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孩子分分鐘收穫幸福與滿足的秘訣是什麼?爸媽必讀!

讓孩子分分鐘收穫幸福與滿足的秘訣是什麼?爸媽必讀!

來自專欄小v醬談教育

『無論做什麼事情,有儀式感的孩子,總是能做得更有態度,更能享受事情本身,因而會事半功倍。』

01

演員夏雨做客綜藝節目,當主持人問起「孩子好多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叫爸爸,第一次能站起來,第一次能邁開步,你都在嗎?」。

「我都在」,夏雨底氣十足的回答讓很多人出乎意料。

夏雨說:「有孩子以後兩年半的時間,我推掉了所有的工作,女兒出生時,我全程陪護,甚至連女兒的臍帶都是我剪的。」

只要在家,夏雨每天早上都會陪女兒吃飯,送女兒出門,每天出門還一定要跟女兒擁抱。當女兒忘記的時候,他會提醒女兒;如果他忘了,女兒也會過來抱他一下,父女倆互相「監督」,一個充滿儀式感的擁抱,就能帶給他們超乎想像的溫暖。

圖片來源:網路

02

閨蜜燕子說,小時候過生日特別渴望一個生日蛋糕。所以她的媽媽就允諾她,要是考100分就獎勵給她一件禮物。

燕子努力學習終於考到了100分,就拉著媽媽的手來到蛋糕店,想要媽媽幫她買下一個生日蛋糕。

可媽媽卻說:「蛋糕有什麼好吃的?蛋糕還那麼貴。媽媽給你煮兩個雞蛋,小孩子過生日吃飽就行沒必要講究形式。」

被媽媽拒絕的那一刻燕子傷心地哭了,覺得自己就像被拋棄了一樣,對於她而言,生日絕不只是單純的一天。那一天的儀式,意味著,她可以點上蠟燭許個願,可以獲得父母的陪伴、關注和寵愛。

燕子回憶起這段經歷時說:「也許是我的童年沒有過儀式感,我的生活也沒有那些難忘的時刻,也沒有那些動人的回憶,所以直到現在我的生活都泛不起任何漣漪,我感知不到生活的豐富多彩。」

儀式究竟是什麼呢?

《小王子》中狐狸的解釋非常精妙:「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而正因為這份不同,才讓孩子印象深刻,記憶猶新,每一個儀式的背後,就是愛的傳承。可惜的是,很多父母都意識不到儀式感的重要性。

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就曾做過一個關於家庭儀式感的社會調查,結果顯示有74.3%的人感覺家庭的儀式感越來越淡漠了。

究其原因,有61.5%的人認為,是儀式教育的缺失,導致很多人不了解儀式感的內涵。

圖片來源:網路

03

同事小慧的媽媽就是一個特別重視儀式感的人。

小慧說:「小時候家裡窮,每年過節時是最值得期待的,記憶里最溫暖的是中秋節媽媽一定會做芝麻餅給我們吃,那是最香甜的餅,那個時代生活特別苦,能吃上芝麻餅特別不容易。」小慧的媽媽想通過這樣一次來之不易的儀式,讓孩子們意識到團聚的重要性,讓孩子體會到幸福,感受到溫暖。

小慧說:「在以後的生活中無論有多麼難,我都能想起那份來自家庭的溫暖,我會告訴自己生活中不止有淚水還有歡笑。」

美國亞特蘭大日報社做過這樣一個研究調查,發現:

「gathering stories and memories」(收集故事和回憶)給人們所帶來的幸福感遠勝於物質的滿足甚至學業事業上的成就。

有心理專家認為:正常的身心成長需要一定的儀式感,在這個小小的儀式中,其實就是一種強烈的自我暗示,讓自己的注意力更集中、更認真、更用心。缺乏儀式感的家庭,孩子很難感知幸福,生命中會少了絢爛的煙火,生活會失去很多歡樂。父母有多重視儀式感,孩子就有多幸福。

圖片來源:網路

04

海藍博士在《不完美,才美》一書中提到:「決定孩子健康和幸福的,是他在成長中有沒有感受到愛,有沒有學會愛」。

能被感知的愛,在孩子眼中是具體的、形象的。很多父母不是不愛孩子,而是他的愛缺少儀式感。

培養儀式感就是用心對待生活中那些看似平凡的小事。

比如開學時,新課本發下來,有的孩子直接就開始用,有的卻在家長的指導下細心的給書包上封皮,有些家長還會為孩子設計封皮。

包書皮既能防止課本被磨損,也是新學期開始前的小儀式,讓孩子意識到,從現在起,要端正態度,好好迎接新學期,之後,孩子每次看到書皮,都會聯想到自己開學時的決心。

爸爸媽媽給孩子的儀式可以是每天出門前的擁抱;是臨睡前的一句晚安、一個故事。

儀式感是孩子們生命里的一束光,有儀式感的家庭,孩子更自信。

儀式感的家庭養出孩子的內心是豐盈的。那些充滿儀式感的瞬間,就像一抹抹新綠,給孩子的生活帶來了生機,帶來了亮色,成為他們日後獨自面對生活的堅實基礎。讓孩子知道生活里不只有柴米油鹽,還有難以忘懷的真心和感動。

願每一個孩子,都能沐浴著這束光,在父母的呵護下,健康快樂的成長。


推薦閱讀:

幼兒園內容創設,打造吸引孩子們的室內環境
少兒時代藝術館——長時間玩手機已成鄉村少年的「流行病」
兒童滑板車—一款兒童戶外運動玩具
思維遊戲課 | 培養孩子圖形發散能力的遊戲《企鵝大冒險》
快要開學了,媽媽們終於不用擔心啦

TAG:教育 | 兒童教育 | 親子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