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死吧,「娘炮」!

去死吧,「娘炮」!

來自專欄有書40 人贊了文章

最近,《開學第一課》引發的「娘炮」話題,在網上吵得不可開交。

很抱歉,我也被迫使用「娘炮」這個有侮辱意味的稱謂,來討論我們時代的性別審美。

在很多人眼中,男人就該「有男人的樣子」:八塊腹肌、孔武有力、甚至野蠻霸道才有男人味。而那些陰柔嫵媚的男人就面臨異樣眼光。

很多後台讀者問輕讀實驗室的看法,我們實驗室的Crazy魚同學說了句,去死吧,「娘炮」!

給不同於自己的人貼標籤本就是人類陋習。一切歧視話語,都應該狗帶。

我們先來了解一個台灣少年的故事。

他叫葉永志,一個85年台灣最普通的男孩。在媽媽眼裡,小永志孝順、懂事、體貼。

每天下班,當她拖著疲累的身子回到家時,小志總是迎過來:「媽媽你怎麼那麼晚才下班,你快去洗澡,我青菜炒一炒就可以吃了!」

如果他還在,今年應該30歲了,或許已經成家立業,讓母親享受天倫之樂。

但他的生命永遠停留在15歲的那天早晨了。

那天,小志在下課前提早離開教室去上廁所,之後被發現倒卧血泊中,學校在未報警的情況下擅自清洗了現場。

誰也不知小志去世的原因,但我們可以從其生前的遭遇窺探一二。

在學校,小志每天都被人欺負,因為他喜歡做女孩子喜歡做的事情,過家家,玩布娃娃。

同學們嘲笑他是娘娘腔,趁他上廁所時,強脫他的褲子檢查他是不是女生。老師也建議小志媽媽帶小志去看醫生。

因為一個男孩子喜歡做女孩做的事情,遭遇校園霸凌,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小志是性別刻板印象的受害者。

性別刻板印象又叫做性別偏見,百度上這樣解釋:是人們對男性或女性角色特徵的固有印象,它表明了人們對性別角色的期望和看法。

在世界各國的文化中,傳統社會對男女兩性的氣質都有嚴格的區分。

男人就應當高大威猛、陽剛勇敢;女人就應當溫柔似水,嬌弱可人,如果不符合社會的性別期望,則會受到不同程度的壓迫。

性別刻板印象在生活中無處不在,相信每個人都深有體會。

比如,男孩子的玩具應該是玩具車、機器人,女孩子的玩具應該是芭比娃娃;長大後男生就應該學打籃球,女生應該學跳舞。

從小我們就接受這種性別分離教育,按照這種模板塑造自己,並把這種觀念傳遞給後人。

逐漸,這種人為構建的謬言被當成真理世代傳頌。

很少有人探究這種性別刻板印象是否合理,如果女人或者男人偏離了這種軌道就應該承受指責嗎?

曾經在微博上看到這樣一個笑話。

怎樣吸引女人:

誇讚她、依偎她、親吻她、愛撫她,保護她,不惜千金買笑,香奈兒迪奧來一套,煩心的時候聽她嘮叨、難過的時候悉心照料,規矩都由她定,對錯都由她說,永遠支持她的意見,帶她去看浪漫的土耳其。

怎樣吸引男人:

脫光衣服,帶上啤酒。

笑話很有趣,但很不妥。它加強了刻板性別印象:女人關注外在的形象,男人只求慾望的滿足。

正在熱播的綜藝選秀節目《明日之子》,讓人眼前一亮的看點就是李宇春了。

2005年的那個夏天,李宇春憑藉352萬票的投票成為了奪下當屆快樂女聲冠軍,從此名譽和爭議就交織伴隨了她13年。

她的爭議,其實翻來覆去橫豎那幾條:不符合大眾審美,不符合「女人」的定義,不符合「性感」的傳統表達。

不喜歡她的人用「人妖」「偽娘」去形容她,還說,喜歡李宇春的人都是像她一樣不男不女的「中性人」。

她從未回應過任何質疑,只是有次在記者提問:「女生什麼時候最美?」時回答過一次。

「不刻意,不迎合,不被定義、堅持做自己的女生最美。」

李宇春剛出道的時候,有人賭她紅不過五年——如今,她紅了十三年,而且越來越紅。

她讓我們看到:一個女人,不必紅妝粉黛、笑巧笑嫣然,也一樣被人喜歡;她向我們證明:不被刻板性別印象定義的女人可以活得有多賺。

而對於男性,群眾則顯得更加苛刻。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組對比圖片,左邊是外國球星渾身肌肉,右邊是叼著玫瑰花的中國男星。配文:沒有血性的中國男人。

且不論作者這句話有多少漏洞,僅僅是這種對比的舉動是多麼用心險惡!

不知道什麼時候,總有些「愛國人士」喜歡用不同層面的對比,宣洩自己極端的愛國情緒。

況且,王源曾經憑藉自己的努力,擔任過聯合國兒童及基金會教育使者;

王俊凱也曾被授予聯合國環境署親善大使」利用自身影響力呼籲保護環境;

從外形上來說,易烊千璽撩起衣服露出的八塊腹肌,你有嗎?

更何況,球星和明星有什麼可比性嗎?

眾所周知,因為飲食文化、地域的差別,歐美人平均身高和體重都比東方人更高一些。

你怎麼不拿自己和國外人比較呢?

現在,對「娘炮」的斥責從娛樂圈小鮮肉擴展到那些體形纖弱、長相秀氣的男性,但凡表現出一點溫柔氣質,一律被貼上「娘」的標籤。

但任何時候,長相、體型、愛好都不是評判一個男兒郎是否具有陽剛之氣的標準,真正的標準是:

看他是否能做到尊重女性不輕浮,是否能做到為人正直、堅強和擔當,只有做到這些,才是真正的好男兒。

前幾天,下班後和朋友去吃燒烤。

鄰桌是幾個二三十歲的男青年,一身腱子肉,工字背心、短褲、人字拖,吃燒烤的常見裝備。

這些,都不足以吸引我的注意力,吸引我注意的是,他們桌上還有兩個年輕女生,坐在她們男朋友身邊。

幾個男性喝著啤酒,聊天吹牛,不停地指揮著女生烤制食物。

其中有個男性,竟然當場講起和他女朋友的性事,連聲音動作都有形容。

語氣誇張、言語粗俗絲毫沒有把身邊的女朋友當回事。

若我是那女生,定然當場就給這滿嘴跑火車的男生兩耳光!

身邊,有很多人都把外形的粗糙邋遢歸結為是真男人不修篇幅,把對女性的控制和不尊重當成男人霸權的體現。

對於這種人我只想說,請先學會做人,再學會做男人吧!

去年,有則新聞引起熱議。在山東某企業的年會上,一位高管當眾抱起反串演員重重摔在地山,引來滿堂喝彩。事後,他解釋道:看不慣男不男女不女的人。

可這只是反串演員養家糊口的一份工作啊!

還有,《還珠格格》第三部小燕子扮演者黃奕的前夫,像瘋了一樣攻擊小鮮肉明星,直言:「如果我有兒子,像「娘炮」一樣,我肯定打斷他的腿」。」

做你兒子真可憐!

這都8102年了,怎麼還有這種人。黃毅清在和黃奕離婚後,對前妻出口不遜,惡言相向。都說離婚之後,各自安好,他活生生把離婚大戰演成電視劇。

這些人,滿嘴的「男人味」卻裝著一肚子的「性別歧視」,遇到事兒也是扛不起責任的軟蛋!

當然也有一些父母理性的表達了「小鮮肉」等對孩子影響的擔憂。

微博上有人向社會學家李銀河女士(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研究員)提問:

李銀河的回答耐人思考:

如果你的兒子年紀輕輕就可以考上北京電影學院、代表國家青年發言,尊重女生有教養,孝順父母體貼人。

但就是外表細膩精緻,身材消瘦,你願意罵他「娘炮」不是男人嗎?

我想,大多數人高興還來不及呢,怎麼還會責怪他。

道理很簡單,那些躲在鍵盤後肆意謾罵、發表違背人性的言論的人,根本就不懂什麼叫做尊重!

因為他們沒辦法達到自己嚮往的「真正的男子漢「只能通過嘲弄別人,體現自己身上的男子氣概。

柏拉圖的著作里有一種解釋:很早的時候,人都是雙性人,身體像一個圓球,一半是男一半是女,後來從中間劈開了。所以每個人都竭力找回自己的另一半。

(周國平《憂傷的情慾》)

豆瓣上有一部紀錄片,《面具之內》評分高達8.5。

影片里做過一項調查,對一群男女孩的個性做採樣,假設「絕對女性氣質」為最小值,「絕對男性氣質」為最大值,畫出分布圖。

處在兩個端點的人只佔10%,而兩個分布重疊的面積有90%。

也就是說明,只有10%的人是極度男性化和極度女性化,大部分男女的身體上都具有男女雙重性質。

而現在,愈演愈烈抨擊「娘炮」的行為,明裡是在羞辱男性,暗地裡其實是在歧視女性。

表面,「娘炮」這個詞,由「娘」和「炮」組成,分開看都沒有任何負面貶義解釋,但組合起來就成了貶低擁有女性化氣質的男性辭彙,背後的邏輯正是:女性不如男性。

另一個列子也能證明這個邏輯:在提到「女漢子」、「假小子」時,我們並不能從中體會到明顯的惡意。

福柯說:「性別的不平等並非是自然產物,而是歷史的構建、權力的支配,而性別的不平等以最自然而然的方式表現出來的。」

「娘炮」的稱謂正是在強化男性權力的體現,而這種方式相比暴力對待女性,更加潛移默化容易被人接受,女人也不除外。

日本作家上野千鶴子在作品《厭女》中寫到:

「『厭女症』的男人蔑視女性,而女人則自我厭惡。在經過近代化後的社會中,「厭女症」已經成為習以為常的觀念,潛移默化地融入我們的社會政治生活中,刻入我們的身體,化身為我們的慾望本身。」

這種「女性不如男性」思維的影響,不是水面上的波紋,而是記憶里的犁溝。

在這種集體討伐「娘炮」的聲潮中,不乏一些這種思維根深蒂固的女性。

《烏合之眾》曾提到:人一到群體中,智商就嚴重降低,為了獲得認同,個體願意拋棄是非,用智商去換取那份讓人備感安全的歸屬感。

討伐「娘炮」的人群中,無疑很大一部分其實並沒有分清究竟在抨擊誰,只是抨擊的聲潮中失去了自己的思考。

其實,我們應該抨擊的不是娛樂圈的小鮮肉、不是長相精緻的清秀男生、不是氣質溫柔的風格,我們真正要抨擊的:

是那些靠出賣色相討資本方歡心的人;

是那些把臉當資本企圖不勞而獲的人;

是那些仗著體力優勢向女性施暴的人!

精緻細膩也好,粗枝大條也好,都是自己審美的選擇,一個理性、成熟、寬容的社會理應包容。

你不喜歡可以,但要學會尊重。每個人都不一樣,才顯得人類熠熠閃光。


推薦閱讀:

你是什麼時候發現自己也是渣女的?
性取向不可以選擇,但理解可以
年近40不戀愛性取向成謎的十大男星(圖)
你們認為是什麼改變了一些男人的性取向?

TAG:性取向 | 娘炮 | 性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