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了共享經濟的毒?該如何解?

中了共享經濟的毒?該如何解?

共享經濟是近幾年的大熱詞。

車子共享,房子共享,手機能租,女朋友能租……

不要一百,不要一千,只要一塊……

共享經濟用它的便捷與實惠,將我們身上的刺一根根薅走,你是不是也已「毒」入五臟六腑?


是誰打開了潘多拉之盒?

任何事物都有多面性,共享經濟也不例外。這個巨大的藍海市場,隨著資本不斷注入,也免不了變成了紅海。「天下熙熙皆為利往」,在這片海域爭奪戰中顯露無疑。

共享經濟藍海變紅海

商家吹起的美好背後,共享經濟存在的問題也從冰山之下浮出。一旦「美好假面」捅破,某一方利益受損,無需解釋就是開撕,過往「恩愛」皆浮雲。

嫌疑人一:自如、滴滴等共享平台

「長租公寓爆倉」是鮮活的平台「作死」案例。

長租公寓「鼎家」看似做著租房的正經買賣,其實是變相賺金融的錢。租客在不知情的情況下申請了一年12期的第三方網路貸款。鼎家破產後,租戶不僅拿不到先行支付的押金,每月還得借貸,不然會影響金融信用!而房東收不到鼎家公司應給的後續租金,必然想收房。鼎家可恨,租戶可憐!

鼎家爆倉,自如、魔方們也沒好到哪兒去,玩得都是「金融」租房套路。自如寓還捲入疑似甲醛超標緻人死亡風波,陷入重度公關危機。

小樂君感覺後背涼颼颼,租的雖不是自如寓,還是買了個甲醛測量儀檢測。危機四伏,愛惜生命,只能靠自己了!

嫌疑人二:司機、快遞員等平台參與者

8月24日,轟動一時的順風車司機殺人事件,平台的主要參與方——司機和乘客,生命安全的衝突,終於將網約車的安全問題推向風口浪尖。輿論火山噴發,滴滴遇史上最強危機,「人人喊打」。整個網約車行業和模式亦被拉入漩渦,重新審視未來。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9月14日中通某快遞員又犯下強姦未遂的犯罪事實,被公安機關依法刑拘。

這一次,打開潘多拉之盒的,是平台的參與者。

輿論壓力集中爆發的8月,讓人們從共享經濟狂歡派對氛圍中,一個激靈驚醒,是時候把冰山之下的問題拎出來整治一番了。


達摩克利斯之劍高懸

順風車事件之後,滴滴夜間停服。

某天月黑風高夜,小樂君在22:57打開滴滴,顯示排隊30多號,而「23:00滴滴夜間服務將停止運營」的提醒使我慌張,此時公交車已經沒了,騎共享單車太遠,走回去……兩條腿顫抖著表示拒絕。

第一次深切感受到「如果這個城市離了網約車」的不便,相信許多夜歸人也深有同感。

我們已經被共享經濟培育的「溫床」荼毒,只能努力讓它們變成是「無害之毒」。如何放心享受共享經濟帶來的好處?小樂君先拋兩點淺見為敬,願與大家共同討論。

解藥一: 以敬畏之心永續經營

整頓後的滴滴,帶著一系列新的運營規則重新上線,如司機需註冊時間超過半年、安全服務超過1000單才能在夜間(23:00-5:00)接單;行程中頁面左下角上線緊急呼叫、一鍵報警以及全程錄音功能等。

其實網約車的安全事件一直存在,Uber也曾遭遇惡性事件,優化了安保措施。這些安保動作很簡單,但此前的滴滴並未將用戶的安全問題放在首要考慮位置,實是對生命缺乏敬畏、心存僥倖使然。

不僅是網約車,任何共享經濟平台都應心存敬畏,任何為一時之利、忽視消費者利益的行為,都將印證一句古老的箴言——「不是不報,時候未到」。

解藥二: 多方加強監管

是否監管、監管到什麼程度,一直是共享經濟模式下的爭議點。如果我是DD,自然希望吸引更多的商戶/司機入駐,敞開大門降低門檻。

事件發生後,監管部門的重視約談、社會公眾輿論壓力,滴滴進入被動反省整頓,可見互聯網時代中多方監管的重要意義。

共享經濟作為一個真正為大家帶來了便利的事物,是毒還是葯,誰藏著毒藥,誰又握著解藥?答案只能靠多方參與,共同約束其成為沒有副作用的良藥!

推薦閱讀:

TAG:人人都愛共享經濟?知乎周刊 | 滴滴出行 | 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