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力取向心理諮詢師的兩大法寶 | 簡單心理諮詢師話你知

動力取向心理諮詢師的兩大法寶 | 簡單心理諮詢師話你知

來自專欄簡單心理Uni10 人贊了文章

如果反饋和詮釋是動力取向心理諮詢師的兩把劍,那我們應該如何成為人劍合一的武林高手,讓諮詢不再浮於表面,並與來訪者在無意識深處相遇呢?

心理諮詢研習社邀請到了王衛民老師與我們分享他對動力取向諮詢師如何深入諮詢的相關思考和經驗。

主講人 | 王衛民

整理編輯 | 簡副社長

本期概覽

一、動力取向心理諮詢過程中的療愈因子

二、案例:心理退行的大學生來訪者

三、案例:諮詢師休假對來訪者的影響

四、克萊因學派的核心臨床思想

五、心理諮詢師的收穫

一、動力取向心理諮詢過程中的療愈因子

經常有人問我:「我們諮詢師是通過什麼來治癒來訪者的?在諮詢過程中真正起到作用的決定因素是什麼?」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以用四個字概括,那就是反饋詮釋

對於動力取向的諮詢師來說,反饋和詮釋是我們唯一的工具。有的老師可能會問了,共情和無條件積極關注呢?共情是在諮詢早期建立關係,但我們認為一味的共情是不能夠促進來訪者成長的。無條件的愛只能把你的來訪者變成一個巨嬰。

我認為能夠促進來訪者改變和成長的因子,只有反饋和詮釋。對於功能好一些的來訪者,我們可以多一些詮釋;對於功能差一些的來訪者,我們只需要把他提供的信息反饋給他,讓他看見就好了。

反饋和詮釋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卻很難。如果要想把這兩個工具用好,就需要對理論進行不斷深入學習和實踐。到今年,我做心理諮詢12年了,諮詢的總時長應該在12000小時以上,但我只敢說我剛剛進入心理諮詢的門,我覺得我才剛剛會用反饋和詮釋這兩個工具。

我自知對這兩個工具還遠沒有運用到熟練的程度,更不用說得心應手。所以你要想用這兩個工具用得非常熟練,到得心應手的地步,就需要大量的實踐經驗。

因為反饋和詮釋,真的是一門很深的學問,也是一門藝術。如果你真的進了心理諮詢的門,就會發現它是一件太複雜的事情,需要諮詢師有很多臨床經驗,甚至是1萬小時都不夠。

如果這1萬小時只是在不斷重複,而沒有經過真正有經驗的諮詢師的督導,那麼1萬小時也是不夠的。因為這1萬小時只是第一個小時的重複而已。在這1萬小時裡面至少得有幾百小時,經過了真正專業的、有經驗的諮詢師手把手地督導,諮詢師才能夠學會精神分析的這門語言,才能掌握好這兩個工具。

可能有些老師對我的話有疑問了:「不就是反饋和詮釋嗎?有那麼難嗎?我天天都在這麼做啊。」所以我給大家分享兩個我最近個案的片段,和大家一起來看一看,反饋和詮釋是怎麼應用的。

如果你想體驗一下心理諮詢,探索更完整的自己,去尋覓一位諮詢師吧~

親密關係心理諮詢師 - 簡單心理?

jdxinli.cn

二、案例:心理退行的大學生來訪者

來訪者是一個大學生,他本來今年該上大二,但他休學了一年,所以今年他還念大一,我們一共做了九次諮詢。目前這個個案還在繼續。

在第五次諮詢的開頭,他一坐下來就跟我說:

「我覺得我越來越難受。昨天晚上情緒超崩潰,我覺得我不知道為什麼要來做諮詢。我覺得做諮詢沒什麼用。我之前去找第一個諮詢師,諮詢了七八次之後,他覺得我抑鬱太重了,他沒辦法幫助我。諮詢師跟我說:『要不你去休學』,然後我就覺得我可以逃了。

「我現在很後悔我當時休學的決定。有的時候我只是向爸爸媽媽抱怨一下,告訴他們我的狀態不是很好,然後他們聽了之後就特別焦慮和緊張。他們就順著我的話說:『你就回來,你就別上學了。』但我希望他們能夠強硬一點。就因為他們的不強硬,我休學了,讓我耽誤了兩年。

「有的時候我覺得媽媽特別幼稚,她不能像個大人,特別搞笑,簡直愚蠢。我想要幹什麼他們都說行,他們看問題很白痴,我給他們分析問題,他們都聽我的。他們真的很愚蠢,我那麼小,我的分析是有局限的。他們難道想不到嗎?他們就盲目地同意了我的分析。」

1.來訪者的無意識表達了什麼

來訪者的這段話的字面意思不用我說,大家都聽到了,無非是他對諮詢不滿,對他以前的諮詢師,對他的父母不滿。因為他們導致他做出了錯誤的休學決定,使得他浪費了兩年的時間。

但是他這段話字面意思下的無意識,是想告訴我們什麼呢?我們動力取向的諮詢師的經驗或者水平其實就體現在這。你的耳朵能不能夠聽見來訪者的無意識,這是我們動力取向的諮詢師的功力。我們現在一起來看看來訪者這段話無意識想告訴我們什麼。

透過來訪者說的這段話的字面意思,其實這個來訪者想告訴我們的是:他不想也不能自己做決定,他以往都是讓別人為他做決定。現在他對諮詢有了不滿,需要做一個決定,他是要繼續還是要退出諮詢。但是他不想自己做這個決定,他想讓我,也就是他的諮詢師幫他做這個決定:應該繼續還是退出?

來訪者表達得很委婉,因為這是來訪者無意識的模式,可能他自己都沒有辦法意識到他真正想說的是什麼。這個來訪者在告訴我們,他想要的關係模式是一個生命極早期嬰兒和媽媽的關係模式。

大家知道嬰兒不會說話,嬰兒有什麼需要,只能在那裡哇哇地哭。足夠好的媽媽是有能力從嬰兒的哭聲里猜到這個嬰兒想要什麼的。對於這個來訪者來說,他要求媽媽能夠聽到他的哭聲里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包括他也要求我能夠聽出他的哭聲里,他真正想要的是什麼。那麼作為諮詢師,我們不能順著他的話說,而是要能聽懂他真正的需要。

來訪者非常後悔休學,他說他之前的諮詢師、他的父母對他不負責任,都不能讀懂他真正的意圖,他非常憤怒。所以他想要我做什麼呢?他這個時候是希望我能夠幫他來做一個決定——他要不要離開諮詢?

2.反饋和詮釋的四個步驟

我們諮詢師只有兩個工具,一個是反饋,一個是詮釋。那麼我們對這個來訪者怎樣反饋呢?我們第一步,需要把來訪者說的表面上的東西反饋給他,然後再理解,他為什麼這樣說,這就是詮釋。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和掌握,我把這個過程分解成了四步。但在具體的臨床實踐中,這四步是要根據具體情況隨機組合,靈活運用的。因為你觀察到來訪者的行為,你聽到來訪者的語言,對來訪者的感受,甚至你的鼻子嗅到的味道,都需要用這四步來反饋和詮釋給來訪者。所以每一節諮詢是由上百次這樣的四步組成的。

1)反饋的結構化(我們聽到了什麼?)

第一步,我們要怎樣反饋?我們要向來訪者表示,我們聽到了他說的東西,我們聽到的東西不是無中生有的,也並非跟來訪者說的是不一樣的東西,這叫反饋。

對於這個來訪者前面的那一段話,我會這樣反饋:

「你說,你的前諮詢師和父母,都對你不負責任。你的諮詢師對你感到無力,想要擺脫你,不想跟你工作,TA建議你去休學。你現在覺得TA對你不夠認真。你也說到,你爸爸媽媽也不能面對你的困難,他們只是想安撫你,你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想回家,就回家,他們沒有認真地理解你、幫助你,所以就同意了你休學。」

這個反饋表示我們聽懂了來訪者的對話,就是我們用我們的話把來訪者的話(表示我們聽懂了)反饋給他。接下來我會繼續說:

「其實你對休學的決定,現在感覺非常的懊惱和後悔。你覺得不管是你的諮詢師還是你的父母,他們都對你不認真。」

2)解釋防禦

第二步我們要把來訪者的防禦說出來,我會接著第一步說:

「同時你也在告訴我,你無意識里避免替自己做決定,你總是讓別人替你做決定。」

這是來訪者無意識的一個行為,也是他的一個防禦。來訪者這樣的迴避就是防禦,他迴避自己做決定,然後就不用去負責。

我會接著說:

「似乎你自己替自己做決定是一個你不能承受的事情,你沒有辦法為自己負責任,你總是想讓別人替你負責任,然後迴避自己,為自己負責。好像你是一個嬰兒,沒有能力為自己做決定,也沒有能力為自己的決定負責任。」

3)詮釋當下的移情

第三步就是對移情的解釋。接下來我會說:

「你現在,在此刻也想讓你的諮詢師,也就是想讓我替你做決定。在過往的經驗中你讓你的父母來代替你做決定;在此刻,在這裡,你也希望我替你做決定,來決定你要不要離開諮詢。」

4)詮釋動力

這樣我們就把來訪者無意識壓抑下去的願望呈現給他了。

3.揭示無意識

我們工作就是要幫助來訪者看到TA壓抑下去的無意識的願望,這才是我們動力取向的諮詢師在諮詢中要乾的事情。揭示來訪者無意識,才是我們的功能。

如果我們只是在字面意思上回應TA,比如這樣回應:「你很怨恨父母,給你做了一個不好的決定。如果是我,是不會建議你休學的。」這樣回應除了向來訪者顯示,你比他前面的諮詢師和父母高明,比別人都強之外,可能沒有別的用處了。

其實當你這樣回應來訪者的時候,來訪者的無意識一定知道,你在事後諸葛亮,來訪者要麼看不起你,要麼迎合你。迎合你的時候,來訪者就會找一些事情讓你感覺你很厲害。至於來訪者是看不起你還是迎合你,這取決於這個來訪者內在的客體和客體關係。

所以我們諮詢師其實是沒有資格替來訪者做生活中的決定的,出主意、提建議、做決定不是我們諮詢師該乾的事情。我們諮詢師該乾的事情就是通過和來訪者的諮詢關係,揭示來訪者的無意識。

如果你不幹這個事情,你去給來訪者出主意、做決定,那你就是把自己貶低為街道老大媽,那樣你根本就對不起來訪者給你支付的諮詢費。

如果你去做體驗或者去做督導,如果你的諮詢師或者督導師在這個層面上和你工作,你得要他退還你諮詢費和督導費,因為他浪費了你的時間,浪費時間就是浪費生命,他應該給你賠錢。

4.個人體驗:修通自身的情結

所以目前在國內找個合適的個人體驗,其實也是很難的,合適的個人體驗的意思就是你跟他做,你有收穫,你們可以在潛意識層面上工作,因為我們做的是動力取向。如果我們找不到,暫時沒有,千萬不要湊,因為有些東西一旦進了腦子裡,再想把它弄出來可就是很難了。

一花一世界,一樹一菩提。生活中到處可以領悟,我們只要尊重潛意識,信任潛意識,那麼在生活中所有的事情裡邊,你只要願意去覺察,你同樣可以獲得很多領悟和心靈上的成長。

所以假如你找一個體驗師,TA內在的很多情結和阻抗都沒有修通,那你和TA分析很多年,你可能還是老樣子。因為諮詢師能走多遠,決定了來訪者能走多遠。TA都沒修通,TA怎麼可能帶你走出來?所以如果沒有合適的個人體驗,我們只要尊重潛意識,願意自省、覺察也是可以的。

很多得道高僧沒有做過體驗,但是打水的時候水灑了,就頓悟了。因此,只要我們持續不斷地去覺察和自省,總有一天你可以修通自己內部的很多情結。

5.尊重潛意識

重要的是我們一定要尊重潛意識。我們學精神分析,那我們要相信人類是有潛意識的。做精神分析,假如你都不相信有潛意識,那你還做什麼精神分析?比如你去挖金子,你都不相信這地下有金子,卻還在那裡,那不就是傻子嗎?

有些人他不相信潛意識,但是他說他是做精神分析的,然後做半天沒有效果,幫不了別人,然後他自己發展出所謂本土、整合的心理諮詢。他所謂的整合就是把空椅子技術、沙盤、意象對話、催眠等等糅合在一起,一次諮詢里用四種技術,然後他就開始攻擊精神分析,他說「我本土的整合的療法比你們精神分析有效」。

這些人就很奇怪,我覺得他根本就沒進精神分析諮詢的門,根本就不知道什麼叫精神分析,又有什麼資格評價精神分析呢

所以我們做精神分析,不會像那些自稱整合的人那樣,蘿蔔白菜豆腐東北亂燉,在我看來這可能就是向來訪者展示他有多少技術。其實這樣子的人很自卑,利用來訪者來獲得一些成就感,而我們不會這樣做。

6.他者的理解:在心靈深處的相遇

我們動力取向的心理諮詢只專註於一件事情,就是揭示來訪者的無意識,這是我們精神分析動力諮詢的核心。只有在無意識水平上工作,來訪者才能夠有被深刻理解的感覺。

不知道大家去做體驗的時候,有沒有這種被你的諮詢師深刻理解的體驗?我有過體驗。那是一種全身通透,在心靈的深處與另一個和你一樣的同類相遇的感覺。

你感覺被另一個同類深深地理解,你的心靈從此和另外一個人有了某種連接,那這個連接讓你的心靈在這浩瀚的時空里從此不再孤單,不管你走在哪裡,身在何處,你的精神都是豐富的,富含活力的,這一切只因為你的心裡和另外一個心靈在無意識的深處相遇過。

你被另外一個心靈曾經深刻地理解過,這就是成長或者成長的源泉,我們認為這就是他者的理解(拉康的他者)。他者的理解是成長的源泉,每個人的心理發展和成長都需要依靠他者的理解。沒有他者的理解,我們無法靠自己成長。

有人說我靠自己讀書學習,其實這是另外一種成長,而不是我們在這裡說的成長。我們說的成長一定要是在關係中成長,所以我們這種心理諮詢的成長需要他者的理解,他者的感受,他者的視角。在和他者的互動中,你會內化TA的客體的言行舉止。

一個人的心靈是富饒的還是貧瘠的,是僵化的還是靈動的,其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TA內化的客體的質量和豐富性。我們作為來訪者的諮詢師,我們就是來訪者的重要客體。我們怎麼看世界,也就決定了我們的來訪者內化什麼樣子的外在客體

所以諮詢師走多遠,就決定了諮詢師的來訪者走多遠。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只要能夠發展出我們作為諮詢師的功能,我們對來訪者的心理成長是無可替代的。

7.反饋和詮釋的意義

現在社會上出現了什麼?陪聊師、人民調解員、婚姻感情挽回師,來和我們心理諮詢師搶飯碗。我想告訴大家的是,他們根本做不了我們諮詢師能做的事情,他們沒有能力反饋和詮釋來訪者的無意識,因為這個是需要大量的臨床經驗才能做到的。

但就怕我們自己把自己貶低,貶低為街道老大媽,停留在安撫來訪者,給來訪者出主意、講道理的水平。如果你停留在這個水平工作,在我看來你就沒有發展出諮詢師的功能。

你會發現你的來訪者會越來越少,你可能只會對來訪者說,「你很難過,你很傷心」。這樣的理解太淺了,這是聊天,這誰都會說。我們是專業的,我們不能在這個層面上理解來訪者。

我記得曾經讀過一本書,裡面有一句話說心理諮詢就是和你的來訪者在無意識的深處相遇。我認為高水平、有境界的心理諮詢師,他一定有能力和來訪者在心靈的深處相遇。為了揭示來訪者無意識,以達到深刻理解來訪者、和你的來訪者相遇的目的,我們只有兩個工具,就是反饋和詮釋。

8.克萊因學派的詮釋:心理退行

我們回到前面所說的大學生個案的諮詢片段。這個來訪者很擔心自己是否會投資失敗(像遇到他的前諮詢師一樣),他不知道是否繼續做諮詢,他希望我不要像他的前諮詢師和父母那樣,他希望我來替他做決定,來迴避他自己做決定。這其實是來訪者在操縱我。

這個模式他是意識不到的,我們需要把無意識返還給他。我們把無意識返還給來訪者之後,需要先停一下,看一看他的反應,如果他能夠接受,那我們可以繼續向下深入進行詮釋。

我可能會接著說

「這是始終困擾你的問題,就像生命非常早期的心理,像嬰兒只是哭,剩下的事情都是由媽媽來猜,並由媽媽來幫你做。你想和我建立的不是一個諮詢師和來訪者的關係,你想和我建立的是一個剛出生的嬰兒和他媽媽的關係。

「而你在你的現實生活中之所以感到困難,就像你曾經說過的,你說你一出門和人交往就會覺得有災難發生,一出門冒險就是挫敗,是因為你想當一個嬰兒,你想找一個能猜對你的想法的媽媽,而事實上,現實生活中根本就沒有像你媽媽那樣能夠時刻猜對你內心真正想要什麼的人。

「這是你在現實生活中屢屢挫敗的原因。你活在自己的想像中,當你退縮在自己的世界裡時,你會感到很安全。

這是嬰兒式的心理退行,是克萊因學派說的心理退行的來訪者。這些是我們要詮釋給來訪者的,然後去看來訪者的反應。

9.如何用好反饋和詮釋

但是如果你不知道這些理論,我們就不知道怎樣去解釋,怎樣去詮釋,該如何向來訪者反饋。所以我們要想把反饋和詮釋這兩個工具用好,就必須有很紮實的理論基礎,沒有理論做支撐,我們就不可能把這兩個工具用得得心應手。

要想把這兩個工具用好,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我們具備大量的紮實的理論基礎,還有大量的臨床經驗,還需要一個有經驗的諮詢師手把手給你督導,至少上百小時,這三者缺一不可。

為什麼需要上百小時的督導?因為我認為精神分析是一門外語,是一門語言特殊的語言,它和我們日常生活中的說話方式、思維方式完全不同。所以精神分析這套語言,你要想用熟練,沒有幾百小時的練習,是不可能對它有感覺的

就像你學一個語言,你只是理解了,只是知道,但沒有成百上千遍的練習,你根本不可能掌握。我們精神分析的語言,反饋和詮釋,同樣需要你不斷地練習才能掌握

三、案例:諮詢師休假對來訪者的影響

這是一個男性來訪者,同時這個來訪者他也是一名諮詢師,他是跟我做體驗的,這個來訪者跟我做了將近一年的諮詢,我7月初休假回來第一次見他,這一次來訪者遲到了六分鐘進來,他就說「兩周不見了」,然後停一分鐘觀察,見我沒有什麼反應,然後來訪者繼續說:「最近案例報告我也不想寫,來這裡做諮詢,也有一些磨磨蹭蹭。」

說到這裡,他說:「哦,有點熱。」他就自己站起來去把空調打開,回來繼續說:「今天跟我的督導師談的,我的來訪者不把自己放到咨訪關係里,不知道拿這樣子的來訪者該怎麼辦。」

他說:「我之前還挺想進入一段關係,但是會覺得有困難,就好像別人的情感是那麼的豐富,他們需要關係,好像我不需要。我覺得我完全可以自己獨立,我不理解別人為什麼需要和別人建立關係。但是自從我和我的前妻關係斷裂之後,我不願意和別人建立關係。之前我覺得我和別人不一樣,覺得很奇怪,但是那時候我還是願意和來訪者建立關係的,而現在我連和我的來訪者都不願意建立關係。

1.嬰兒式的分離焦慮

這是我的來訪者在我休假回來後跟我一見面時說的一段話。我們來看諮詢片段里來訪者在說什麼。就這麼一段司空見慣的話,我相信今天到場的老師每天都會聽到類似的表述。在這段再普通不過的話裡面,我們透過來訪者的字面意思,會發現來訪者的無意識向我們提供了大量的信息。

我6月底休假了兩周,這是我休假後第一次見到這個來訪者。這次他遲到了6分鐘,他一進來就說「兩周不見了」,然後他停了一下,觀察我的反應。很顯然他的內心被我的休假擾動了,表現為他的遲到。其實這個來訪者有很多被控制和被拋棄的恐懼。這個是嬰兒式的焦慮。

克萊因不像弗洛伊德,克萊因不再談驅力了,克萊因談關係,談分離焦慮如何影響一個人。這個來訪者的心理在偏執-分裂位,這個來訪者的焦慮的性質也是嬰兒式的焦慮,嬰兒式的焦慮就是被迫害焦慮

所以我的休假在這個來訪者那裡被體會成被拋棄,被他體驗為我不想跟他做諮詢了。他會這樣來看我的休假,就像孩子一樣。

媽媽去上班了,或者媽媽生病,嬰兒不會覺得媽媽因為工作要去上班,嬰兒直接就會認為媽媽不要我,媽媽是一個迫害者,這是他的無意識。我們應該在來訪者的無意識層面上進行理解。

我們做這個工作當然需要休假,尤其是對這個來訪者,我們應該有規律地休假,我們不要做完美的、唾手可得的諮詢師。這對這樣的來訪者的自戀修復是沒有好處的

我們需要注意的是我們的休假對來訪者產生的影響:來訪者是如何理解我休假這件事情的?這激起了他的什麼防禦?

來訪者說「兩周不見了」,然後他看我沒什麼反應。他接著說的這一段話的意思是他比起以前更困難了,他也不想寫案例報告了,來做諮詢也有阻抗,磨磨蹭蹭。他的無意識是在說:「因為你去休假拋棄了我。」他的感覺是我不想要他了,然後他說他也不想要他的來訪者。

因為我的諮詢師不想要我,所以我也不想要我的來訪者。我都活著沒什麼意思了,我不想當來訪者,我也不想當諮詢師了,談到這裡來訪者覺得有點熱,這時來訪者起身自行打開空調,但並沒有徵求我的意見,也就是徵求諮詢師的意見。這裡來訪者的熱可能是分離焦慮,激活了他身體上的一些熱的感覺。

因為我在當下,我是沒有感覺到熱的,如果熱的話,我會提前把空調打開。然後他沒徵求我的同意,他自己起身去開空調,這個行為其實對諮詢師是一個攻擊。他沒有徵求諮詢師的意見,所以他這個行為是一個入侵

他的無意識覺得諮詢師是沒有功能的,沒有功能就是死了,也就是諮詢是像死了一樣。所以他只能供養自己,自己餵養自己,這個時候他就會自己去開空調。

因此,我當時干預的做法是,我請他把空調關掉

「你覺得熱,因為你對於我這兩周休假,非常痛苦、挫敗和憤怒,覺得諮詢師借休假擺脫了你(這是來訪者的無意識,他是不知道的,我們需要反饋給他)。因為你認為我借休假擺脫了你,就因此也不想要你的來訪者,你也不想成為我的來訪者。

因為你覺得你被我拋棄了,就像你剛才去開空調,你覺得我坐在這裡感覺不到熱,我的身體是沒有功能的,就像死了一樣,感覺不到冷和熱。在這個空間里只有你一個人是唯一活著的人。我沒有正常的人類情感和感受,是一個沒有功能的諮詢師,已經感覺不到冷和熱。

我這麼做讓他把空調關上是要告訴他,我是有功能的。當然我們也需要看來訪者的情況,要區別對待。如果這個來訪者很弱,我會鼓勵他去開空調。但是對於這個來訪者,他入侵性很強,他在這個空間里把諮詢師完全擠跑了。

對這樣的來訪者,我就會讓他把空調關上,我說:「請你把空調關上,你可以跟我說,你覺得熱,問我是否可以打開空調。」我會把它倒回去,去證實他的痛苦,向他呈現他的無意識。

2.躁狂性防

接下來這個來訪者又說:「今天跟我的督導師談的,我的來訪者不把自己放到咨訪關係里,不知道拿這樣子來訪者該怎麼辦

「我之前還挺想進入一段關係,但是會覺得有困難,就好像別人的情感是那麼的豐富,他們需要關係,好像我不需要。我覺得我完全可以自己獨立,我不理解別人為什麼需要和別人建立關係

「但是自從我和我的前妻關係斷裂之後,我不願意和別人建立關係。之前我覺得我和別人不一樣,覺得很奇怪,但是那時候我還是願意和來訪者建立關係的,而現在我連和我的來訪者都不願意建立關係。

其實這一段話,來訪者都是在說他和諮詢師的關係。我是客體關係學派的分析師,所以我會有一個思維方式,就是來訪者說的一切事情,其實都是在說來訪者和諮詢師的關係

所以我這樣回應他:

「你說這一個關係需要兩個人同時進入。你對於別人不進入只有你一個人進入的關係,你不知道怎麼辦。同時你也說,你覺得我不想進入和你的諮詢關係。「

但其實這是他的投射,是他不想進入和我的關係,因為他覺得我拋棄了他,然後他把這個投射到我身上,他就認為我不想和他建立關係了。他在說我和他的關係,因為我去休假了,他就感覺到我不想和他建立諮詢師和來訪者的關係了,所以我們要去體會來訪者無意識在和我們如何交流。

來訪者接下來說「他們需要關係,好像我不需要,我覺得我完全可以自己獨立,我不理解別人為什麼需要和別人建立關係」,這段話的意思是他覺得別人需要關係,而自己不需要。其實他之所以不需要,是因為他不知道如何和別人建立關係,是他想要但要不到。

這在克萊因學派叫躁狂性防禦,是抑鬱位的躁狂性防禦。就像嬰兒得不到媽媽,媽媽去上班了,或者嬰兒得不到乳房,這太痛苦了。這個來訪者這個時候它既不在偏執-分裂位,也不在抑鬱位,而是在一個特殊的心理位態。

大家學習克萊因的理論就知道,人的兩個心理位態就像鐘擺一樣,從偏執-分裂位到抑鬱位,在擺動。但是還有一種情況,就像時鐘一下子收縮到原點位置,這就叫躁狂性防禦。這個時候嬰兒會表現出:「媽媽你不是去上班了嗎?那我就不需要媽媽了,以後都不需要了。」他會說:「我壓根就不需要了,然後我這樣就不痛苦了。」

在成人身上我們也經常能看到這種躁狂性防禦。那些在戀愛中受傷的人,從此誰也不愛了,退縮回自己的世界裡,他們只愛自己的這種狀態叫躁狂性防禦,因為他們不是真的不需要愛情,而是要不到,不得不這樣。

這個來訪者就是覺得:「我得不到你是吧?你要拋棄我,你去休假,所以我不需要你,你對我已經沒有意義了。如果我得不到你,你又對我很重要,我又需要你,那豈不是太痛苦了?所以我得不到,我乾脆就不需要了。」這是躁狂性防禦,所以我們理解到來訪者的這一層,我們就可以給來訪者一個解釋。

我會說:

「不是你不願意要,而是因為你得不到。就像一個小孩需要媽媽,媽媽不在,他覺得媽媽不愛他了,他承受不了,他覺得被拋棄了,沒辦法去控制他的媽媽。

因為嬰兒那個時候還沒發展到抑鬱位,他還沒有能力這樣想:「媽媽雖然不在,但她還是愛著我的。」

這個來訪者還沒發展到抑鬱位,所以他只能認為我不要他了,然後他開始進行躁狂性防禦,就是認為他不需要我了。所以孩子在偏執-分裂位的時候,他就認為媽媽真的死掉了,然後他就覺得我真的不需要媽媽。

這個不需要,其實就是一個防禦,我們要把防禦反饋給來訪者,鏡映給他看:

「不是你不願意要,而是因為你得不到。就像一個小孩需要媽媽,媽媽不在,他覺得媽媽不愛他了,他承受不了,他覺得被拋棄了,沒辦法去控制他的媽媽。」

我們要告訴這個來訪者:

「我沒有覺得你不需要關心,你想建立和你的來訪者的關係,你想建立和諮詢師的關係,你想建立和督導師的關係,也想建立和孩子的關係,也很想建立和媽媽的關係,也想建立和伴侶的關係。

「但是這些關係都很困難,和他們建立關係不如你想像的那樣,也不是你想建立就能建立的,這讓你非常的痛苦和憤怒。因為你不是想要建立一個真正的親密關係,你想建立一個你可以控制的關係。

「我沒有覺得你不想建立關係,對於你來說,如果你建立的關係,是你不能控制的關係,你就認為那不是關係。對你來說,你也不知道什麼叫親密關係。」

我們要把這個無意識呈現給來訪者看,因為在我們過往的諮詢中,他企圖把我變成他的督導師,然後到他督導師那兒想把他的督導師變成諮詢師,他在關係中肆無忌憚,他想怎麼樣就怎麼樣,所以他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親密關係。

他無意識里覺得只有可以控制的關係才叫親密關係,如果他不能控制,他就覺得這個關係很危險,他就不願意進入。我會跟他說:「只有控制的關係才能讓你覺得安全和踏實,你沒有辦法去相信別人。」

3.諮詢師的α功能

來訪者後面還有一句話說:「自從我和我的前妻斷了關係之後,就再也不跟別人建立關係了。」

這一段話我會跟他反饋說:

「你不是不願意和別人建立關係,而是你意識到別人不願意和你建立和你前妻那樣的關係。因為你和前妻的關係裡面有很強烈的施受虐的關係。當你發現別人不願意和你建立施受虐的關係,你就卡在那兒了,你沒法建立沒有施受虐味道的關係。

「但是現在我留意到你比過去正常一些了,但是還沒有達到完全正常。所以只有一部分正常的你就像在半空中卡住了。我留意到你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但你現在還不知道怎麼和人建立新的親密關係。在你和我的關係中也帶著施受虐的味道,但已經不像以前那麼強烈了。」

這就是來訪者把他無法理解、無法消化的β元素投射到我們諮詢師這裡,我們諮詢師的容器接觸這些β元素,並讓β元素在我們這個容器中停留一段時間。這些無意義的β元素累積到一定數量,就會在諮詢師這裡形成β屏幕。我們就要利用我們諮詢師的α功能,對屏幕上的這些β元素(沒有意義的,來訪者無法理解的這些焦慮)進行α化,把它轉變成了α元素。α元素是來訪者可以忍受的,而且是有意義的。

所以要用我們諮詢師的α功能,把那些來訪者無法理解的β元素轉化成來訪者可以理解、可以忍受的α元素,再反饋給來訪者。來訪者吸收消化之後,他的無意識就開始變化,諮詢作用開始顯現,最後達到無意識修通的目的。這就是心理諮詢發生作用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諮詢師的α功能是至關重要的作用。在α功能之前,我們首先要能理解來訪者表達的字面意思背後的無意識的含義,這是我們做動力取向心理諮詢最基礎、最起碼的要求,但不管你是反饋還是詮釋,我們都無法離開理論,因為理論是我們諮詢師使用反饋和詮釋工具的基礎和依據。

四、克萊因學派的核心臨床思想

我入行十多年來,從弗洛伊德的經典精神分析,到當代的客體關係,再到科胡特的自體心理學,都涉獵了一遍,最後我發現克萊因的理論最吸引我,我認為克萊因的理論比較適合我們中國人的文化。比如克萊因學派強調此時此地,我們中華文化也強調當下。

1.雙位理論:偏執-分裂位和抑鬱位

克萊茵的重要貢獻就是雙位理論——偏執-分裂位和抑鬱位。溫尼科特認為,克萊因的雙位理論和弗洛伊德提出的俄狄浦斯情結,可以相提並論,是一樣偉大的。大家知道,狄浦斯情結是我們精神分析的基石,而溫尼科特把它們放在同樣的地位。

弗洛伊德的心理期是不可逆的,我們知道從口欲期、肛欲期到俄狄浦斯期一直向前,就像軍隊行軍打仗。你不能回來,如果你一回來,就叫固著,就是非正常狀態。

但是克萊因的偏執-分裂位和抑鬱位是動態的,你可以擺檔,你從偏執-分裂位到發展到抑鬱位之後,你遇到一些心理危機,你還可以從抑鬱位被退回到偏執-分裂位,你也可以再擺盪回來,你還是正常的。

而且雙位理論還對應著我們中國文化,比如:偏執-分裂位,是分裂,對應的是分。抑鬱位是整合,對應的是合。我們中國文化裡邊就有「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之說。

克萊因學派有生死本能融合與去融合的這種說法。我們中國有道家的「陰中有陽,陽中有陰,生中有死,死中有生」這種辯證的思想。就是生的時候有時為了死,死的時候也為了生。

我記得徐克導演的《奇門遁甲》裡邊那周冬雨演的小圓,她為了物隱門的人的生而選擇了死,最後她的死迎來了鳳凰涅槃式的重生,變得更加強大,這是道家文化。

2.客體關係

克萊因放棄了弗洛伊德的驅力理論轉向客體關係,認為尋求關係是人類行為的動力。在諮詢室里來訪者說的任何事情其實都和我們諮詢師有關係,來訪者說的任何事情都在說著他和諮詢師的關係。

我在北京有一個長期的案例督導小組,我發現特別是新加入這個督導小組的學員,一報案例就說:「沒得說了,諮詢進入瓶頸了,談不下去了。」是啊,你把自己摘得乾乾淨淨,當然沒得說了。

討好諮詢師的來訪者

比如最近我督導過的一個個案,來訪者父親暴力,媽媽軟弱,長期那在這樣的家庭里生活,來訪者認同了母親。對於這個來訪者來說,他只有討好才能生存下去。

因此在諮詢室里,來訪者會無意識地把諮詢師理想化成一個有力量的母親、可以拯救他的人,每次一來,這個來訪者就說:「老師,我變好了,我又進步了,老師你上次挖了我,所以我現在變得更加強大!」

變得強大和挖有什麼關係呢?來訪者這個時候明顯是在討好諮詢師,因為他的內在客體關係就是討好與被討好,他把他內在的客體關係投射出來,放在諮詢師身上,就變成了來訪者在討好諮詢師。

而諮詢師無意識地認同了他的投射(諮詢師這個時候真的扮演了他投射的角色),諮詢師每天絞盡腦汁地幫他出主意,解決他現實的問題,表現得非常有能力,甚至是全能和完美。來訪者也在拚命地迎合諮詢師的完美,那這個配對完完全全是他和他父母的關係的重現。

來訪者把他內在的客體關係外化出來了,來訪者這麼做的時候,其實他是很痛苦,很憤怒的。他這樣討好別人,這樣做了二十多年,現在在諮詢中他再用同樣的討好的方式,去討好諮詢師,他能不憤怒嗎?

沒過多久這個來訪者就過來,跟諮詢師說:「我換掉了我的健身教練,那諮詢師我是不是也可以換掉呢?」

1)不要扮演來訪者投射的角色

所以,當諮詢師真的成為來訪者投射的角色的時候,並真實地扮演了他投射給你的角色的時候,來訪者是非常憤怒的,來訪者要的不是這個。

你扮演他投射的角色幫不了他,這樣的扮演是沒有任何諮詢意義的,而且當你真的去扮演來訪者投射過來的角色時,你會非常地累。但就算你把自己累死,也不可能達到來訪者投射的那個理想客體的狀態,因為來訪者投射過來的角色一般都是全能的,而現實中你不可能那麼完美和無所不能。

我們諮詢師的功能不是真的要去扮演來訪者為你指派的角色,而是通過懸浮注意去感受來訪者正在把你指派成什麼客體,然後呈現給他,也就是把來訪者的無意識反饋和詮釋給他。這樣,來訪者對自己的無意識意識化的成長就會悄然發生。

在諮詢室里,來訪者會經常在無意識里為你指派一些角色,讓你扮演他早期的客體,而我們不能去扮演他的投射。但是理智上我們知道不能演,實際上卻會無意識地配合來訪者,演了他為我們指派的角色。可能我們演了,卻連自己都不知道。因為來訪者和諮詢師之間的投射認同都是在潛意識層面上完成的。有時候你根本就覺察不到你扮演了來訪者投射的角色,卻已經這樣做了,這就意味著你見諸行動了。

有的諮詢師就會問:「那我該怎麼辦呢?我知道我不能演他投射過來的角色,但是我在不知道的情況下扮演了,這該怎麼辦呢?」這個時候我們需要明確:我們心理諮詢師的位置在哪裡?

2)諮詢師應該在什麼位置

精神分析到底是做什麼的?我們在和來訪者的諮詢中,應該呆在什麼位置?我們動力取向的諮詢師要做的是把我們通過懸浮注意感受到的,也就是我們諮詢師通常所說的「第三隻眼睛」看到的,反饋給來訪者,把來訪者無意識正在讓你扮演的角色呈現給他。那返還的方式就是通過反饋和詮釋,這就是克萊因學派的解釋。

比昂把這個潛意識叫做真相。比昂認為每一次諮詢都無限接近這一諮詢小節的真相,也就是終極現實。至於我們把來訪者的真相返還給來訪者之後,來訪者怎麼想——來訪者是接受也好,拒絕也罷,那是來訪者的事情。

我們諮詢師所能做的就是把無意識真相返還給他,詮釋給它。這就會和來訪者內在的一些情感發生化學反應。至於反應成什麼,需要諮詢師等到下一臨床時刻,才能夠看到來訪者的變化,然後再根據來訪者下一個臨床時刻的反應,再繼續做解釋。

精神分析就是這斷地轉化,不斷地解釋,這樣諮詢才能深入下去,諮詢才能不浮於表面。所以我們需要觀察來訪者將你推向何種角色。假如你根本沒有懸浮注意,根本沒有發展出第三隻眼睛的功能,那你就沒法感受和理解來訪者。

懸浮注意不要觀察來訪者,而且還要觀察我們諮詢師自己。克萊因學派重點是強調觀察諮詢師自己,觀察諮詢師自己和來訪者在那個臨床的當下正在活現什麼,這是精神分析師的位置。然後諮詢師再把這些反饋給來訪者,詮釋給來訪者。

3)以諮詢師/來訪者為中心的解釋

但是我在長期的督導中發現,很遺憾的是,絕大部分諮詢師的詮釋都是以來訪者為中心。什麼叫以來訪者為中心的解釋呢?就是我解釋你,你是這樣的,你是那樣的

諮詢師會說,來訪者你現在很焦慮,來訪者你現在很憤怒,你現在很衝突,你衝突的是什麼;來訪者,你把我看成什麼什麼樣,你覺得我否定你了,你覺得我拒絕你了……

這種解釋讓來訪者覺得一切讓諮詢師不爽的情緒,全都是來訪者的責任,都是來訪者搞出來的事情。來訪者你把我弄得很不舒服,來訪者你要好好反省反省自己,你為什麼總讓我不舒服。真正的心理諮詢師,真正的精神分析師是不會這麼乾的。

精神分析師會以諮詢師為中心解釋自己,比如以諮詢師中為中心的解釋是這樣:「我的話讓來訪者你覺得很冷漠,我的話讓你感到了被拒絕,我的話讓你有被否定的感覺,因此你現在很憤怒。」以諮詢師為中心的解釋會讓來訪者覺得諮詢師是勇於承擔責任的,而不是把所有的不舒服的感覺都推給來訪者。

當然,成熟的心理諮詢師也不會僵化地一直呆在以諮詢師為中心的解釋的位置,他們會靈活地判斷來訪者的心理狀態。如果來訪者的心理發展到抑鬱位,諮詢師會根據情況做出以來訪者為中心的解釋,以促進來訪者的自我反省;假如來訪者的心理狀態在偏執-分裂位,那有經驗的諮詢師絕對不會以來訪者為中心做解釋。克萊因學派就是這樣做的:解釋諮詢師和來訪者此時此刻的互動。

克萊因學派強調來訪者字面意思下面的無意識,如果我們只關注來訪者的字面意思,那我們只能得到一點點很可憐的信息,因為來訪者是沒有辦法直接把他的無意識告訴我們的。來訪者只能說一些意識層面的話,來訪者的無意識是需要我們諮詢師先在來訪者那裡捕捉到,然後再用來訪者能聽懂的話反饋給來訪者,這是我們諮詢師的功能。

我們諮詢不能說教,不能停留在字面意思講道理、出主意的層面,如果諮詢師在這個層面上和來訪者工作,那就是把自己降低到街道老大媽的水平。我們之所以專業,是因為我們可以聽到街道老大媽聽不到的東西,這是需要我們有大量的理論學習和臨床經驗作為基礎的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收費那麼貴的原因,因為我們不是在和來訪者聊天嘮家常,我們的訓練可以使我們的工作深入到來訪者的無意識層面上。

3.應用反饋和詮釋要注意什麼

1)來訪者是否感到足夠安全

我們應用反饋和詮釋到我們的臨床心理諮詢中時,需要注意的是什麼呢?我們需要注意來訪者是否能在你這裡感到足夠的安全,只有來訪者感到足夠的安全,我們才可以分析他的潛意識,否則來訪者就會有被迫害的感覺。

如果在諮詢早期,我們就大刀闊斧地分析來訪者的潛意識,一般來訪者都承受不了,那麼這個來訪者就會提前脫落,我們技術再高也幫不了他

雖然我們強調理解來訪者的潛意識,但我們也要注意節奏,不能你一理解來訪者的無意識,就馬上給來訪者作出解釋,我們需要先把對來訪者壓抑下去的無意識的理解放到我們諮詢師自己這裡感受一下,如果我們自己都難以承受,那我們最好不要解釋給來訪者聽。因為既然是潛意識,它一定是令來訪者感到痛苦的,否則來訪者也不會把它壓抑到潛意識裡去

妒忌女兒的媽媽

比如曾經有一位女士害怕自己將來失獨,想再生一個孩子,萬一老大沒了,也不至於讓自己陷入無限的孤獨的空虛

但是現實生活中,這個女士對女兒的態度是很不耐煩的,當女兒接近她的時候,她總是下意識地推開女兒,對女兒有各種挑剔,有時候自己都覺得自己對女兒很不好,很自責,但下回對待女兒的態度還是不耐煩,還是一樣的挑剔

在這裡,這位女士的無意識就起著動力的作用。這位女士從小和奶奶一起長大,她在奶奶家吃飯睡覺。她十歲時奶奶去世,當時萬分悲痛。奶奶不在了,她回到父母身邊,總覺得父母不喜歡她,總覺得父母更喜歡他的妹妹。

所以在她的無意識里,有對女兒的妒忌。妒忌是對死本能的防禦,妒忌是要破壞她妒忌的對象所擁有的好東西。她妒忌女兒,如果她給了女兒很多喜歡、關注,就會引發她在女兒這個年齡時對父母關愛缺失的感受,從而引發她對女兒的妒忌。

妒忌是對妒忌的防禦,她為了不讓自己去妒忌女兒,所以會無意識地不去關愛女兒,或者破壞掉女兒被關愛的狀態,這樣她就不用再去妒忌女兒了。所以她只有不給女兒愛和關注,他才能不去妒忌女兒,也就是說她去挑剔女兒、忽略女兒,是為了防禦她對女兒的妒忌。這些過程都是來訪者無意識運作的。

妒忌是由死本能推動的,一個人的妒忌是要摧毀TA所妒忌的客體的。而這個案例的女士妒忌自己的女兒,也就是想要摧毀自己的女兒擁有好客體的願望。這個無意識願望對這個女士來說實在太可怕,太難以接受了。一個母親要殺死自己最愛的女兒,那真是太可怕了,如果你告訴她,她會崩潰,感到非常難以接受。

所以像這個來訪者這樣的無意識,是需要放到我們諮詢師這裡很長時間才能說的,也許等這個諮詢結束了,你都沒有機會跟她說。

2)根據臨床經驗判斷

這時就有人困惑了:「我到底是解釋來訪者的無意識,還是不解釋?不解釋來訪者的無意識,你說諮詢浮於表面,深入不下去,諮詢無效;解釋呢,你有時候會傷害到來訪者。」

其實這裡就是體現一個諮詢師經驗的時候,當你捕捉到來訪者的無意識之後,需要諮詢師自己來衡量哪些無意識能解釋,哪些無意識還需要在你這裡等一等才能解釋,以及怎樣找到合適的臨床時刻進行解釋。

這是由諮詢師成千上萬小時的諮詢經驗來決定的,這是最考驗,也是最體現一個心理諮詢師水平的地方。如果你不會根據經驗判斷何時能解釋,何時不能解釋,這個解釋對特定的來訪者是否還需要等一等的話,一看到來訪者的無意識,不管三七二十一就解釋,那你就是一個心靈殺手。

這樣你比那些庸醫還可怕。庸醫看不到來訪者的無意識,只是在表面上講講道理,雖然起不到什麼諮詢作用,但至少不會造成二次傷害。因為在表面上講道理,來訪者願意聽就聽,不聽也不會有什麼嚴重後果,充其量來訪者只是浪費了時間與金錢,但不會有什麼傷害。

所以心理諮詢看上去很簡單,在我們中國,好像只要考個心理諮詢師證書就可以做了。以前教思修的老師,退休沒事做,考個心理諮詢師證就來做諮詢,家庭主婦沒事了,也來考心理諮詢師,好像心理諮詢師誰都能做似的。的確,諮詢師看上去很簡單,諮詢中講話講什麼,也沒什麼高深之處,但是這個話要講求一個火候,這真的很難、很複雜。

所以我前面說心理諮詢它是一門很深奧的學問,是一門藝術,你要是真的進了心理諮詢的門,你會發現它真的太奧妙、太複雜、太燒腦,真的需要你有很多經驗。哪怕你有很多經驗,你遇到一些來訪者,可能也會對他判斷失誤。

我說的判斷主要是判斷來訪者的心理功能,心理功能好一些,有自省力、有象徵能力的來訪者我們會用探索性諮詢。探索性諮詢,是指探索來訪者的無意識。對於功能差的來訪者,會用支持療法。支持療法就是共情,積極關注,鏡映,做他的自體客體。

但如果有的時候你高估了來訪者的心理功能,過早地探索來訪者的潛意識,可能你就會有麻煩。這樣的來訪者可能會跟你扯皮,說你的諮詢無效,要求你退費。而我們諮詢師收費不是按照有效無效來收費的,我們依據的是時間。

用叢中老師的話說:「我用生命陪伴了你50分鐘」。人的一生除掉睡眠的時間還能有多少個50分鐘?我們諮詢師這50分鐘是很寶貴的,專業的諮詢師是不會向來訪者承諾療效的。要是你拿療效來說事的話,那我們這個工作就沒辦法開展了,因為療效實在沒有什麼標準來衡量。

有的時候,如果你想做一個有功能的諮詢師,可以接受他的無意識。但是無意識之所以成為無意識,是因為那裡面全是來訪者不願意和難以面對的情緒和情感。如果來訪者能夠愉快地面對他們,那就不叫無意識

所以如果我們判斷錯了,向來訪者呈現了來訪者不想看見的情緒和情感,而這個來訪者的功能又很差,那這樣來訪者可能會憤怒,會攻擊諮詢師,在諮詢師身上找各種不足來進行攻擊。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3)只做反饋/及時轉介

我們在用詮釋這個技術之前,一定要看看這個來訪者的自省力和承受能力,心理功能是否良好,心理是在偏執-分裂位,還是在抑鬱位。

如果是心理功能差的,沒有自省力和心理學頭腦的,心理在偏執-分裂位的來訪者,我們只做反饋就可以了,不要做詮釋,否則他承受不了會跟諮詢師扯皮。

我們諮詢師的時間是很寶貴的,我們沒有那麼多時間和這樣的來訪者周旋,所以我們需要去考察來訪者是否有一定的心理學頭腦,是否有能力認為你對他的無意識的理解是理解,如果他的象徵能力很差,他會把你的理解看作是對他的評價,對他的否定,他把你的理解感受為被迫害,那這樣的來訪者是沒有動力學思考能力的。

對於這樣的來訪者,無論諮詢是多麼敏感,來訪者都覺得不被理解。這可能是因為來訪者還沒有做好被理解的準備,來訪者在他的生命里也許從來沒有被理解的經驗,如果諮詢師理解了他,來訪者會覺得太親密了,太靠近了。

來訪者因為沒有被理解的經驗,他會本能地不相信你理解了它,如果來訪者接受了你對他的理解,可能他整個自體就要崩潰了,來訪者會認為我以前那麼多苦日子白受了。

對有些來訪者來說,不被理解已經成為了他的宗教,如果他要接受被理解,他一定會瘋掉的。諮詢師就這樣輕易地理解了他,會激起來訪者劇烈的嫉妒,來訪者無法忍受——我活了30多年都沒被理解過,你和我呆幾個小時就理解,實在是太令人妒忌了。

當妒忌的時候,來訪者會防禦,大家知道,對妒忌的防禦的方式就是毀滅,摧毀理解它的客體——也就是諮詢師。來訪者無意識地把他的諮詢師投射成迫害者,那諮詢師根本就幫不了他,這樣的來訪者沒法很好地利用諮詢師,沒法很好地利用好客體,他沒有辦法和好客體建立關係。這樣的來訪者其實是讓人很痛心的,也是很悲哀的。

我們只能把他們轉介給CBT的老師,然後在具體生活事件上給他一些建議、指導。因為這樣的來訪者用動力取向的心理諮詢很難從中獲益。你如果硬要和他一起工作諮詢,一年半載沒有效果,就會浪費你和來訪者的時間和金錢。

如果你運氣不好,這樣的來訪者可能會給你扯皮,因為你的諮詢無效而要求你退費。一般這樣來訪者都會很偏執,因為他們有深深的被迫害感。那最後諮詢師要處理這樣的事情,真的是很頭疼的。

所以諮詢之前我會和來訪者有六次評估,這六次是雙向的評估,我會評估來訪者有沒有心理學頭腦,有沒有自省力,有沒有象徵能力,適不適合做動力取向的心理諮詢。另一方面來訪者也要評估我,來訪者對我們的工作方式適應不適應,願不願意和我一起工作。如果我發現有不太適合的來訪者,我會把他們轉介。

五、心理諮詢師的收穫

最後我還想說,我們做這個工作也是可以獲得很多收穫的,因為心理諮詢真的是可以改變一個人。你會看到你的來訪者從機械僵硬變得越來越靈活。來訪者會跟你說:「我的老闆還是那個老闆,我的老婆還是那個老婆,我的老公還是那個老公,生活還是原來的生活,但我的感受和原來不一樣。」

他看世界的方式改變了,從偏執、狹隘到包容和感恩。當你看到你的來訪者的改變,進而帶動他全家人的改變,你會從中獲得很大的滿足感和價值感。這些是我們諮詢師真正所能獲得的。

有人說你一小時收800元,你獲得了金錢。其實做諮詢師我們掙不了多少錢,如果你想掙錢,那你肯定入錯行了。這個行業生命不息,學習不止,我工作12年,諮詢時長1萬多小時,但是我現在每周的個體督導和小組督導,再加上我的個人體驗的費用,2400元,1個月就是9600元。所以去掉我們學習、督導、體驗的費用,還剩下多少錢呢?如果要想在這個行業走得很好,就需要持續不斷的學習和投入。

王衛民

簡單心理認證合作諮詢師

首都師範大學心理學碩士

國家職業資格認證心理諮詢師(二級)

中國心理衛生協會會員

長期接受Dr.Kontos Jannis 督導,Jannis,精神分析師,希臘以及德國精神分析協會會員

長期接受個人體驗

親密關係心理諮詢師 - 簡單心理?

jdxinli.cn

-本文案例中涉及到來訪者的真實信息,

均已經過嚴格的模糊處理-


推薦閱讀:

心理諮詢師的奇葩經歷
諮詢反思 | 心理諮詢師如何問問題
孩子為何網路成癮?——心理醫生的思考
新手心理諮詢師有多難?| 初始執業必經7大坎
#04 心理諮詢中的「菜市場買賣」

TAG:心理諮詢師 | 心理治療 | 心理諮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