一片混亂之中,正常的社會經濟關係遭到破壞,最後容易導致社會崩潰、政府垮台。這種通貨膨脹在經濟發展史上是很少見的,通常發生於戰爭或社會大動亂之後。

(4)隱蔽的通貨膨脹。隱蔽的通貨膨脹又稱為受抑制的(抑制型的)通貨膨脹。這種通貨膨脹是指社會經濟中存在著通貨膨脹的壓力或潛在的價格上升危機,但由於政府實施了嚴格的價格管制政策,使通貨膨脹並沒有真正發生。但是,一旦政府解除或放鬆價格管制措施,經濟社會就會發生通貨膨脹,所以這種通貨膨脹並不是不存在,而是一種隱蔽的通貨膨脹3)通貨膨脹的成因

(1)需求拉上型通貨膨脹。它是指在總供給既定的情況下,由總需求增加而引起的通貨膨脹。一般來說,總需求的增加會引起物價水平的上升和生產總量的增加,但到了充分就業水平,即生產總量的最大值之後,總需求增加所引起的物價水平上升或通貨膨脹更加明顯。

(2)成本推動型通貨膨脹。它是指總需求不變的情況下,由於生產要素供給價格人為提高而引起的通貨膨脹。現實社會中的通貨膨脹很少是單純的成本推動型。因為在發生成本推動型通脹時,政府常會採取措施刺激總需求,以避免經濟衰退。當然,這樣做的結果只會使價格水平進一步上升。

(3)結構性通貨膨脹。它是指由於經濟部門之間發展不平衡所引起的通脹。社會經濟各個部門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速度各不相同。那些能夠大量應用最新技術成果的部門勞動生產率提高得比較快,在其中工作的勞動者工資也增長較快,但其他部門的工人需求按「公平原則」也提高工資,並形成巨大的社會壓力,於是那些勞動生產率提高較慢,甚至沒有提高的部門的勞動者的工資也跟著提高了,這就使社會的貨幣工資增長率高於勞動生產率的增長率,形

成通脹。

理論之外的因素:美元持續貶值導致作為工業血液的石油漲價,使我國的原料成本上升(中國的匯率管制),成本上升導致供給下降,需求不變,價格就會持續上漲,引起通脹。

4)通貨膨脹的效應

通貨膨脹的實質就是國家通過多發行紙幣,用紙幣貶值的方法再分配廣大居民的一部分收入到國家手裡,國家利用再分配來的收入來彌補財政赤字或擴大生產,企圖以此解決財政赤字問題或促進經濟發展,解決就業問題,這是通貨膨脹的正效應。而通貨膨脹的負效應就是物價

上漲,居民實際生活水平下降,造成金融以及整個經濟生活混亂,產生種種生活矛盾,這是負效應。國家應儘可能地利用正效應,避免負效應。

5)治理措施

通脹產生負效應後,應及時治理。治理通脹的辦法就是有區別地壓縮基本建設過大的規模和過快的發展速度,抑制社會總需求,發展現有生產,增加商品供給,改善供給結構,與此同時取消財政赤字政策,消滅財政赤字,中央銀行嚴格控制貨幣政策,並採取積極措施組織貨幣回籠,解決流通中貨幣速度的問題。另外,還要採取各種措施搞活社會資金融通,以緩解銀根抽緊條件下的貨幣相對短缺的問題。

對一國經濟而言,有三個問題最為重要:其一經濟增長;其二通貨膨脹;其三失業率。經濟增長是大國最關心的;而通貨膨脹則伴隨著許多發展中國家。這裡先主要討論通貨膨脹的本質問題。

通貨膨脹產生的原因是資本對利潤率平均化的要求。換句話說就是,相同單位的資本要求得到相等的投資回報,即資本無差別化。然而現實中資本無差別化不可能存在,這往往受到資本進入行業或產業的難易程度影響。所以資本進入行業或產業的難易程度產生了利潤平均化的級差,這種行業或產業之間客觀存在的級差利潤率可以在市場條件下取得某種均衡,這種均衡一旦被打破,就會拉大行業或產業之間的利潤率比率,從而產生通貨膨脹。資本進入行業或產業的難易程度受利率、分工、行業生產力、投資規模、科學技術的保密程度、人力資源、品牌、信譽、專利、標準、原材料的可獲得性等因素的影響。

通貨膨脹是市場經濟的固有屬性,在現實生活中創新的推動、市場需求的波動、勞工的議價等會使資本利潤率產生差異,進而價格被扭曲,之所以會這樣,最重要的是科學技術的推動使投資者覺得投資有差異,利潤率也應當有差異。因而通貨膨脹通常發生在利息率降低、通貨供應充足的情況下,這時,那些充足的資金會迅速從利潤率低的行業流向利潤率高的行業;即流動資金越多,對行業利潤率平均化要求越迫切。而在高利息率時期,資金緊缺,各行業對利潤率平均化要求不高,因而行業間利潤率差就高,但是如果各行業的相對利潤率被充分扭曲,高利息率下同樣有發生通貨膨脹的可能。CPI指數是個不太準確的概念,因為它不能包含全部商品,事實上未包含的商品往往具有更強的指導性。如創新的產品在進入市場時售價高而佔GDP的比重小;而另一些將要被淘汰的產品價格偏低,佔GDP的比重也偏低,統計指標常常將之忽略。

打破平衡往往是由成本、需求、創新這三者的易

(及資金需求成長遲緩)為央行反通脹的典型手法,以降低就業及生產來抑制物價上漲。

然而,不同國家的央行對控制通貨膨脹有不同的觀點。例如,有些央行密切注意對稱性通貨膨脹目標,而有些僅在通貨膨脹率過高時加以控制。歐洲中央銀行因在面對高失業率時採行後者而受指責。

貨幣主義者著重經由金融政策以降低資金供給來提高利率。凱恩斯主義者則著重於經由增稅或降低政府開支等財政手段來普遍性地降低需求,其對金融政策的解釋部分來自羅伯特·索羅對日用品價格上漲所做的研究成果。供給學派所主張的抵抗通貨膨脹方法為:固定貨幣與黃金等固定參考物的兌換率,或降低浮動貨幣結構中的邊際稅率以鼓勵形成資本。所有這些政策可通過公開市場操作達成。

另一種方法為直接控制薪資與物價。美國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尼克松主政下,曾試驗過這種方法。其中一個主要的問題是,這些政策與刺激需求面同時實施,故供給面的限制(控制手段、潛在產出)與需求增長產生衝突。經濟學家一般視物價控制為不良做法,因其助長短缺、降低生產品質,從而扭曲經濟運行。然而,若能避免因經濟嚴重衰退導致成本升高,或在抵抗戰時通貨膨脹的情形下,這樣的代價或許值得。

實際上,物價控制可能因抵抗通貨膨脹而使經濟衰退更具影響力(因降低需求而提高失業率),而經濟衰退可在需求高漲時防止物價因控制產生歪曲。

二、凱恩斯主義實施後的經濟滯脹

滯脹是指經濟增長停滯、高通貨膨脹以及高失業率同時存在的經濟現象。一般來說,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不可能並存。因為,通貨膨脹可以有效刺激需求,從而使得失業率下降。但是,1970-1982年間,美國出現了高通貨膨脹率和高失業率並存的現象,這段時期被稱為滯脹。造成滯脹的主要原因是擴張性的財政政策、貨幣政策以及石油價格暴漲。

二戰後,美國長期執行赤字財政政策,以刺激經濟回升,創造就業機會。1946-1979年間的34個財政年度,有26個財政年度有赤字,僅8個財政年度有盈餘,財政赤字在1976年創下了737億美元的歷史新高,當年財政赤字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達4.2%。在1970年至1979年的10年中,政府的財政赤字預算達3507億美元。為了彌補財政赤字,美國政府只得發行大量的國債。1970年國債發行額為380.9億美元,1979年國債發行額達到8295億美元。聯邦政府每年為國債付出的利息也從1970年的144億美元增加到1979年的426億美元;利息由

年中央財政預算赤字7500億元,加上中央財政代地方發行2000億元債券形成的赤字,財政赤字為9500億元,佔GDP的比重約為3%,逼近赤字率的國際警戒線。2010年中央財政赤字高達8000億元。2009年新增貸款9.6萬億元;2010年新增貸款7.9萬億元;2011年新增貸款7.47萬億元。在積極的財政政策和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條件下,雖然經濟增長得到了保證,但也誘發了嚴重的通貨膨脹,也就是說這兩年的經濟增長很大程度上是以通貨膨脹為代價實現的。2010年以來,CPI不斷創出新高,從1月份的1.5%上升到11月份的5.1%。進入2011年7月,CPI則躍升至6.5%,普通居民的日常生活受到極大影響。當2011年國家將抑制通貨膨脹列為首要目標後,人民銀行通過連續6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和3次提高存貸款利率回收流動性,通貨膨脹雖未得到有效控制,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問題日漸嚴重,大量中小企業陷入困境,有的甚至瀕臨倒閉,這將對未來的經濟增長構成嚴重威脅,是引發增長停滯的潛在因素。

原因之三,美國至今仍未走出困境,第三輪量化寬鬆的貨幣政策在即,引發了全球性通貨膨脹的預期。這樣一來,減少貨幣資產、持有實物資產就成為理性的選擇,大宗商品價格飆升在所難免。另外,世界各國為應對危機採取的貿易保護,使得國內的出口導向型企業面臨嚴峻挑戰,失業加劇在所難免,溫州小微企業頻頻倒閉就是有力的證據。

在當前國內宏觀政策與國際經濟環境的雙重作用下,物價水平受前期貨幣供給量過大和輸入型通脹影響,已經難以回落,而失業並沒有得到緩解,我國經濟已經具有通貨膨脹的特徵。雖然這幾年經濟增長率保持在10%左右,但中國經濟增長方式是典型的粗放式,低於8%的經濟增長就會呈現出蕭條的跡象,另外,4%多的城鎮登記失業率根本無法反映真實的失業狀況。所以我們切不可依照經濟增長率和城鎮登記失業率輕易判斷中國不會發生滯脹。

一旦陷入滯脹,宏觀調控將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為刺激經濟增長而實行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由於實體經濟缺乏投資熱點,失業不會得到緩解,過剩的資本將湧向虛擬經濟領域,導致資產類價格暴漲;而為了穩定物價實行緊縮性的政策,則會因為投資和消費不足使經濟增長陷於停滯。

導致社會經濟滯漲甚至無法持續運轉的主要原因究竟是什麼呢?我們一直強調:「造成經濟滯漲的最主要原因是社會分配製度不公及不按勞分配所致。」也有人質疑「世界上一些分配不

前的利比亞、突尼西亞等國,其的人均GDP並不比我國低,政治結構也有些類似,在一波經濟危機的衝擊下就出現了社會混亂局面。

留給我國在經濟發展方式迎來拐點前,通過深化改革實現社會發展平穩過渡的時間已不多。當然,所謂危機也是機遇,這是因為當前世界所面臨的是一場全球性資本主義危機,世界上其它一些國家的處境也不一定比我國好,假設我國社會主義實質性變革成功,實現社會發展方式的成功過渡,那麼我國就會成為世界強國和領袖。但讓人心急的是,西歐以英國為首的一些國家已實行「財政緊縮政策」,它們比我們更了解危機和應對危機之法,已在「練耐功」比誰堅持到最後了。而現我國卻還仍在撒錢,一邊卻又要控制物價和通脹,感覺不到一絲要深化改革的樣子。

所謂「三十年來的改革開放」來,在經濟發展上取得很大成就,這是有目共睹的。但這種經濟發展基本是建立在文章前面所述「市場化」和「人口紅利」基礎上,而「市場化這娘奶遲早是要斷的」。相反,經濟的高增長掩飾了我們政治制度、社會發展指導思想缺陷和不足,讓我們陶醉在「優越性」當中,政治制度幾乎從建國以來就沒過明顯的變革,指導思想也沒重大突破與市場理論結合後更是混亂不清,一些社會矛盾及及問題也因此累積至幾乎達臨界狀態。而這一切都必須在「斷奶」前的有限時間內解決掉,否則就麻煩了。

我們所要進行的改革非常艱巨,必須完全革掉遺留的封建主義勢力和新興資本主義勢力,打造一個世界上清廉高效的行政體系,社會分配公平合理,基本上消除剝削,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具有實質科學先進、普世性社會主義國家,這無疑是進行一場史上最偉大的革命。其實,在理論上上述問題也並不是很難解決,重要的是改革會觸動既得利益者的乳酪,那麼上述一切將可能都是幻想。

三、明斯基—馬克思模型

海曼·明斯基(Hyman P. Minsky, 1919年9月23日-1996年10月24日),出生於美國伊利諾伊芝加哥的經濟學家,1941年,明斯基在芝加哥大學獲得理學(數學專業)學士,隨後在哈佛大學獲得公共行政碩士學位(1947年),並師從約瑟夫·熊彼特和華西里·列昂惕夫,於1954年獲得經濟學博士學位。他在華盛頓大學執教25年,是巴德學院利維經濟研究所的傑出學者。

20世紀50年代明斯基提出了「金融不穩定性假說」。他認為,融資行為主體的收入-負債關係可以分為3類:套利融資(hedge finance)、投機融資(speculative

它們的貨幣價值或資本價值,或者像國債那樣不代表任何資本,或者完全不決定於它們所代表的現實資本的價值。」只要信用在任何一個環節產生問題,就會出現對資產價值虛高的恐慌。隨之發生的信用緊縮,企業的破產加劇,失業的日趨擴大,使生產過剩的形勢更加惡化。由於回報率下滑,生產的利潤降得更低,生產投資下降,工人工資下降,從而導致總需求的持續萎靡。這更加惡化了貨幣資本危機,如此循環不已,整個經濟逐漸蕭條。我們可以將這種類型的危機稱為明斯基-馬克思危機,以與直接導火索源於生產環節上的信用鏈斷裂所導致的經濟危機相區別。

生產過剩條件下的金融壟斷資本的全球化

20世紀30年代到70年代,在蘇聯等社會主義集團與資本主義制度進行競爭的外部壓力下,資本利益集團不得不接受妥協,工會迅速壯大,逐漸形成工會對資本的制衡力量。工會將工人們組織起來與資本利益集團進行集體談判,強大的工會使得工人工資與福利逐漸上升,套上黃金鎖鏈的工人們溫順地接受了被剝削的地位與福特製。在這種情況下,福特製所帶來的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與超額剩餘價值向所有的社會階層重新分配,尤其偏向於勞工階層。收入分配向工資的傾斜,日益提高的購買力水平逐漸轉化為市場有效需求,暫時克服了有效需求不足。凱恩斯主義國家干預政策與福利制度,則不斷熨平經濟周期性。

然而,20世紀70年代以來福特製、凱恩斯主義與福利制度逐漸瓦解,新自由主義經濟思潮或新保守主義的資本全球化與虛擬化逆流回歸。逐漸形成了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正如熱拉爾·迪蒙在《新自由主義與第二個金融霸權時期》一文中指出的:企業上層工薪人員以及自主就業的中產階級也加入到這個對資本所有者有利的新經濟進程之中,因為這些階級也通過直接或間接(即持有基金)方式持有證券,分享了資本所有者的權益。在這一複雜的階級關係模式中,金融資本支配著其他組成部分。金融資本在上述權力結構中的地位:它支配著一個更大的集團,而這個集團又支配著社會的其餘部分。金融霸權則是指最富有的資本所有者和金融機構對整個經濟行使著權威和控制。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對於欠發達國家相對稀缺的資本來說,近乎無限的勞動力湧入市場,嚴重壓低了全球勞工平均收入水平。如英美等發達國家紡織行業非熟練勞動力成本相對於中印這樣的國家毫無競爭力,而非熟練勞動力以及相關行業的專業人員難以轉換行業,從而造成發達國家的工人收入降低。不僅如此,像中國、印度這樣勞動力供給近乎無

刺激下,金融機構甚至一些製造業企業都積極從事於各種形式的信貸擴張。再次,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貨幣主義低利率政策使得廉價信貸易於獲得。這些因素大大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虛擬化過程,形成各種極其複雜的信用衍生產品,比如,在住房信貸證券化(ABS)的虛擬過程中,形成了債權結構十分複雜的債務抵押債券。

當2007年達到明斯基-馬克思經濟危機臨界點時,直接導火索為金融衍生品信用鏈斷裂的金融危機便發生了。資產價值開始迅猛下跌,根據「庇古效應」(財富效應),資產價值的下跌預期造成自我實現的惡性循環,債務人出售資產償還債務導致資產價格下降,資產價格下降意味著必須支付更高的貨幣價值才能償還未清償債務。這將導致更多的債務拖欠、更低的資產價格水平的惡性循環。同時,金融危機傳遞到實體經濟層面,全球失業率日趨攀升,企業破產加劇。經濟衰退一波接著一波地襲來,生產受到嚴重影響。由此可見,全球經濟危機與金融危機形影相隨,相互作用,相互影響,不斷加劇,這就是目前全球的明斯基-馬克思危機逐漸深化的現狀。

因此,資本虛擬化對生產過剩的暫時緩解卻造成未來更加嚴重的生產過剩,並且加劇了經濟的脆弱性和不穩定性,引發了全球經濟結構的不平衡。當脫離實體經濟基礎的經濟泡沫破裂之後,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相互作用,相互影響,造成了嚴重的後果。

理論局限:明斯基的分析僅僅集中在「排他性的金融市場」,並沒有很好地解釋生產(實體經濟)和金融之間的關係。雖然他在對金融危機周期性性質的描述上超過了他人,但這種描述與長期經濟趨勢的關係畢竟並不清晰。儘管明斯基清楚地意識到,金融的反覆無常日益成為現實,但他卻沒有考察金融的長期增長問題,實際的經驗研究在他的著作中很少,因此,他未能發展可稱為經濟「金融化」的理論,即經濟重心從生產向金融的轉移。他也沒有考察經濟停滯問題,即居於體系中心地區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緩慢增長,而馬格多夫和斯威齊正是把經濟停滯作為經濟重心從生產轉向金融的原因。1987年股市崩盤後,明斯基確實提到過,「資本主義再次發生了變化」,演進到一個非常容易發生金融危機的「貨幣管理資本主義」的新階段。然而,這一論斷從未擴展為一個連貫的分析。

研究長期發展趨勢的金融化理論的匱乏,連同明斯基反覆主張的,類似20世紀30年代那樣的債務型通貨緊縮不會再次發生(藉助於大政府和中央銀行最終貸款人功能)的觀點一起,成為試圖將他的模型應用於這幾年金融大崩潰和大蕭條的各種努力的主要絆腳石。同時,明斯基的金融不穩定假設涉及的幾乎完全是短期的周期性現象,只是一個「明斯基時刻」,而

不是作為一種發展趨勢。這個事實使他的分析更易被主流理論家們所接受——他們最關心的是證明經濟會在政府的輕推下迅速反彈。

四、美國次貸危機趣談

金融危機又稱金融風暴,是指一個國家或幾個國家與地區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標(如:短期利率、貨幣資產、證券、房地產、土地(價格)、商業破產數和金融機構倒閉數)的急劇、短暫和超周期的惡化。金融危機可以分為貨幣危機、債務危機、銀行危機等類型。近年來的金融危機越來越呈現出某種混合形式的危機。其特徵是人們基於經濟未來將更加悲觀的預期,整個區域內貨幣幣值出現幅度較大的貶值,經濟總量與經濟規模出現較大的損失,經濟增長受到打擊。往往伴隨著企業大量倒閉,失業率提高,社會普遍的經濟蕭條,甚至有些時候伴隨著社會動蕩或國家政治層面的動蕩。

2009年1月7號《經濟參考報》稱,美國2009年全年的平均失業率預估將在10%以上,成為1948年開始調查失業率以來最高紀錄。佔美國約65%-85%的人口的中產階級大量背負的原本風險較低的優級貸出現大量違約,2009年第三季度,繳款逾期60日以上的優質房貸已經比前一年增至83.8萬戶。可見,隨著實體經濟的衰退,2008以後的金融危機與經濟危機的狀況並未像一些經濟學家所宣稱的一樣在好轉,而是仍在不斷惡化。

先給你解釋一下什麼是次貸危機!一看就明了:

過去在美國,貸款是非常普遍的現象,從房子到汽車,從信用卡到電話賬單,貸款無處不在。當地人很少一次現金買房,通常都是長時間貸款。可是我們也知道,在美國失業和再就業是很常見的現象。這些收入並不穩定甚至根本沒有收入的人,他們怎麼買房子呢?因為信用等級達不到標準,他們就被定義為次級貸款者。

大約從10年前開始,那個時候貸款公司漫天的廣告就出現在電視上、報紙上、街頭,抑或在你的信箱里塞滿誘人的傳單:

『你想過中產階級的生活嗎?買房吧!』

『積蓄不夠嗎?貸款吧!』

『沒有收入嗎?找阿囧貸款公司吧!』

『首次付款也付不起?我們提供零首付!』

『擔心利息太高?頭兩年我們提供3%的優惠利率!』

『每個月還是付不起?沒關係,頭24個月你只需要支付利息,貸款的本金可以兩年後再付!想想看,兩年後你肯定已經找到工作或者被提升為經理了,到時候還怕付不起!』『擔心兩年後還是還不起?哎呀,你也真是太小心了,看看現在的房子比兩年前漲了多少,到時候你轉手賣給別人啊,不僅白住兩年,還可能賺一筆呢!再說了,又不用你出錢,我都相信你一定行的,難道我敢貸,你還不敢借?』

在這樣的誘惑下,無數美國市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貸款買房。(你替他們擔心兩年後的債務?向來相當樂觀的美國市民會告訴你,演電影的都能當上州長,兩年後說不定我還能競選總統呢。)

阿囧貸款公司短短几個月就取得了驚人的業績,可是錢都貸出去了,能不能收回來呢?公司的董事長--阿囧先生,那也是熟讀美國經濟史的人物,不可能不知道房地產市場也是有風險的,所以這筆收益看來不能獨吞,要找個合伙人分擔風險才行。

於是阿囧找到美國財經界的領頭大哥--投資銀行。這些傢伙可都是名字響噹噹的大哥(美林、高盛、摩根),他們每天做什麼呢?就是吃飽了閑著也是閑著,於是找來諾貝爾經濟學家,找來哈佛教授,找來財務工程人員,用上最新的經濟數據模型,一番金融煉丹(copula 差不多是此時煉出)之後,弄出幾份分析報告,從而評價一下某某股票是否值得買進,某某國家的股市已經有泡沫了,這一群在風險評估市場呼風喚雨的大哥,你說他們看到這裡面有

沒有風險?

開玩笑,風險是用腳都看得到!可是有利潤啊,那還猶豫什麼,接手吧!於是經濟學家、財務工程人員,大學教授以數據模型、隨機模擬評估之後,重新包裝一下,就弄出了新產品--CDO(注:Collateralized Debt Obligation,債務抵押債

算沒錢還,把房子一賣還可以賺一筆錢。

結果是從貸款買房的人,到阿囧貸款公司,到各大投資銀行,到各個一般銀行,到避險基金人人都賺錢,但是投資銀行卻不太高興了!當初是覺得普通CDO 風險太高,才丟給避險基金的,沒想到這幫傢伙比自己賺的還多,凈值拚命地漲,早知道自己留著玩了,於是投資銀行也開始買入避險基金,打算分一杯羹了。這就好像阿宅家裡有放久了的飯菜,正巧看見隔壁鄰居那隻討厭的小花狗,本來打算毒它一頓,沒想到小花狗吃了不但沒事,反而還越長越壯了,阿宅這下可傻眼了,難道發霉了的飯菜營養更好?於是自己也開始吃了!

這下又把避險基金樂壞了,他們是什麼人,手裡有1塊錢,就能想辦法借10塊錢來玩的土匪啊,現在拿著搶手的CDO當然要大幹一票!於是他們又把手裡的CDO 債券抵押給銀行,換得10 倍的貸款操作其他金融商品,然後繼續追著投資銀行買普通CDO 。

科科,當初可是簽了協議,這些普通CDO 可都是歸我們的!!

投資銀行實在心理不爽啊,除了繼續悶聲買避險基金和賣普通CDO 給避險基金之外,他們又想出了一個新產品,就叫CDS(注:Credit Default Swap,信用違約交換)好了,華爾街就是這些天才產品的溫床:一般投資人不是都覺得原來的CDO 風險高嗎,那我弄個保險好了,每年從CDO裡面拿出一部分錢作為保險費,白白送給保險公司,但是將來出了風險,大家一起承擔。

以AIG為代表的保險公司想,不錯啊,眼下CDO 這麼賺錢,1分錢都不用出就分利潤,這不是每年白送錢給我們嗎!避險基金想,也還可以啦,已經賺了幾年了,以後風險越來越大,光是分一部分利潤出去,就有保險公司承擔一半風險!於是再次皆大歡喜,Win Win Situation!CDS也跟著紅了!

但是故事到這還沒結束:

因為"聰明"的華爾街人又想出了基於CDS 的創新產品!找更多的一般投資大眾一起承擔,我們假設CDS 已經為我們帶來了50 億元的收益,現在我新發行一個基金,這個基金是專門投資買入CDS 的,顯然這個建立在之前一系列產品之上的基金的風險是很高的,但是我把之前已經賺的50 億元投入作為保證金,如果這個基金髮生虧損,那麼先用這50億元墊付,只有這50億元虧完了,你投資的本金才會開始虧損,而在這之前你是可以提前贖回的,首次募集規模500 億元。天哪,還有比這個還爽的基金嗎?

1元面額買入的基金,虧到10% 都不會虧自己

多印錢。短期的增加貨幣量,錢印多了就不值錢了,降息可以有點作用,這就好比在爛瘡上擦粉,短期看似蓋住了,其實爛瘡爛得更深,至於挑戰和機遇沒有看到,發改委又說糧價要和國際「接軌」了,好比石油,國際原油價格到150美圓了發改委就「接軌」了,跌到60美圓以就看不到接軌了。國際糧食價格上漲了發改委就「接軌」了,為什麼只看所謂的匯率不考慮國內貨幣實際購買力和工資水平?所以,物價上漲,人們購買力不行,工廠生產的東西賣不出去就只好倒閉,現在有千萬農民工失業潮就不奇怪了!生活水平與朝鮮接軌,老百姓的福利待遇和醫療保障與非洲接軌,物價房價油價與歐美接軌。

五、歐債危機的爆發及影響

2009年10月,希臘新任首相喬治·帕潘德里歐揭露了希臘長期以來掩蓋的政府債務黑洞,承認2009年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達到12.7%,政府公共債務佔GDP的比重達到113%,兩項指標遠遠超過《穩定與增長公約》規定的3%和60%的上限。鑒於希臘政府財政狀況的顯著惡化,2009年12月,國際三大評級機構惠譽、標準普爾、穆迪相繼下調希臘主權信用評級,並將其評級展望定位為負面。隨著希臘主權信用評價被國際著名機構降低,希臘乃至整個歐洲的債務危機由此拉開序幕。

2010年4月底,希臘的債務危機迅速向歐洲其他國家蔓延,「多米諾骨牌」效應逐步顯現。愛爾蘭、葡萄牙、義大利以及歐元區內經濟實力較強的西班牙都相繼陷入主權信用危機,再加上希臘,形成了歐債危機的「歐豬五國」(PIIGS)。此後,法國和德國兩個歐元區的核心國家也受到了危機的影響。2012年新年伊始,標準普爾宣布將法國等9國主權信用評級下調,法國主權信用被踢出AAA級。至此,由希臘開始的主權債務危機已演變成一場席捲整個歐洲的主權債務危機。

歐債危機爆發原因的解釋:

從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角度看,歐債危機和次貸危機一樣,都是新的發展階段下資本主義固有矛盾的集中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資本主義國家出現了很多新的變化,其中非常顯著的一點就是經濟的金融化、金融的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逐步進入金融資本主義階段。

在新的發展階段下,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更為突出地表現為生產無限擴大趨勢和勞動者支付能力相對縮小的矛盾。為了應對整個社會有效需求不足的難題,美國採取的辦法是降低信貸門檻,採取低利率政策以刺激信貸消費,從而導致個人和政府債務迅猛增長,形成一種債務型經濟增長模式。而在金融自由化的背景

問題已經凸顯在世人面前。祖科蒂公園如今到處都是抗議者打出的海報和標語,儼然已經成為了抗議者的「大本營」。很多人裹著毯子或者在睡袋裡過夜,也有的睡在別人捐助的床墊上,附近還設有簡易廚房和圖書館等。組織者們還成立了「冬季化委員會」(winterization committee),以便為將來的寒冷天氣做準備。

共和黨長期以來有一個理念,那就是政府對市場經濟要少管。共和黨歷來主張大社會,小政府。里根有一句名言,「正當政府在擴大,個人自由就在縮小」。共和黨人認為,市場經濟自己有自我調節的功能,政府管得越少越好。小布希政府繼續鼓吹這種理論,尤其是那個「經濟沙皇」、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上世紀90年代後期,金融興起,金融衍生品開始時興。「9.11」恐怖襲擊使美國經濟遭受打擊。布希政府為了振興經濟,就號召人們購買汽車、購買房子,布希甚至說,所有美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房子。貸款機構不認真審查要求貸款者的信用,搞零首付、零利率,努力刺激消費。美聯儲在四、五年中不斷降低利率。華爾街則乘著這個機會,大搞金融衍生品,實際上是大搞金融泡沫,謀取高額利潤,製造虛假繁榮。一等美聯儲漲息,沒有穩定收入、付不起利息的那些購房者只好把房子退還給貸款機構,從而引發次貸危機。經過一年多,那些以房貸作為抵押的衍生品支持不住了,金融泡沫破滅,金融危機爆發。

這次金融危機當然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但是華爾街的貪婪和腐敗是金融危機的直接原因,這是沒有疑問的。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政府又不能眼看著美國的金融大廈坍塌,因此布希政府時期就通過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方案,其實是用納稅人的錢去救濟華爾街,為投機商的巨額壞賬買單。唯其如此,奧巴馬在競選時曾表示要懲罰華爾街,要立法加強對金融市場的監管。這是美國普通民眾的共同意願。首先,它的矛頭直接地指向華爾街。奧巴馬政府上任後就開始醞釀金融監管法案,但受到共和黨的阻撓。民主黨政府一再妥協,法案才於2010年7月在國會通過,但核心的內容已經被抽調,華爾街搞金融衍生品的問題基本沒有觸動。法案更多考慮的是如何發現和解決危機,而不是從根本上阻止危機的發生。美國

經濟不景氣,金融危機的後果卻仍然在天天危害著美國民眾。而華爾街的人們仍然領著高薪,拿著高額獎金。

五一大遊行。儘管五一國際勞動節是為紀念1886年的美國芝加哥大遊行,但美國從不過這個節。美國的勞工節是九月初,故意不與國際接軌,這是個典故。


推薦閱讀:

金融危機時怎樣才能保持現金不損失?
一株鬱金香引發的經濟危機
張茉楠:新一輪全球金融危機正在醞釀
「股神」巴菲特:金融危機再次發生不可避免

TAG:通貨膨脹 | 金融危機 | 經濟危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