摐金伐鼓聲震天——淺談蘇聯遠程轟炸機-米亞4鐵鎚

摐金伐鼓聲震天——淺談蘇聯遠程轟炸機-米亞4鐵鎚

來自專欄 V?lkischer Beobachter55 人贊了文章

前言

在根據朝鮮戰爭時獲得的情報及經驗,包括被俘美軍轟炸機飛行員的供述,蘇聯軍方經過討論得出結論:在二戰後期服役的B-17,B-25,B-29,B-32之類遠程螺旋槳轟炸機依靠飛行高度在太平洋戰場如入無人之境的情況已一去不復返,大型活塞式轟炸機在輕捷迅猛噴氣式截擊機面前幾乎沒有招架之力。可以說與B-29同一類型的圖-4在未來戰爭的環境下也不容樂觀,美國人對剛剛研製成功B-36(外形有些奇葩)的性能和對戰場適應程度產生懷疑。由於蘇聯人得到此情報,也對處於研發中的圖-85轟炸機產生懷疑,並且影響了研發進程 ,很快性能更好的圖-95出現了,圖-85隻生產了兩架就停止生產。蘇聯當時以圖波列夫為代表的主流航空學者對噴氣轟炸機仍抱懷疑態度,認為噴氣式飛機的航程難以達到要求,渦輪螺旋槳才是既能滿足速度又能達到航程的最佳動力,而米亞西舍夫是噴氣式遠程轟炸機的堅定支持者。實際上在集群長途奔襲目標的過程中,活塞式轟炸機很可能也很容易遭到敵方攔截,損失十分慘重,到指定目標時已經所剩無幾。儘管蘇聯方面已經清楚地認識到這一點單靠圖-4獨挑大樑局面實際上一直維持到20世紀50年代,基本上同圖-95開始批量生產的時間銜接。這十年里,老牌勁旅英國皇家空軍拼盡全力生產功能相同的3V轟炸機,美國意識到了未來轟炸機的作用,接連推出了B-47和B-52兩代轟炸機。面對這種情況,蘇聯當然也沒有閑著,經過短短几年的摸索終於試飛成功了多種機型。

米亞西舍夫設計局

V. M. Myasishchev Experimental Design Bureau(Экспери-мен-тальный Машин-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Завод им. В. М. Мясищева) orOKB-23, founded in 1951 by Vladimir Myasishchev) was one of the chief Soviet aerospace design bureaus until its dissolution in 1960. Vladimir Myasishchev went on to head TsAGI. In 1967, Myasishchev left TsAGI and recreated his bureau, which still exists to this day. The bureau prefix was "M." As of 2003[update], its workforce is estimated at approx-imately one thousand. Myasishchev and NPO Molniya intend to use the V-MT or M-55 as launch vehicle for sub-orbital spaceflight.

米亞西舍夫設計局(OKB-23),1951年建立,1960年解散。解散後米亞西舍夫開始領導TsAGI,之後在1967年米亞西舍夫又離開TsAGI並重建自己的設計局。新的米亞西舍夫設計局至今依然存在,有大約1000名僱員。現在米亞西舍夫和NPO Molniya(1976年成立,航天器製造局)打算使用V-MT或M-55發射次軌道太空梭。

說到米亞西舍夫設計局,雖然蘇聯時期名聲稍大,但屈指數來,其設計的機型委實不多在M-4之前幾乎找不到存在感,其實弗拉基米爾·米亞西舍夫雖然出道較晚但因頗具膽識,在蘇聯衛國戰爭時期就自籌資金研發高空轟炸機ДВБ-102而受到斯大林的讚賞。與圖波列夫設計局關係十分不好,當時米亞西舍夫設計局的二把手就宣稱圖波列夫設計局試圖獨佔蘇聯重型轟炸機研製(資料真難找啊!)

米亞西舍夫設計局圖徽

弗拉基米爾·米亞西舍夫(1902-1978)

米亞-4 發展史

當時設計的原機型BM-25有六種方案,第一種是半埋式發動機凸出於機翼後緣之上,並採用當時非常罕見的蝶形尾翼,機翼除了翼根有30度後掠,大體平直,前緣襟翼則基本和機身垂直。第二種基本同第一種,但減少機炮數量(減少到3個),機翼後掠。第三種也是後掠翼,並未採用蝶形尾翼,斜向支柱可以在起飛後拋棄。之後一種則是照抄B-47。第五種與B-36有些類似,安裝8台功率為6250馬力的庫茲涅索夫TB-2Ф渦槳發動機(背對背安裝,一推一拉)8葉反轉螺旋槳。機長50.5米,翼展51.54米,最大起飛重量175噸。最後一種是六發ВК-5發動機預計起飛重量為90噸,而載彈3噸時航程為12000千米,最大速度為800千米每小時,在其基礎上研發全尺寸СБД,採用自行起落架。全長44米,後掠上單翼翼展50米,帶有可彎曲的前掠襟翼和兩種不同的後緣襟翼。而另一個變種裝有米秋林АМРД發動機,最大起飛質量為186噸,機身外形則只是放大(翼展76.2米,機長65米)。

當時蘇聯政府極其重視米亞西舍夫設計局,但是任務卻不小,開發一種可以量產,且航程在12000千米,速度在850-900千米,載彈量可達24噸的遠程轟炸機。備選發動機型號為留里卡和米秋林,不過兩者的性能指標相差太遠,前者是5噸推力,滑跑在3500米左右,而AM-3高達8噸。

米亞西舍夫先後致信赫魯曉夫和航空工業部長,建議製造戰略轟炸機。赫魯曉夫表示認可,並將設計方案上報斯大林和蘇聯部長會議副主席馬李舍夫。最終,在克里姆林宮的一次會議上,蘇聯高層正式決定發展戰略航空兵。

米亞-4於1953夏天進行首次試飛,1953年12月27日,蘇聯飛行員加利茨基駕駛米亞-4遠程轟炸機樣機升空。與同期最為成功的蘇聯遠程戰略轟炸機圖-95相比,使用渦噴發動機的米亞-4外形上更先進,但問題在於,米亞-4達不到設計規定的11000-12000千米航程,在試驗中,空載也勉強達到9800千米的航程,所以必須用空中加油來彌補航程的不足。

1954年5月1日紅場閱兵式上蘇聯展示的米亞-4戰略轟炸機其實僅有幾架,但是參閱的米亞-4都反覆飛了幾次,給西方一種蘇聯已經裝備了大量米亞-4轟炸機的假象,令美國大為震驚,使得美國加速研發B-52轟炸機。北約組織將其稱為「北美野牛」,(當時西方陣營的媒體和軍方都不清楚米亞-4的設計單位,有些媒體乾脆起名為伊爾-38),而蘇聯國內媒體將其稱為103М(米亞-4A)。

技術特點

機型結構

米亞-4轟炸機採用懸臂中單翼氣動布局,有後掠角,下反角很小,外翼上有一個翼刀;機身為全金屬半硬殼結構,截面略呈橢圓形,機身後部有一腹鰭,彈艙在前後起落架之間,長約7米;機身頭部是轟炸領航員艙,鑲著明膠玻璃。

米亞-4機翼有一根主梁,在前緣、副翼和襟翼的前部各有一根輔助梁;襟翼為單縫襟翼,副翼上有調整片;副翼和襟翼的弦長占整個機翼弦長的1/5,機翼結構與彈艙和部分機身組成一個整體;尾翼有較大的後掠角,平尾稍高於後機身,方向舵弦長占垂尾弦長的1/3左右,升降舵和方向舵都有調整片。

米亞-4起落架為自行車縱列布置,在彈艙之前和之後裝有小車形主起落架,各有四個輪胎;在翼尖設有一個流線型輔助起落架,每個起落架有兩個輪胎。

動力系統

米亞-4轟炸機A型裝4台米庫林АМ-3A/Д渦噴發動機,單台推力8700千克,外側兩台的尾噴口向外傾斜。B型和C型裝索洛維也夫A-15,單台推力13000千克,發動機重3500千克,推重比3.7,發動機直徑1.45米,長7.5米,空氣消耗量為190千克/秒。

武器裝備

米亞-4轟炸機採用水平投彈方式進行轟炸,A型機身上部在中央翼之前和之後各有一座炮塔,機身下部在前起落架之前和主起落架之後各有一座艙塔,在尾部還有一個用雷達瞄準的炮塔,每個炮塔有兩門23毫米機炮,共10門機炮;彈艙內可載4500千克核彈或普通炸彈,或者在機腹下掛一枚AS-3「袋鼠」空對地導彈或一枚AS-4「廚房」空對地導彈。

米亞-4B型和C型上,機身後部上、下兩座炮塔取消了,機炮減為6門,正常載彈量為4.5噸,最大載彈量為12噸,可攜帶魚雷、水雷,腹部可外掛一枚「鱒魚」空對地導彈(裝載核彈頭,射程200至320公里)。米亞-4改裝的3М空中加油機機載防禦武器主要是6部АМ-23航炮。

航電系統

米亞-4轟炸機裝備РБП-4型轟炸瞄準雷達,搜索距離為140-180公里,尾部射擊瞄準雷達估計為ПРС-1型,垂尾貼入式天線的肖蘭短程無線電導航儀,ДИСС-1多普勒速度感測儀,ГПК-52航向陀螺儀,兩台РСИУ-4B超高頻指揮電台(一台備用),PСБ70高頻電台,PB-2或PB-17無線電高度表及兩部АВК-5自動測向儀和一部HИ-5БН導航顯示器。C型安裝的大型搜索雷達可能是РБП-6型,搜索距離為150-200公里,該型裝有遠距通信電台1-РСБ-70M。

性能數據

機體參數

乘員

8人

長度

47.20米(A型)

49.38米(C型)

翼展

50.48米(A型)

51.82米(C型)

高度

11.30米

機翼面積

326.35平方米

空重

79700千克

最大起飛重量

138500千克

動力裝置

4台AM-3A渦噴發動機

推力

4×85.75千牛

飛行速度

最大0.77馬赫(947千米/小時)

起飛270-280千米/小時[3]

著陸 200千米/小時[3]

實用升限

13700米-14600米(A型起飛重量140噸)

15600米(C型)[3]

最大航程

8000-8100千米(彈艙改為油箱)

5500千米(載彈9噸,載油65噸)[3]

作戰半徑

3556千米

滑跑距離

起飛1550米(用Д-15發動機)

  著陸1500米[3]

爬升率

15米/秒

翼載荷

370千克/平方米(正常起飛重量)

420-425千克/平方米(最大起飛重量)

推重比

0.22-0.25(用АМ-3Д發動機)

0.32(用Д-15發動機)

系列型號

米亞-4A型

即103M型,最早基本轟炸型,是蘇聯最早出現的四發噴氣轟炸機,航程8000千米,該型的作戰升限只有13700米,自衛能力差,航程等性能也不及圖-20。為保證圖-20能執行越洋任務,有45架米亞-4A改成了空中加油機,加油軟管卷盤裝在彈艙內。

米亞-4A

米亞-4B型

即3M型或201M型,米亞-4的海上偵察型,在A型半球形鑲玻璃的頭部位置換裝一頭部整流罩,還有一根空中受油探管。機身下部有許多專用航空電子設備及其泡形整流罩,中部彈艙的前部向外凸出。

米亞-4C型

即3MD型,為海上偵察反潛型,外形像B型,但飛機頭部加長了,裡面裝有大型搜索雷達(可能是РБП-6型),最前面是空中加油受油管。雷達後面是轟炸觀察艙,它有透明玻璃罩,再往後每邊是圓頂觀察窗,供射擊瞄準用。也可向前、左、右拍照。估計後面還有側視雷達。機身下的整流罩、彈艙和武器都與B型的相同。

比較

相比較圖-95,兩者其實是互補關係。圖-95航程遠,雷達搜索距離遠。而米亞-4載荷大,速度快。兩形成的戰略轟炸合力勉強可以抵消B-52轟炸機的技術優勢(從側面看出蘇聯在遠程轟炸機領域遠不如美國)。

視頻鏈接

B站的@禮炮二十一是一名不錯蘇俄武器史UP主,近期有可能更新關於米亞-4轟炸機的視頻space.bilibili.com/2824

資料鏈接

海陸空慣性世界第174期,第177期

baike.baidu.com/item/%E

【圖片】蘇聯黑科技:米亞-4特種運輸機【航空母艦吧】_百度貼吧?

tieba.baidu.com圖標
推薦閱讀:

誰驅動了紅輪——評托洛茨基《斯大林評傳》
早在1939年,蘇聯與日本在中國邊境大打出手,日本為何慘敗?
1970年蘇聯秘密啟動一項鑽探計劃,鑽進地球內部一萬兩千米!

TAG:蘇聯 | 軍事 | 軍事武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