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藏識|禪宗的思想與風範(五)——禪師與禪門規式

六祖之後,六祖智慧的見解繼續得到發展,如馬祖道一禪師云:「自性本來具足,但於善惡事中不滯,喚作修道人。取善舍惡,觀空入定,即屬造作。」又云:「道不用修,但莫污染。何為污染?但有生死心,造作趨向,皆是污染。若欲直會其道,平常心是道。」又黃檗希運禪師云:「語默動靜,一切聲色,儘是佛事。何處覓佛?不可更頭上安頭,嘴上加嘴。」禪師們的見解和其它佛教的宗派不盡相同,行動上也不能取得一致,因此百丈要創立禪門規式。

《景德傳燈錄》卷六云:「百丈大智禪師以禪宗肇自少室,至曹溪以來,多居律寺。雖別院,然於說法住持,未合規度,故常爾介懷。乃曰:祖之道,欲誕布化元,冀來際泯者,豈當與諸部阿笈摩教為隨行耶!或曰:《瑜伽論》、《瓔珞經》是大乘戒律,胡不依隨哉?師回:吾所尊,非局大小乘,非異大小乘,當博約折中,設於制范,務其宜也。於是創意別立禪居。」

這一段話把百丈禪師創立禪居的用意說得非常明白,他創立的許多規式,如掛單過堂,入室請益,上堂升座等等,直至現在還大都沿用,都是為便於參禪而設的。其中還有一項非常特別,即「不立佛殿,唯樹法堂,表佛祖親囑授,當代為尊也。」佛教寺廟不論在印度和中國都注重佛殿和造像,而在禪宗的寺院里居然沒有佛殿,不能不說是打破一般宗教形式的大膽嘗試。禪宗思想發展到百丈的時代,用禪門規式把它固定下來。以後的五宗七宗,除了在鍛煉學人的機用上有些出入以外(擬另為文敘述),大體上沒有什麼改變。

有人問百丈,斬昔伐木,掘地墾土,有沒有罪報?百丈回答道:「不得定言有罪,亦不得定言無罪。有罪無罪,事在當人。若貪染一切有無等法,有取捨心在,透三句不過,此人定言有罪。若透三句外,心如虛空,亦莫作虛空想,將罪休息安著?」這話當然是從上面的理論引申出來的,和比丘戒有抵觸,而與瑜伽菩薩戒相通,所以在禪門規式里有普請法。普請即「上下均力」,也就是自上至下共同勞動的意思。

百丈《本傳》云:「師凡作務執作勞,必先於眾,眾皆不忍,早收作具而請息之。師云:吾無德,爭合勞於人,師既遍求作具不獲,而亦忘食,故有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之言,流播寰宇矣。」

 

百丈創立普請法,以身作則,對物維持寺院經濟,特別是在唐武宗會昌法難以後,發生了最重要的作用。

禪宗祖師們幾乎沒有一個不參加勞動的。如黃檗開田、擇菜,溈山摘茶、合醬、泥壁,石霜篩米,雲岩作鞋,臨濟栽松、鋤地,仰山牧牛、開荒,洞山鋤茶園,雪峰聽槽、蒸飯、畲田、破柴,雲門擔米,玄沙斫柴,都見於《本傳》或《語錄》。同時他們把勞動和修持打成一片,把平日所悟得的道理貫徹到勞動里去。

如《百丈禪師語錄》云:「因普請鋤地次,有僧聞鼓聲,舉起鋤頭大笑歸去。師曰:俊哉,此是觀音入理之門。後喚其僧問:你今日見甚道理?雲,某甲早晨未吃粥,聞鼓聲歸吃飯。師乃呵呵大笑。

又如《溈山靈祐禪師語錄》云:」石霜抵溈山為米頭,一日篩米次,師云:施主物,莫拋散。石霜云:不拋散。師於地上拾得一粒米云:汝道不拋散,這個是什麼?石霜無對。師又云:莫輕這一位,百千粒盡從這一粒生。石霜云:百千粒從這一粒生,未審這一粒從什麼生。師呵呵大笑歸方丈。

像這樣的公案,在《語錄》裡面隨處都是,舉不勝舉。從這許多公案上面,我感覺到禪師們把勞動當為一種藝術品的創作,全神貫注,互相欣賞,沒有一絲兒勉強或為難的痕迹。這是他們對於般若或圓教的最高原則實有所證,而又能付之實踐的一種具體表現。禪宗自成立以來,就逐漸掩蓋了我國佛教的其它宗派,就這一點看來,可以知道不是偶然。


編輯|慧容

美編|

璐希

責編|妙蓮


推薦閱讀:

澳大利亞的毛澤東思想研究(下)
圓悟克勤《碧岩錄》的結構與思想
從王原祁家世生平,看「南宗正脈」的畫學思想

TAG:思想 | 禪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