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朽時代

速朽時代

來自專欄少加點班9 人贊了文章

作者:李少加 (《進化式運營》作者) 轉載請註明出處

我們為什麼敢在十幾層的高樓上酣然入睡?

因為我們深信房子穩固牢靠,不會倒塌。

我們為什麼對愛人能夠毫不計較的付出?

因為愛情恆久遠,而不是一夜歡愉相忘江湖。

我們人類社會之所以能夠健康運作,依賴的正是「永恆」這一概念,確切的說,是信任多數事物具有「永恆」(半永久)的屬性,儘管沒有確切的理由。

我們上班坐地鐵,因為隧道不會塌;

我們努力工作,因為公司不會明天倒閉;

我們在好友面前呈現真實的一面,因為朋友不會轉眼即成路人;

我們鍛煉身體、購買養老保險,因為我們相信自己不會突然死去……

事實上,如果生活的一切都是「速朽」,我們將寸步難行,社會的基石將轟然而塌

但是,最近數十年來,似乎出現了微妙的變化。

現代事物,那些曾經帶有永恆屬性的事物,越來越多的感染了對數函數的特性:

我們現在已經頗為熟悉這個函數了:事物從發生到鼎盛,只在片刻間,再下一刻,便走向衰亡

譬如:

有一種房子,叫碧桂園;

有一種愛情,叫一夜情;

有一種商業,叫炒作概念;

人們還未結婚,便先考慮離婚(婚前財產公證);

……

簡而言之,我們似乎開始步入「速朽時代」。

我們社會能夠健康運轉是基於「穩定」,我一度懷疑,一旦這種「速朽」從文化領域全面滲透到其他領域之後,我們能否適應,人類社會能否繼續維繫。

那麼,「速朽」的源頭在哪裡?

它是怎麼「泛濫」感染到其他領域的?

我們該如何與之共存?

一、流行與過時

為什麼我們現代人那麼怕「過時」,應該說,為什麼被人說,「你out了」,甚至哪怕是一個鄙夷的眼神,就會讓人不寒而慄?

但凡深層的情緒問題,我們首先可以在生物層面上溯源,「害怕過時」是潛藏在基因層面的問題么?

原始人並沒有「流行」的概念,他們只在乎你們是不是崇拜同樣的神靈,相信共同的神話,這才是部落文明得以延續的核心,崇拜相同的神靈意味著共同的信仰,意味著是靠得住的合作同伴。

換句話說,如果你所在的部落人人都崇拜山神、你卻偏偏崇拜河仙,那麼他們大有可能把你丟進河裡去見仙……為什麼?

因為你的存在可能會導致部落衰亡。

比如,「山神」(透過巫師的嘴)告訴大家,以山果素食為主食,而你卻偏偏聽「河仙」的囑咐,捕魚烤著吃,導致一些人偏離素食,部落意見分歧、出現分裂危機……

所以,為避免這類危機,最簡單的解決辦法就是灌輸,「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如何證明「同族」?

訴說共同的神話,遵循同樣的儀式,搖擺同樣的舞蹈……

除此之外,你還需要知道部落里誰擅長什麼,誰靠得住,誰家的兒子適合做女婿,因此你還需要經常「同步」部落的最新資訊。

至此,我們似乎摸索到了人們「害怕過時」的重要線索了:人們既恐懼對部落神話的理解不到位,也恐懼對部落成員的認知不到位

那些對此不敏感的原始人容易被部落邊緣化,基因繁衍率較低

這是根植於我們基因中的「追求潮流」的原始本能

雖然在今天70億人口的「地球村」部落中,這種潛藏在基因中的潮流本能已經意義不大,但我們還是很難管住自己,正如我們控制不住對炸雞翅冰淇淋可樂等高熱量食物的渴望。

我們之所以擔心「錯過」什麼新聞,害怕穿上過時的衣服,害怕跟不上人們的談資……歸根結底,是因為潛意識深處害怕失去「共識」,被「部落」淘汰。

社會學家鮑德里亞把這種「大眾共識」 稱為P.P.C.C.(最小的公共文化),即普通個人要獲得文化公民權資格而看來擁有的最小一套同等「正確答案」

看到這裡,你可能會突然警惕起來,萬一這個本能被人利用了怎麼辦?

沒錯,有一個異常精明的群體早就這麼做了。

二、從部落神話到消費主義神話

如何能讓你把衣櫃里的衣服全部更新?

有兩種辦法:一是幫你找個「衣品」高的對象;另外一種,來一場時裝秀吧。

為什麼每一年,服飾產業總是不厭其煩的引爆全新的流行款式呢?還要春夏秋冬每個季節各折騰一次。

因為這樣就可以利用群眾「鄙視老土」的眼神互相監督大家該換一批衣服了。

否則,如果等人們把衣服穿舊穿破了再換,那多數服裝品牌都得倒閉,明星們也沒多少代言費可拿了。

但就審美角度而言,流行的真的就更好看么?並不見得。

但這就是「流行」的商業價值——使一個產業的市場「非自然」的膨脹數倍

如此好事,焉能獨享?

於是乎,汽車產業、數碼家電產業、甚至知識產業、出版發行業……各行各業紛紛效仿這一思路,網紅餐飲業更是把這一邏輯發揮的淋漓盡致。

如果說,每年一度的新品確實能讓消費者產生極大的體驗提升或者節省能源,那倒無可厚非。

但就算不摸著你的良心說話也知道,現實顯然並非如此。

拿iPhoneX來說,就為了齊劉海的全面屏、不成熟的增強現實、面譜繪製……等「新鮮勁一過就沒感覺」的增值特性而花上八千多大洋,並淘汰你手上的老iPhone,值得么?

也許值得吧,但那些費用並非花在全新特性的「功用價值」上,而是花在「符號價值」上:

讓你自我感覺良好——無論是「前衛果粉」,還是「時尚數碼控」,稱謂怎麼都行……實質是為了這些「符號價值」買單

鮑德里亞的話來說就是,「廣告的戰略價值就在於通過「他人」來激起每個人對物化社會的神話產生慾望。」

簡而言之,雖然部落神話早已衰亡,但人類作為一種社會性動物,依然離不開共同的神話。恰巧,今天的經濟結構需要喚醒人們的消費激情,於是,一拍即合,歷史隆重的推出了新一代全球神話——消費主義神話

這個神話歌頌自由意志,歌頌個人成就。

如果你想證明自己是個自由人,證明自己活的「充實體面有意義」,那麼就盡情消費最前沿的商品(或概念)吧,消費更好更多以獲得類似古代貴族般的優越感(符號價值),再拚命賺更多……同時還為經濟增長做出偉大貢獻。

經濟學家加爾布雷斯一針見血的指出,「消費者的自由和主權只是個騙局。」

看透了大概也就那麼一回事,但要看穿卻難得多。

神話背後依賴的是「共識」,依賴群眾監督,如果你想遺世獨立,第一個反對你的可能就是你父母、你老婆。我們的基因恐懼「落伍」,恐懼被族群驅逐(在古代這通常意味著死亡)。

當然了,不用環保主義者或者系統科學家們跳出來,就連幼兒園的小朋友都會問,這不是造成大量「浪費」么?

但是,政治經濟學家們總是會聳聳肩告訴你:無奈但必須。

要維持社會秩序,就要讓人們安居樂業。

但這件「最重要的小事」,自古以來的統治階級都沒能徹底解決。儘管很複雜,但近百年來,經濟學家們確實發現了包治社會百病的仙丹靈藥:維持經濟增長。

不管是失業率、內部矛盾還是其他社會問題,只要能夠維持經濟增長,嘿,腰不酸了腿不疼了,一口氣上五樓,不費勁兒。

如果你想爭辯,他們會給你擺出數據,「就業率每下降1%,死亡率上升4%。」你還能說什麼?

走,還是逛個街剁手去吧。

除此之外,消費主義神話又有何不可呢?

古人要想風調雨順不還得「浪費大量食物」祭祀神靈?相比之下,當代至少是「自己祭祀自己」,也算是一種進步吧。

消費主義的內在悖論在於它背後隱藏的「速朽屬性」,這一點上與「流行」一致。

消費主義鼓勵人們多消費,但人們的生物性需求,衣食住行也就那麼多,怎麼辦?

方法一,通過「流行」神話,加快商品周轉周期,當然,美其名曰「前衛」、「有品位」,這其實是第一層次的「速朽」,讓商品變「短命」

但這種方式很快也達到了增長瓶頸,人類壽命也就那麼點,每天的時間就是一個常量,更糟糕的是,現在的年輕人還不太樂意生娃了(未來的消費主力),怎麼辦?

把時間「資本化」。

三、從消費時間變成被時間消費

人類本能里,其實是沒有「時間」的概念。對原始社會的人而言,時間只是存在的節奏,無法被抽象和實體化

人類學家對現存的原始部落的考察充分體現了這一點。

以太平洋上的特羅布里恩人為例,在他們的語言體系中,是沒有「過去」、「未來」的時態,他們只有「現在」(存在)。什麼意思呢?

比如,在我們的語言思維里,我們愛一個人,通常是愛著ta的過去(家庭背景),愛ta的未來(賺錢能力)。但特羅布里恩人的愛,就是此時此刻,愛上ta。

沒有未來(預期),就不會有「對比」。我們多數人不開心,是因為不如別人「好」,但「不如別人」到底是什麼概念呢?是你現在牙疼而別人牙不疼?還是你現在踩到了狗屎而別人沒踩到?

可見,「不如別人」只是你的主觀預期,痛苦的根源在於對「未來」的預期。

特羅布里恩人的語言思維只有「現在」,失戀了?沒關係,不愛就不愛吧,讓我們一起開心的跳起來吧。

正是我們語言內在的「時態」特徵讓「時間概念」得以被抽象出來。

尤其在工業革命後,人們開始按工時結算工資,更是將這一潛在的「時間-金錢」關係具象化。

互聯網時代後,時間(注意力)的金錢屬性我們都很熟悉了:你想免費享受我們的服務?行,請祭出你兩分鐘的注意力(觀看廣告)。

到了今天,一切更簡單了。由於金融市場認可這種注意力價值,這讓「時間-金錢」轉換關係更直接了。廣告不廣告都無所謂了,只要你願意將時間消耗在產品上就夠了。

換句話說:時間可以拿來消費!這自然會喚醒一個潛邏輯:時間就是金錢。

人類天性趨利,這一隱含的慾望自然倒逼著你把每一分每一秒「填滿」,如果沒有填滿,那麼就會感覺「吃了虧」,就會感覺「失去了什麼」

生活中很常見,我們把自己的時間一分一秒消費的「滴水不漏」。

吃飯看手機,看影視劇時跟人聊天(彈幕),跟人聊天時卻又看手機,邊走路、邊等紅燈看手機……每個人都成了少兒多動症患者,根本沒法專註一件事。

而互聯網社會「進化」的速度顯然快於人類。

便於我們消費「時間」社會逐漸將自身的形態全部轉化成「流體」:消息、事件、圖片、視頻……

這也解釋了為何近年互聯網熱門產品都與「流」有關,一切皆為「流」,流過,則逝

但我們別忘了,與「流」字有關的詞語似乎都算不得什麼好東西,三教九流、下流、人流……

那麼,我們生活中那些不太容易「流體化」的事物呢?諸如,人類文化中的經典、嚴肅的態度、科學的精神。

這些事物,要麼淪為擺設,要麼開始消逝。

四、消失的經典,激增的無用群體

馬克·吐溫曾如此戲謔「經典」,「經典之作,就是人人皆稱讚卻不願去讀的書。」 想不到今天,竟一語成讖。

前面已經分析了,時間軸開始主宰我們,我們的大腦像神經性貪食症患者一般,片刻未曾停歇的大口吞咽「信息流、視頻流、資訊流」,我們害怕「停下來」,因為那樣會「錯過了什麼」。

而無論是閱讀經典,或者是嚴肅的學習,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專註,這完全阻礙了當今人類的「管道腦」的流暢度。

而商人們總是能第一時間抓住重點:既然一切信息都是「流過而已」,精品跟糟粕又有什麼區別?

凡事「外表過關」就行,至於內在質量,多數消費者連甄別能力都不具備,何必花心思投入呢?

我們以書籍出版為例。

一本書能否暢銷,重要的是選題是否「流行」,作者是否有名氣,幫忙薦書的人(他們通常沒看)是否足夠有名,還有,最為重要的是,內容一定要足夠淺薄,要看上去「不費力」……這些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了。

中國某出版社曾舉辦「死活讀不下去榜單」,名列前十的書包括《百年孤獨》、《尤利西斯》、《瓦爾登湖》、《追憶似水年華》,還有,排在榜首的是《紅樓夢》。

影視、小說等泛文化領域同樣如此,在情節編排上必須快節奏,必須高刺激,必須刻意安排「槽點」(迎合觀眾的彈幕交流)……

我一個做抖音運營的朋友曾無奈的感嘆,「在抖音這類平台上,有價值的內容沒有市場,一定要丟些「垃圾」才有人看……「。

哪怕在以「認真求知」著稱的知乎平台上,嚴肅認真的作答也逐漸沒有市場,以至於,連話題本身也愈發主觀化娛樂化。

如果你想感性的認知「大腦吞食信息流「的場面,我們不妨參考下《千與千尋》中變成豬的那對夫婦:

健康的大腦應當是一個湖泊,容納江河,滋長萬物。

但時至今日,我們的大腦從湖泊淪為了自來水管道般的存在——各種「流體」在腦海中匆匆而過,除了慢慢「生鏽」的大腦,剩不得一點兒東西

這會給我們大腦認知能力帶來哪些影響?這個問題,我在以前的幾篇專題中已經從不同側面分析過,簡而言之,長此以往,或可致殘

腦神經角度的深入分析可參考以前的專題:後互聯網、速成知識損害大腦

我們不難推測,整個社會正在生產越來越多的「無用階級」

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人類社會的精英階級正大力發展尖端生物智能科技(為了「經濟增長」),隨著自動化智能的崛起,這些「無用還傲慢的階級」可能連工作的價值都沒有

勢態會如何演變?

五、速朽時代,何以為繼?

《黑客帝國》的編劇對此作了一個悲觀的猜想:人類淪為「生物電池」,一直活在夢境中,源源不斷給「統治者系統」提供能量。

但就物理學來看,這個猜想儘管聳人聽聞,但還是太樂觀了,人腦(而且還是已經丟掉想像力的人腦)根本不具備這點能源價值。

如果精英群體已經意識到社會「速朽化」的嚴峻性,並且依然認可「人的價值」,想要努力扭轉「速朽」社會的發展趨勢,那麼,我們可就有太多緊急事項需要馬上啟動

遺憾的是,今天的大眾文化已經由「時髦」代替了「重要(嚴肅性)」,由「娛樂」代替了「真理」。如果一個議題過於「嚴肅」,那就不符合人們的「品味」。

今天,人們更在意議題的概念是否時髦,比如今年的區塊鏈,去年的人工智慧,前年的大數據,大前年的共享經濟……

如果我跟你說,咱研究下「溫室效應」或者研究下「互聯網社會的倫理問題」吧?

你可能會搖一搖頭,討論這些問題,落伍,說出去丟人。

我們可能因此錯過深刻的知識,更可能因此釀成一場全新的全球化危機,僅僅因為這些知識當下顯得「不酷」或者「過時」了。

而事實是,我們才了解到某些重大議題的皮毛。

譬如這裡討論的處理「無用階級」的問題,它就屬於「過時「的倫理學問題,我們別忘了,人類可是一種很務實的物種:

人類保護動植物多樣化,是因為它們的基因庫價值;

人類養育大量的豬牛羊,是因為它們仍然是主要的肉食來源;

但多餘的大量「無用人群」呢?這些人既無基因價值,又沒有食物價值,一旦生態環境繼續惡化……實在不敢想像。

如果人們繼續漠視這個問題,任由社會向「速朽」化發展,我們有理由認為,我們今天的倫理觀根本就沒法應對正在進行的社會變化,人類最基本的倫理觀將面臨劇烈衝擊。

尾聲

如果大家覺得這個議題有點遠,我們不如看下「速朽社會」已經製造的「虛無感泛濫」問題吧:

如果一個正常人是為了生存作惡,那麼「經濟增長」確實能解決這些問題;

如果一個正常人作惡無關生存那麼只能是歸於「虛無」

近幾年社會的系列「惡性」悲劇,有多少起犯案者是因為生計所迫的?

著名心理學家弗蘭克爾,也是二戰納粹集中營的少數倖存者之一,他創辦了心理分析的意義療法。

在一次演講中,他告訴聽眾:

我們自己必須回答生活向我們提出的那些問題,而要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必須擔負起生活的責任。」

我們都必須腳踩穩固的土地才能「頂天立地」,在心理層面,我們同樣需要一些「穩固的精神」來抵禦「速朽化」,抵抗「虛無感」的侵蝕,而這些穩固的精神對你而言到底是什麼你必須自己去回答

本文由作者李少加原創首發於公眾號(少加點班),授權轉載請回復「授權轉載」查看轉載要求


推薦閱讀:

為什麼我認為滴滴不應該下線順風車業務?
一天內讓52萬人實現開咖啡館的夢想,它是怎麼做的?
互聯網與智能手機引發九種病
為什麼最近大家都喜歡轉發楊超越?因為能裝逼啊!

TAG:互聯網 | 閱讀 | 社會心理 |