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賦、實力、努力、運氣之間的內在邏輯(深度好文)

              點擊

藍字關注

MBA智庫商學院,鏈接全球優質商學院資源

作者丨老喻

來源丨孤獨大腦(ID:lonlybrain)

本文將探討在不確定世界中,關於實力和運氣之間的秘密。

為什麼好運氣的人運氣會越來越好?

為什麼大多數人的大多數努力毫無意義?

天賦、實力、努力、運氣之間的內在邏輯是什麼?

所謂人生贏家的秘密,在於建立了「實力」和「運氣」之間的正反饋循環機制。

問題不在於你不夠努力,或者你始終沒有好運氣,而是在於你無法將二者聯繫起來。

無論你手中拿到的是什麼牌,理論上你都能找到某個相對較優的打法。

下面讓我們開始這場撲克牌遊戲。

- 上半場 -

1

讓我們先從到底有沒有「熱手效應」說起。

這個話題是在我的上一篇《概率屠宰場》發布後的討論。

在該文的「屏幕上的智慧錯覺」這一段,我提及了三個「謬誤」:

1、賭徒謬誤

如果長期扔硬幣,正反比例是一樣的。硬幣沒有記憶,因此,再次拋出硬幣時,正面朝上的概率仍然是 50%。

那麼我現在連扔了20次都是正面,那麼後面不應該更容易出現反面嗎?如果沒有一種「潛在的力量」推動出現更多的反面,那麼概率如何實現正反比例一樣呢?

這一點其實很有迷惑性,對於數學很好的人也不例外。

實際的情況是,隨著拋硬幣的次數越來越多,前 10次結果的影響力就會越來越小。如果我們再拋 1 000次,那麼這 1 010次正面朝上的比例仍然接近 50%。

大數定律不會對已經發生的情況進行平衡,而是利用新的數據來削弱它的影響力,直至前面的結果從比例上看影響力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計。這就是大數定律發生作用的原理。

簡而言之,大數定律發揮作用,是靠大數對小數的稀釋作用。

2、熱手謬誤

認為「熱手現象」不存在的科學家,將「熱手」定義為:連續投籃命中之後,球員更有可能命中當前這個投籃。

或者說,一個投籃是否命中,與之前幾次是否命中有正相關。

他們反對的依據是:一次投籃是否命中,相對之前幾次是否命中,是個隨機事件。或者說球員投籃的命中序列跟隨機序列是一樣的(需要注意,隨機序列不是均勻分布的)。

3、歸

謬誤

就是總要給已經發生的事找一個原因,哪怕這事兒只是個隨機事件。

進而言之,我們眼中的世界,其實都是經過我們自己感覺、思維、慾望處理過的,並非客觀世界本來的樣子。即使是「科學」,也可能只是暫時沒有被證偽的錯覺而已。

1和3沒啥爭議,但是對於「熱手效應」,一直都有不同意見。

(以上沒啥新東西,但卻是必要的鋪墊。請繼續往下看。)

2

質疑者大致有四種觀點:

1、籃球手的肌肉記憶,能夠在連續投中後保持更好的手感;

2、自我預期的強化和實現;

3、「心流」的作用;

4、有些「熱手」是可信且可用的。

質疑1:肌肉記憶能實現熱手

有人說,怎麼可以把投籃和扔骰子混為一談呢?難道籃球要靠實力,而扔骰子主要靠運氣嗎?

幾乎所有的事情都是「實力+運氣」綜合作用後的結果,對於籃球而言,實力所佔比例更大。

但上面的質疑犯了一個基本錯誤。認為熱手效應並不存在的科學家的意思其實是:

1、熱手只是隨機出現的結果,體現為不均勻的分布。對應的也會有冷手;

2、對於水平穩定的職業運動員而言,不管你手熱還是手冷,下一個投籃的命中與否,是一個獨立事件,取決於你該階段真實水平的命中率。

這個解釋暫時不會讓你滿意,待我慢慢下藥。

據說有新的研究又提示,「熱手效應」可能真的存在。

籃球比賽中一種常見的現象是,當球員命中一球後,對方便會加強防守,這有可能使本來存在的熱手效應因防守等因素的變化而隱匿在最終數據背後。

與此相比,排球則較少受這一因素的干擾:畢竟雙方隊員之間間隔了一張網,與籃球相比,較難進行針對某一球員的特殊防守。

來自德國的研究者們採用職業排球聯賽中的數據,採用與前述研究一樣的方法,發現熱手效應在排球中其實是存在的:當球員扣球成功後,他下一次扣球成功的概率會相應升高。

2014年,來自哈佛大學的3名學生分析了NBA 2012-2013賽季超過8萬次投籃的數據,發現投籃命中率可能的確受到一個細微但顯著的「熱手效應」影響:在當前投籃之前的4次投籃中,每多命中1球,將大約使這次投籃的命中率提高1.2%。

「熱手效應」即使存在,但你的感受可能遠遠誇大了它的效果。

隨機好運氣的慣性並沒那麼大。

質疑2:自我預期的強化和實現

有人說,難道連續進球不會增強自信心,從而增加進球的概率,連續輸球不會打擊信心,從而導致動作變形,增加不進球的概率嗎?

解釋如下。

首先假設是職業運動員,有著很好的素養,抗壓能力強,波動性小;

然後,進球有信心之後,可能會增加過於自信,在不該出手的時候也出手,導致抵消了。

假如相信熱手,就是相信好運氣,那麼不妨提一下懷斯曼的「幸運四大原則」:

  1. 幸運者的人格特點幫助他們製造機遇,並在好運來臨時採取行動;

  2. 幸運者樂意聽從直覺,做出正確的決定;

  3. 幸運者對未來的期望,足以成為自我實現的預言,讓他們美夢成真;

  4. 幸運者不折不撓的態度和行為,有助於逢凶化吉。

這個其實非常雞湯,而且把問題簡單化了。

打籃球,假如你手很熱,隊友更願意給你傳球,對手則更加防範你,一得一失,會抵消掉。

但在現實中,讓別人覺得你的運氣好,會引來更多資源與合作。

在網路社會,這類連接的價值尤為重要。

質疑3:「熱手」其實就是「心流」的作用

心流,是指能夠令一個人穩定發揮其相對最高水平,或因為忘我,而進入出神入化的狀態,激發出前所未有的神勇。

但是,你讓一隻雞如何心流,它也飛不起來。所以武俠小說里大俠發功似的心流,純屬意淫。

心流(英語:Flow),也有別名以化境(Zone)表示,亦有人翻譯為神馳狀態,定義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心流產生時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

在任意給定時刻,每個人能注意的信息是有限的。米哈里·齊克森在2004年的TED大會上分享的訊息大約是110比特/秒。人們用英語談話時的交流訊息大約是60比特/秒。這也是人們在談話時難以注意其他事物的原因。

人能夠決定是否關注大部分知覺(除了天生的體內感覺如飢餓、痛覺等)。但在心流狀態,人完全沉浸在手頭的任務上,不會有意識決定如此;因而失去了對其他事物的感知:時間、人、分心的事、甚至基本身體需要。這是因為在心流狀態人的全部注意力在手頭任務,沒有可分配的注意力。

米哈里·齊克森稱心流狀態為「最佳體驗」,因為人從中感到極高的滿足。

例如,籃球員Tracy McGrady那經典的35秒得13分。

「我正處在最佳狀態。我進入了一種我無法解釋的節奏。我開始像投進罰球一樣投進三分球。籃筐看起來像海一樣廣闊,我不會投丟的。」

上面的話出自喬丹,他談論的是他在1992年NBA決賽對陣波特蘭開拓者的第一場拿到39分的表現。喬丹在上半場投中了6記三分球。

最大化心流是可以持續的嗎?如果不能持續的話,心流也許只是偶然事件,對於一個球員的進球率、自身價值,並沒有意義。

喬丹的心流,是其概率的一部分。並不造成額外收益。

擁有最強大心流競技者是誰?阿爾法狗。

最厲害的心流恰恰是應該去忘掉熱手或者冷手,抹掉上一手的記憶,就像每次見到配偶都猶如見到初戀般火力全開。

質疑4:「熱手」和「概率」

我在一篇還算不錯文章里,看到如下很錯的文字:

只有在孤立事件中,「熱手效應」才是錯誤的,可這個世界發生的事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真正的孤立事件非常之少,所以看病時,你肯定會挑選以往治癒率高的醫生,出過高考狀元的學校對你更有吸引力,以往合作愉快的供應商,你當然要優先選擇…

意思是對的,但對「熱手」和「概率」的理解完全亂扯。

「熱手效應」指一個人猶如神靈附體,連連得手;上面那段文字里,「治癒率高的醫生」屬於命中率高的籃球手,和熱手並無關係。

3

「烏比岡湖效應」,這個名字源於加里森·凱勒。他假想明尼蘇達州有個神奇的小鎮,那裡「所有的孩子都比一般孩子優秀」。

該模式常常出現在對某些難以客觀衡量的性狀或特徵進行描述或評估的時候,比如駕駛能力。只有 2%的高中生在一項調查中表示,他們的領導能力低於平均水平,而幾乎所有人都認為自己在這方面比其他人出色得多。

例如在中國,街頭的店鋪,關了又開,開了又關。咱們總覺得自己可以比別人幹得更好,比較而言老外更保守一些。

中國社會普遍有這種樂觀,我稱之為「集體手熱幻覺」。

手熱,可能會激發你去冒險;反之你也會有「手冷」的過度悲觀時刻。

中國當下好玩兒和不好玩兒的地方都在於此。

達爾文的觀點是:經過自然選擇的人類神經系統不是以快樂為目標,而是鼓勵能夠促進生存和繁殖的行為。

相信自己註定能贏得任何比賽的人,可能會去參加更多他們本不應該參加的比賽,從而遭受本來可以避免的損失。而極度傾向於把失敗歸因於運氣不好的人,可能無法接受改善未來業績所必要的各種反饋。這兩種傾向都不利於種群繁衍。

4

上半場總結一下:

1、數據表明,至少對於職業籃球手而言,並無熱手效應這回事。當然,科學都是可證偽的,但需要靠有效的數據而非猜想。

2、熱手本身就考慮了運氣和實力的因素。

3、熱手效應,只是不均勻的隨機分布,但一個籃球手的自身概率,即:平均中球率,並不會變化。

4、假如某場比賽的熱手效應所對應的投籃命中率被固化下來,那麼,是因為球手提升了自我(投籃命中)概率。成為常態後,就不該繼續被稱作熱手了。就好像你娶了艷遇女友,就不能再說天天都和她艷遇了。

5、熱手效應所呈現出來的「好運氣」,在現實中會捲入資源,進而形成正反饋循環。這一點後面會說。

- 金錢中場 -

5

腳手架

以上只是鋪墊,讓我們繼續進入更深一層遊戲。

先搭一個階段性的腳手架:

(1)「賭徒謬誤」是關於「運氣」的話題。

(2)「熱手效應」,是關於「運氣」與「實力」的比例與關聯性的話題。

(3)「歸因謬誤」,是誤把「運氣」解釋為「實力」。(或者是解釋錯了。不過如果你解釋錯了「實力」,那麼該「實力」只能被稱為「運氣」。)

1、實力還是運氣?

籃球的控制點,比足球的控制點更多,所以比較而言,足球更「圓」,不確定性更大。

下面是運氣和實力對各種運動的影響。

其它領域也有類似的分布,例如牙醫靠實力,心理醫生靠運氣;彈鋼琴靠實力,談情說愛靠運氣;老夫老妻靠實力,初戀靠運氣,等等。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教授菲利普·泰特羅克調查發現,專家們的預測比起粗略地用歷史經驗推測現在或未來的走勢準確不了多少。?人們對於複雜體系行為的預測(如證券市場、人口變化、科技革新等)錯得極其離譜。

股票,由於專業力量的不斷強化,以及市場的相對有效性,運氣似乎比實力更具掌控力。試圖在裡面找到因果關係,風險極大。

所以基金經理,很難持續保持冠軍位置。即使德州撲克這類看起來很靠實力的競技,優勝者也很難延續冠軍頭銜。

在這些領域,最大的危害,就是把運氣當作了實力。

判斷一項活動需不需要實力,最快捷的方法就是:問一下自己失敗是不是因為自己不想贏。在靠實力取勝的活動中,自己不想贏就可以不贏;但玩輪盤賭或買彩票,再不想贏也可能會贏。

靠實力取勝的活動,樣本大小不會影響最後的結果。世界級的短跑運動員可以很輕易地跑贏業餘參賽者,這點不難理解。

但是當運氣占的比重漸漸增大,我們就只能從樣本量大的調查中判斷實力和運氣分別起到的作用,?比如玩撲克,運氣好的業餘者能連贏職業撲克手幾把,但是玩的回合越多,職業撲克手的優勢就會越明顯。

2、花花公子女郎股神

金融遠比足球更不可控,加之市場競爭的充分性,所以個體的「實力」在裡面的作用比例其實很低,所謂敬畏市場,就是你的策略本身要和市場結合。

2006年,某證券交易公司挑選了《花花公子》的十位封面女郎,讓她們每人選五種股票,以此來看看她們能否擊敗市場,獲得高於市場平均數的收益。

1998年5月的《花花公子》封面女郎迪安娜·布魯克斯挑選的股票最優,上升了43.4%,遠遠甩掉了標準普爾500指數,後者才上漲13.6%。

超過90%的資金管理顧問都試圖跑贏大盤,不期想卻被布魯克斯遠遠甩在後面。

在這十名封面女郎中,股票選得好的也比比皆是,有四人的股票收益超過了標準普爾500指數。而這一成績只有不到1/3的流動資金管理顧問做到了。?

3、大師還是猴子?

比爾·米勒是萊格—梅森的掌門人,他所領導的萊格—梅森共同基金曾經連續15年擊敗了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戰績蓋過投資大師彼得·林奇。

從2007年開始,比爾·米勒連續三年跑輸大盤,基金規模從165億美元縮水至43億美元。

漢諾·貝克在《逆向投資心理學:引發市場波動的非技術因素分析》中,以「熱手效應」來解釋比爾·米勒的現象:

「也許比爾·米勒只是幸運地偶然地擊敗了市場,他並不是一個特別好的投資者。」

「我們把100萬隻猴子放到1台打字機旁邊,讓它們玩耍。那麼在各種雜亂無章的字母之間,在紙上打出一句完整句子的機會也是相當大的。那麼,你會認為,猴子也會閱讀和寫作嗎?適用於比爾·米勒的情況也同樣適用於整個行業。」

顯然米勒不是猴子,但是如果他主動意識到,15年的輝煌相當依賴於好運氣,那麼他的運氣或許會更加持久一些。

《大空頭》

4、為好運的人編故事

為成功者樹碑立傳是人類的優良傳統,也是其愚蠢所在。

例如膾炙人口的電影《大空頭》。我也很愛這個片子,故事是:

在全球投資者和老百姓損失慘重的2008年金融海嘯中,有四路投資界的精英團隊,提前察覺了美國非理性的房地產泡沫,通過一款天才般的工具,做空了次級抵押貸款,最終獲得巨額盈利,套現離場。

在次貸危機中能夠獨善其身,已屬困難重重,能夠反過來利用危機賺取暴利,無疑是金融史上驚天動地的頂級交易。

且不論四路天才的在金融工具上的慧眼與風險考量,我們很容易想像,在2008年的早些年份,還有很多路不為我們所知的「天才們」,也早早洞察出房地產泡沫,只是他們運氣不夠好而已。

再有,也許在另一個時空里,金融海嘯一直挺到2010年才發生,結果,電影中「蝙蝠俠」飾演的基金經理Michael Burry爆掉了,成為諸多泯然於眾人的投資者之一。

他們到底是天才?還是運氣好爆的印表機前的猴子?

5、贏家的詛咒

拉扎斯菲爾德認為,對所知曉的已經發生的事實,你總是能夠輕易為其找出一個原因來。 

所謂後視偏差,即個體面臨不確定性事件新的信息時,往往對先前獲得的信息有過高的估價,進而在決策上發生偏差。

讓我們說說贏家的詛咒,主角是2008年的真正大贏家。

傳統的「贏家的詛咒」概念如下,本文略有不同。

(在任何形式的拍賣中,由於拍賣品的價值是不確定的,贏得拍賣品的中標者出價高於其他競標者,但他很可能對拍賣品估價過高,支付了超過其價值的價格,從而贏得的拍賣品的收益會低於正常收益,甚至為負。)

2006年7月,約翰·保爾森一邊做空危險的CDO,一邊收購廉價的CDS,以其專業、銳利、毅力,成為次貸危機的最大贏家,旗下的兩支基金分別升了590%和350%,他個人凈賺37億美元。

他才是真正的大空頭,連索羅斯都主動前來約飯。

封神之後的保爾森基金一路坎坷。

好運氣的轉折點與本國有關。2011年保爾森陷入嘉漢林業的「渾水」,至2011年末,他的增強優勢基金虧損達53.58%,當年業績全球倒數第一。

從2012年開始,保爾森押注黃金,連續兩年虧損高達65%。2014年,標準普爾500指數漲幅13.6%。而在保爾森掌管的保爾森基金公司旗下規模最大的對沖基金「保爾森優勢增強基金」全年虧損近36%。

2015年以後,保爾森押注醫藥股,但事不遂人願,一直到最近披露的13F文件,保爾森還深陷醫藥股不能自拔。

根據其2018年2月份剛剛提交的13F報告,其基金的管理額度從最高的360億美元下滑到現在不到100億美元。Q4持有的股票組合下跌8%,而同期的標普500漲幅是6.1%。

6、回歸,還是不回歸?

有位金融人士講了一個他親身經歷的故事:

記得,某基金公司派了兩位基金經理來銷售自己旗下管理的基金,其中一位基金經理講解說,他們會運用一部分資金去提升「阿爾法係數」(Alpha )。這位金融才俊雄辯滔滔,聲稱自己做了多年研究去分析恒生期指。

他指出,恒生期指連升5天,在之後1天回吐的機會便很高。他面露勝利在握的笑容,並雄心壯志地稱「會趁這所謂勝率很高的時機替基金買下期指合約」,並認為這操作是「均值回歸」(Mean Reversion )。

事實上,我們目睹金融市場一年內出現連續6次以上的上升次數可不少呢。相信大家都清楚地記得,去年底至今年初,恆指曾創出14連升的最長升浪紀錄,如果大家跟著那個」5升1跌」的宏論去操作,恐怕連升10次的時候,已經令那家金融才俊的基金公司陷於破產邊緣了。

均值回歸,真的可以回歸?

恒生指數連升5天,也許只是隨機分布的「熱手效應」,簡單據此(而無別的考量)認為接下來會回調,其實是「賭徒謬誤」。

但是放在「大空頭股神」保爾森的身上,「均值回歸」卻又顯靈了。

《大空頭》

7、保守的冒險家

「或許業績記錄在評價純種馬速度時有用–當然有時也會失效–但在估計資金管理者會如何運營時,卻往往容易出現誤導。」

因為即使有人能夠預見市場未來的絕對收益,也不可能預測出個別基金相對於市場的收益,至多是預測出指數型基金的收益。

約翰·博格爾說:」基金行業非常清楚,幾乎所有的績優者,終有一天會失去他們的優勢。基金髮起人堅持花費巨資對過去的業績廣為傳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吸引投資者的大量新資金。」

對於歷史業績的真正參考意義,約翰·博格爾認為這些數據可以幫助投資者分析基金業績是否具有可持續性,比如在經歷上漲和下跌的完整過程中,基金是否始終能保持良好業績;在相同的經濟和政策環境下,目標基金是否顯著優於其他同類型基金。

2004年,巴菲特給股東的信里說:

我在這裡提出的建議,本質上與我在遺囑里列出的一些指令是相同的。通過一個遺囑,去實現把現金交給守護我老婆利益的託管人。我對託管人的建議再簡單不過了:把10%的現金用來買短期政府債券,把90%用於購買非常低成本的S&P500;指數基金(我建議是先鋒基金VFINX)。我相信遵循這些方針的信託,能比聘用昂貴投資經理的大多數投資者,獲得更優的長期回報,無論是養老基金、機構還是個人。

股神如此「保守」,這就像是一個搶銀行的大盜,語重心長地對後代說:理財還是去搞個餘額寶吧。

- 下半場 -

本部分,給出幾個「實力」與「運氣」之間內在邏輯的力學結構和動力學模型。

1、雙罐模型

《成功與運氣》一書,給出了運氣的測算方法:雙罐模型。

假設你有兩個罐子,裡面裝滿了小球,每個小球都有數字標號。?一個罐子中的小球代表實力,另一個罐子中的代表運氣,球上的數字越大越好。

然後你從兩個罐子中分別取出一個球,將球上的數字相加。

下圖顯示的是,兩個小球之和正好呈鐘形曲線分布。這個模型能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事件的本質。

贏家通常都是因為兩個罐子里的球都是最大數字。

葛拉威爾說,無數的成功故事告訴我們「人群中的異類之所以能夠到達成功的金字塔,靠的不僅僅是實力,更是機遇和完全隨機的有利條件」。?

這正是雙罐模型所揭示的道理。兩個罐子里都是最大數。

當遊戲被不斷重複,運氣那部分會逐漸穩定下來。

這只是一個簡單化的模型。兩個罐子並非是對稱的。比如看看是不是有回歸現象,回歸越明顯,說明運氣作用更大。保爾森的業績回歸,說明投資領域「運氣」很重要。

但是,我們並非完全被運氣所操縱。

如我曾經撰文稱:

很多時候,我們無法改變運氣,但可以改變運氣的運氣。

2、貝葉斯的池子

《成功與運氣》一書寫道: 8項田徑運動當前的世界紀錄,有 7項發生在順風情況下,沒有一個逆風。

這 8項運動的上一個世界紀錄保持者,有 7個在破紀錄時也得益於順風,唯一例外是男子 100米短跑,當時既不是逆風也不是順風。

100米短跑、 110米欄(女子是 100米欄)、跳遠和三級跳遠的成績會受到順風或逆風的細微影響。

因此,這項運動的管理機構已決定,如果運動員順風比賽時風速超過 2米/秒,即使打破紀錄也將被視為無效。

由此我們得知:

1、順風很重要;

2、頂尖高手之間的角逐,細微的「運氣」都會改變結果。

我們又要提到貝葉斯定理。

貝葉斯定理(英語:Bayes" theorem)是概率論中的一個定理,它跟隨機變數的條件概率以及邊緣概率分布有關。在有些關於概率的解釋中,貝葉斯定理(貝葉斯公式)能夠告知我們如何利用新證據修改已有的看法。

以此來舉一個不良種子檢測的例子:

假設100%的不良種子都表現A性狀,而種子表現A性狀,並不代表此種子100%是不良種子,還需要考慮先驗概率。

假設一共有6萬顆不良種子,在種子中的比例是十萬分之一(假設總共有60億顆種子),假設所有種子中有1/3表現A性狀(即20億顆種子表現A性狀),則此種子為不良種子的概率是多少呢?

基於貝葉斯定理計算,答案是:十萬分之三。

先驗概率,彷彿一個貝葉斯定律的池子。我將其稱為關於運氣的運氣。

例如,《異類》一書中說:比爾·蓋茨和史蒂夫·喬布斯都出生在1955年;因為1955年前後正是計算機革命的時期,如果你出生太早,就無法擁有個人電腦,如果出生太晚,計算機革命的好機會又被別人佔去了。

中國的互聯網大鱷們,也有類似的年份巧合。

又例如,很多人靠房地產發了財,和才華無關,只是因為他們剛巧進入了該行業。別說出名,有些人甚至越傻,賺得越多。

這就是關於運氣的運氣。

所以,投對胎、待對地方、入對行、跟對人、嫁對郎,比天賦和努力都更重要。

這是對「雙罐模型」的實戰應用,你既要想辦法提高你的實力,努力創造機會讓自己的運氣更好,你還要為自己的好運氣來創造運氣。

但是,你的運氣能夠固化、持久、越滾越大,就是下面的話題了。

3、正反饋系統

在擺概念之前先說結論:

(1)細微的好運氣,都可能帶來巨大的優勢;

(2)很多時候門票比什麼都重要;

(3)最大的贏家,既不取決於實力的大小,也不取決於運氣的大小,而是取決於將細微的運氣轉化為巨大實力優勢的能力。

下面是幾個相關概念:

路徑依賴:

前面發生的事決定後面發生的事,即過程環環相扣。這一過程的初始條件對後面的影響至關重大,比如說富人會越來越富,窮人會越來越窮。

馬太效應:

哥倫比亞大學的社會學家羅伯特·默頓將上一現象稱為「馬太效應」。在《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有一句名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馬太效應講的是同一起跑線上的兩人最後卻天差地別,但是道理卻是一樣的。?初始條件很關鍵,隨著時間的推移,微弱的優勢漸漸明顯起來。

從這一點來看,現在k12教育大家拚命搶跑偷跑,是有科學依據的。且不論與教育本身的相悖。

「優先鏈接」

知名網站的訪問量大,會帶來正反饋:知道新網站的人越多,訪問量就越來越大。通過優先鏈接,一些新網站的訪問量會逐漸增大,而另外的網站會因訪問量太少而被淘汰。初始的一點點優勢,就像星星之火,漸漸就形成了絕對優勢。?

臨界點。

轉折期中,小的累積性變化導致了規模效應,這一關鍵點也俗稱轉折點。冰箱中放杯水,水會在臨界點0℃變成冰。在臨界點溫度的些許變化就會產生液體到固體的變化。社會體系中同樣存在這樣的臨界點和轉折期。

例如說,《大空頭》里的幾位天才,可能只是運氣好撞到了臨界點。

收益遞增

,總是伴隨著高昂的前期成本、低增值成本以及網路效應(即人氣或口碑)。

微軟在個人電腦操作系統上的優勢充分體現了收益遞增的整個過程。這種力量是如此強大,令蓋茨做了很多年世界首富,並且讓微軟近些年來又開出新花來。

此外還有冪次效應、贏家通吃,等等。

有人認為,這些所謂的市場機制就是運氣的層層疊加。?

成功的人往往會越來越成功,很多好事都會自動找上門來。你獲得更多資源,擁有了更好的條件概率,一步步進入食物鏈的上端。

- 加時賽 -

下面給出關於運氣和實力的十六個策略。

策略一:實力、運氣與成功

來自《實力、運氣與成功》:

對於運氣成分更大的行為,做事講究流程,不要為波動所左右;

對於能力成分更大的行為,做事要鍛煉能力......

如果自己弱小,儘可能選擇運氣成分大的比賽;

如果自己強大,比賽要簡單直接。

歸根結底,

不管你怎麼忽悠別人,你自己要搞清楚,哪些是憑實力,哪些是要運氣。你要知道自己在這個連續體中的位置。

策略二:讓你的實力配得上你的運氣

如芒格所說:「得到你想要的東西,最保險的辦法,就是讓自己配得上你想要的那個東西。」

你不要努力「看起來很強」,而是努力「變得很強」。

你要麼在一個別人重視的事情上積累深厚的專業知識,要麼有德,要麼有個人魅力,要麼很會分錢,總之得有一頭。

諾獎得主丹尼爾·卡尼曼與心理學家加里·克萊恩達成如下共識:

假設你所做的事情里存在著一目了然、始終如一的因果關係(具備有效條件),如果你反覆做這件事情,並不斷從外界獲取準確的反饋信息,改進自己的表現,那麼,總有一天,你會成為一名專家。?

策略三:做一個現實的樂觀者

蓋茨說,目前是有史以來最好的時光,這句話是對的。

梅琳達·蓋茨基金會的年度信中這樣描述巴菲特:

「樂觀是巨大的財富。沃倫,我們在你身上看到了這一點。不是你的成功讓你變得樂觀,而是你的樂觀引領你走向了成功。」

哥倫比亞大學動機科學中心的副主任Heidi Grant Halvorson在自己的新書《成功人士9件事的不同做法》中闡明了「現實的樂觀主者」與」不現實的樂觀主義者」的之間的不同:

「要想成功,你需要搞清楚『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和『相信自己能很輕易地成功』這兩者間的巨大差異。」 

現實的樂觀主義者相信,他們能夠獲得成功,但同時也知道,要想克服前行中遇到的種種困難和障礙,他們必須制定戰略、付出努力、做好規劃、持之以恆,這樣才能獲得他們期望獲得的成功。

不現實的樂觀主義者相信,作為對自己積極向上的思考的回報,成功終究會降臨到自己身上。

巴菲特完美地在樂觀主義與現實主義之間做到了平衡。

策略四:做一個冷酷的理性主義者

不要被簡單、虛假的因果關係制約。

你應該把各個結果與你通過簡單的模型得出的數據進行對照分析。當然,這需要進行一些智力訓練才行。

喜劇演員亨尼·揚曼因為擅長說俏皮話而出名。不管什麼時候別人問他:「你太太最近怎麼樣呢?」他都會回答:「跟什麼相比呢?」

這讓我想起一個故事:

有人在廣場看到一個人身邊有條狗,問他「你的狗咬人嗎?」

那人說:「不咬。」

去摸,被咬,抱怨。

那人說:「這只不是我的狗。」

各種冷酷,理性,極度透明,都是這個範疇的話題。

你還需要第二層思維、不斷學習,來強化自己的理性。

策略五:別給自己講故事

心理學家約翰·華生認為,科學家需要完成的唯一工作就是觀察實驗結果,而根本不需要對意識或靈魂提出各種假設。

他有一句名言:「從來沒有人在試管中觸摸或者看到過靈魂。」

永遠保持懷疑態度。

要隨時檢閱自己的假設。

別給自己講故事,以避免先入為主。

然而,在此情形下,如何做到既冷靜,又充滿激情,這的確是個難題。

策略六:遠離自我中心的潛意識

芒格說,有一種叫做「自我服務偏好」的心理因素也經常導致人們做傻事,它往往是潛意識的,所有人都難免受其影響。

總的來說,嫉妒、怨憎、仇恨和自憐都是災難性的思想狀態。過度自憐可以讓人近乎偏執,偏執是最難逆轉的東西之一,你們不要陷入自憐的情緒中。

過於推崇熱手效應,其實容易陷入過度自戀,或者過度自憐。

策略七:心流與大聯盟記憶

球星佩德羅亞職業生涯的早期,表現不佳,連喜歡他的球迷都開始失去信心。遇到類似情況,其他球員也許會對自己產生懷疑,但佩德羅亞不會這樣。

「幸好佩德羅亞是一個驕傲的傢伙。如果他膽小怯懦,容易受到批評的影響,他就完蛋了。佩德羅亞並不理會旁人,依然我行我素,保持怪異的揮杆姿勢,最終實現了逆轉。」

佩德羅亞擁有桑德斯所說的「大聯盟記憶力」——忘得快。佩德羅亞不會為糟糕的表現所困,因為他完全相信自己的打法沒有問題,從長遠來看,這一點真的很重要。

心流效應,並不是打雞血,而是進入忘卻輸贏的「無我」,恰恰是要去除毫無意義、並不存在的「硬幣記憶」。

策略八:讚美運氣,包裝實力

喬丹說起自己的「熱手效應」,其實是對運氣的歌頌。

當你的優勢很牢靠的時候,你需要感慨運氣;

但是當你還沒有優勢的時候,要努力把自己包裝成很牛逼的樣子。

自我成就的預言,其實是對外部世界」做功「。

研究表明,承認運氣在生活中作用的人確實比其他人更可能對所獲得的成就心懷感激,也更願意分享他們努力的成果,以支持共同利益。

歷史敘事在長期內是向真理靠近的。其中一個原因是,當一個觀點的證據變得令人信服時,支持它的人數就會滾雪球似的增加——信念是可以傳染的。

如亞當·斯密所寫:「不過分看重自己的人,總是能成功地從別人那裡獲得他應得的尊重。不過分要求利益的人,總是能滿意地得到他應得的部分。」

例如,劉強東建立的與快遞員之間的「兄弟情誼」,既是一種原創的企業文化,又能創造運氣的疊加。

策略九:觸發點不分好壞

運氣也許分好運氣和壞運氣,但運氣的觸發點是不分好壞的。

每一個事件都是複雜且相互交織的一系列步驟的結果,每一個步驟都依賴於它前面的步驟。

《蒙娜麗莎》據說早期並不出名,也不比達芬奇別的作品更精緻。

1911年,維修工文森佐·佩魯賈偷走該畫,盜竊案件被廣泛報道,全球各地添油加醋,《蒙娜麗莎》因此成了首個享譽全球的藝術品。

正如瓦茨寫的:

「我們嘴上說著因為《蒙娜麗莎》如何如何,所以當之無愧成為世界名畫,但其實,《蒙娜麗莎》的出名只是因為它是《蒙娜麗莎》,而不是別的。」

不確定事件發生時,不管是好事還是壞事,不管是讓你爽或不爽,將其視為一個觸發點,會讓自己的運氣好很多。

策略十:將小概率事件變為大概率事件

優秀的創新者通常既從大局出發,又考慮細節。有時你可以從一個問題的最微小的細節中發現新的想法。

小概率事件往往會造成重大影響。

成功者能夠將微小的初始變數,擴大至最終結果的巨大差異,進而形成正反饋循環。

小概率事件,對單次輸贏的影響是有限的,但是,能否將其轉化為大概率事件?

Netflix還在做苦逼的出租DVD生意時,發現某地的數字很好看,平常人說,嗨,這只是因為這個地方的人收入高。但CEO不甘心,繼續琢磨,發現主要原因是該地區有庫房,能實現次日送達,於是馬上將其定為核心策略之一。

就像是一隻獅子,抓住獵物是偶然的。但一旦咬住,就絕不鬆口。

關鍵時刻,你必須是個狠角色。

還得足夠智慧。

策略十一:聚焦的IP策略

很多電影和書,就靠主演和作者名氣,就能暢銷,和內容的關係不大。

暢銷書作家寫的書更有可能再次暢銷。

IP的重要性無需多言。

回報往往高度集中在少數幾個頂級玩家手中。

長尾在衰落。哈佛商學院教授安妮塔·埃爾貝斯研究發現:

排名前 1%的 1 000首曲目的銷售份額有所提升--從 2007年的 7%提升到 2011年的 15%。

所以,你必須聚焦,在某個局部形成壓倒性優勢。例如,成為本街、而非全國最好的理髮師。

策略十二:利用均值回歸

我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是在對未來可能發生的狀況進行預測時,完全不考慮均值回歸的影響。

丹尼爾·卡尼曼舉例:

朱莉目前是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在四歲時,她就可以流利地朗讀文章。現在請大家回答她在大學裡的平均績點是多少?

最常聽到的答案是3.7 (積分最高值為4.0),遠高於一般水平。

大家想當然地以為,既然朱莉早慧,那麼她在大學裡的成績應該也很出色。

但事實上,孩提時讀書的流利程度與我們在大學裡的表現基本沒什麼關係。

在回答朱莉在大學裡的平均績點是多少時,更為合理的答案是她的平均績點接近於同班學生的平均績點。就算她當時聰穎過人,隨著時間的流逝,她的個人表現也會逐漸出現均值回歸的現象:她漸漸跟普通小孩也就沒太大差別。?

均值回歸的速率與相關係數有關聯。當兩個變數之間的相關係數為1.0時,不會出現均值回歸的現象。當相關係數為0時,接下來的結果很可能是平均值。

有個做期貨的朋友,大賺了一筆,馬上去買房買理財。顯然他對相關係數做出了理性的評估。

策略十三:見好就收

這是圍棋高手非常重要的素質,但極難做到。

當年李昌鎬獨步天下,尤其擅長在具有優勢的時候把棋盤變小,令對手無法逆轉。

當你和對手一對一進行比賽時,要遵循兩個原則:

1、如果你是最有希望勝出的那個,簡化比賽;

2、如果你是比賽中處於劣勢的一方,就讓比賽變得更複雜點。

但是,胡攪、試圖渾水摸魚,則是沒用而且得不償失的。

策略十四:交際的外圍與內核

常懷感恩之心與利他之心有利於創造好運氣。

對於功利的交際學而言,背後也是有科學原理的,例如:你不知道誰會給你帶來驚喜。想想看,是不是意想不到的陌生人為你創造更多機會,遠遠超過你的親朋好友?

因為陌生的基數更大,而且互補性更強,這就是隨機性的意義和價值。

當然,你也不知道誰會傷害你。

現實中,我們總是喜歡結交順應自己、讓自己舒服的人。

開放性的問題,需要保持開放性,封閉性的問題,則確保安全。例如你請個財務,真要知根知底。

他人即天堂,他人即地獄。

阿德勒說: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遇到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於這種人。

我的粗淺建議是:關於交際,對外圍保持開放,對內核則保持封閉。

策略十五:出名要趁早

演員的職業生涯軌跡是被稱為「馬太效應」的正反饋過程最清楚的例證。

看似微小的事物導致的連鎖反應,往往能深刻地改變一個人的職業生涯。

超級明星會盤踞很久。

一首超級流行歌的命運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最先人們對它做出的反應。如果他們很喜歡,就會形成一種光環效應

光環效應是指當認知者對一個人的某種特徵形成好或壞的印象後,他還傾向於據此推論該人其他方面的特徵。本質上是一種以點概面或以偏概全的認知上的偏誤。

做公眾號要趁早,評論要趁早。不過起床太早的蟲子也會被吃,太早冒尖兒的韭菜,被割的也早。

策略十六:會

投胎

經濟學家艾倫·克魯格說,在美國,父母的收入和孩子的收入之間的相關性是非常高的,就如同身高一樣。

所以,如果你想聰明、精力充沛,最重要的是選對父母。

但即使你有了這些品質,你就能佔領道德的制高點嗎?你無法選擇你的父母,對自身環境也沒有多大的控制權,你只是幸運而已。

- 點球 -

人生是灰度的。

阿德勒說:生活的不確定性正是我們希望的來源。

如書中所說,成功的最大障礙之一,和一個簡單的人類心理特徵有關:

對不確定性或延遲事件的輕視。

本質上,是對概率權與時間權的理解偏差。

人生贏家對手中不確定的撲克牌的態度是:如同初戀,如履薄冰。

註:本文由MBA智庫商學苑經授權轉載自孤獨大腦(ID:lonelybrain),作者:老喻,可能是最燒腦的公眾號。歡迎轉載,請註明出處。原文標題《人生贏家的撲克牌》。

如果你喜歡本文

歡迎

分享到朋友圈~

想要獲得更多信息

關注我

 

格力董事長董明珠:這65條工作和成長建議,你將受用終生!

985名校院長演講火了:審美力,才是一個人的核心競爭力

斯坦福心理教授:壓力面前,除了逃避和死扛,你還有第三種選擇

今年最犀利的演講刷屏: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強烈推薦)

知乎高贊:七種應刻意訓練的思維方式,讓生活慢慢變好

(點擊

藍字

可直接查看,記得分享出去哦~)

MBA智庫聯繫方式:

投稿及內容合作|writer@mbalib.com

廣告及商務合作|bd@mbalib.com


推薦閱讀:

實力揭穿精彩過宮斗劇的明星咖位戰:大到角色小到座次都能搶破頭
國家實力看底層

TAG:努力 | 邏輯 | 天賦 | 運氣 | 實力 | 內在 | 深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