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孩子檢查作業,你真的做對了嗎?

給孩子檢查作業,你真的做對了嗎?

說到給孩子輔導作業,一般分為兩種情況:一種是家長根本沒有時間給孩子輔導作業,輔導時沒有耐心或者心不在焉。一種是很認真地給孩子輔導作業,但由於缺乏溝通技能,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

大部分父母為孩子檢查作業的模式都是——孩子完成作業後,父母審閱,指出其中的錯誤讓孩子改正。

這雖然能讓孩子平時的作業取得較為優秀的成績,但是問題會在孩子考試中充分的體現出來,孩子缺乏自我檢查、修正的能力、依賴性越來越強。父母要做的,不是替孩子把他自己應該完成的工作打包攬下來,也不是放任、撒手不管,而是要通過檢查作業、促進孩子的自我檢查能力和學習能力。

所以,父母為孩子檢查作業前,首先明確目的——讓孩子養成自我檢查、獨立思考的能力,才能更好地輔助孩子學習。

如何陪孩子寫作業

不要指出具體錯誤之處

家長檢查作業時發現有不正確的地方,不要指出具體的錯誤,而是說出大體範圍,如「做得不錯,但這個題有些不對的地方,你再看看。」或者在有問題的地方畫上—個小圓圈,讓孩子自已找出不正確的地方。若孩子找出來了,就稱讚一下孩子。

小學三年級以後,重點檢查孩子做題的思路,算式的列法是否正確,而計算的結果一般不檢查,由孩子自已確認。如果計算結果錯了,老師批改或考試時,判了「X」,就讓孩子自己去心疼、後悔,家長則裝著深表遺憾、同情的樣子:「真可惜,這兒錯了一點,沒得滿分。沒關係,下次注意一點,會考好的。」

不要盯著孩子寫作業

有的家長喜歡盯著孩子做作業,一旦發現有問題,或字寫錯、寫歪了,一邊幫著孩子塗擦,一邊批評、責怪孩子:「怎麼搞的,又做錯了,總是改不掉。」「說過多少遍,就是記不住,氣死人了!」

孩子在這種緊張、焦慮的氛圍中,他學習的興趣和能量之門是打不開的。這個時候,家長再怎麼說教,他是聽不進去的,也是改不過來的。

建議做法是,首先過問一下有多少家庭作業,然後叫孩子自己去做,我們輕手輕腳地做自己的事,不輕意打擾孩子,等他做完了再按上述方法檢查。

如何培養孩子專心寫作業的習慣

有的孩子寫作業不專心、愛拖拉,只有幾道題目也要做好半天,怎麼辦呢?

利用「限時鼓勵法」來糾正

例如,首先了解一下孩子的作業量,心裡估計一個完成的時間,然後徵詢孩子意見,如「語文40分鐘能做完嗎?數學30分鐘能做完嗎?如果在規定時間做完,給你貼上一個小星星,當達到5顆小星星的時候,爸爸會獎勵一個你喜歡的東西或帶你到外面去玩。」通常情況下,孩子會樂意接受的。

若發現孩子寫作業時有不專心的表現,只要不是太過分,就讓他動一動好了,畢竟家裡是一個歇息的地方,比學校要自由得多。如果孩子注意力太不集中,有拖拉的行為,大人可在旁邊提醒一下,如「己經做了15分鐘了,加油!小星星在等著你呢!」這時,孩子也許會集中精力繼續做下去。

提醒家長注意的是,這種「限時鼓勵法」是為了糾正孩子做作業拖拉的壞習慣,他在規定的時間內將作業寫完就算達到了目的,要給予表揚,至於作業質量是否滿意,是後一步的事。

只要孩子有了一點點進步就要稱讚,但不能這樣說:「雖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了,但寫得不認真,還做錯了幾題,快去改改!」如果這樣處理問題,不僅不能糾正孩子做作業拖拉的習慣,而且還打擊了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如果換一種方式:「你在規定的時間內做完了作業,這很好,爸爸首先給你貼上一個小星星,繼續加油。只是這兒好像做得不對,你自己再去檢查一下好嗎?」如果這樣對待孩子,那麼他一定會高興接受的。

做家長的要有耐心,只要孩子每天有一點進步,就是值得高興和稱讚的事。培養孩子的學習好習慣要一步一步地來做,不能性急。

利用「中途安撫法」來糾正

例如,當發現孩子做作業有拖拉的毛病,家長感到必須制止時,可以走到孩子身邊,用手邊撫摸他的頭邊說:「是不是遇到了難題,做不下去了,要不要媽媽幫你一下?」這樣首先把孩子的注意力拉回到學習上。

通常情況下,孩子會說沒有難題會做,這時大人露出一副平靜的神情:「你很聰明,馬上會做完的,媽媽等著你好嗎?」這種方法,實際上首先是中止了孩子拖拉的行為,然後使孩子明白:大人在關注他,希望他快一點完成作業。

對待做作業拖拉、愛玩的孩子,不能在一旁總是用責怪、數落、抱怨的語言說教他,「做作業總是不專心,真是個『拖皮鬼』。」「快做,不要玩。」「幾道題,也要做半天,真沒出息。」越是責罵、數落孩子,越會加重他的壞習慣。

利用「直接要求法」來糾正

如果上述兩種方法都不管用,那麼只能用「直接要求法」來糾正。這種方法就是,事先了解一下孩子的作業量,然後直接提出完成的時間,如今天的語文作業不算多,用20分鐘完全可以做完,數學稍微多一點,用35分鐘做完。孩子如果在規定時間沒完成,到了時間,家長便會收起作業,裝在書包里,不能在家繼續做了。

對孩子強調,「老師發現你的作業沒做完,會處罰你的,由此而產生的責任完全由你自己承擔。當然,你覺得時間不夠,現在可以提出來,我們再商定完成時間。」

那麼,大人說到就要做到。當然,在執行這一規定時,情緒要平靜,不能發火。要讓孩子明白:大人說話是算數的,不是鬧著玩的。這種方法是不得己而為之,帶有強迫性,要事先與老師取得聯繫,請老師作好配合,以免老師認為家長不檢查作業,把教育孩子的責任都推給了老師。

如何點撥孩子做習題

小學生的學習能力有限,需要大人的引導和培養。只是在輔導、點撥時要講究技巧,其方法是:

讓孩子反覆讀題

許多題目並不難,只是孩子缺乏耐心閱讀原題,往往只看了一遍,就感到不會做,很難,這是一種消極的心理暗示。如果大人總是遷就孩子這種消極心理,立即告訴他如何做,甚至將算式都列好了,就會使孩子養成遇到問題不想思考,依賴他人解決的壞習慣。

正確的方法是:「你很聰明,媽媽相信你,只要多讀幾遍原題,你會做得出來的。」當孩子做出來以後,大人要高興地稱讚:「我說你很聰明吧,只要仔細一讀題,就會做了。」這時,孩子也會高興起來。

孩子不會做的題,大人堅持讓他「再讀一遍」「再讀一遍」……這種鼓勵式的讀題法是能夠「逼」出孩子主動學習的興趣,從而獲得自信。

用例題作輔導

對於孩子經過思考但實在不會做的題目,大人也不要直接告訴原題的解法,最好的方法是根據原題,編一個相似的例題,與孩子一起分析、討論,弄懂弄通例題,再讓孩子去做原題。

由於弄懂了例題,孩子多半會做原題,如果仍然不會做原題,那麼應再回到例題的討論與計算上。經過幾個來回,只要家長耐心引導,孩子一定會做原題。

這種做法,雖然大人要麻煩一些,但能夠訓練孩子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否則,孩子總是處在就題解題的被動思維模式中,很難建立學習的思維遷移模式。

會學習的孩子,說到底就是具備了舉一反三的遷移能力,能夠以弄懂例題為基礎,去應對千變萬化的習題。有的家長,似乎很疼愛孩子,生怕他多動腦,一遇到難題,就告訴其做法,這是一種不好的方法,應該避免。

只講關鍵點

對於有些數學難題,家長一時也編不好例題,那麼,可以就這個原題,分析它的關鍵點在哪裡,找到解題條件,讓孩子根據大人的提示,去思考、去列式計算。而不能將算式直接列出來,或告訴孩子第一步做什麼,第二步再做什麼……如果這樣輔導孩子,那麼他的解題思路永遠打不開。

當然,孩子到了四年級以後,數學題都很難了,許多爬坡題家長也無能為力,需要請家教輔導,那麼建議家長要求家教按上述方法去輔導孩子,不要一來就直接告訴孩子怎麼列算式、怎麼做題,如果是這樣,看起來孩子的難題解決了,但思路總打不開。


推薦閱讀:

厭學的孩子不是問題孩子,是遇到困難的孩子
溺愛——一種缺乏規則的愛
《應采兒與陳小春幸福的(婚姻)》

TAG:親子關係 | 孩子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