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門道文化|巴烏:竹管銅簧續烏聲

門道文化|巴烏:竹管銅簧續烏聲

門道提示: 農曆八月十一

巴烏就是民族民間音樂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它紮根於民族民間音樂的沃土,充滿著神奇的魅力,它由一件民族特色樂器躋身與獨奏樂器的行列而贏得了國內外人士的喜愛,在音樂藝術的殿堂里流光溢彩。今天,就跟門道小編一起去感受巴烏的魅力吧!巴烏,簧管樂器,也叫「把烏」,流行於雲南彝、苗、哈尼等民族中。哈尼族稱「各比」,彝族稱「比魯」或「烏勒」,侗族稱「拜」,常用於獨奏或為舞蹈和說唱伴奏。巴烏的品種較多,在哈尼族,有單管、雙管之分,由於竹管長短、粗細的不同,還有高音、中音和低音巴烏之分。

竹管銅簧樂器,簧為舌形。是彝族、哈尼族、傣族、佤族、布朗族、苗族等族吹奏樂器。當地彝語叫「及菲里莫」,哈尼語叫「梅巴」。巴烏是流行在中國西南地區彝、苗、哈尼等族的單簧吹管樂器,巴烏用竹管製成,有八個指孔(前七後一),在吹口處置一尖舌形銅製簧片,演奏時橫吹上端,振動簧片發聲。

巴烏音量較小,但音色柔美,西南地區的人們稱它為會說話的樂器。巴烏流行於雲南省紅河、文山、思茅、西雙版納、臨滄、德宏、廣西壯族自治區融水、貴州省黔東南和黔南等地。在民間以單管者為主,亦有雙管合併而成者,稱為雙眼巴烏。傳統演奏方式均為直吹。常用音域多不超過八度。巴烏的音色非常地柔美悅耳,很像一對鍾情的戀人在互訴欣悅,低訴衷腸,所以每到晚間,彝族、哈尼族、苗族青年在談戀愛時,常用它抒發自己的衷情,傳遞愛慕之情。

在箇舊的彝族支系聶蘇人中,有著這樣的傳說:古時候,有個聾啞人死了母親,他萬分悲痛,卻不能用語言來表達悲哀。有一天,他發現一截帶有蟲眼的竹子,放在嘴裡一吹,發出了低沉悲涼的音響。他想,竹管蟲眼能發響,要多挖幾個洞呢?於是他用尖刀在竹管上挖了幾個等距離的小孔,果然發出了抑揚頓挫的音響。他聽啊、吹啊,終於用會響的竹管吹出了自己思念母親的心情。此後,這種會響的竹管,彝語稱非里的樂器就流傳下來了。關於巴烏起源的傳說故事還很多很多,它們說明,巴烏是聰明智慧的各族人民在勞動中發明創造的。

傳統的巴烏,音域窄、音量小,但音色優雅。在各民族中,常用以伴奏舞蹈和說唱,也用於獨奏。哈尼族人民隨身攜帶,老人和青年們都喜歡吹奏。哈尼族和彝族的青年小夥子。常用巴烏來演奏情歌。在彝族,人們放羊時或晚間也常吹奏巴烏。

在民間,巴烏常用於獨奏、合奏或為舞蹈和敘事歌等說唱伴奏。雖然巴烏的音域窄、音量小,但它獨具民族風格,極富民族色彩,吹奏起來,如怨、如幕、如泣、如訴,餘音裊裊,不絕如縷,深受哈尼族、彝族人民喜愛。哈尼族人人隨身攜帶,老人和青年們都喜歡用巴烏來表達情意或追憶往事。彝族喜歡用兩支同調的巴烏齊奏或對奏。

巴烏是一件極富民族色彩的樂器,常用演奏抒情的、寬廣的音調,亦可演奏技巧性強的華彩樂段。合奏時巴烏音色易和其它樂器融合在一起。巴烏由管身和簧片組成,管身竹製。而要演奏出巴烏的韻味,就需要熟知巴烏本身特有的音色、技巧和演奏方法,並去努力了解巴烏流行地的音樂風格,大家多聽相關的音響資料,自然能體味出巴烏獨有的韻味來。

推薦閱讀:

從零開始寫自己的synthesizer vol.1正弦波
【古典音樂】 手心裡的寶貝 ~ 莫扎特的室樂 (內附莫扎特室樂作品列表)
手機端付費音樂下載神器,無損音質皆可下載,無限制
貫穿古往今昔的音樂《Era》《EraⅡ》《The Mass》《Reborn》320K/MP3
店堂音樂的妙用

TAG:音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